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314节

  太史慈上前将对方扶起:“将军此降乃是弃暗投明之举,却乱臣而就朝廷也。慈知将军之勇,然以慈来看,将军此事非为耻,而为荣也。日后我主上报朝廷,禀明天子,也会记述将军之功。”

  “多谢将军厚恩,香感激不尽。”

  太史慈这话实在是给太面子了,把孙香投降说的跟临阵反水似的。

  孙香心里也是十分感激,但对于自己的部下也很是担心,于是询问道:“香部有四千人,不知将军打算如何安置?”

  太史慈考虑了一下道:“就安置在成德城中,待此战结束之后,慈上报我主,请其决断。”

  孙香松了口气,点头道:“如此,就多谢将军了。”

  太史慈点点头,正想要说什么,却看见远处成德城大门大开,周瑜带领亲卫亲自出城,朝着太史慈等人所在的位置疾驰而来。

  刘备军也已经知道周瑜乃是友军,并没有阻拦。

  一直放周瑜到太史慈所在的主阵前才被人拦下。

  隔了二十多步,周瑜就翻身下马,除去佩剑,一个人朝着太史慈走来。

  太史慈也没有怠慢对方,翻身下马迎了上去。

  “在下舒城周瑜,参见太史将军。”

  当两人之间还剩下三四步距离时,周瑜当先拱手而拜,单膝着地,对着太史慈行了个军中大礼。

  太史慈不敢托大,赶忙快步上前将对方搀扶了起来:“公瑾乃是此战首功,何意如此自屈?我主和少主俱言公瑾乃是天下之才,吩咐我等以礼相待,公瑾可不能害我违逆了主命,日后让我如何交代?”

  太史慈这话说的是相当有水平,既推首功给周瑜,同时还明言刘备和刘封对周瑜的态度,再加上最后的风趣,可谓是滴水不漏。

  周瑜听罢,暗赞刘备麾下能人异士何其多哉,同时心中也收起了对太史慈的小觑。

第281章 寿春虚实

  “将军过誉了,蒙玄德公、刘征南看重,瑜恨不能及早投效,只是袁公路独霸江淮,视朝廷之郡国为私土,横征暴敛,为祸地方。今幸得玄德公上奉天子诏令,下举徐州义兵,救我江淮,如久旱之遇甘霖,瑜安敢助纣为虐,违逆天兵乎?”

  “瑜不能及早来投,已是心中有愧,如何还敢得此首功?”

  太史慈却是握着周瑜的手道:“公瑾不必谦虚,主上知你才能卓绝,此次也是你运筹帷幄,将孙将军成功带入陷阱。”

  周瑜一脸真心实意,推辞道:“能够得将军抬爱,蝇附骥尾,好让玄德公和刘征南知我周瑜为国出力,就已于愿足矣,首功万万不可。”

  “况且此功非只太史将军一人,张、徐二位将军也一样劳苦功高。太史将军推功于瑜,瑜感激不尽,却又如何能厚颜愧领?”

  太史慈身后的张辽、徐晃都是人精,情商高的一匹,只是两人之间还是有差别的。

  张辽情商虽高,但性格骄傲,他的高情商只对看的上的人用。

  像后世曹操、曹丕,都对张辽极其喜爱,曹丕甚至一度考虑过让张辽担任淮南战区主将,这可是外姓将领从来没有过的荣耀。

  但张辽当时身体已经极差,没法担当重任,再加上曹家不成文的规定,当时的曹家曹仁、曹真、曹休可都还活蹦乱跳的,自然阻力极大,最终也没能打破纪录。

  不过相比起西线的苦逼的张来,张辽可是生个病都能让曹丕的使节前赴后继的。

  至于徐晃,当真是低调的不像样,不少人都不知道,张辽得以入武庙的白狼山之战,徐晃可是在场的。他不但在场,还是张辽的左右手,因为此战有功,战后被封为横野将军。

  太史慈刚才推首功与周瑜,张辽和徐晃竟然都能状若无事,脸色沉静,这要是换了潘璋、甘宁,恐怕早就跳起来怒喷太史慈出事不公了。

  现在周瑜居然辞让了首功,反过来对太史慈等人推崇备至,倒是得到了张、徐二人的好感。

  此番长途奔袭,成功逼降孙香,拿下成德。

  太史慈军虽然几乎没有伤亡,可马匹却折损了四百多匹,其中有半数是再也当不成战马了。

  这还是因为道路好走,众人十分爱惜马力,以及没有需要强行军这三个原因,否则损耗估计还要翻上几倍。

  不过这样的代价显然是值得的,整个江淮已经没有袁术的援军存在了。

  听周瑜之前书信中所叙述,庐江刘勋显然已经起了二心,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否则即便不动他个人的部曲,袁术分驻在庐江各地的军队为何也不能调动?

