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皱眉沉默了片刻,对于曹操,刘备是有偶像心理的,别看刘备喊着每与操反,可实际上恰恰证明了他心里曹操的地位之高。
刘备的每与操反,与其说是看不起曹操,还真不如说是差异化新赛道。
当然,这也跟刘备出身、名望以及心性有关。
刘备的出身和声望太低了,以至于他在士族、豪强赛道里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力,那还不如争取寒门和平民的支持了,最少这是真能捞进碗里的干饭。
“好吧。”
刘备最终还是点头同意,毕竟他要是不同意,岂不是让自家好大儿坐蜡了?况且这次去雒中,刘封也是提前跟他报备过的,他当时没有出言反对,现在就更不能反对了。
“那以你之见,沛国该如何安排?”
刘备转而问起了军事方面的问题。
在刘封的安排之中,沛国的部队几乎是重中之重,堪为战略机动部队。
刘备军事天赋、才能虽然逊色于曹操,却也并非弱者,尤其是汉中之战时,得法正、黄权之助,还真让生涯末期的曹操吃了个大亏。
后来又以同等的兵力,与陆逊鏖战年余,虽然最终不敌落败,但益、荆交界地那地形,陆逊可是占了大便宜的。
可见刘备的军事才能至少也绝非庸者,自然很快就看穿了全局之中的要点。
“父亲,依孩儿之见,此重任非二叔不可。”
刘封大胆举荐,他敢拿脑袋担保刘备心里的人选也是关、张之一,而且以刘备的习惯来看,关羽的可能要更大。
此时已经没了徐州之失,张飞依然是刘备第一号心腹加兄弟。可刘备一样喜欢用张飞镇守根基之地,而带着关羽出去作战。
本来刘封推荐关羽、张飞都行。
但张三叔的确不如关二叔来的持重,两人虽然都有性格缺陷,但关羽还是要比张飞更稳重一些。
从历史战绩来看,关羽的上下限也都要比张飞高的多。
沛国的战略机动部队极其重要,必要时刻甚至要担负起前线决策的重任,虽然太史慈、赵云、周瑜,甚至连孙策也有这样的才干和能力。但刘备怎么也不可能舍弃关羽而就他们。
如果说太史慈、赵云或许还有一分机会,那周瑜和孙策完全就是没半点可能了。
果然,听见刘封推荐关羽后,刘备的眉头豁然展开,也不再犹豫二爷和三爷之间的选择了。
“好,那就让云长担此重任。”
刘备斟酌道:“除了云长本部人马外,还可调何仪、黄邵、刘辟、龚都等部充实。”
这几部如今也是四千人的大部曲,同时何仪之侄何峦部曲两千,刘辟爱将周仓、裴毅俱都独领一部两千人。再加上扩军之后,关羽本部八千人,关平两千人,合计高达三万两千人。
刘封抬头望去,刘备脸上俱是得意之色,显然对这样的安排十分满意。
第401章 父子对奏
按说刘备这么满意了,刘封也不会去插嘴,可问题就在于这支部队太过重要,一旦北方有事,他们就是要最先顶上去的。
因此,此部不但要求战力过人,将帅也要能力出众,最重要的是能让刘封父子放心。
刘备如此安排,在刘封看来还是有所欠缺。
虽然关羽擅长练兵,可也不能这么欺负他,尽给他一些黄巾部众啊。
看出刘封脸上的迟疑之色,刘备倒是直接问道:“封儿有何想法,此时不言,更待何时?”
既然老爹都不在意,那刘封也就不客气了,直接回道:“父亲容禀,以孩儿之见,二叔虽有大将之风,方面之才,然也需诸将分劳辅佐。何仪、刘辟诸将虽有些能为,然并非猛将,又少智谋,恐难为二叔之臂助啊。”
听了刘封的话后,刘备沉思起来。
的确如刘封所说的那样,何仪、刘辟等人确实才能不够,恐怕是要拖关羽后腿的。
随即,刘备问道:“那依你之见,该当配给云长何人?莫非要从你麾下调遣?”
