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464节

  别说按照东汉十五税一的田税制度了,就是算上东汉朝廷和贪官污吏加征的部分,那也比人头税要少的多。

  为了牵制户部,刘封将这一块给挖了出来,单独成部。

  人力部不但分管人头税,同时还分管普查人口统计的任务,以保证刘封对领内人口的执掌力度。

  客观的说,这似乎是一种冗余,可问题在于刘封目前是人才多,官位少,县一级的官位已经不能满足这些人才了,可又没有那么多的郡守职务,更别说刘封还要搞霸府了,所以人力部的单独列部明显是利大于弊。

  公安部顾名思义,一个合格的国家制度,军队和警察体系是必然需要分开的,刘封尝试将衙役转化成公安,不过刘封并不着急,打定主意慢慢推进。

  最后的审计部和内卫部则是对内的审核以及执行部门。

  如此一来,幕府下辖总共十八个部委,正长史总揽,副长史则分为第一至第五,分管二至多个部位。

  至于六位司马,则是为外领军将领所准备的。

  随后,刘封当即颁布委任,任钟繇为幕府长史(正史),董昭、陈群为副长史,另外两位暂时空缺。

  吏部为百部之首,无疑是最为重要的。

  刘封属意陈群出任吏部曹掾(相当于尚书),已经跟自家老爹要人了。只是目前陈群还在琅琊三郡中担任郡守,需要先派人替换,随后才能将他调来江东。

  许多人觉得陈群制定了九品中正制,就是士族的狗,就是倒行逆施,开历史倒车。

  实际上这些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在历史界,九品中正制是公认的进步政策。

  你觉得他落后,那得去和科举制度比,而且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和两晋朝的九品中正那根本就不是一码事。

  举个例子,陈群的九品中正制,重点在于提出一个客观评价人才的标准,来规范当时已经越行越滥的察举制。

  可曹丕为了篡汉,让渡了部分权力出去,这才导致九品中正制开始走歪,没过几十年,司马家篡位,又要给士族让渡权力来收买士族的支持。

  到了司马炎当政的时期,九品中正制虽然是一个名字,但和陈群那会儿的制度已经完全不是一个东西了。

  把这些锅全甩在陈群的头上,实在是没有道理的。

  与其说陈群是士族的舔狗,还真不如说陈群是士族的敌人。

  陈群制定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和地方争夺清议。

  什么是清议?

  简单的理解,就是地方上的话语权。

  众所周知,两汉察举制是做官最重要的一条道路,而察举的东西,就是你的品德和孝行,能力都得次一等。

  在这种情况下,可谓是群魔乱舞,大家都在孝行上玩出花了,难度也是越来越高,以至于出了王祥这种卧冰求鲤的神话级孝行。

  到了这个地步,问题就出来了。

  第一个问题是道路快走到终点了,卧冰求鲤都出来了,下一步不得上天揽月了?

  第二个问题是负担太重了,随着孝行出花,难度提升,成本自然也是猛增,而且还很容易翻车曝光。

  这两个问题使得士族们都觉得这条路不靠谱了,难度过大,不能再继续这么卷了。

  否则官没当上,命倒是要先丢了。

  于是,聪明机智的士族们发现了另外一条更好走的道路,那就是互相吹捧。

  长辈吹晚辈,晚辈吹长辈,朋友之间互相吹。

  只需要一通嘴炮,就能帮人扬名,而且还没有翻车的几率,这简直是天赐良方。

  这种互相吹捧,就叫做清议。

  而清议从诞生之初,就是掌握在士族手里的,根本不需要陈群去当舔狗,创立什么九品中正制。

  很多人不知道清议在东汉晚期的影响力有多恐怖。

  当时中原有两个大名士,一个叫李膺,是汝南大名士,一个叫郭泰,是太原大名士。

  郭泰善于点评人,和许劭合称许郭,郭泰南下前往洛阳拜访李膺,临走时,洛阳有数千辆车送别郭泰。

  你想想看,一个人去北京城探友,临走的时候有数千辆豪车送行,这个影响力大不大?

  汉桓帝之所以会发动党锢之祸,就跟这巨大的影响力有着很深的关系。

  没有一个皇帝受得了人事权大权旁落的,一个名士张张嘴,给另外一个人评价几句好话,后面这人就得到了名声,会有士人征辟他出来做官。

  这么玩下去,还要皇帝做什么?

