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他有些惊讶,自己这位至交可是最讨厌官场了。
昔年在雒中,他宁可帮助自己升迁,也不愿意进入官场,此刻怎么就变了这么多。
面对全柔的问题,范馥正色答道:“昔年雒中,诸位大人只知争权夺利,却无一人能安定天下。馥无力回天,只能保全族人,避祸他乡。如今刘征南定鼎东南,治下百姓安泰,黎庶乐居,连战连捷,大有再造炎汉之势,馥又何惜家中钱财。”
全柔不言,慨然叹息。
********
随着刘封渡过长江,返回江东,一条消息自牛渚朝着四面八方扩散来。
此次刘封上雒,得天子恩宠,朝廷进拜其为左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扬州牧,都督扬、交二州诸军事,并册封为吴侯,食邑六千五百户。
此消息像是长了翅膀一般,飞速扩散,震惊了整个江东士族豪强,并且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向着荆、交二州扩散。
同时,过江之后的刘封,第一站去的地方并非吴郡,也不是会稽,而是丹阳。
刘封自厉阳下江,逆流而上两百余里,转进溧水,随后又转入冷水,直抵丹阳郡郡治宛陵城。
宛陵城是丹阳重镇,即是日后的宣城。
此地地处交通要隘,水陆通道皆很发达,而它的西南和南面则是丘陵,再往下就是黄山山脉和天目山山脉。
此时丹阳郡的郡守乃是张英,领着四千士卒驻扎在宛陵城,主要镇抚丹阳南部,并且防范山越北侵。
刘封抵达宛陵城时,明知道对方是走水路,可张英依旧率领阖城官吏、士族、豪强等,出城二十里相迎,尽显尊崇之意。
刘封遇上张英后,遣人使小船将张英等人招上船来。
张英看见刘封后,当即拜倒于地,恭敬报喜道:“启禀明公,周中郎将于前日里报来露布,已经拿下豫章全境,正欲报往江北,不想明公已至宛陵。”
“哦?”
刘封心中一喜,豫章这个地方虽然归属扬州,可实际上独立性相当高。其特殊的地理性,被群山围绕,平原皆在山中,陆地通道不但狭小,也很难走。
但豫章的位置又很关键,如果不能拿下豫章,那会稽北部,丹阳、吴郡几乎全部暴露在敌人的攻击范围内,想想都将不寒而栗。
如今周瑜成功收复豫章,不论如何都是立了一大功劳,也遮蔽住了江东三郡的精华地带,自然让刘封欣喜不已。
更别说豫章对于荆南来说也是一个上好的前进基地,水陆不下三四条道路可以用来攻伐。
其中最好的自然还是走水路,最便捷的道路,就是周瑜所走的这条路。而在这条路上的重镇海昏县,便是原时空中,孙策对太史慈委以重任之地。
太史慈以海昏县为中心,辖制刘县,仅凭刘繇残部,就打的刘磐消声灭迹。
刘磐此人在刘表帐下可是亲族大将第一人,在荆州也素有名将之称,屡屡带人侵夺豫章领土。可碰上了太史慈,登时高下立判,再不复往昔之勇。
不过此时的豫章实在是太过巨大,完全可以拆分成两至三个郡国。
刘封询问道:“周公瑾眼下何在?”
