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些事情刘封暂时没打算告诉杨修,只是肯定道:“州中财政,每年当可挤出两亿五千万钱用于发饷。”
两亿五千万钱,那就是每月能分到两千万钱左右的份额。
杨修两三个呼吸就算出了结果,当即应道:“既是如此,修以为拣选精锐可为上策!”
刘封点点头,看向其他人。
果然,堂上众人也都是赞同之色,这等于是解决了刘封所想三事之中的两件,即是拣选精锐,成军发饷。
这么快就解决了两件事情,刘封心中有些高兴,随即将第三件事也抛了出来:“诸君,此次拣选精锐,我却是并非只想给摧锋军发饷。”
杨修等人闻言大惊,齐齐看向刘封。
刚刚刘封可是亲口说了,想要扩军至十五万以上。
就以十五万计算,人人都发军饷的话,那每个月得花多少钱?
若是以每月两千万钱的军费开支来计算的话,分到每个士兵头上不过一百三十三钱。况且军官的薪酬待遇可比士兵高多了,最底层的军官也是士兵军饷的两倍。中级军官最少也都是五倍起步,高级那更是几十倍了。
总不能让军官们和士卒拿同样的军饷吧?
刘封看出众人想要劝阻,却是提前一步抬起手制止。
随即,刘封站起身来回踱步思考。
他就知道这话一说,必然会引来众人的反对,可不说也不行。
刘封需要从这些反对声中来进行调整,同时,也能避免自己犯错。
如果经过调整能够让自己的计划得到谋士们的赞同,那就排除了许多潜藏的问题和危险,这是相当重要的事情。
至于为什么明明是军事议案,却先和文士们商量,这原因也很简单。
武人哪有不想扩军的。
跟他们商量,除了极少数如赵云这般极识大体,颇有战略眼光者,其他人自然是军队越多越好,多多益善了。
“主公之意,是给全军发放军饷?”
诸葛亮在一旁轻声请示道。
刘封重重点了点头:“正是如此。”
“此事恐怕……”
庞统迟疑道:“阻力甚大啊。”
刘封再度点头,这件事情可不仅仅是局限于左将军体系里了。
刘封手底下的军队全部有军饷了,那刘备体系下的军队怎么办?
是跟还是不跟?
其实如今刘备的地盘,给全军发放军饷并非难事,毕竟富有富的发法,穷有穷的发法。你哪怕每个士卒每个月就发放个一百钱,甚至是几十钱,士卒只有高兴而不会有不满。
但这对财政上的压力的确是极其巨大的,二十五万至三十万大军,哪怕每人只发二十钱,一年最少也要六千万钱。
徐州每年的岁入也不过两亿,这等于是徐州财政的三分之一总收入了。
最重要的是,这项开支属于是本来没有的,突然增加,必然会激起相当大的反对声。
诸葛亮等人的才智自然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所以才会迟疑犹豫。
可刘封却很清楚,这件事势在必行。
须知人不患寡而患不均,精锐部队凭借实力可以多一些薪酬赏赐,可其他部队也不能没有。
都有俸禄的前提下,俸禄的多寡反而会刺激士卒们更为骁勇,敢于作战。可如果俸禄差别发放,那普通部队的军心可就要散了。
总不能日后就靠这两万人部队来打天下吧?
那还不如不整编了。
第408章 全家父子
可不整编,军队的上限就差不多到顶了,况且军队并非越多越好,一支精锐部队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要比两支普通部队要来的强力,性价比也高。
刘封将心中所想托盘而出,并且着重强调日后全军都是要进行调整的,摧锋军只是试行,一旦编练成功,后续的军改就会随即跟上。
听完刘封的想法后,诸葛亮、庞统等人又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他们不得不承认,刘封的担忧是很有道理的。
陶谦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曾经厚赏丹阳军,不但给与同时期相对较高的俸禄,还屡加恩裳。
可结果就是,丹阳军一崩,徐州再拿不出任何有战斗力的部队了。
况且刘封的所作所为,无一不是格局宏大,战略深远。
自古中原哪有中央军没有俸禄,只能靠缴获和洗劫来过日子的?
那和四边的蛮夷还有什么区别?
