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李术本人的野心可是相当大的,原时空里只服气孙策一人。
孙策在时,他老老实实的为孙策经略江北,孙策一死,他立刻跳反自立,丝毫不把孙权放在眼里。
要不是眼下李术的领内大规模歉收,除了临近长江的少量水田外,其他田地几乎颗粒无收,再加上刘表和刘勋的态度,刘馥还真未必能说服他降服。
刘馥冲着刘备大礼参拜道:“如今皖县士豪百姓万众一心,李校尉和皖县阖城百姓无不期盼将军之德。”
刘备当时就被感动到了,可就在他想要开口答应的时候,却是突然被一旁的刘封暗中拉了拉衣袖。
刘备先是为之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明白好大儿是有不同的看法了,而且还不方便当众说出。
于是,刘备把到嘴里的话重新给咽了回去,改口道:“兹事重大,且容我三思。”
随后,他又对着荀攸道:“公达,先安排元颍先生下去休息。”
荀攸面露意外之色,可聪明如他自然不可能多话,其不但悄悄安抚住了还想要说话的刘馥,更是不动声色的将其劝离堂上。
等到刘馥离开了之后,刘备才疑惑不解的询问起刘封来。
“我儿这是为何?”
刘封恭敬行礼后,才劝说道:“还请父亲稍候片刻,待公达先生返回。”
刘备看了刘封一眼,心里若有所悟,点了点头。
鲁肃和刘晔对视了一眼,心里忍不住嘀咕起来,也在猜想着是何等重要的事情,居然让刘封有些不愿支持李术。
想到这里,鲁肃和刘晔不禁悄悄吸了口冷气。
李术的皖县对于江北地区来说,可以说是兵家必争之地。
能让刘封放过这里的好处,得是多大?
一盏茶后,荀攸匆匆回来,看见堂上众人只是在喝茶,便知道是在等待自己,心中不由一暖。
刘备父子明明可以先谈事情,等自己到了之后再告诉自己,或许这才是通常的情况。
可刘备父子却不同,他们对人的尊重是深入骨髓,细致入微的。
也正是这一点,让荀攸,鲁肃、刘晔等人格外青睐感恩。
“父亲,可还记得之前孩儿跟您提起过的事情吗?”
待荀攸重入席中之后,刘封旋即开口:“就是孩儿此次入雒之前跟您提起过的荆州之事。”
刘备心叫果然,他刚才其实已经有所醒觉,猜到了几分。
这件事情刘备知道,但荀攸等人却是不清楚。
刘封当即就将这件事情托盘而出。
听完此事之后,饶是荀攸、鲁肃、刘晔等人俱是当时王佐之才,也被刘封的好胃口给震惊到了。
鲸吞荆州?
荀攸、鲁肃、刘晔等人第一反应就是不敢置信。
可真要说刘封吹牛逼,刘封可是只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就拿下了扬州六郡。
要知道在当时的诸侯排名之中,袁术可是要高过刘表,甚至排在天下第二,仅次于河北袁绍的存在。
要真按这比较起来的话,刘封想要鲸吞刘表,又变得合情合理起来了。
刘封说完之后,堂上仍然是一片安静,荀攸等人俱是陷入沉思,刘备则是东看看,西看看,想要通过荀攸等人的神情来做些推断。
刘封本人在说完之后,也陷入了沉思之中。
计划是他拟定的,如今又有了突发事件,他自己也得拿出一个决断来。
过了许久之后,刘晔最先抬起头来。
三人之中,若是才智能力,荀攸首屈一指。
只可惜他在原时空里投效的是曹操,曹操本人才能就相当出众,在他不浪的前提下,他本身就是王佐之才。
故此,荀攸虽然能助力曹操,献上十二奇策,又能临阵出计,可归根到底,拍板的人终究是曹操。
终荀攸一生,也不曾出将过,更没能执掌一方。
会有这样的结局,曹操对荀家的忌惮是一个重要原因,荀攸本身淡泊的性格也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即便荀攸和刘晔同时有了决断,他也会谦让刘晔先发言,而刘晔本身就好名求功,更是会当仁不让。
“少主,以晔看来,此事非但不为祸事,反而是锦上添花的美事啊!”