张英恭敬答道:“据奏报上说,周将军此时正驻扎在庐陵县。”
刘封转身对诸葛亮道:“取地图来。”
诸葛亮很快拿来地图,在刘封面前摊开。
刘封在地图上看了两眼,就找到了庐陵所在。
庐陵的位置是处于豫章中部,赣江水中游。
整个豫章虽然山岭纵横,但有一点极好,那就是水道通畅。一条赣江水从南到北,串联起了豫章郡中大部分的县邑。
而东西向又恰好有数条首尾相连的锦江、袁水、豫章水、余水、鄱水、又将东西向上的县邑给链接在了一起。
因此,想要守好豫章,水军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一支强大的水军不但能够封锁长江入豫章的入口,还能随时威胁周围敌人的水道,更能帮助己方部队在豫章郡的崇山峻岭中快速机动。
张英看了眼刘封侯,小声补充道:“周将军表奏华歆为豫章代理太守,暂时执掌豫章事务。”
刘封点点头,周瑜此举是自己早先就允许的行为。
豫章郡处于群山之中,而且幅员辽阔,自然没法朝夕报告。自己既然委任了周瑜前去平定,该给的权限自然要给。
“派人前往庐江传信,询问豫章近况如何,如果周将军已经安定地方,就让他速速回转宛陵。”
刘封当即下令道:“本侯要在宛陵议事。”
“另外,再派人去会稽,询问子龙叔父那一路可有消息传回。”
刘封想了下,又补充道:“同时传令太史慈、贾逵、徐晃、高顺、孙策等人前来宛陵议事,命徐盛坐镇会稽北部。”
第410章 幕府初成
最先到来的是驻留于吴县的诸文士。
其中包括了步骘、卫旌、陈矫、徐宣、秦松、陈端、杜畿、贾习、袁涣、袁霸、袁敏、杜袭、赵俨、繁钦、阎象、严、吕岱等诸人。
另外还有吴范、魏滕、高岱等士人也在北上的路中。
刘封直接公布了在心中思索良久的方案,他欲调整左将军幕府。
幕府之中,原本有长史一人,司马一人,从事郎中两人,负责参谋、掾史两人,一为禀假掾史,负责俸禄,一为兵曹掾史,负责军械,除此以外,尚有掾属二十九人,令史三十一人。
刘封觉得这些幕位明显不够用,他此刻已经决定走曹操的霸府模式,他的幕府职位要成为天下人梦寐以求的位置,这么点怎么够安置天下之士?
所以,刘封大手一挥,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
首先,幕府的长史、司马,扩编为一正五副,共有六长史,六司马。
除此以外,各曹掾整编为吏部、户部、礼部、刑部、兵部这五部自然是没有异议的。
可工部却需要调整,暂时拆分成工业部、工程部和资源部,同时新增农业部,科技部、交通部、水利部、商务部、卫生部、人力部、公安部、内卫部和审计部。
吏部等于组织部、户部等于财政部、礼部兼容了外交和教育两个部委,兵部则是国防部,刑部自然是司法部。
刘封想要提升科技生产力,因此将工部拆分为二,将其中工业单独列部,同时新增科技部,鼓励创新技术。
同时,鼓励桑农,推进三农技术,规划审核田亩数量、种类、产量、种植情况的农业部,也一并列部。
卫生部则是刘封很早就想要设立的部位,只是一直没有足够的力量和财帛推进。眼下则是时候设置起来了,以应对东汉末年大量的传染病和糟糕的卫生情况。
至于水利部,完全是看见这次江北整顿修缮新建水利工程的好处,特此成立,并推进刘家势力范围内各处水利设施修缮、新建、规划工作的部门。
交通部自然是负责道路,同时会和水利部、工程部交叉培养工程人才,孕育专业工程团队,并将他们整理成例,并推广普及开来,最终目的自然是为了将中国封建时期最为可怕,最为顽固,最为丧心病狂的恶政徭役彻底废除奠定基础。
当然,仅靠几个工程团队自然是不可能达成的,最主要的还是得看科技生产力的发展。
只有大规模使用火药开山凿路,增加工程中机械力量的占比,才能彻底解决依靠堆砌人力的古老做法,最终让徭役的土壤彻底消失。
人力部其实本质是从户部拆分出来的部门,用以统计人口,而在东汉时代,人口和钱粮赋税几乎是画等号的。
严格的来说,人头税可是要比田税高的多。
别说按照东汉十五税一的田税制度了,就是算上东汉朝廷和贪官污吏加征的部分,那也比人头税要少的多。
为了牵制户部,刘封将这一块给挖了出来,单独成部。
人力部不但分管人头税,同时还分管普查人口统计的任务,以保证刘封对领内人口的执掌力度。
