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464节

  刘封听完之后,连声赞叹,同时心中有些恼火。

  这份恼怒自然不是针对诸葛亮和庞统的,而是针对他自己。

  他怎么就把蛮王沙摩柯给忘了。

  

  这可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就在刘封反省的时候,庞统又开了口:“主公,我有一少年好友,乃是襄阳宜城人,姓马名玄,字伯常。马家乃是襄阳大族,名门之后,其家中与荆蛮关系颇深,荆蛮采货,往往只信任马家。”

  庞统所言之马玄,正是马良和马谡的长兄。

  马家世居襄阳,但却和荆蛮关系密切,庞统推荐马玄道:“若是能得马家助力,将大增获得荆蛮信任的可能。”

  刘封对此很是重视,当即表态道:“既是如此,那士元可有良策使得马玄助我?”

  庞统起身拱手作揖道:“马家本为襄阳大族,其势并不弱于蔡家。只是自刘镇东入主襄阳之后,蔡家异军突起,实力大大增强。如此一来,马家的处境可就不太好了。”

  东汉时期的士族之间,一直秉持的就是互相竞争,互相扶持的态度。

  谁家强大了,谁家就能分得更多的蛋糕,但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对其他家族赶尽杀绝。

  就譬如马家和蔡家,都是襄阳大族,原本马家虽然弱势一些,但彼此之间的力量总体而言还是相差不大的。

  可随着蔡瑁的老爹蔡讽先后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太尉张温,自己的女儿嫁给单骑入荆州的刘表后,蔡家的扩张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了。

  那最先倒霉的肯定就是同郡士族豪强们了,而马家就是利益损失一方。而且因为蔡家在刘表麾下的特殊地位,也使得马家并不受刘表青睐,别说重用了,就是入仕都做不到。

  也正是这些缘由,让庞统对招揽马玄帮忙很有信心。

  “善!”

  刘封当即点头,开出价码道:“那以士元之见,我该如何做才能得到马伯常的助力?”

  庞统沉思片刻,回答道:“还请主公以左将军府的名义,征辟马伯常入府,许予曹掾之职。”

  刘封目前是左将军,领扬州牧,他可以分别以左将军幕府和扬州州牧的身份征辟士人。只是比起地方局限性较大的扬州牧,左将军无疑要更为合适。更别说左将军是已经是重号将军了,还特加了开府仪同三司,位在九卿之上,理论上比扬州牧还要高出数级。

  曹掾是幕府中十分重要的职务,相当于后世的六部。

  当然,规模上不能同日而语,毕竟这只是刘封左将军府中的六部而已。

  不过饶是如此,这待遇也是相当之重了。

  刘封倒是毫无异色,当即就点头同意道:“既然如此,就依士元之意,此事也全权交由你处理。”

  庞统见刘封完全答应了自己的请求,心中暗喜,当即应命:“是,主公。”

  之前一直没有吭声的杨修突然开口,冲着刘封作揖问道:“明公,此方略如今看来,的确大有可为。只是以修之见,如此大规模的军略方案,必要动员二十至三十万以上之部众。修冒昧,敢问明公可有二十万之众。”

  兵法有云,倍则分之。

  进攻方要有两倍的兵力才能采取行动,而且依旧要注意分散防守方的兵力,以达到局部更大的兵力优势。

  可见冷兵器时代进攻方的劣势有多大。

  按照这个比例来计算的话,杨修所言的二十到三十万军队,还真不是在故意恶心刘封,好歹刘表也有十万大军,必要时刻再动员个三五万人也是不成问题的。

  可见杨修其实还嘴软了,没说的太过苛刻。

  刘封听了杨修的话后,并没有第一时间解释或是反驳,而是笑着看向了他。

  在场众人里,绝大部分的人都称呼刘封为主公,显然是认刘封为主。唯有杨修是称呼刘封为明公,虽然明公也有主从之意在内,但主公相比,自然要显得稍稍疏远独立了一些。

  杨修在这里尊称刘封为明公,而不是主公,显然是心里还有些许的不服气,又或是还有部分的其他想法。

  感受到刘封的目光,杨修的脸色不由渐渐变红,先是低垂着脑袋,后终于忍不住抬了起来:“明公,修之见解,乃是想为明公分忧,实无其他之意。”

  “德祖不必多心,汝之用意,我自然清楚。”

  刘封点点头,安抚了对方一句,随后对着众人道:“此番南下江东,我意扩军至十五万。”