刘晔面露喜色,冲着刘备、刘封一一拱手作揖道:“刘勋占据庐江西南六县,不尊王命,对抗朝廷,实自寻死路。然刘表不识天数,妄自称尊,竟做出如此扶持贼逆之举。”
“李术、刘馥之举,实乃是上顺天数,下从时势。”
刘晔照例先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在天朝子民心中,持正伐逆,出师有名是必须之物,兴无名之师那可是要被唾弃的逆举。
“以晔观之,李术颇有野心,此番反正,也并非心存善念,实是走投无路之举。”
刘晔只单独点了一个李术,并没有提及刘馥。
刘馥出身沛国,如今刘备手下可是有不少汝南、沛国的士人新来投效,其中龙亢桓氏就是其中之一,兄弟俩一起来投,很得刘备看重,已经引入幕府之中。更别说他们俩的兄长还在朝中出任九卿。
而且刘馥来降,找的是同州名士荀攸,整件事情也是荀攸一手操办的。
刘晔的确很是自傲,但也不是无脑树敌之人,他可不想同时得罪了桓氏和荀攸。
第405章 荀攸献策
“故此,若是我等不应其请,晔看他多半也是要造反的。”
刘晔这猜想其实还真一点没错。
刘备、刘封等人委实是低估了刘勋的拟人之举。
如果单单只是克扣了刘表的援助,李术未必能这般果决的造反。
逼着李术迫不及待反正的根本原因是,刘勋不但不给赈济,居然还要求各县正常纳粮。正是这个拟人的命令,逼的皖县上下一心,士族豪强到平头百姓居然一起支持李术扯旗,也真不知道刘勋是怎么想的。
“既然他迟早要反,那少主担心其反正导致的影响,应该也就不是问题了。况且在少主的计划之中,说服张羡起兵诚为要义。若是此时李术起兵,恰好能吸引刘表的关注和精力。刘表一旦北边顾,必定会放松对荆南的注意力,如此一来,张羡举旗也就变得更加容易了。”
刘晔一边说着自己的看法,一边偷偷用余光关注着刘封的神情。
这也不稀奇,刘封的确是少主,但又不仅仅是少主。
刘封如今可是正儿八经的左将军,扬州牧,吴侯。
天下二代之中,还有谁能出刘封之右?
况且刘晔可是最早加入刘备集团的一批人,对刘封的能力和声望就更清楚了。他如今的确是在刘备麾下听用,但他可一点儿都不想得罪了刘封。
刘晔这次发言之前,也仔细考虑过,觉得自己要说的见解并无问题,况且在刘晔等人的眼里,刘封之智并不在他们之下,眼光格局更是犹有过之。而且刘封这个人非常讲理,只要能证明自己的意见是对的,他甚至会转而支持起你来。
可下一刻,刘晔的心却是猛的提了起来。
原因就是因为刘封居然摇起了头。
“子扬先生所言的确不错,然则百密一疏。”
刘封一摇头,众人的目光就集中到了他的身上,倾听着刘封的意见。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出手,影响却是不一样的。”
刘封开口解释道:“李术若是单独扯旗,那刘表根本不会将对方放在眼里。可如果是打出了归属我们的旗号,那刘表可就要紧张起来了。”
“或许正如子扬先生所说的那样,刘景升的精力可能会放在我们这里,从而使得张羡起兵变得更为容易,成功概率也会更大。”
刘封说到这里时,居然摇起头来:“可最大的问题却是一旦张羡是举旗了,事情也成功了。可刘表却迫于我等的压力,不敢兴兵南下平叛,届时我等该如何是好?”
