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367节

  孙辅所提之事,是徐琨在奏报之中提出了一个战术计划,那就是让吴县之兵北上攻击城西的高顺所部,同时徐琨也在无锡城中响应。

  徐琨之所以这么计划,还是因为高顺在城西比较孤立,又有邗沟隔绝,相互援护很不方便。

  如果能够一举击溃城西征南军所部,那么对战局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甚至有可能会让无锡转危为安。

  因为一旦能够获胜,哪怕只是击退城西征南军,如此一来,邗沟的粮道最少要北移数十里,以免遭到孙军骚扰袭击。

  仅这一项,就能够让无锡暂时转危为安。

  当然一旦失败,那别说无锡了,就是吴县都没有了反抗之力。

  如果不出击的话,就以徐琨的判断为例,征南军至少也得有个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才能杀到吴县城下。

  再加上还要重新打造攻城器械,没个一个月,恐怕也组织不起什么有效攻势。

  如此一来,即便吴景什么都不做,也能再坚持近两个月。

  从风险和收益来看,吴景还是觉得稳健保守要好的多。

  最终,吴景压下了孙辅出兵的欲望,决定依旧以稳为主。

  同时,他还飞书孙策,将吴郡北方的情况仔细交代了一遍,并且告知对方,自己很可能只能再支撑不到两个月了。

  徐琨这里同样也收到了吴景的回复,表示无锡能守则守,必须坚持到城防彻底失效,之后可以保存有生力量,往吴县退却。

  到时候,吴景会派孙辅等人前来接应。

  徐琨收到吴景的消息时,也很无奈。

  其实他心里也知道,吴景真北上了,风险反而更大,一个不好,连援军带无锡守军一起赔光。

  所以他对吴景的决策也只是无奈,并没有多少不满。

  这几日的功夫,征南军已经填平了一大段的护城河,整个北门三分之一的地段只剩下了城墙这最后一道防线。但征南军的动作依然不着急,只是按部就班的积蓄力量,发动攻击。

  时间回到六天前,在经历了一天的攻击后,刘封收兵回营。

  此时周宾已经彻底臣服,觉得孙家别说和征南军抗衡了,就算是想要苟延残喘也是力所不及的事情。

  因此,周宾已经铁了心要投效征南军,为刘封效力了。

  一回营后,周宾就向刘封献策,请刘封派人进驻阳羡。

  阳羡东临震泽,东南沿湖又有官道可直抵乌程。

  

  同时,他还将自己所收集到的乌程信息全部托盘而出,最后还下拜毛遂自荐道:“邹他、钱铜皆与我有旧交,彼等占据乌程之后,也曾来寻我买粮。宾不才,愿为将军效力,说降邹他、钱铜来投!”

  刘封顿时大喜,亲手将周宾搀扶了起来,拍着对方的手道:“子序,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卿之计策,正与封同也!”

  周宾大惊,却听到刘封继续说道:“我早已经别遣一军,已至溧阳,只等子序你看清形势,投效天子了。”

  听到一旁的溧阳已经囤有大军,周宾心中更是惊慌不已。

  想起今天白天所见所闻,征南军的实力已经彻底的镇住了周宾。

  饶是他素来以自家部曲骁勇敢战而自傲,可在征南军面前,即便有阳羡为凭依,恐怕也撑不过几日。

  一想到征南军那些门类繁多,效果拔群的攻城器械,周宾就不寒而栗。以阳羡那小城,都不用出动全部,只需要挑出填壕车和冲车,估计就能攻破阳羡了。

  “将军之谋,其深如海,宾自愧不如!”

  周宾当即又拜倒道:“恳请将军不吝恩德,赐我阳羡效力之机,我阳羡父老青壮,愿为将军效犬马之力。”

  刘封大笑着将周宾拉了起来:“子序何以如此自薄。”

  周宾拘谨着表明心迹道:“宾此言,发自肺腑,实属真心,恳请将军察纳之。”

  周宾来的时候还颇有些自傲,可如此却上杆子的自效,足可见今日份的震惊有多么巨大。

  “好吧,既如此……”

  刘封斟酌了一下,决定道:“那我可给子序一千人的军额,编为一别部,可入我征南军中,暂归太史将军麾下,子序以为如何?”

  周宾大喜,三次下拜,激动道:“宾感念将军之恩德,必尽股肱之力,不负将军之托。”

  次日一早,周宾不顾刘封挽留,拜别刘封之后,当即回转阳羡。

  同时,刘封的命令也同路前往溧阳,命令周瑜进驻阳羡,做好迎接太史慈大军的准备。

  太史慈此时已经抵达芜湖,正在以徐晃为先锋,朝着厉阳而来,沿途有牛渚、厉阳以及宛陵三处粮仓进行补给,并且将大量的粮食囤积在了厉阳。

  当周瑜进抵阳羡之后,后面的粮食也将开始转运至阳羡,以期后续作战使用。

  周宾抵达阳羡之后,整备部曲,统计物资,同时亲自出迎溧阳而来的周瑜。

  两人见面之后,决定分别派人说降王晟,邹他和钱铜。

  王晟由周家负责,请动吕佑出马,而邹他,钱铜两人则由周宾亲自出马。

  因为要等南路军队行动,因此刘封这边也没有对无锡发动总攻,而是依旧按照原有的步骤,以清理无锡的城防为主,进攻为辅。

  徐琨这边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征南军始终不曾发动总攻,也想不通对方这么做的用意。可能多拖延一天,总归是好一天,也乐得征南军放缓节奏。