  如今随着江北水利工程的完结,刘封扩军在即,这些水利工程中服役的战俘自然就是最好的扩军兵员之一了。

  哪怕是袁术麾下的士卒,只要没有染上恶习,好生调教一样能够成材。

  刘封之前和刘备预算过,江北的俘虏还有十来万人的样子,可随时抽调走人。

  这还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刘封这一路南下,竟然已经抓了如此之多数量的俘虏了。

第407章 扩军计划

  主要是刘封的战略战术一直非常清晰,那就是竭尽所能的打歼灭战,避免击溃战。再加上攻城器具的改良和创新,使得驻扎坚城的敌人成了瓮中之鳖。

  在一系列辉煌的胜利后,俘虏大几十万也就很正常了。

  袁术这里一口气就抓了六七万的俘虏,厉阳孙家军投降了近两万,庐江的支援又送了一万多。过江之后,刘繇所部两万余众尽皆投降,薛礼笮融又贡献了上万部曲以及四、五万余青壮男女。

  光这部分就已经突破二十万青壮了,这还没算前后七八万人的孙策军,四五万的吴郡地方势力,以及大几万的会稽本土造反士族豪强和山越。

  这一系列下来,刘封至少抓了四十万众的俘虏,而且清一色都是青壮,其中男性还占了绝大部分。

  要不是刘封源源不断的送人力往江北,九江、庐江的水利工程也不会完工的如此之快。

  也幸好九江、庐江大兴土木,否则安置这些俘虏起来还真有些麻烦。

  好在现在不一样了,刘封在吴郡、会稽郡北部占有了大量的土地,这次扩军挑选剩下来的青壮男女也可以在这些地方安排屯田。再有多的话,也可以等着安置到豫章、丹阳去。

  刘封现在只会嫌弃人少,不会嫌弃人多。

  即便再多一倍,等到拿下了荆州,眼下一片狼藉,空空如也的南阳郡内就能安排上百万之众。都还没算荆州中可以没收到的田产。

  别的不说,江夏黄祖必不肯降,一旦拿下了江夏郡,光是黄祖家的田产就绝对不会少于几十万亩,甚至大有可能在百万亩之上。

  要知道黄祖可是凭借一己之力,就在江夏养了两万部曲的,这些部曲加上他们的家人,那可是破十万之数,一年的吃喝就得一百五十万石以上。

  没那么多田地,根本养不活这么多部曲。

  这次刘封和刘备说好了,优先抽调有经验的孙家军、袁术军战俘,第一批三万人已经起行,都是精挑细选的壮勇。

  杨修却是不知道这些,面露震惊之色,惊讶问道:“敢问明公如今有兵马几何?”

  刘封看了他一眼,郑重答道:“兵马七八万。”

  那即便是扩军至少十五万,也是翻上一倍了。

  这让杨修不禁暗暗咋舌,惊为天人。

  在天子身边,已经见惯了武人横行,为非作歹。

  西凉武人不过七八万人,李个人不过才两万余众,就已经敢于欺凌天子,号令朝政了。谁能想到,不显山露水的刘封,居然已经手握七八万常胜之军,如今更要扩充至十五万。

  这么看起来,当今天子的确是不识趣了,当初在李面前乖顺如兔,还知道装顺从安抚对方,可到了刘封这里,却有胆子玩起手腕来了。

  只可惜找错了人了,杨修在心中暗暗感叹,又隐隐觉得有些对天子不敬,赶忙打消了念头。

  既然提起了扩军,刘封倒是正好有些事情想探探口风。

  此次扩军,刘封想要试行三件事情,但又有些信心不足,颇为迟疑踌躇。

  此刻,正巧可以听听在座诸人的意见。

  “诸君,此番扩军,我意募集全军之精华,编练为甲种军,号为摧锋军,暂置为十营两万人,以其为全军之锐。”

  刘封看着堂上诸人的反应,缓缓说道:“诸君以为何如?”

  堂上诸人目光交汇,陷入思索之中。

  其实刘封这构思并非首创,光武帝所设中央军就是这一套玩法。

  不过目前来说,刘封的设想和光武帝的中央军还是有些许区别的。光武帝的中央军,北军除了是精锐野战军外,还充当了军官团、士官团的角色。

  东汉是有固定的动员体制的,但仅限于司隶。

  一旦面对大规模战争,中央所辖制的数万中央军不敷使用时,就会从整个司隶开始紧急征兵扩军,同时以南北军为军官、士官骨干,填充进扩充的军队之中。而司隶的三河骑士,步兵都是良家子,有战斗技巧和军阵经验,又有体制优势,在军官、士官的带领下只需要短暂的训练之后,即可投入实战。