  非要逼着周瑜这等地方士族豪强来凑部曲,显然其中大有文章。

  太史慈三人对周瑜很是友善,刘晔也在旁边笑意晏晏的看着,可一旁冷眼旁观的孙香却是恨透了周瑜。

  没想到周瑜竟然还主动上前跟他搭话:“伯兰将军,瑜弃暗投明,为保事成,不得不欺瞒将军,如今诸事已毕,特来向您请罪,还请将军原谅则个。”

  孙香冷哼一声,没有搭理对方。

  周瑜也不气恼,继续说道:“伯兰将军,如今来看,能有这样的结局,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难道将军真的非要看到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才甘心吗?”

  周瑜这话一出,饶是孙香深恨对方背叛,不想搭理对方,听了这话也忍不住心中一沉。

  确实正如对方所说的那样,就算周瑜不背叛,遭遇这么一支大兵团骑兵的突袭,此战也是败多胜少。而且一旦战败,就是覆军的结局。

  孙香陷入沉默之中,周瑜则不再劝说,而是转身请太史慈、刘晔、张辽、徐晃等人入城。

  入城时,恰好遇到朱正等人。

  此时城中已经安定了下来,朱正等人也敢于出来活动了,却是恰好遇到了周瑜、太史慈他们入城。

  朱正主动上前邀请道:“诸君将军一路辛苦,寒舍还有几个清净院子。若是几位将军和子扬先生不弃,可至我家中暂居几日,不知将军和先生意下如何?”

  朱正这话一出,他身边的文士豪强纷纷开口邀请,陈说自家宅院中的特色,希望能够吸引到太史慈、刘晔等人。

  不过让他们失望的是,太史慈并没有接受他们的邀请,相反,他和张辽、徐晃一起跟着周瑜前往了县衙居住。

  刘晔则同孙香一起走在后面,孙香不太想和周瑜靠的太近,因此刘晔主动留在后面照顾他的情绪。

  此时的刘晔与历史上的形象发生了微妙的改变。

  因为徐州集团的蒸蒸日上,刘晔这些第一批加入其中的文士在地位上的提升是相当显著的。

  鲁肃在这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不但已经出任过一任屯田校尉,此时还兼负着郡国主簿的职务,同时还在刘备的骠骑大将军府中担任军师。

  刘晔眼下的地位虽然比起鲁肃来要稍逊一些,但也差的不多,总体而言还是在一个品级上。尤其是在刘备霸府中的位置,懂行的人都明白,这职务的含金量绝对是在朝廷官职之上的。

  没看见陈登、糜竺、陈群这些郡国太守们成天给刘备来信,想要求一个霸府空缺吗?

  聪明人都能看的清楚眼下的局势。

  因此,此时的刘晔比起历史上的同期,不但心胸变得更为大气,为人也谦逊了不少,懂得照顾起他人的情绪和感受了。

  这并非刘晔突然而来的变化,他本就有这样的能力,只是以前太过倨傲,除了鲁肃这些能看得上的人,对其他人都不屑关心而已。

  不过现在,刘晔的理想可是变得更高更远大了,会有这样的变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反倒是孙香,因此对刘晔颇为感激,尤其是对方还一口答应了自己的请求,对孙香的部曲多加照顾之后,这种好感更是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伯兰放心,我已命人妥善安顿贵部部下,并给与粮食薪柴,额外还调拨了两头猪羊,君可在县衙中安心住下,若有其他要求,可随时命人来告我。”

  刘晔将孙香安顿到县衙后院,临别之时,还多加关照,使得孙香很是感动。

  随后,留下八名甲士看守小院,刘晔这才告辞离去,前往正堂寻太史慈他们而去。

  这时候的太史慈等人,和周瑜正在正堂中叙话。

  “公瑾,你且先将此文书看完。”

