我父刘玄德 第225节

  刘封脸色肃然道:“父亲,孩儿大胆说一句,天子之驾必须救,但天子之驾不可迎!”

  刘备吃了一惊,细思了片刻,不解道:“封儿,父亲知道天子之驾必须救是何意思,但这天子之驾不可迎,是何解释?”

  刘封给刘备解释道:“天子遣简叔父前来徐州求援,父亲以忠孝仁厚治理徐州,天子之命,如何能不从?因此,孩儿斗胆进言,请父亲立刻整顿兵马,西入关中,救援天子。”

  刘备缓缓点头赞同,身后关、张也是脸色轻松,大侄子说的不就是他们心里话吗?

  可他们三都没想到,刘封接下来就是话锋一转道:“可天子之驾万不可迎,孩儿在此斗胆请问父亲一句,父亲以为是天下重,还是天子重!”

  刘备正捻须浅笑,想要夸奖刘封几句。

  冷不丁听到这样胆大包天的话,一使劲,登时就把胡须给扯了下来。

  刘备也顾不得疼痛,呵斥道:“是儿焉能如此大胆,这是你能问的话吗?”

  刘备心里有些气愤,好大儿未免有些不尊重天子了。

  不过也就到此为止了,毕竟汉代的君王,权威虽然不小了,但比起后世的君王来,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况且士人对于天子的态度,也只是尊敬,而并非神话。

  刘封却是口中不停,继续说道:“父亲,我徐州势单力孤,郡国止五,人口不过百万,除了东面滨海,三面环敌,无险可守,此诚为百战之地。”

  “孩儿求教父亲,若是我等迎来天子,能守得住天子吗?”

  这一句守得住天子吗?

  直接把刘备给干沉默了。

  他也不是傻子,更不是没有野心的人。

  诚然,这个阶段的刘备别说神器了,就是自立都从来没想过,隔壁老曹还天天意淫汉征西将军,老刘的想法就更单纯了,不过是想要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封妻荫子,于愿足矣。

  可他也知道,要真把天子接到徐州来,那他可就成众矢之的了。

  像袁术这种不臣之心,溢于言表的叛逆,必然会和刘备死磕,妄想把天子抢到手里。

  即便是袁绍、曹操、刘表,甚至是刘繇这样的盟友,也会对刘备随时和刘备翻脸。

  天子乃是天下共主,这是何等珍贵的宝物。

  怀璧其罪者,天下共击之。

  刘备渐渐回过味来,关羽眉头紧皱,若有所思,唯独张飞想不明白,几次张嘴却又憋了回去。不过他总觉得大侄子说的挺有道理,虽然自己听不懂,但感觉就是对的。

  堂中安静了许久,响起了刘备略带疲色的声音。

  “这与你前一个问题又有什么关系?”

  刘封心中悄悄松了口气,只要老爹还肯就事论事,他根本不怕说服不了对方。

  刘封最担心的就是大耳哥忠义上头,死活不听刘封的劝说,那可真就是最糟糕的情况了。

  “父亲,若是您以天子为重,那我等自然拼死也得将天子迎来徐州,至于天子能在徐州待多久,我等又能坚持多久,不过八个字,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罢了。”

  不好,一不小心把亮哥的名言给抢了。

  不过这时候顾不得那么多了,刘封继续说道:“到时候我等战死,天子为逆贼所抢,天下更为混乱,甚至天子为逆贼凌虐,做出不可闻之恶事,也与我等无关了。”

  刘备先是默诵了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八个字好几遍,心头忍不住就是一软。

  随后又听见刘封的后半段话,恼羞成怒道:“有事说事,你要是再胡言乱语,别怪为父揍你。”

  刘封见好就收,不再吓唬自家老爹,低眉顺眼道:“父亲,可若是我们将天子暂且安置到一个还算忠谨之人处,内有忠谨之人扈从,外有父亲为援,如此可比父亲迎接天子来徐州,可要好上许多了。”

  刘备又陷入到了沉默之中。

  他懂刘封话里的意思,接来徐州,举世皆敌。

  换个人扈从天子,至少徐州会是对方的盟友。

  “忠谨之人?”

