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468节

  关键是曹丕和司马昭这两位,为了当皇帝,直接把清议权又还给士族们了。

  这下可就炸了,本来清议权虽然为地方上的士族所掌握,但毕竟只是地方舆论权力,是没有法律效益的。

  简单来说,就是本来地方上名士互相吹捧,虽然有名气了,但是否能当官,还要看官员是不是吃这一套,认不认你。

  可这么绕了一个圈子之后,曹丕和司马昭等于是把收归中央之后,已经具有法律效益了的清议权又还给士族们了。

  这就等于你这名气是有法律背书的了,不管官员认不认你这个人,都得给你官当。而且除了负责点评的大中正外,哪怕是你的上级都没法决定你的升迁。

  这就使得上级的权威彻底沦丧,所有官员想要升迁,都得去讨好大中正和中正,如此一来,中央的士族只需要掌握中正权力,就能轻而易举的垄断官途。

  所以别再骂九品中正制烂了,真正烂的是曹丕和司马昭。

  如果说曹丕让渡权力还只是一时之急,篡汉之后就开始打压士族,收回权力,那司马昭是干脆摆烂,连皇帝都没当上,就把家底子给卖了。

  司马昭真比他爹和他哥差太多了。

  陈群不但是九品中正制的创始人,还是《魏律》的创始人,才能极其出众,善于为领导归纳总结思想,并形成法律条文。

  这等人才,在刘封眼里的价值丝毫不逊色于王佐之才。

  因此,刘封宁可暂时空缺了吏部,也要等陈群就任,反正有钟繇这个长史,以及自己这个将军在,也不用担心部门会运转不起来。

  其次重要的自然是相当于财政部的户部了,掌握着度支权限和资金,无疑是最为紧要的部门之一。

  刘封本来心里是有候选人的,但现在却改了主意,居然任免杨修为户部曹掾。

  杨修这人记忆力极好,而且在南下的路途中,刘封还发现杨修的数学水平相当不错,出任户部曹掾是绰绰有余。况且户部本就是机密较少,事情繁杂,尤其是数字,相当繁重。

  对于压榨一下杨修,刘封表示毫无压力可言。

  之后的刑部曹掾,有现成的人选可用,那就是杜畿。

  杜畿祖上可是律法达人,杜周、杜延年父子俩更是名垂青史,留名于《史记》和《汉书》之中。

  杜畿本人也很擅长律法,陈寿更是盛赞其为宽猛克济,惠以康民。

  刘封知人善用,自然不会放着杜畿而旁置。

  礼部曹掾暂时空缺,也是待人而至。

  随后的兵部,则以赵俨暂任。

  赵俨这人,在演义中几乎毫无踪迹,可实际上在正史中,他的才干、能力,德行以及地位是极高的,和满宠是一个级别。

  赵俨死时是司空,而满宠死时是太尉,再加上满宠的食邑要比赵俨多,也算是满宠小有胜出,但两人大致还是一个等级的曹魏大佬。

  赵俨和满宠不同,并非是兖州旧臣,而是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才从南方北上投奔曹操。

  其人发迹就是在官渡之战时,助力李通安定了汝南,为曹操开辟了一个大后方。

  此后,曹操提拔赵俨为参军,其人迅速的发挥出了超乎曹操意料的能力。

  没错,赵俨最擅长的并非是战略,也不是战术,更不是勇武,而是调和。

  赵俨能够让张辽、于禁、乐进这些彼此互相敌视,几不交流合作的大将,在他的调节之下,暂时搁置争议,展开合作。

  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一点,别的不说,二爷若是在荆州时,麾下有一个赵俨辅佐,专司调和诸将,那糜芳、博士仁八成就不会叛变了。

  赵俨治军有方,又擅长调和矛盾,周济诸将,是非常合适的兵部曹掾的人选。

  接下来,农业部委任给了杜袭;水利部委任给了袁敏;工业部委任给了诸葛瑾;工程部委任给了吕岱;资源部委任给了严;公安部委任给了徐宣;内卫部委任给了贾习;科技部委任给了阎象;交通部委任给了步骘;审计部委任给了袁涣;卫生部委任给了华佗;商务部委任给了陈矫;人力部委任给了秦松。