客观的说,这似乎是一种冗余,可问题在于刘封目前是人才多,官位少,县一级的官位已经不能满足这些人才了,可又没有那么多的郡守职务,更别说刘封还要搞霸府了,所以人力部的单独列部明显是利大于弊。
公安部顾名思义,一个合格的国家制度,军队和警察体系是必然需要分开的,刘封尝试将衙役转化成公安,不过刘封并不着急,打定主意慢慢推进。
最后的审计部和内卫部则是对内的审核以及执行部门。
如此一来,幕府下辖总共十八个部委,正长史总揽,副长史则分为第一至第五,分管二至多个部位。
至于六位司马,则是为外领军将领所准备的。
随后,刘封当即颁布委任,任钟繇为幕府长史(正史),董昭、陈群为副长史,另外两位暂时空缺。
吏部为百部之首,无疑是最为重要的。
刘封属意陈群出任吏部曹掾(相当于尚书),已经跟自家老爹要人了。只是目前陈群还在琅琊三郡中担任郡守,需要先派人替换,随后才能将他调来江东。
许多人觉得陈群制定了九品中正制,就是士族的狗,就是倒行逆施,开历史倒车。
实际上这些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在历史界,九品中正制是公认的进步政策。
你觉得他落后,那得去和科举制度比,而且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和两晋朝的九品中正那根本就不是一码事。
举个例子,陈群的九品中正制,重点在于提出一个客观评价人才的标准,来规范当时已经越行越滥的察举制。
可曹丕为了篡汉,让渡了部分权力出去,这才导致九品中正制开始走歪,没过几十年,司马家篡位,又要给士族让渡权力来收买士族的支持。
到了司马炎当政的时期,九品中正制虽然是一个名字,但和陈群那会儿的制度已经完全不是一个东西了。
把这些锅全甩在陈群的头上,实在是没有道理的。
与其说陈群是士族的舔狗,还真不如说陈群是士族的敌人。
陈群制定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和地方争夺清议。
什么是清议?
简单的理解,就是地方上的话语权。
众所周知,两汉察举制是做官最重要的一条道路,而察举的东西,就是你的品德和孝行,能力都得次一等。
在这种情况下,可谓是群魔乱舞,大家都在孝行上玩出花了,难度也是越来越高,以至于出了王祥这种卧冰求鲤的神话级孝行。
到了这个地步,问题就出来了。
第一个问题是道路快走到终点了,卧冰求鲤都出来了,下一步不得上天揽月了?
第二个问题是负担太重了,随着孝行出花,难度提升,成本自然也是猛增,而且还很容易翻车曝光。
这两个问题使得士族们都觉得这条路不靠谱了,难度过大,不能再继续这么卷了。
否则官没当上,命倒是要先丢了。
于是,聪明机智的士族们发现了另外一条更好走的道路,那就是互相吹捧。
长辈吹晚辈,晚辈吹长辈,朋友之间互相吹。
只需要一通嘴炮,就能帮人扬名,而且还没有翻车的几率,这简直是天赐良方。
这种互相吹捧,就叫做清议。
而清议从诞生之初,就是掌握在士族手里的,根本不需要陈群去当舔狗,创立什么九品中正制。
很多人不知道清议在东汉晚期的影响力有多恐怖。
当时中原有两个大名士,一个叫李膺,是汝南大名士,一个叫郭泰,是太原大名士。
郭泰善于点评人,和许劭合称许郭,郭泰南下前往洛阳拜访李膺,临走时,洛阳有数千辆车送别郭泰。
你想想看,一个人去北京城探友,临走的时候有数千辆豪车送行,这个影响力大不大?
汉桓帝之所以会发动党锢之祸,就跟这巨大的影响力有着很深的关系。
没有一个皇帝受得了人事权大权旁落的,一个名士张张嘴,给另外一个人评价几句好话,后面这人就得到了名声,会有士人征辟他出来做官。
这么玩下去,还要皇帝做什么?
而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其实是秉持曹操的用人理念,他的核心思路是把清议权力从地方上收归国有,由国家来安排人选定人才,本质其实是在给察举制打补丁。
本来九品中正制即便会慢慢腐烂,但也不会烂到历史上那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