“诸君且看。”
刘封说了一句之后,取出一份帛书,递给钟繇。
虽然刘封心里最信任,最器重,最爱护的肯定是诸葛亮,但在场众人中,无论身份,地位,名望,年龄都是钟繇为长。
这要是绕过他先给诸葛亮,那简直是给武侯招黑。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更别说这种拔苗助长之举了。
钟繇先是作揖为敬,然后才小心谨慎的接过帛书看了起来。
原来,刘封在帛书中详细的记录了军改的计划。
第一,全军设置士卒军衔,分为上中下三等兵。
最低等的下等兵月俸二十钱,实物一斗粮食。
随后,每升一等,俸禄加十钱,实物多加一斗粮食。
最高的上等兵月俸可高达四十钱,实物三斗粮食。
而在上等兵之上,则有士官军衔,也分六等,每级也罗列了俸禄的增幅。
这次扩军,理论上会给所有士卒定军衔,而作为王牌军定位的摧锋军,只要成功通过考核入选,即可定标为上等兵,并享有额外津贴。
刘封这个设置其实是算偏低的,至少还比不过袁绍麾下大戟士、曹操麾下青州军(此时尚未有虎豹骑)、刘璋麾下的东州军、刘表麾下的长矛军这些精锐部曲。
这些诸侯们的王牌部曲的俸禄可是很高的,虽然钱五铢拿不到多少,但实物货币却能分到不少,布帛、粮食、食盐足够养活一家人了。
不过刘封的军队却也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军中贪腐极少,刘封对于贪墨军饷犒赏是零容忍,一旦被抓到,即便不处死,也会被编入敢死队中,失去一切功勋和地位。
其次,刘封军中的伙食待遇要远超其他诸镇,如果算上刘封在伙食上的补贴,那基本已经和其他诸侯手下的王牌军持平了。
然后,刘封所部还有独有的,成体系的精神奖励。
其他诸侯麾下可能也有精神鼓励,但大多是上级军官个人的青眼、看重等等,这种虽然也是精神鼓励,但很容易和上级军官形成人身依附和绑定。
可刘封麾下日渐成熟的军功徽章体系,不但效果远胜这种上级军官的看重,而且还有效的解决了人身依附的关系,真正使得刘封军的士卒都是刘封的,而不是刘封手下军头的。
最后一点是,这也是东汉末年独有的经济环境所造成的。
东汉时期,一直都有铜荒,而到了末年诸侯纷乱,钱荒、铜荒就更严重了。可鬼叼的事情是,虽然市场上很是缺钱,但钱的价值却是在不断的雪崩。
一方面,大家手里都没钱,可另一方面,一石粮食的价格却已经卖到了成百上千钱,这还是常规行情,要是兖州、江淮大旱这种情况,一石黄米能卖出几十上百万钱。
要知道汉桓帝时期,一石粮食也不过才一百钱出头。
所以这个时代的士卒也不偏爱钱币,对实物货币更为青睐。
刘封设定的方案中,钱币俸禄少,实物俸禄多,这也弥补了一部分双方军饷的差距。
这一次军改,刘封也有打算继续给军功章体系增添奖励,如今军功章体系已经确认了军功章是升迁的重要加分项,同时军功章获得者拥有见官不拜的特权。
这可不是刘封喜欢跪拜,他其实对这一点深恶痛绝,但一时之间还是没法废除,正好用军功章来做一个突破口。
除此以外,刘封还在考虑一些军功章体系的福利,比如可以适当增加军功章的津贴之类的待遇。
钟繇看完之后,将帛书转给董昭,接着是杨修、诸葛兄弟、庞统等人。
钟繇在心中默默计算,即便全以下等兵计,二十万大军一年也需五千万,另外还需要二十四万石粮食,其他布帛、食盐等实物奖励若干。
况且刘封刚才也说了,摧锋军两万编制,保底都是上等兵以上的待遇,光只这两万人中士卒的待遇就得翻倍,士官、军官的待遇更是士卒的几倍乃至十几倍。
算到这里,钟繇心中对刘封升起了一股钦佩之情。
据钟繇所见,刘备麾下士卒的士气颇为不错,听子瑜、孔明和士元所言,刘封所部的士气还在刘备所部之上。
但凡换上一个主公,恐怕根本不会想要提升士卒的待遇。
可刘封却偏偏这么干了,而且给的待遇还很全面,这就让钟繇看出刘封和其他诸侯之间的不同了。
刘封有大志。
一旁的董昭、杨修也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和钟繇一样,董昭、杨修也察觉到了刘封的异样。
董昭还好,他最初就是为刘封所惊异,又为其所重,这才入了刘封麾下。
钟繇则属实是半推半就,最早的时候不过是比较亲善刘封,以从属的身份建立起了联盟,仔细说起来并不是真正的刘封下属。
可这一次从洛阳离开,钟繇算是真正归入刘封手下了。
刘封此时的幕府之中,还真就缺少了能够在内政上总揽的干将,钟繇、董昭的南下,无疑是最好的填补。
相比起钟繇、董昭心中的惊异和窃喜,杨修就苦涩的多了。
杨修是个聪明人,而且还是顶尖那一档次,他自然是察觉出了刘封想要收服他的心思。他也明白自己在刘封眼里的价值。
只是自家老爹刚刚被刘封联手曹操罢免,在洛阳监狱中还吃了不少苦头。
为了老爹的性命,杨修不得不俯首称臣。可即便心中对刘封既惊且忌,还有一丝丝深藏的畏惧,但杨修依旧不想那么快就缴械投降。
但眼下刘封所表现出来的气度,以及所做的大事,让杨修深深的察觉到了对方和自己父亲气宇之间的巨大差距。
这不但让杨修陷入了深深的挫败感中,对刘封的抵触心思也又变淡了几分。
“此事兹事体大,诸君万万不可外泄。”
扩军、发放军饷,拣选精锐单独成军等方案实在太过重大,即便堂上都是有数的天下才俊,也一时之间拿不定主意。
刘封当即表示可以回去思考,反正此事暂时还不急于一时,有什么想法可以随时来找他汇报。
只是有一点,那就是这件事情十分敏感,千万不可泄露。
钟繇等人也知道事情厉害,当即应命。
********
吴郡,钱塘。
一壮勇少年正跪在地上,向自己父亲进言。
“父亲,您还要迟疑到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