刘封一听,心中可就急了,赶忙回绝道:“孩儿自己都缺少人才,父亲可不能再压榨孩儿了。”
刘备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那你说该调谁给云长?”
刘封提醒道:“父亲何时将国让、子经两位叔父给忘了?”
刘备这才恍然,原来好大儿是想调拨田豫和牵招。
仔细思索之后,刘备缓缓颔首,田豫、牵招俱是幽州老乡,真正的发小、乡党,而且与云长认识很早,相处融洽,而且能力自然远在何仪、刘辟之上了,的确要远比他们合适。
想通了之后,刘备确认道:“那你是想让国让和子经去助力云长了?”
谁想刘封居然摇了摇头,随即解释道:“二选其一即可,另外可再调臧宣高往二叔麾下。”
不等刘备询问,刘封又继续解释道:“三叔此处也需要编练一支战略部队,人数可以少点,但也当在两万左右,正需要国让、子经两位叔父其中之一出任副将。”
刘备这才恍然,仔细琢磨了下,好大儿这番安排确实要远胜于他。
关羽、张飞是刘备无比信任的兄弟,而田豫、牵招、赵云三人又是次一级的预备役。
田豫、牵招精明强干,文武双全,给关羽和张飞当副将,不但非常适合,而且既能锻炼他们的才干,又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可谓是一举多得。
而臧霸能征善战,骁勇剽悍,能力要远强过何仪、刘辟,加入关羽麾下之后,是再合适不过的一线指挥员。
如此一来,关羽这一路战略机动部队的配备就几乎完善了,只差一个合适的参军。
以关羽的桀骜来看,这个参军如果不是他满意的人选,恐怕有和没有那就是一个样了,甚至还可能是负效果。
刘备点点头,顺着刘封的建言敲定道:“既是如此,就让国让去云长麾下吧,他和云长素来交好,颇为投趣,正好聚在一处。至于子经,也是吾弟,可去益德处,给益德出任副将。”
从刘备的话里可以看出,他对牵招的信任和亲近,是要更在赵云之上的。
这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少年发小之情,又因为牵招的出身更高,乃是幽州郡望名门,还有就是牵招的情商要比赵云高。
不过好在牵招和赵云也没有冲突的地方,大不了四兄弟变成五兄弟。
最傲气难缠的关羽都肯定了赵云,其他的都是小问题了。
田豫、臧霸两部如今都是六千人的大部曲,合计在一起就是一万两千人。关羽本部八千,关平两千,周仓两千,裴毅两千,何峦两千,合计两万八千人,距离三万还差两千。
刘封想了片刻后,建议道:“父亲,不如将龚都所部两千人也调拨过去,正好合计三万人。”
刘备自无不可,当即点头同意。
紧跟着,刘封又说起了张飞所部:“三叔驻扎东海,可随时支援鲁国、琅琊两郡,同时也可经鲁国支援兖州,经琅琊支援青州。不过此二处更大可能是次要战场,孩儿以为,两万人足够使用。”
刘备点点头:“不错,益德如今本部也有八千人,可调黄邵、刘江、张彭、桥蕤、李丰、乐就所部增强,可足两万之数。”
“父亲安排十分妥当。”
刘封点头赞同,补充道:“只是比起二叔,三叔这里反而更需费心安排一位参军。”
和关羽不同,张飞对名士的推崇是深入骨髓的,给张飞配上一个例如荀攸、郭嘉、刘晔这样敏于战机的战术达人,那可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今荀攸已经成了刘备的谋主,自然无法离开。
郭嘉总掌谍报细作,也无瑕分身。
唯有刘晔,可堪一用。
果然,刘备想到的人选也是刘晔,倒是和刘封所见略同了。
“参军之职,就让刘子扬去吧。”
刘备一言已定,确定了张飞所部的参军。
只是关羽所部的参军人选,别说刘备了,就是刘封也头疼不已。
目前来看,比较合适的人选就是鲁肃了。
刘封试探的问道:“父亲,要不就让子敬先生先充任一段时间吧。”
刘备有些不舍,但也没有其他人选,最终就点了点头:“也好,就让子敬暂任云长所部参军。”
“父亲,您亲领的部众也需补充。”