  刘备抬起眼皮了眼好大儿:“你说的忠谨之人是哪个?”

  刘封赔笑道:“自然是我们的好邻居,曹兖州了。”

  “曹孟德?”

  刘备一听,顿时不爽了,有些不悦的盯着好大儿:“莫非在你眼里,曹孟德居然比汝父还要适合扈从天子?”

  刘封一时没忍住,回道:“曹兖州有宗……,亲族掌兵,您除了二叔、三叔,还有什么?”

  好悬没说出来宗室掌兵,要不然可真就没法圆回来了。

  

  刘备闻言一愣,刘封见已经开了头,索性给刘备来波大的:“父亲,您方才问我天子重还是天下重究竟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个意思。”

  “您入徐州不过一年时间,因您仁厚忠义之名,也算是吸引来了不少俊才投奔。可若是天子驾临徐州,您觉得这些俊才是会继续忠心于您,还是忠心于天子?”

  刘备一听,顿时急了:“一派胡言!忠心于天子有何问题?汝父也是忠心于天子之人!”

  刘封却是冷笑道:“若是天子和他身边的重臣能够治理好天下,让天下人能得温饱,明礼仪,那自然是没有问题。可当今天下,都让天子弄成什么模样了。难道父亲不怕天子来了徐州之后,使得徐州乌烟瘴气……”

  “混账东西!”

  刘备勃然大怒,自刘封到了徐州之后,这还是他第一次教训自己的好大儿。

  “有何资格,竟敢大放厥词,点评朝中重臣!”

  刘备一边喊着,一边起身撩起袖子,就想要过来给刘封上演一出爱的教育。

  关羽、张飞赶忙上前拦住,一边一个,死死的拉着刘备。

  刚才刘封的一番话,不论关羽和张飞,其实都是挺认同的。

  这俩人原本就是体制的受害者,被压迫着,随后跟着刘备闯荡半生,所受到的白眼绝对不在少数。

  日后关羽轻蔑士大夫,张飞跪舔士大夫,个人性格自然是最重要的内在因素,可他们大半生的经历也起了很大的关系,并非仅仅只是性格所导致的。

  刘封的话的确太过大胆,但对于关、张二人来说,却相当合他们的胃口。

  徐州的基业是他们兄弟拼死创下的,就是刘封在其中的功劳都要比朝廷中枢那帮大老爷们大的多。更何况这徐州也不是中枢重臣们给的,而是已经离世的陶公给的,大兄也未免太过忠厚了。

  眼看着刘备还想要请刘封好好感受一下父爱,关羽赶忙开口,朝着刘封呵斥道:“封儿,看你将大兄气成什么样了,你还在这里做什么,还不速速退下!”

  刘封看刘备确实气的不轻,更担心自己屁股遭殃,两世为人,可不是来挨揍的。

  赶忙朝着刘备弯腰一礼:“父亲,天子身边的朝中重臣,别的本事没有,内斗的本事却是超凡卓绝,父亲您又忠厚仁义,必定会为他们所欺。儿子方才之言,句句是为父亲所想,还请父亲三思。”

  “我思你娘!”

  刘备跳着脚,朝着左右喊道:“二弟、三弟,你们放开我,此子再不教训,日后恐怕要犯下大错再教训吗?”

  这下连张飞也冲着刘封喊了起来:“大侄子,你还不快走?非要大兄收拾你一顿才满意吗?”

  刘封从谏如流,不敢再多嘴多话了,赶紧转身溜走。

  刘封走了之后,刘备才渐渐冷静了下来。

  沉默了片刻之后,他对着关羽和张飞道:“行了,那小贼也跑了,你们还拉着为兄做甚,给我撒开。”

  关羽、张飞二人讪笑着松开了手,两人脸色都有些红润,不过好在前者本来就脸红,后者脸黑,都显不出色来。

  “这个逆子!”

