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27节

  他确实不擅长政治斗争,哪怕再有天赋,这方面也需要长时间积累的经验、看问题的高度,以及丰富的阅历和情报信息。

  而这三点,刘备一个都不具备,自然就轻而易举的被人引进坑里了。

  刘备后怕的看了看刘封,幸好自己有儿子在,一想到丢失徐州的结果,他就不寒而栗。

  别看接任徐州之前,刘备几次谦让,那是实在没信心,而不是真不想要。

  要知道在这之前,刘备亲自治理的只有一个县,还是临时超阶提拔加代理。

  

  后来挂的平原相那只是遥郡,相当于挂个级别,实际上连平原县都丢了。

  这让他一下子突然接掌诺大的一个徐州,几百万人口,刘备心虚是必然的。

  可刘备想要的心,也是真切的。

  看看他推辞之后,假惺惺的提议袁术,就知道刘备有多少小心思了。

  可别小看这推荐,很多人看不出大耳哥推荐袁术有多阴险,甚至有少数天性善良的人还以为刘备是真心推荐袁术。

  可实际上,刘备这波推荐袁术是有着很深的目的性的,他真是的目的是在逼人站队,而且逼迫的还是大佬下邳陈家。

  很多人不知道,下邳陈家和袁术是有仇的,而且还是大仇。

  下邳陈家最有名的,自然是陈、陈登父子俩。

  可那是后人的眼光,在东汉末年群雄讨董那会儿,真正有名的是陈的堂弟,陈登的叔叔,陈球的亲儿子陈、陈琮。

  这两位可不像陈,早就当上了两千石的大官,而且还是兄弟俩一起出任。

  一个是汝阴太守,一个是扬州牧,结果都是被袁术给灭了。

  偏偏这两人还都逃回到了下邳,陈家能和袁术善罢甘休?

  更别说引袁术入徐州任徐州牧了。

  不过刘备当时也是想的太美了,最初的时候他还以为自己接任的是一个完整的徐州。

  等到上台之后才发现是这么个烂摊子。

  今天三更!

  各位读者老爷们多多支持!

  求追读,求投资,求月票,求打赏。

  老大爷感激不尽!

第45章 举荐太史

  “封儿,那以你之见,这个韩循可能够杀掉?”

  刘备原先想直接一刀砍了韩循,可发现刘封并没有赞同的意思,话到嘴边,就改成了疑问句。

  “可以杀,但不能现在就杀。”

  刘封心里也来气了,他想看看究竟是这个韩循自己谋划的,还是有高人指点。

  “父亲可答应他,只是拖着不办,以观其变,另外暗中派人监视韩循,看他同谁往来密切。”

  刘备明白过来,知道刘封的计划是引蛇出洞,顿时大为心动。

  “好!就依封儿之言。”

  商定完这事,刘备得知刘封午饭都只吃了一半,便让他留下陪自己一起用膳。

  “正好孩儿也有事想要来找父亲。”

  “哦?”

  刘备一边吩咐近侍把饭食端上来,一边问道:“是有何事?”

  刘封答道:“孩儿知道父亲身边缺少人才,求贤若渴。于是这几日一直在苦思冥想,想要替父亲解忧。

  所幸还真让孩儿想起了几人,才能卓著,刚正不阿。

  父亲此时正缺才俊,当可征辟他们以补不足。”

  “哦?”

  一提到人才,大耳哥总是特别兴奋,面露喜色:“封儿快快道来,为父无有不准。”

  刘封从怀中取出几封信件:“这为首一人,父亲也曾经见过。”

  “哦?”

  刘备思索了了起来:“不知是哪位高士?”

  “东莱太史慈!”

  刘封第一个说的就是太史慈,眼下是他的最后窗口期,今年下半年,孙策破刘繇部将樊能、于麋于横江津,突破江防,进逼东阿的时候,太史慈就正好到了。

  算算时间,太史慈应该就在年中的时候自东莱出发,倘若现在还不征辟他的话,等他去了江东,就再不会有机会了。

  太史慈虽然只是过去访友刘繇,可连他自己也想不到,这一去,就再也没有返回过北地,从此以后,终老江东了。

  “太史子义身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宛如由基再世。更喜此人性格豪雄,忠肝义胆,谦恭孝顺,文武双全,将来必能为父亲独当一面。”

  太史慈的名声,在后世曾经经过一个巨大的起伏。

  最早的时候,太史慈可是与赵云一样的赤胆忠臣,喜欢他的人也很多,也都认可他的忠心。

  尤其是和孙策的那一段化敌为友,以及如期而返的信誉,更是被抬高到了一个极高的程度。

  只是后来,很多人翻阅到了吴书里记载的一句话。

  “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这句话的问题看起来很大,尤其是七尺之剑,更被人当做了铁证,用以证明太史慈何等狂悖,居然想当皇帝。

  这些人最根本的逻辑,就是七尺之剑,非人臣所能佩戴的,这是帝王之礼。

  咱们姑且不谈,太史慈死之前还会不会坑儿子一大把,他可是有儿子太史亨的。

  也不说吴书整段话里,最后还有孙权甚至还有“权甚悼惜之的后缀。”

  难道说孙权是在可惜太史慈死的早,不能和自己抢皇位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七尺之剑的问题。

  这一点如果不能解释,那太史慈确实是洗不干净的。

  可史书中有一件事,完美的解释了这一点。

  后汉书,冯异传记载:时赤眉、延岑暴乱三辅,郡县大姓各拥兵众,大司徒邓禹不能定,乃遣异代禹讨之。车驾送至河南,赐以乘舆七尺具剑。

  这里说的是,在后汉光武讨伐赤眉军的时候,为了增加冯异的威信和宣扬他的功绩,刘秀亲自派车架将七尺具剑送到河南,赐予冯异。

  这里能说冯异想当皇帝了吗?