  陈端被委任为禀假掾史,卫旌被委任为兵曹掾史。

  袁霸、繁钦二人被委任为从事郎中。

  此外,刘封还设置了一个机构名为内阁,任务是辅佐刘封处理政务,暂时成员为诸葛亮、陆逊、庞统三人。

  幕府中长史及各部汇总后呈报给内阁,由内阁批红生效。

  至此,刘封的左将军幕府初成规模。

第411章 摧锋军编制

  这也算是刘封的试行,日后刘封必然是不会照抄东汉体制了。

  事实证明,明清的体制要远远胜过东汉,且比东汉体制稳定的多。明朝也有许多幼年皇帝,留学生登基时才九岁,但明朝的朝局却不会因为这些幼年皇帝而发生动荡。

  相比起东汉的权力斗争,明朝的政局无疑要温润的多,哪怕皇帝成年之后,也往往比较容易的拿回大权,而不是像东汉这样每次都得政变,干刀尖舔血的活计。

  幕府建立之后,并非所有部门都全功率运作的,诸如卫生部、审计部、公安部等部门,投入的资源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是很少,主要是供给他们人员俸禄、笔墨开销等物资,以供他们尝试构建组织架构,规章制度以及日后的行政方法。

  这些制度化的东西必须要先敲定下来,日后想要扩张落实时,只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资就行了。

  左将军幕府已成,但还有扬州牧州府需要招募名士充任。

  按照一贯以来的习俗,州牧府中的四大吏别驾、治中、长史、功曹,自然是要招募本地的名士来担任的。

  经过一番思考,刘封最终做出决定,征辟会稽余姚人虞翻为别驾从事,吴郡吴县人顾雍为治中从事,丹阳郡故鄣人朱治为长史,豫章南昌人刘壹为功曹。

  虞翻、顾雍、朱治,包括杨弘,都是各自郡国中的名士,这个名单不但囊括了会稽、吴郡、丹阳和豫章四大扬州郡国,还江东各郡名士各取一人,可谓是面面俱到。

  其中,虞翻是会稽郡中亲刘封士族的代表人物,不但本人才能卓绝,刚猛济事,而且还文武双全,乃是江东之宝。

  顾雍则是吴中四大姓之首顾家掌门人,且吴中四大姓彼此联姻结好,同气连声,顾雍在吴郡乃至江东名声极大,纳其为治中,也可安定吴郡人心。

  朱治为孙坚所举孝廉,本身就是丹阳土著,又在孙坚麾下屡立战功,得封中郎将,多次担任千石官职。他不仅仅是代表了丹阳郡士民,同时也是孙策降军的代表,既可安抚丹阳郡人,又能稳定孙策以及孙家降兵之心。

  最后一个豫章刘壹,却是有些冷门,其人在历史上声名不显。

  刘壹是豫章本地土著豪门,乃是代理豫章太守华歆所征辟的功曹。

  在三国志中,刘壹只留下了一段话。

  那就是《三国志注魏书十三锺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中所记述的:孙策在椒丘,遣虞翻说歆。翻既去,歆请功曹刘壹入议。壹劝歆住城,遣檄迎军。歆曰:“吾虽刘刺史所置,上用,犹是剖符吏也。今从卿计,恐死有馀责矣。”壹曰:“王景兴既汉朝所用,且尔时会稽人众盛强,犹见原恕,明府何虑?”於是夜逆作檄,明旦出城,遣吏赍迎。策便进军,与歆相见,待以上宾,接以朋友之礼。

  刘壹在这个时空也一如既往的劝说华歆向周瑜投降,为华歆所采纳。

  因此,周瑜所报的功劳之中,刘壹排名仅次于华歆,位列第二。

  刘封细思之后,决定选择刘壹担任功曹,一来其人在华歆麾下就出任过功曹,华歆用人能力还是颇强的。

  刘壹即便不是什么特别出色的人才,但他的见识才学,品行道德应该足以胜任这一职务。

  如此一来,刘封所征辟之人完美的覆盖了整个扬州和主流派系,除了刘壹差点意思外,其他三人俱是郡国上上之才,大可委以重任。

  如此一来,江东便足以安定,而江北因为大旱的缘故,民心所向,士豪归附,比起江东来还要可靠忠诚。

  至此,整个扬州只剩下了最后一个问题,那就是山越。

  这近半年来,刘封军在整个江东镇压不服,清剿山越,进展很是顺利,几乎没有败绩。

  俘获的山越又提供了数万青壮劳力,也是上佳的兵员。况且丹阳如今也在刘封手中,而且还保存了元气,丹阳兵可是天下精锐。

  陶谦那时候靠着曹豹、许耽等人带着军纪稀烂的徐州军,就一度逼的曹操托妻献子,可见丹阳兵之精锐。

  倘若当时陶谦能好好练兵,肃立军纪,凭借丹阳兵的精锐,他还真就未必会输的那么惨,那么快了。

  刘封这次亲自驻跸宛陵,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冲着丹阳兵而来的。

  ********

  “主公,两万人实在过少,恐怕不敷使用啊。”