  吴郡北部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孙策处。

  此时的孙策也很头疼。

  虽然他猜测的完全正确,即便他起大军南下,放空了整个后方,可严氏兄弟俩也好,王晟等乌程豪强也罢,没一个敢于出兵的,只是抱团呆在乌程等死。

  这一结果,使得孙策的威望在军中愈发高涨。

  可一个大麻烦,却又让孙策为之头疼。

  那就是王朗的固陵防线太过坚韧了。

  自半个月前突袭固陵失手以来,孙策已经组织起大小五次攻势,可其中大半直接在钱塘江上就被打了回来,两次成功上岸的攻势,也始终攻不破固陵城。

  反而在对方的反击之下,过江了的大军被迫退回北岸自保。

  如今大军顿兵于钱塘江北,虽然有朱治的帮忙,以至于粮食不缺,可问题是时间快没有了。

  眼看着征南军不但成功过江,还悄无声息的就吞并了刘繇的牛渚军,甚至连笮融和薛礼也一并解决了。

  整个江东北方竟然静谧无声的变了天。

  这使得征南军毫无阻拦的直抵曲阿,半日破城也足以显示征南军强大的实力。

  孙策其实并不莽撞,他正是感受到了征南军的逼人锋芒,才会力主南下会稽。

  如果侧击乌程的话,即便拿下了乌程也无关大局,甚至连最初的本意解决侧翼威胁都做不到。

  因为一旦拿下乌程,其实也等于是和征南军接壤了,如此一来,侧翼反而暴露给了更为强大的对手。

  只有主力南下,击破王朗,如此一来,不但可以横扫会稽,还能抽兵北上,增援吴县。

  得到了会稽郡的人力、物资和兵员,才有希望守住吴郡。

  这才是真正能够破局的办法。

  可惜的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

  孙策怎么也想不到会被王朗给拦在钱塘江北。

  这一次会稽郡中,支持王朗的士族豪强可以说是把家底都给掏干了。

  周昕甚至一口气拿出来了两千私人部曲,同时还拿出大量的钱粮,又招募了两千人。

  仅周昕一家就给王朗提供了四千兵马。

  虞翻也砸锅卖铁,凑了一千部曲,再加上五千郡国兵,以及其他士族豪强们凑出来的六千部曲,王朗在小小的固陵防线摆上了整整一万四千人。

  如此,王朗还不怎么满意,还不断的写信给东冶的侯官县县长商升,当地的大豪强张雅、詹强。

  请他们能够出兵北上增援。

  候官县虽然也隶属于会稽郡,但其实两地相隔太远了。

  固陵在钱塘江江畔,是后世杭州市区的位置,而候官县则是后世福建省会福州的所在地。

  可见两地距离之远。

  但候官县的力量确实相当大,它一个县的辖地等于半个会稽郡。

  在东吴时期,候官县就分出了八个县,并置为建安郡。

  到了晋朝时期,更是一举划分成了两郡十二县。

  可见这片地方之大,辖众之广。

  王朗作为会稽太守,想要从候官调兵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第320章 奇袭高迁屯

  候官有没有兵?

  有,而且还很多。

  孙策在击败王朗的次年,就发兵南下,候官以一县之力,竟然聚集起了上万之众,甚至还击败了孙策亲自委任的南部都尉韩晏。

  这也是贺齐随后得以冒头的诱因。

  只是王朗的调兵命令未必管用,即便管用,候官的援军想要抵达固陵一线,说不定得走上一两个月,除非有足够的船只走海路北上。

  孙家在江东也算是地头蛇了,虽然得罪了大部分的士族豪强,但也结下了一部分死党。

  王朗那边的动向,孙策也是能收到不少的情报。

  因此,他很清楚王朗已经倾尽全力在阻挡他了,同时,孙策也很担心候官会服从王朗的调令,派出援军北上。

  从朝廷的角度来看,孙策是贼,王朗才是官。

  每多拖延一天,王朗的力量就会强上一分,因为会稽实在是太大了,即便不算候官,仅仅是永宁(温州)以北的十个县令依然还能挖掘出不少潜力来,只是需要时间。

  所以,孙策是真的拖不起。

  就在孙策强耐着性子,准备组织第六波过江攻势的时候,一个意外之人来到了钱塘,求见孙策。

  来人乃是孙静,字幼台,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年长沙太守孙坚之弟,也是孙策、孙权等兄弟姐妹的叔父。

  孙静和孙坚自幼关系极为亲近,孙坚起兵时,孙静以个人号召力,为孙坚纠集了乡里宗族子弟兵五六百人。

  只是后来孙坚立功受赏,调任长沙太守时,孙静没有选择跟随兄长赴任,而是回到了故乡富春居住。

  直到孙策此次南下,饮马钱塘,却为固陵所困时,还曾经几次派人去请孙静。

  结果孙静迟迟没有动身,直到眼下孙策焦头烂额时,才带着家人一起来到钱塘,与孙策见面。

  孙静在富春住了几十年了,堪称地头蛇,孙策其实也是隐隐有求于孙静,希望对方能够帮自己想出一个破局的办法。

  孙静这次前来,带了年长的三个儿子一起前来。

  其中长子孙,次子孙瑜、三子孙皎。

  孙静此时四十二岁,但他的儿子们却和孙坚的长子孙策差不多大,长子孙今年已经二十五岁,比孙策大两岁。

  次子孙瑜今年二十一,比孙策小两岁。

  三子孙皎今年十六,和孙权同年。

  后世里,孙权对自家老哥孙策一系,自家堂兄孙贲、孙辅一系可谓是防的死死的,偏偏没防死孙静一系,尤其是第一个站出来想和孙权抢位置的孙一系,后世东吴的几个权臣里,有近一半是孙的孙子。

首节上一节367/5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