  而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其实是秉持曹操的用人理念,他的核心思路是把清议权力从地方上收归国有,由国家来安排人选定人才,本质其实是在给察举制打补丁。

  本来九品中正制即便会慢慢腐烂,但也不会烂到历史上那个样子。

  关键是曹丕和司马昭这两位,为了当皇帝,直接把清议权又还给士族们了。

  这下可就炸了,本来清议权虽然为地方上的士族所掌握,但毕竟只是地方舆论权力,是没有法律效益的。

  简单来说,就是本来地方上名士互相吹捧,虽然有名气了,但是否能当官,还要看官员是不是吃这一套,认不认你。

  可这么绕了一个圈子之后,曹丕和司马昭等于是把收归中央之后,已经具有法律效益了的清议权又还给士族们了。

  这就等于你这名气是有法律背书的了,不管官员认不认你这个人,都得给你官当。而且除了负责点评的大中正外,哪怕是你的上级都没法决定你的升迁。

  这就使得上级的权威彻底沦丧,所有官员想要升迁,都得去讨好大中正和中正,如此一来,中央的士族只需要掌握中正权力,就能轻而易举的垄断官途。

  所以别再骂九品中正制烂了,真正烂的是曹丕和司马昭。

  如果说曹丕让渡权力还只是一时之急,篡汉之后就开始打压士族,收回权力,那司马昭是干脆摆烂,连皇帝都没当上,就把家底子给卖了。

  司马昭真比他爹和他哥差太多了。

  陈群不但是九品中正制的创始人,还是《魏律》的创始人,才能极其出众,善于为领导归纳总结思想,并形成法律条文。

  这等人才,在刘封眼里的价值丝毫不逊色于王佐之才。

  因此,刘封宁可暂时空缺了吏部,也要等陈群就任,反正有钟繇这个长史,以及自己这个将军在,也不用担心部门会运转不起来。

  其次重要的自然是相当于财政部的户部了,掌握着度支权限和资金,无疑是最为紧要的部门之一。

  刘封本来心里是有候选人的,但现在却改了主意,居然任免杨修为户部曹掾。

  杨修这人记忆力极好,而且在南下的路途中,刘封还发现杨修的数学水平相当不错,出任户部曹掾是绰绰有余。况且户部本就是机密较少,事情繁杂,尤其是数字,相当繁重。

  对于压榨一下杨修,刘封表示毫无压力可言。

  之后的刑部曹掾,有现成的人选可用,那就是杜畿。

  杜畿祖上可是律法达人,杜周、杜延年父子俩更是名垂青史,留名于《史记》和《汉书》之中。

  杜畿本人也很擅长律法,陈寿更是盛赞其为宽猛克济,惠以康民。

  刘封知人善用,自然不会放着杜畿而旁置。

  礼部曹掾暂时空缺,也是待人而至。

  随后的兵部,则以赵俨暂任。

  赵俨这人,在演义中几乎毫无踪迹,可实际上在正史中,他的才干、能力,德行以及地位是极高的,和满宠是一个级别。

  赵俨死时是司空,而满宠死时是太尉,再加上满宠的食邑要比赵俨多,也算是满宠小有胜出,但两人大致还是一个等级的曹魏大佬。

  赵俨和满宠不同,并非是兖州旧臣,而是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才从南方北上投奔曹操。

  其人发迹就是在官渡之战时,助力李通安定了汝南,为曹操开辟了一个大后方。

  此后,曹操提拔赵俨为参军,其人迅速的发挥出了超乎曹操意料的能力。

  没错,赵俨最擅长的并非是战略,也不是战术,更不是勇武,而是调和。

  赵俨能够让张辽、于禁、乐进这些彼此互相敌视,几不交流合作的大将,在他的调节之下,暂时搁置争议,展开合作。

  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一点,别的不说,二爷若是在荆州时,麾下有一个赵俨辅佐,专司调和诸将,那糜芳、博士仁八成就不会叛变了。

  赵俨治军有方,又擅长调和矛盾,周济诸将,是非常合适的兵部曹掾的人选。

  接下来,农业部委任给了杜袭;水利部委任给了袁敏;工业部委任给了诸葛瑾;工程部委任给了吕岱;资源部委任给了严;公安部委任给了徐宣;内卫部委任给了贾习;科技部委任给了阎象;交通部委任给了步骘;审计部委任给了袁涣;卫生部委任给了华佗;商务部委任给了陈矫;人力部委任给了秦松。