  刘备气呼呼的坐回座位上,朝着两个兄弟发脾气道:“你们两个拉着我作甚,难道那个逆子不该揍吗?”

  关羽、张飞低着头不说话,这是他们多年的经验。

  不去接茬,刘备再大的火气,骂两句也就消气了。

  刘备对他们俩恩如兄弟,这可不仅仅是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正史上也是一样。

  哪怕丢了徐州,刘备都没舍得打张飞半下。

  你换了曹操试试看,夏侯渊赢的时候就叫虎步关中,输了之后立刻就成白地将军了。

  就连夏侯当肉票的时候,曹操来了也是猛夸韩浩做的好,做的对。

  虽然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一个英武的雄主,的确是该有这样的机智和城府,可对于兄弟们来说,是不是有些过于凉薄了?

  “方伯,荀从事求见。”

  就在刘备余气未尽的时候,外面突然传来了荀攸的求见声。

  刘备吐出一口浊气,想了想后,索性重新起身:“我亲自去迎接先生。”

  对于荀攸、郭嘉、二张,刘备可太宝贝了。

  尤其是荀攸,低调谦逊,足智多谋,屁股还始终紧跟领导,而且还是豫州名士,颍川四大家荀家的嫡系子弟,又在朝中当过议郎,更参与过刺杀董卓。

  出长安之后,更是历任两千石,怎么能让刘备不视若珍宝?

  况且荀攸和他的堂叔荀不同,荀忠汉,有士大夫理想,而荀攸本人则更忠诚于天下,而非汉室一家。

  荀攸其实为人处世,不似荀,反倒是和贾诩有点相似。

  在董卓死后,荀攸在长安可谓是声名鹊起,包括王允在内的大佬都很看好他,想要栽培他。

  可荀攸却敏锐的察觉到王允膨胀了,在劝说未果之后,果断收拾行李跑路,直接抛官弃爵,逃回老家读书。

  果然,荀攸跑路之后不到半年,王允身死族灭,吕布仓皇出逃。

  要是荀攸留在长安,恐怕就要为王允殉葬了。

  这份敏锐的危险洞察能力,简直和贾诩如出一辙。

  后来颍川也不太平了之后,荀攸又凭借才学和名声,谋取到了蜀郡太守的职务,要不是刘表和刘璋翻脸了,导致从荆州入蜀的道路被阻塞,荀攸恐怕就要去到刘璋麾下了。

  可即便如此,荀攸在襄阳城待的也很安逸,而家乡颍川却惨遭西凉铁骑蹂躏。

  只是荀攸在大节上,要比贾诩强上太多了,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董卓为祸天下时,荀攸能豁出性命去刺杀对方。

  可贾诩却因一己私利,葬送了东汉皇权最后一丝希望。

  这就是两人间的差距。

  虽然在刘备麾下时间不长,可荀攸却尽心尽力,不仅为刘备出谋划策,还在政务上也为刘备分担了许多负担,深得刘备信任。

  “先生何必如此。”

  刘备握着荀攸的手,劝诫道:“先生若要见备,只管入内就是,无须通传。”

  荀攸却是谦和一笑,答曰:“明公,礼不可废。”

  进得堂内,刘备主动开口相询:“先生寻备,可是有事?”

  荀攸闭口不言,等奉上茶汤的近侍全都退下之后,这才开口道:“明公,攸有一言,或会使得明公不悦。可攸自入徐州以来,久得明公恩遇,若是不言,是为不忠不义,故此陷入两难,于是便想请明公示下。”

第216章 迎奉之争

  刘备皱起眉头,迟疑了下后,有些底气不足道:“备得公达,如鱼得水,有何言不可说?备尝闻良药苦口利于病,备虽愚钝,却也知此道理,还请先生不吝赐教。”

  荀攸敏锐的察觉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但一时之间也找不出来。

  于是,他只能重回正题道:“明公,以攸之愚见,明公切忌迎奉天子。”

  刘备先是震惊,后是不解,最终化成困惑。

  “先生,备缘何不能迎奉天子?”

首节上一节225/5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