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448节

  “吾儿有何计策!?还不速速道来。”

  杨彪顿时精神一振,催促问道。

  杨修却对自己的计策没有太大的底气,皱着眉头道:“儿有上下两策。”

  杨彪心中大喜,平日里素知自家好大儿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却想不到儿子能优秀到这等程度,眼下都能拿出两个计策来。

  杨彪当即说道:“吾儿可先言上策。”

  杨修也不卖关子了,直接说道:“上策乃是稍后我趁着夜幕去一次骠骑大将军府。”

  “然后呢?”

  见杨修只说了一句话后就停了下来,杨彪疑惑不解的追问起来。

  杨修缓缓摇头:“没有然后了,剩下的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杨彪一脸疑窦,完全没理解儿子的意思。

  杨修叹息一声,解释道:“我今晚趁着夜色前去骠骑大将军府,此事落入大将军府中,大将军会如何去想?”

  “大将军必是认为我们已经向刘征南俯首称臣。”

  杨彪恍然,可随即又问道:“可这也无济于事啊。”

  现在问题就在于刘封要扬州牧,而他一旦转变态度替刘封开口,天子必然会生疑。

  杨修接着解释道:“所以这一策赌的就是大将军性情多疑,若是他真以为我们投诚刘征南,必然会二策取其一一。”

  杨彪疑惑道:“二策取其一?”

  “要么站出来当恶人,阻拦刘征南得扬州牧,要么抢先出来,力荐刘征南得扬州牧。”

  杨修解释道:“孩儿以为,前者的可能微乎其微,而若是后者的话,则正好避免了父亲的为难之处,只是……”

  杨彪眼睛一亮,恍然大悟,他能狙击刘封到现在,一来是天子的支持,二来就是大将军一直保持着沉默。

  若是曹操全力推动的话,那即便是天子也是无能为力。

  毕竟刘封的功勋摆在那里。

  天子和杨彪一直以来也只是想要偷梁换柱,而不能无视刘封的功勋。

  看着自家老爹长松了口气的模样,杨修忍不住泼冷水道:“即便如此,交趾刺史乃至于交州牧恐怕也得补偿给大将军了。”

  “这是为……”

  杨彪心痛的喊到一半,就醒觉了过来。

  曹操又不是做善事的,若是他先开口,固然解了自己的进退两难,可刘备父子这边的人情可就落到了他的身上。

  到时候刘封一举荐曹操的人出任交州刺史或是交州牧,天子和杨彪除了拱手相让,很难有应对的办法。

  杨修看着老爹气急的模样,心里也有些心疼,于是出言安慰道:“父亲,天子不足为倚靠,今日之事,未必不是他日之福。”

  杨彪没好气的瞪了儿子一眼,但心中却是一软。

  和杨修不同,杨彪出生、成长的年月,虽然士族为宦官所压制,但武人算是个什么东西?

  那时候的武人要么是宦官的走狗,要么是士族的走狗。哪怕功高能强如凉州三明都不例外,一样得靠投靠士族、宦官才能得以进入中枢。

  因为,对于杨彪来说,如今宦官势力已经彻底烟消云散,这本应该是士族最为期盼的黄金时刻,可怎么就会被武人给打翻了呢?

  杨彪从内心深处就不信任曹操、刘备这些武人,可此刻他却发现如今自己已经完全奈何不了武人了。

  与关中时期不同,那时候杨彪等人过的战战兢兢,但至少还有希望。

  一来有王允除董卓的成功案例在前面,二来董卓死后,西凉武人内部并不团结,而且粗暴野蛮,不通政治,经常被士人们设计占了便宜而不自知。但凡西凉武人中有聪明人掌权,就绝不可能放天子东归。

  只是现在,杨彪感受到了深深的绝望。

  曹操、刘封等诸侯之间的配合,却让他找不到半点机会,即便离间都无从下手。

  突然,杨彪想起了什么,询问杨修道:“德祖,你还有一策,是何展布?”

  杨修没想到老爹到了这个时候还不死心,于是干脆双手一摊道:“下策就是父亲直接入宫,请见天子,将书信上交给天子。”

  “这……”

  杨彪先是一震,随即陷入沉思,片刻之后恍然过来。

  杨修这一计显然是让他去找天子坦白,博取同情,赢得天子的谅解。

  天子但凡没有办法为杨彪解困,必然也只能退让一步,力求保住杨彪。

  这倒不是天子有多重情重义,而是失去了杨彪,天子如同断臂,但凡正常人都会如此选择。

  杨彪啧着嘴道:“德祖,为父怎么觉得你这下策更像是上策,而上策却像下策呢?”

第392章 曹操定策

  杨修顿时气急,他没想到父亲居然蠢到这等地步。

  “父亲,天子薄幸啊!”

  “大胆!”

  杨彪登时色变,大喝了一句,可随后看见儿子委屈的面容,不由心中一软:“以后不得胡言乱语,若是让旁人听取该如何是好?”

  杨修却是苦笑道:“这一关不过,父亲以为还有日后吗?”

  杨彪当时就被噎住,无言以对。

  杨修继续说道:“两汉以来,天子固有雄才大略,精明强干,武功强盛,昏聩无能,宠幸宦官,可有情深意长者?”