  太史慈落座不久之后,从怀中取出一份绢帛,递给周瑜。

  周瑜打开之后,细心阅读起来。

  这份绢帛上书写的东西很多,包括整个突袭计划,以及变数和应对方案。

  这让周瑜看的很受触动,没想到计划还能如此拟定。

  他抬头了太史慈一眼,只见对方正坐在座位上喝着茶汤,察觉他的目光后,还回以一个淡淡的笑容。

  周瑜收回目光,继续看下去。

  绢帛的下半段写着偷袭寿春的计划,以周瑜为主将,张辽为先锋,潘璋,徐晃为后继,尝试骗开寿春城门。

  整个计划为以潘璋所部人马换装孙香部曲军服,以张辽率八百精锐藏入周瑜军中,而徐晃则率领骑队远远跟在大队人马之后,一旦发动,立刻疾驰入战场增援前部。

  看完之后,周瑜觉得这个计划成功率还真不低。

  眼下成功的解决了孙香所部,占领了成德县城,周围郡县对此一无所知。

  只要行动够快,赶在消息传开之前抵达寿春,袁术是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刘备军已经兵临城下了的。

  一旦袁术军打开城门迎接援军,那大事可定。

  刘备军的战力,如今已经能进天下前五之列。

  这可是刘备入主徐州之后一战一战打出来的,至今还未曾有过败绩。

  细数刘备军的对手,臧霸的泰山军,广陵的孙家军,袁术军,梁国的豫州军,颍川的黄巾军,虽然都不是一等一的强军,却也不是无名之辈。

  尤其是孙家军,那可是打的西凉军放弃洛阳,狼狈西逃,窜入关中,揍的刘表险些败亡,被袁术倚为泰山支柱的强军。

  在面对刘备军之前,孙家军可是仅仅败给过西凉军一次,而当时的西凉军,吞并了东汉的精华中央军,包括南北军和西苑军,还搬空了洛阳的武库,实力毫无疑问是天下第一。

  孙坚能在这样的军队手底下只吃了一次败仗,随后还越战越勇,反攻成功,可见其个人的勇武和指挥艺术的确是相当惊人的。

  也就是孙坚死的早,不然他的军事指挥能力恐怕是不逊色于曹操多少的,而且他可是比曹操要早的多。

  至于孙坚在襄阳身死那一次,纯粹是自己血勇上头了,一个人去追击敌军,并非战阵之败。

  周瑜心中估算,以刘备军的战斗力,只要能够拿下城门,就必然是胜算在握了。

  但其中的风险也不小,虽然目前看来没有走漏风声,可万事总有万一。

  如果当真有了万一,那首当其冲的自己可就是最危险的一个了。

  但凡袁术在寿春设下什么陷阱,第一个中计的可就是自己。

  看完之后,周瑜没有着急回答,而是认真的思考了半刻钟的时间。

  

  太史慈他们也不催他,也没有闲聊,而是自顾自的喝茶,给他安静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半刻钟后,周瑜放下帛书,开口道:“寿春南面有两个门,分别是象门和沙门。其中象门位于正南,有桥越护城河,其中还设有瓮城,其右侧乃是城中支城相国城。”

  周瑜先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寿春南城的情况。

  随后继续说道:“若要图谋寿春,强攻城门,实数下策。”

  太史慈、张辽、徐晃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了过来。

  这周瑜好大的胆子,居然直言少主的计策是下策。

  不过三人都并非单纯武夫,没有第一时间驳斥对方,而是选择听取后方后面的意见,只是堂上的气氛不经意的冷淡了几分。

  被太史慈三将虎视眈眈的注视着,周瑜却浑不在意。

  周瑜本就胆量极大,而且这也在他的算计之中。

  他对刘封早就有研究,毕竟一年之前,他就收到过刘封的亲笔书信,也算是刘封的笔友了。同时,在鲁肃的来信中,也多次提到了刘封这位徐州公子,周瑜对刘封的了解还是相当不俗的。

  周瑜在这过程中,发现了刘封胆量奇大,而且对有才之人相当欣赏,更有大胆提拔启用新人的喜好。

  偷袭寿春诚然十分冒险,可富贵险中求,周瑜已经决心立下奇功,那要干,就不如干一票大的。

  没错,偷袭寿春,强袭城门在周瑜看来,还太小了。

  既然决心干的更大,那么就要把难度先告诉太史慈等人,否则如何能体现出自己的能力来?

  “诸位将军请看。”

  周瑜求来笔墨帛书,在帛书上简单的勾勒出寿春城南的地形和建筑,继续说道:“象门不但有瓮城存在,内外城城门还置有千斤闸,一旦落下,内外隔绝,饶是将军骁勇善战,恐怕也只有瓮中之鳖一个结局。”

首节上一节314/5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