  能说光武帝是想让位给冯异了吗?

  而且太史慈正是东汉末年人,两汉最重典故,太史慈死前的话,很可能是表达自己的志向,曾经想像大树将军冯异一样,为天子建立不世之功,佩戴着天子赐予的七尺具剑,让天子降阶而迎,达成自己成为王佐的志向。

  这里的七尺具剑,正是礼仪用剑,某种程度上可以参考日后的尚方宝剑的性质,而不是表达想当皇帝的意思。

  

  因此,刘封坚信太史慈还是那个忠肝义胆,箭术超群,义气过人,又忠君爱主的神将。

  听到太史慈这个名字,刘备猛的想起了当初还在平原国内,那一位自孔融处破围而出,突围来找自己求援的山东大汉。

  刘备当时也是印象深刻,当时就曾经动心过,只恨自己那时名微官低,无法招揽对方。

  现在让刘封一说,顿时心中大动,昔日不行,可今日我已贵为州牧,太史子义未必会再拒绝于我啊。

  “好!好!好!”

  刘备连连点头,有些后悔起来:“幸有封儿提醒,若不是你,我竟没能想起子义来。”

  刘备也是忙昏头了,虽然之前想要招揽太史慈,但真当他有这能力了,却一时之间没能想起来。

  也亏了刘封帮他弥补了疏漏。

  刘封推荐的第一人,就让刘备大为动心,这也让刘备对后面的两人更为期待起来。

  “父亲,我推荐的第二人,名为是仪。”

  刘封举荐道:“此人名为是仪,仪清恪贞素,详数通使命,综文采才用,足以让您对他托付信任,如能征辟其用,这将会是一位如同架屋承瓦的木头一样重要的人才!”

  刘备从来没有听说过是仪的名字,但既然刘封如此夸赞他,那么刘备就愿意将信任交托给是仪。

  “此事可也!”

  刘封最后道出了第三人:“营陵王,字叔治,北海郡营陵人,乃是孔北海挚友,几次三番救助孔北海,其刚正不阿,目光远大,现任胶东县令,治理胶东,抑制豪强,鼓励农桑,赏罚分明,深为胶东士民爱戴。王之才,州郡不可限量也,当速征辟之!”

  王的名字不像是仪,因为贤明和孝行,在北海的名气很大,更是差点被孔融举荐为孝廉。

  虽然王几次三番的推让,想将孝廉让给邴原,但孔融坚持不许,几次写信劝说。

  这个邴原可不是一般人,这一位可是与管宁、华歆并列,被称为建安一龙的贤者。

  王都能压住邴原,可见他的才能和名声有多好了。

第46章 青州三士(三更求支持)

  王都能压住邴原,可见他的才能和名声有多好了。

  不过这件事情最后还是没能成功,倒不是王让给了邴原,而是因为战乱导致了推举孝廉的事情被中断,就此耽搁了。

  刘备听了很是心动,却表示怀疑道:“王叔治之名,为父也早有所闻,只是他与孔北海如此交好,此时又担任胶东县令,为父如何请得动他?”

  “此事虽难,却有一法可以尝试。”

  刘封说出了自己的计划:“孔北海曾照顾过太史子义的母亲,对太史慈有恩,太史慈为人重义,又孝顺老母。孔北海若是帮忙美言,定有好处。”

  “是仪此人,并不受孔北海重视,且目前应在郡中担任小官,只要父亲开口,相信孔北海必定愿意将他转让给父亲。”

  “父亲可修书一封给孔北海,请他帮您游说下太史慈和是仪,可大增事成之可能。”

  “唯有王,此人不但才干出众,勇于任事,而且政绩斐然,为孔北海排忧解难,是他很难舍弃的左膀右臂。”

  “此事易尔,为父稍后就修书一封。”

  刘备从谏如流的点头应允,可随后还是不满足的追问起来:“那王王叔治,封儿你有办法让孔北海放人吗?”

  刘封出主意道:“孩儿曾经听闻,孔北海左右有心腹二人,一人名为王子法,另一人名为刘孔慈,皆是雄辩之士。”

  “只是此二人与王并不和睦,对于孔北海礼重王多有嫉恨。”

  刘封露出一个不怀好意的笑容:“父亲若是备下重礼,托请此二人帮忙游说孔北海,相信此二人会助父亲得偿所愿。”

  听闻此言,刘备并没有喜出望外,反而愁眉紧锁。

  “封儿,为父有一言要教你。”

  刘备直起身体,谆谆教子道:“为父没有什么大的能力,也没有贤明的声誉,但我行事,素来以仁义为重。”

  “人生如沧海行舟,期间或许会遇到许多小利,但取小利而忘大义,此为因小失大也。”

首节上一节27/5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