  两汉的皇帝是历朝历代之中,素质最高的的朝代。

  别看东汉都是小皇帝,可就是这些小皇帝偏偏能够设计从外戚、宦官、士族们手里夺权。

  至于西汉,那更是明君辈出了。

  但两汉以来的皇帝,即便是宽仁钟情如刘秀,也有郭圣通之过。

  老刘家用人的时候,能给足好处,可用不上了的时候,你最好别犯事,一旦犯事,往往结局就是大义灭亲。

  别说是臣子了,就是外戚也逃不了。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霍光了,自己被封圣,但家族却被夷灭。

  功是功,过是过。

  更何况天子刘协少年早慧,又是在武人压迫下长大的,性格冲动而又脆弱。指望这样一位天子去为杨家对抗曹刘联盟,杨修真觉得自家老爹是迷了心了。

  听了儿子的话后,杨彪终于不再做声。

  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才是说胡话了。

  但凡他进宫去找天子,曹刘必定联手对付他,到时候天子还真就保不住他了。

  ********

  午夜时分,一骑匆匆驰入大将军府中。

  此时正堂之上依旧灯火通明,大将军曹操不但没有休息,就连他幕府中的亲信们也都云集在此。

  他左手首位坐着夏侯,右手首位坐着荀,两边下面依次还坐着曹昂、曹洪、满宠、戏忠等人。

  殿上末尾,居然还坐着两个稚童,一个十二岁,一个八岁,正是曹丕和曹植。

  来骑上堂之后,跪拜禀报道:“启禀大将军,子时一刻时,杨修漏夜出府,此时已入骠骑大将军府中。”

  “赏!”

  曹操一个字,让传骑大喜过望,赶忙叩谢了一番之后,悄悄退下。

  “杨家四世太尉,竟出了杨彪这么个蠢物。”

  曹操心里有气,若非杨彪太蠢,他本可以图谋更大的好处,只是不知刘封给杨修的书信中到底写的什么内容,居然把杨家吓成了如此模样。

  曹操发泄了一通之后,恢复了冷静,看向堂上诸人道:“诸君如今有何高见,可以教我?”

  曹操虽然问的是堂上诸君,可实际上指望的还是右手边的诸位谋士。

  左边的自家亲信爱将们勇则勇也,人也是忠心耿耿,可在政治谋略上还是逊色太多了。

  戏忠摸着短须,最先开口道:“主公,如今不能再等了。以忠之意,明日一早,主公就入宫面圣,为刘征南叙功。如此一来,虽不能尽得其利,却能揽得大功。”

  曹操面露笑容,连连点头,可眼底却是荡漾着淡淡的失望。只是如此的话,他也能想得到,又何须其他人等多言。

  戏忠也看出了曹操的失望,但他委实猜不到刘封书信中的内容。

  若是能够知道刘封书信中的内容,那他还能再做变化,可谁让曹操这一边死活打听不出来呢。

  那书信目前恐怕也只有刘封、杨修两人知道,或许杨彪此时也知道了,其他人就连传信的诸葛瑾都没看过。

  这三个人,无论哪一个都不可能泄露书信内容,而且杨修还将书信贴身收藏,从不假手于人,这也怪不得曹操千方百计也打探不出来了。

  曹操看向迟迟不说话的荀,主动询问道:“文若有何高见?”

  戏忠心中一沉,他倒不是嫉妒荀,而是替荀担心。

  戏忠和荀乃是少年好友,戏家在颍川也是老家族了,只是戏忠出身旁支,家境贫寒,可荀却不拘身份,与其定交,两人友情极为真挚。

  后来曹操希望寻找机变谋士,也是荀倾力推荐戏忠,才为他争取到了这个机会,要不然戏忠再有才能,也到不了曹操跟前。

  因此,戏忠对荀不但感激,而且忠心,两人又同出颍川,是妥妥的乡党至交。

  戏忠前面之所以在荀之前发言,绝非抢功,实为代罪。

  只是戏忠没想到,曹操居然不死心,还点名询问荀,不由替好友捏了把汗。

  虽然就算荀没有什么好办法,曹操也不会责怪他,但荀首席谋主的含金量却必然会有所下滑。

  就在戏忠担心的时候,荀却是悠悠然开了口:“明公,刘封那封书信可有消息?”

  曹操脸色一沉,随即摇了摇头:“未曾有。”

  荀继续说道:“不才,倒是有些推测,只是未必属实。”

  曹操先是一愣,没想到荀会有这回答,等到反应过来后,当即大喜道:“文若可大胆放言之,我等本就是商议,自无不可言。”

  得了曹操允准,荀当即开口道:“明公,以为,那封书信当为威胁之词,吾恐刘征南手中握有太尉之过错。以太尉府的反应来看,此过绝非小错,当为大过。”

  听了荀之言,不仅是曹操,堂上的戏忠、满宠、曹昂等人俱是陷入沉思之中,就连夏侯也不例外,唯有曹洪双眼好奇,看看左右,又看看对面,一脸的清澈。

  “文若此言,甚为有理!”

  曹操脸上闪过惊喜之色,所谓使功不如使过,能让杨彪父子如此重视,改易态度的,得给多大的好处?

  反倒是把柄更为直接有效,而且见效更快。

  可这把柄究竟是什么呢?

  曹操脸色的喜色又渐渐褪去,忍不住细思起来,一边想还一边问道:“文若,你对此可有猜度?”

  本来曹操问也是随意询问,没想着会有回答,却不想戏忠突然插嘴的一句话却是激发了他的灵感。

  “实无所得,只是以猜想,左右不过人情利益。”

  曹操猛的跳了起来,一拍大腿道:“好一个戏志才,好一句人情利益,我已知此信中所言矣!”

  这话一出,堂上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曹操身上。

首节上一节448/5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