刘封随即建言起来。
如今刘备本部亲卫部曲四千人,再加上夏侯博、卓膺、博士仁四个俱是四千人的部曲,共计一万六千人。
这个兵力在以往是够用了,甚至是庞大的,可在如今显然已经有些弱小了。
关羽此时都都督三万人,担任战略预备队,那刘备亲领的部众怎么也不能少于三万,再加上张飞的两万人,就已经有八万野战军了。
这个兵力都快赶上去年扩军前的徐州军总兵力了。
扩军其实并不是随便能扩的,刘封父子之所以几次扩军都如此顺利,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钱粮、军械充沛,能跟得上扩军所需,第二个原因就是人才足够。
这次扩军,刘封所部必然要依赖江东和孙家的积蓄。
这倒是刘封之前没算到的好处,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孙家的投降归顺,给刘封带来了全体系的将领,从孙策、吴景、孙贲这等高级将领到程普、黄盖、朱治这等中级将领,再到底下的中下层军官。
光是孙家的遗产,就足够刘封扩军四万人以上而不缺少军官了。
除此以外,还有刘繇、笮融、薛礼、吴郡四大姓、丹阳豪强、严白虎等等小军阀也提供了许多人力,再加上刘封原来的班底,以及徐州、豫州新人,这些分量足以把孙军遗产给打散消化了。
也因此,刘封最终并没有调拨部分孙军骨干至刘备麾下。
毕竟孙军的骨干,的确是要比袁术麾下和汝南、颍川黄巾要能打不少的。
“父亲,是否可将何仪、何曼、张勋、梁纲、纪灵、戚寄六部调入麾下?”
刘封建言道:“父亲麾下如今只有一万余人,着实是少了一些。况且这部分兵力是父亲亲掌直属,也可以作为总预备队使用。”
何仪麾下有四千人,何曼麾下则是两千人,都是从黄巾军里精挑细选出来的精锐。
张勋、纪灵、梁纲、戚寄都是袁术军的将领,好歹在原时空里也和曹军力战过,坚持了大半年,可见他们虽然最终结局是兵败身死,但实力却也颇有一些的。
毕竟他们的对手可是曹军悍将,而对方的统帅可是曹操。
这些人的能力虽然不强,但担任一营校尉那是绰绰有余的。
而且袁术军中也有他们的老部下,纵然已经被抽走了精锐,又打乱了编制,但他们在磨合方面总有一些优势可言。
如此一来,刘备亲领的军团也达到了三万人的标准,再加上两百里外的关羽军团,刘备在中原一下子就有了六万人的重兵集团。
刘封的建议,刘备无疑是听进去了,其实他自己也早就有了扩军的心思。
现在好大儿主动提议,可谓是说到了他心坎里。
只是刘备想起一事,迟疑道:“若是如此,那我和益德岂不是重叠了?”
刘封笑了起来,自家老爹这是钻了牛角尖了,他还以为这支军团会放在郯城呢。
之前以郯城为居城,那是因为刘备当时只有东海和下邳一个半郡。
眼下郯城已经不适合再继续作为刘备的主城经营了。
郯城在东海郡内还凑合,在徐州就已经明显有些偏了,到了整个东南角度来看,郯城过于靠近边境,且四周无险可守,还是在四战之地的徐州,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主城。
刘封早有心思劝说刘备迁移主城,况且刘备这一次出来,也有大半年不曾回去过郯城了,如今的郯城主要还是由张飞在镇守,而张昭、张等人则辅佐张飞,并且代理政事。
刘封目前比较合意的地方有几个,第一是谯县。
谯县虽然不是沛国的郡治,但它却是整个豫州的州治所在,不但陆路交通发达,还是水上的重镇。
从整个地理位置上来看,谯县北连梁、陈两国、东临徐州,南入淮水,而且位置靠中,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具有诸多的优点。
相反,谯县的缺点其实很少,但偏偏却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巨大缺陷,那就是离小沛太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