  刘封所设的摧锋军却并非如此,而是更类似精锐野战军的概念,更接近于扩军之后的南北军。

  不过即便有这些差别,堂上诸人也都是见多识广,智谋高才之士,自然也能分的清楚,看的明白。

  杨修这会儿倒是积极了起来,第一个发言道:“此方略可行,光武所定之南北军,即是以此为据,扩充而来。只是……”

  刘封对杨修颇为容忍,这并非是他滥好人,更不是因为他喜欢杨修,而是因为杨修身上有利可图。

  别看杨家如今落魄了,可以被刘封和曹操随意打压蹂躏。可真对上了袁绍时,杨家这块招牌还是颇有用处的,在争夺士族声望这一块,尤其有效。

  这一次荆州战略本没有杨修什么事情,可刘封依旧拉他入局,实际上也是对杨修的一次试探。

  “德祖有话直言。”

  刘封大度的摆了摆手,示意杨修继续说道:“日后汝当知晓,我等言事,从无以言罪人,君可放胆直言。”

  杨修有些吃惊,压下心中油然而生的钦佩之情,继续道:“启禀将军,只是开国之初,光武所设的南北军待遇极厚,月俸有五铢、粮食、布帛,食盐,年节还有赏赐,即便是最底层的军士一年也最少也有八十到一百二十石的总收入。”

  杨修所言一百二十石粮食的收入,是士兵的纯收入,是去除了他个人的吃喝穿用,能够拿回去养家的收入。当然,这个收入不会全是粮食,一般情况下是半钱半实物,实物也包括了给布帛、食盐和粮食。

  另外,杨修所说的这个收入其实已经是两倍于县佐史了,也就是县廷中最低级的吏。能拿到这么高收入的必然是南北军中的常备军,也就是职业士兵。

  从全国各地抽调的服役兵是拿不到这么高收入的,大概只有职业士兵的一半到三分之一。

  可即便如此,也是十分丰厚了,毕竟这可是包吃包住的。

  随着东汉中枢的崩溃,地方势力疯狂扩军,再加上天灾人祸,络绎不绝,使得各地流民四起。

  在这个时间点上,各个诸侯许多都是不发军饷,或者是只给精锐部队发军饷的,普通军队撑死了也就是有口饭吃。

  到袁曹官渡之战时期,士兵们开始有军饷了,但依旧不多,毕竟哪怕日后到了曹睿时期,曹魏的中央军待遇甲于北方,却连东汉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可想而知当下的各势力麾下的士卒过的有多寒酸,反倒是刘璋这类早期诸侯,麾下士卒的待遇还好一些,因为他们的地盘没有经历过大规模战争的破坏,还能收上大量的粮食和赋税,养得起兵马。

  不过即便如此,他们给的待遇也是相当低的,顶多就是比中原地区强些许罢了。

  杨修的这个问题倒是尽心了,杨家毕竟是世代公卿,其祖上四任太尉。

  杨修对军事制度还是有些研究了解的,他很快就意识到刘封若要拣选精锐,单独成军,那下一步必然是要给精锐开军饷的。

  否则精锐何异于大众?

  但他担心刘封的经济能力不足以支撑这般操作,故此才赶紧提醒刘封。

  刘封这个时候要给摧锋军开饷,难度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杨修所提醒的财政压力。

  没钱一切都是虚无。

  好在刘封手里有钱,扬州的收入可比徐州高,之前大战,也封了各个县邑郡府的府库,所获极丰。同时刘备又答应了明岁的援助,再加上刘封自己经营的产业和徐州、豫州的屯田,养精锐两万大约还是负担的起的,甚至更多一些也可负担。

  如今刘封的私产年入当在数亿之巨,当真是富可敌州。

  这两年来和刘表之间的粮食贸易,靠的就是刘封源源不绝的财帛物资。

  不过局势变化至今,想必自下半年起,刘表那里的贸易往来必然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下降。

  刘表肯定不会断了贸易,一来他也舍不得那巨大的利润,二来也是不想和刘备撕破脸,三来也是他已经有些压不住荆州本地士族豪强们的贸易欲望了。

  刘表和刘备之间的官方贸易,几乎全被刘表一家吃掉。

  

  可下面人也眼馋其中的巨额利润啊,别的不提,蒯、蔡两家就有足够的实力走私,而形同藩镇的黄家更是几乎光明正大的利用江夏水师和刘封做起了走私生意。仅江夏去年一年,就输入了十万石以上的粮食,全部换回雪盐、霜糖和香油等物资。

首节上一节464/5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