  看着面前浓眉大眼,正气凌然的太史慈,刘封心中暗自叹息了一声。

  果然如同他所想的那样,拣选精锐,单独编练成军的消息一经传出,军中大将们就开始骚动起来了。

  但凡觉得自己有点跟脚的,都跑他面前游说起来,想要进入精锐军中。

  哪怕是太史慈都不例外,相反,作为刘封弓马老师兼心腹重将,不但惦记上了军主之职,更想要鼓动刘封扩大规模。

  刘封故作叹息了一声,摇头道:“老师,就这两万人,也是父亲额外调拨了徐州和豫州的资源襄助,否则恐我扬州入不敷出啊。”

  其实这次编练精锐,两万人是保底,之前也曾经提起过,刘封的底线是不超过四万人。

  但他却不能这么跟太史慈说,要真这么说了,一来太史慈这些武人说不定又希望能编练六万人,甚至八万人了,二来也是难得的东西才值得珍惜。

  太史慈脸色一暗,其人也是能文能武,故此比一般武人要明白的多。

  刘封如今可不仅仅只是拣选精锐,他还要提升士卒待遇,同时还要继续扩军。

  这三管齐下,对于财政的压力是相当之高的,的确不得不小心谨慎,否则一旦财政崩了,没钱没粮,那时候拿什么来养兵。

  如今刘封仅有扬州一州之地,除了两万精锐,还要再编列十三万野战军,若不是有刘骠骑倾力支援,恐怕就连这两万精锐都编练不起来。

  若想要有所改变,势必要在财政上打主意,只有更多的收入,才能编练更多的精锐。

  想要财政增加,无非是开源节流。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太史慈一时之间也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可以提出,所以也只能暂时罢休。

  况且刘封也表露出了拣选精锐并非一朝一夕的态度,日后若有机会,必定还会继续推进的。

  想到这里,太史慈脸色又好转了起来。

  旋即,太史慈又想到另外一件事,旁敲侧击的问道:“主公,不知这摧锋军主将可曾定下?”

  刘封没好气的了眼太史慈,故意问道:“老师是有人想要推荐吗?”

  太史慈顿时一噎,这弟子当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我难道还能推荐其他人不成?

  看见太史慈脸上一阵青一阵白,刘封心中好笑,太史慈的心思他自然是很清楚,要不然也不会噎到对方的心肺。

  不过太史慈毕竟是太史慈,从来就不缺少毛遂自荐的勇气。

  最早和太守毛遂自荐去送信,后来和孔融毛遂自荐欲破敌,被拒绝后又毛遂自荐去找援兵,之后在刘繇那也曾经毛遂自荐对抗孙策。

  太史慈干笑两声,没有第一时间毛遂自荐,而是转而问道:“主公,不知摧锋军是如何规划?”

  刘封意外的了太史慈一眼,不过想想也是,太史慈有急智,善谋略,其本质是更偏向士族,而并非豪强。

  很多人误会太史慈,看见他为孙策所收服,觉得他是个猛张飞一样的人物。

  可纵观太史慈一生的大事,其实他表现出来更多的却是智谋。

  他年轻时太守和刺史争端,明明晚到的他却立刻想出了骗术,将州吏手中的文牍骗到手毁掉。

  在孔融那,想要带兵破敌,也是有理有据,即便被孔融拒绝后,他单骑一人冲出重围,用的还是谋略。

  到了刘繇处,为刘繇所轻视,可他依旧找到了机会和孙策大战神亭岭。

  

  也就是刘繇魄力不够,换了曹、刘、孙三家中的任何一位,太史慈立时就可扶摇直上,得到他想要展现自身能力的机遇。

  哪怕刘繇落魄了,太史慈依旧能单枪匹马在陌生的地方拉扯起一支队伍来,还和祖郎合作,硬生生闯出一份基业。

  可见太史慈实是文武双全,只是因为太过能打了,以至于大家很容易就忽视了他的智计和谋略。

  看见太史慈发问,刘封也不做隐瞒,毕竟对方是自己最心腹的重将之一。

  毫不夸张的说,这次拣选精锐之中,主将人选只会在太史慈和赵云两个人之中诞生。

  贾逵才能卓著,但毕竟是后来人,徐盛、潘璋虽是心腹老人,但能力却不足为一军之主。周瑜、孙策能力、声望都够了,但毕竟是新附之人,难以服众。

  这么遴选下来,也就只有赵云、太史慈最为合适了。

  刘封取出一卷帛书,亲自交到太史慈手中,后者打开一看,上面乃是记录着这次扩军的规划。

  摧锋军共下辖十个营头,每营为两千人,也即是一校,由校尉统领。

首节上一节468/5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