听了这话,刘晔反应了过来自己是想岔了。
张羡起兵易帜的确十分重要,可它重要的关键点在于吸引刘表大军南下平叛,从而给刘封制造一剑封喉的战机。
若是刘表不敢南下了,那张羡独立之后,岂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张羡一旦在荆南站稳了脚跟,刘表还真拿他未必有办法。
别看张羡这个名字不显山露水的,可这是个真大佬。
此人出身南阳名门,是南阳张家嫡出,他还有个旁支亲戚,名叫张仲景。
荆南总共有四个郡,张羡在其中的三个郡国当过太守,分别是零陵、桂阳和长沙,而且因为他官声很好,又是名士,还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因此深得荆南民心。
这任何一条在东汉末年都很厉害的属性,合并在一起那可就更不得了。
在原时空里张羡振臂一呼,整个荆南四郡一夜易帜,可见其人在荆南的影响力之巨。
要不是张羡病死了,刘表还真未必能压得下他。
刘封注意到自己说话的时候,荀攸露出了赞同之色,显然他也已经想到了这一层。只是习惯藏拙让他没有先开口,如果自己没发现的话,荀攸应该才会把这些说出来。
与荀攸相比,鲁肃就要迟钝不少,虽然他也才干过人,聪慧干练,但论起急智,确实还是要逊色荀攸不少。
反倒是刘晔赶忙解释道:“少主恐误会晔之本意了。诚然李术反正,会将镇东将军之目光引来扬州。只是李术毕竟只是一县之地,即便地处要冲,也无济于大局。若是我等只是接纳李术的投诚,却不去动刘勋,是否会给镇东将军一个误判?等到荆南张羡起事之时,镇东将军恰好以为可用刘勋牵制我等。”
刘晔的这一番解释其实是有道理的,并非完全杜撰。
如果刘备接纳了李术,却仅限于此,其实更多的是打了一个保险。
皖县确实地处要冲,十分重要,可问题是,刘勋投靠刘表已经大半年了,可除了寻阳有荆州兵马入驻外,其他地方并没有接纳荆州援军。
刘备的克制给了刘勋一个错觉,给了他足够的底气婉拒了刘表的荆州兵。
这件事让刘表很是不虞,但又无可奈何,毕竟刘表也不是傻子,他自然知道若是逼迫刘勋的话,这厮保不准又立刻投奔刘备去了。
皖县固然是荆扬的陆地通道要隘,可至今为止都不曾落入过刘表之手。况且哪怕断了皖县的联系,只要刘备没和刘表撕破脸,刘表一样可以走水路援助刘勋。
故此,刘晔才会觉得接纳李术并不会打破庐江西南的局势,更不会引爆刘表和刘备之间的平静。
刘晔的观点就是只要刘备接纳李术之后继续按兵不动,不针对刘勋,刘表是绝对没有可能会因为李术而和刘备一方开战的。
如此一来,张羡若是举兵,刘表依旧有很大概率会以主力南下平叛。
毕竟在东面不但有刘勋做屏障,还有黄祖的江夏重镇,可谓是双重保险。
平心而论,刘晔说的是有道理的,但问题在于,刘封想要的是万全之策。
“子扬兄所言不虚,却是疏忽了一点,区区一个皖县,哪怕其位置再为重要,又如何能与整个荆州相提并论?”
这一次,开口的人却是荀攸。
“少主所求乃是万无一失。”
荀攸继续说道:“子扬此议虽能得李术一县之地,却难保不会让刘表心生疑窦,万一影响了大局,到那时纵然后悔,又有何意?”
荀攸先是点出了刘晔建议中的漏洞,随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主公,少主,以攸之见,我等当遣使前往荆州,警告刘镇东不得派兵入皖,皖县之事,自当由庐江太守刘勋自决。”
“妙啊!真乃妙计也!”
刘封第一个反应过来,大声赞叹起来。
紧跟着,刘晔也目露惊讶之色,冲着荀攸拱手道:“公达兄此计确实远胜在下之策,此计深合用兵之道,实乃是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敦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也。”
鲁肃也点头赞同:“确实如此,尤以禁止刘镇东出兵为大妙也。”
刘备此刻也恍然大悟,荀攸这一计几乎算到了三重,第一重是摆出翻脸的态势逼迫刘表不许出兵平皖,这在刘表看来,显然是刘备不欲和其撕破脸,故而以战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