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心中一寒,没想到寿春南门居然也有瓮城,更有千斤闸。
若是如此,夺门还真就是凶多吉少了。
张辽也是见过世面的,洛阳当时可谓是天下第一城,什么防御工事没有,城门几乎全都设置了千斤闸,内放镇龙石,一旦落下,可就是千斤之重,非凡人所能打开。
周瑜接着说道:“寿春城内还有内城以及三座支城,分别为金城、相国城和玄康城。如果不能拿下这三座城,城中守军就有据点依托,随时可以将我们赶出城去。”
太史慈三人听到这里,也不禁微微颔首。
普通一座城堡就具有相当大的统治力,可以辐射周围三五里的范围,整个寿春城也不到40平方公里。
这三座支城再加上内城,恐怕大半个寿春都在他们的辐射范围内。
面对这种情况,进城的刘备军恐怕连集结兵力都是一件头疼的事情。
你但凡人多一点,对方支城上的远程火力就砸过来了,你还如何集结兵力发动攻势?
能摆放上城头的那可都是重火力,车,车弩,投石机,被这些重火力砸伤几下,再强的军队也扛不住这伤害啊。
听完周瑜的介绍,太史慈等人都意识到自己先前是想的简单了。
幸好有周瑜这么个熟门熟路的内应,了解这些情况,否则他们的夺城计划可就要成了自杀计划了。
沉吟片刻,太史慈主动开口请教道:“那以公瑾之见,我等该如何是好?”
“将军垂问,瑜不敢藏私。以瑜之见,当先隐藏身份,先入城中,寻机拿下相国城。”
周瑜当即答道,显然心中早有成算。
“若是能够拿下相国城,便可以此为据点,攻打象、沙二门。象门固然有千斤闸,可沙门却没有。即便象门下了镇龙石,我等也可打破沙门,迎援军入城。”
周瑜指着相国城道:“这一计划的重点便在相国城,只有拿下了它,计划才能顺利进行。”
太史慈、张辽和徐晃皆是宿将,而且天赋极佳,看着地图很快就得出了和周瑜一模一样的结论。
这相国城确实是最重要的要点。
但同样的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刘备军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
即便能够在野外藏匿一阵,这时间也显然不可能太长。
太史慈斟酌了一下,将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公瑾,寿春乃是袁术亲驻之地,必然不会像成德这般松懈。”
事实上成德这边何止是松懈,简直是里应外合,帮着刘备军隐匿行踪。
太史慈主要是在暗示寿春那边应该不会有这么好的民心了。
周瑜却是笑道:“子义将军有所不知,袁术虽然亲驻寿春,可袁术军军纪一向驰废,袁术本人更是荒淫无道,骄奢淫逸。”
“我曾经听闻,其人只是在城楼之上见一女子貌美,当即就下令将此女掳进后宫,还不忘杀其家人,以绝其归家之心。其言其行,人神共愤。”
周瑜算得上是底线灵活,道德标准比较低的了,可当他看见袁术的表现之后,才知道原来自己的道德标准不但不低,还相当之高了。
袁术到了江淮不过短短三四年时间,原本富饶的江淮已现衰败之相,饿死的饥民成年增加,江淮人对袁术咬牙切齿,恨不能食其肉寝其皮,可无奈做不到。
而且这种痛恨是从上到下的,就连江淮上层的士族豪强都不例外。除了极少数像桥蕤、张勋彻底投靠了袁术,和对方绑死了的人以外,江淮上下士民豪强,无不对其深恶痛绝。
能做到如此一视同仁的,也唯有骷髅王袁术了,就连董卓都比他好了不少,最少人家还有西凉军和凉州士族豪强的支持。
太史慈缓缓点头,明白周瑜在暗示民心所向。
“若是我大军隐匿于寿春城外,可能隐藏多少天?”
太史慈直接了当的开口问道。
周瑜沉吟了下,担保道:“十日之内,绝无问题。”
第282章 孙香投降
张辽惊讶道:“竟有十日之久?”