  陈端被委任为禀假掾史,卫旌被委任为兵曹掾史。

  袁霸、繁钦二人被委任为从事郎中。

  此外,刘封还设置了一个机构名为内阁,任务是辅佐刘封处理政务,暂时成员为诸葛亮、陆逊、庞统三人。

  幕府中长史及各部汇总后呈报给内阁,由内阁批红生效。

  至此,刘封的左将军幕府初成规模。

第411章 摧锋军编制

  这也算是刘封的试行,日后刘封必然是不会照抄东汉体制了。

  事实证明,明清的体制要远远胜过东汉,且比东汉体制稳定的多。明朝也有许多幼年皇帝,留学生登基时才九岁,但明朝的朝局却不会因为这些幼年皇帝而发生动荡。

  相比起东汉的权力斗争,明朝的政局无疑要温润的多,哪怕皇帝成年之后,也往往比较容易的拿回大权,而不是像东汉这样每次都得政变,干刀尖舔血的活计。

  幕府建立之后,并非所有部门都全功率运作的,诸如卫生部、审计部、公安部等部门,投入的资源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是很少,主要是供给他们人员俸禄、笔墨开销等物资,以供他们尝试构建组织架构,规章制度以及日后的行政方法。

  这些制度化的东西必须要先敲定下来,日后想要扩张落实时,只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资就行了。

  左将军幕府已成,但还有扬州牧州府需要招募名士充任。

  按照一贯以来的习俗,州牧府中的四大吏别驾、治中、长史、功曹,自然是要招募本地的名士来担任的。

  经过一番思考,刘封最终做出决定,征辟会稽余姚人虞翻为别驾从事,吴郡吴县人顾雍为治中从事,丹阳郡故鄣人朱治为长史,豫章南昌人刘壹为功曹。

  虞翻、顾雍、朱治,包括杨弘,都是各自郡国中的名士,这个名单不但囊括了会稽、吴郡、丹阳和豫章四大扬州郡国,还江东各郡名士各取一人,可谓是面面俱到。

  其中,虞翻是会稽郡中亲刘封士族的代表人物,不但本人才能卓绝,刚猛济事,而且还文武双全,乃是江东之宝。

  顾雍则是吴中四大姓之首顾家掌门人,且吴中四大姓彼此联姻结好,同气连声,顾雍在吴郡乃至江东名声极大,纳其为治中,也可安定吴郡人心。

  朱治为孙坚所举孝廉,本身就是丹阳土著,又在孙坚麾下屡立战功,得封中郎将,多次担任千石官职。他不仅仅是代表了丹阳郡士民,同时也是孙策降军的代表,既可安抚丹阳郡人,又能稳定孙策以及孙家降兵之心。

  最后一个豫章刘壹,却是有些冷门,其人在历史上声名不显。

  刘壹是豫章本地土著豪门,乃是代理豫章太守华歆所征辟的功曹。

  在三国志中,刘壹只留下了一段话。

  那就是《三国志注魏书十三锺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中所记述的:孙策在椒丘,遣虞翻说歆。翻既去,歆请功曹刘壹入议。壹劝歆住城,遣檄迎军。歆曰:“吾虽刘刺史所置,上用,犹是剖符吏也。今从卿计,恐死有馀责矣。”壹曰:“王景兴既汉朝所用,且尔时会稽人众盛强,犹见原恕,明府何虑?”於是夜逆作檄,明旦出城,遣吏赍迎。策便进军,与歆相见,待以上宾,接以朋友之礼。

  刘壹在这个时空也一如既往的劝说华歆向周瑜投降,为华歆所采纳。

  因此,周瑜所报的功劳之中,刘壹排名仅次于华歆,位列第二。

  刘封细思之后,决定选择刘壹担任功曹,一来其人在华歆麾下就出任过功曹,华歆用人能力还是颇强的。

  刘壹即便不是什么特别出色的人才,但他的见识才学,品行道德应该足以胜任这一职务。

  如此一来,刘封所征辟之人完美的覆盖了整个扬州和主流派系,除了刘壹差点意思外,其他三人俱是郡国上上之才,大可委以重任。

  如此一来,江东便足以安定,而江北因为大旱的缘故,民心所向,士豪归附,比起江东来还要可靠忠诚。

  至此,整个扬州只剩下了最后一个问题,那就是山越。

  这近半年来,刘封军在整个江东镇压不服,清剿山越,进展很是顺利,几乎没有败绩。

  俘获的山越又提供了数万青壮劳力,也是上佳的兵员。况且丹阳如今也在刘封手中,而且还保存了元气,丹阳兵可是天下精锐。

首节上一节464/59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