徐晃也面露怀疑之色。
周瑜赶忙解释道:“如今刘骠骑在北方举兵,兴义师大举南下,已围汝阴。袁术惊惧之下,早已经下令关闭寿春城门,每日只留一门开放,供寿春百姓出城樵采。”
“此时,袁术对寿春郊外以及临近地区的掌控力已经降至最低点,而我和子扬先生在这江淮地区,总还是有些办法的。”
周瑜谦逊一笑,继续说道:“尤其是江淮士民得知刘使君举义兵南下,无不欢呼雀跃,百姓无不盼望玄德公能早破袁术,解江淮百姓之苦,民心所向,乃是大势所趋。”
这番话一出,太史慈三人不约而同的点了点头。
此时,刘晔也回到了正堂上,周瑜将自己所想全盘托出。
刘晔听完之后,沉吟片刻,点头道:“既然公瑾有此妙计,那我等可在成德城中休整数日,依原定计划,少主所督各军,最迟后日也可抵达成德。”
周瑜这时候主动提醒道:“子扬先生,孙香所部也很重要,若是能够说服孙香配合我等,可增加许多战力,也可以让袁术更为松懈。”
刘晔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同周瑜这种地方士族比起来,袁术肯定更信任自己的老班底孙家军了。
孙香要是参与进来,的确能够更容易的欺骗袁术,使其上当。
当晚,周瑜设宴款待太史慈诸将,而刘晔则单独设宴,招待孙香。
两边气氛都相当不错,当天晚上也都喝了许多。
接下来几天里,朱正、郑当,宋著等成德土著再度上门邀请,太史慈等人也不好不给面子,于是接受了对方的邀请,让朱正等人大喜过望。
在宴会上,太史慈再度重申了朱正等人的功绩,同时告知他们,刘封已经在赶来成德的路上。最多三五天,刘封就会抵达成德,随身更带着万余精锐同行。
朱正等人大喜过望,原先还有那么一丁点的担心袁术知道此处的消息后,反对成德发动反扑。
可现在来看,恐怕刘备军还要继续发动攻势,再接再厉。
于是,当晚宾主尽欢,朱正等人对太史慈等人极度推崇,甚至中还凑出了不少酒肉财帛,想要犒军,对此,刘晔劝说太史慈接受了下来,反正刘封马上就到,具体怎么用,由刘封安排就是。
太史慈想了想,接受了刘晔的意见,刘备军还要驻扎在成德,而且这也是深入九江境内的一颗钉子,还切断了合肥和寿春之间的联系。
不论偷袭寿春是否能够得手,成德是不容有失的。
既然如此,那这些土著就很有价值了。
别看他们在袁术面前弱不禁风,被各种压榨都毫无办法,可到了地方上,这些人可都是说一不二的主。
有他们全心全意的帮忙,镇守成德城的把握最少也能提高五成以上。
第三天下午,刘封的大军终于赶到了成德。
成德城城门大开,欢迎刘封。
刘封并没有直接进入县衙休息,而是在城门处同朱正等人交谈良久,对他们的功勋予以肯定,并当即将成德县主簿的位置许给了朱正。
这让朱正感到惊喜的同时,也让郑当和宋著艳羡不已,对朱正也生出了嫉妒之情。
刘封将这些收入眼中,故作不知,这才起行前往县衙。
进入县衙后,刘封左右环顾,询问道:“文阳兄何在?”
孙香虽然投降,却并没有表示要为刘备效力。
因此,今天迎接刘封的活动他也不曾参加,依旧呆在县衙后面的小院中。
得知这一情况后,刘封对着周瑜点点头,以示亲近,随后道:“既如此,那我就先去见见文阳兄。”
刘封之所以如此重视孙香,倒不是他已经知道了偷袭寿春需要孙香出力,他更多的是着眼于日后的江东战略。
孙家军很能打,规模也适中,但未必不能分化。
比如刘封就知道徐琨有一女,姿容秀丽,如花似玉,也是江东有名的美女,算算年龄,如今应该十三四岁了。
刘封觉得为了父亲的宏图霸业,为了三兴大汉,他个人做出一点牺牲又算得了什么。
还有孙贲,他作为孙策的部下,居然和曹操联姻了起来,虽然其中或许是有孙策的默认,但敢这么干就很夸张。
他的女儿嫁给了曹操的儿子曹彰,而孙贲在豫章形同诸侯,除了太史慈的存在略有牵制,其他地方就完全如同是一个国中之国。
后来孙辅也是因为通曹的原因,最终被孙权幽禁至死。
可见孙家内部完全不是铁板一块,是很有机会进行分化瓦解的。
孙香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因此刘封顾不得和公瑾联络感情,就先要去见一见这位在孙家集团中举足轻重,却又偏偏早死了的孙文阳了。
后世很多人只知道孙策、孙权,也有不少人知道孙贲、孙辅。
但知道孙香的人并不多。
可实际上孙香却是实实在在和孙贲、吴景一个级别的大牛,是孙家军中的三巨头。
袁术称帝之前,吴景是广陵太守,孙贲是九江太守,而孙香是汝南太守,可见其地位实力是完全和孙贲、吴景一级别的。
只是袁术称帝时,他恰好在汝南,距离江东最远。
吴景和孙贲两个人直接丢了官职跑路,尤其是孙贲,就连寿春城里的老婆孩子都顾不上了。
唯有孙香在汝南想跑都没地方跑,可即便如此,他也明确上书表态,反对袁术称帝。
很快,孙香就在汝南病死,至于究竟是真病死还是假病死,那也说不清了。
刘封很快就见到了孙香,其人气色并不算好,黑色眼圈十分清晰,可见其夜不能寐,颇为伤神。
“文阳兄,在下刘封,字子升,久仰君之大名,今日得见,于愿足矣。”
对于刘封突然来访,孙香也很是吃惊。
孙香对此很是奇怪,不明白刘封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怎么会先来见自己这么一个降将。
如今的刘备可不再是过去的刘备了,不说那一长串的名衔,只一个拥兵十万之众,就不是他孙香能够比拟的。
因此,孙香可不会自以为有多重要,能得刘封另眼相看。
可偏偏事情就是这么奇妙,刘封还真就是因为想要分化孙家,而生出了拉拢他的想法。
孙香奇怪归奇怪,但他脸上却是不动声色,当即回礼道:“败军之将,何以言勇。蒙征南麾下厚待,衣食无缺,礼数周到,香感激不尽。”
刘封点点头,随即劝慰道:“文阳兄,恕我直言,此情此景,非是汝战之罪也,实是天命使然。”
孙香惊讶的抬头看向刘封,不明白对方想要说什么。
刘封却是继续说道:“袁公路虎踞江淮,不思安定江淮,为百姓士民谋利,只顾其个人骄奢淫逸,在江淮横征暴敛,洗劫民脂民膏,其暴政莫说是猛如虎了,即便纣王也不过如此。”
刘封自然知道纣王也远没有历史上记录的那么残暴,但不影响这个时代对纣王的评价是负面的。而且和后世比起来,东汉对纣王的评价都算是轻的。
孙香越听越脸红,高昂的头颅也不由自主的低垂了下去。
孙香来江淮三四年了,能不知道这三四年来袁术干的都是什么事情吗?
只是袁术搜刮来的这些财帛钱粮,除了供他私人享受以外,很大一部分也是发给他们这些军头供养部曲了。
“文阳兄,自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此万古不变之理。袁公路纵然强盛一时,可失去了民心,又岂能长久?”
刘封突然问道:“文阳兄可知袁家根源?”
孙香听闻此言,微微一愣,不明白刘封想要说什么,于是有些懵然的摇了摇头。
刘封旋即说道:“袁氏祖上历史悠久,相传乃是虞舜的后裔,传自至今,已有无数分支。其中天下翘楚者,便是汝南袁氏,其家四世三公,号为天下仲姓。”
“汝南袁氏发迹,乃是本朝袁氏邵公安,其人为官清廉,政号严明,主张推行仁政,所到之处,深受官民百姓的敬爱。”
“其子叔平公,廉洁正直,不阿附权贵,最终因对抗外戚祸乱朝纲而不惜自尽。”
“袁氏之所以能成为天下之望,士族翘楚,乃是因其祖上清廉刚正,为民请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