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营中,两个是骑兵营,其余五个是步兵营,另配有三个特种营,分别是辎重营、工兵营和炮兵营。
骑兵营编制为:
重骑兵:(军司马一部,下辖两个曲四百人)配全套铁质马甲四百套,一等战马四百匹,为冲阵马,三等马八百匹,其中一半为驮马,一半为骑乘马。
游骑兵:(军司马两部,下辖四个曲八百人)配全套皮质马甲八百套,骑弓八百张,二等战马八百匹,为冲阵马,三等马一千六百匹,其中一半为驮马,一半为骑乘马。
轻骑兵:(军司马一部,下辖两个曲四百人)配轻甲四百套,骑弓两百张,手弩两百张,二等战马四百匹,为冲阵马,三等马四百匹,为换乘马。
辎重兵:(军司马一部,下辖两个曲四百人)配大车一百驾,拉扯驽马两百匹,驮马两百匹,骡马两百头。其中还包括有少量医疗兵、工程兵等特殊兵种。
以上这些是常规装备,其他还有一些军械物资在战时会予以补充,保持冗余,以备战损替换。
总体来说,一个骑兵营编制为两千人左右,其中战斗兵一千六百人,辅助兵四百人,全部马骡化,能够长途快速机动而保持战斗力。其中配备了大量的马匹,包括能够承载重装的一等战马。
同时,还补充进了极其珍贵的八百套连带马甲的全装铁甲,经过刘封的建议,马甲并非全部铁质,而是镶铁甲片的皮甲,在尽量保证防御力的情况下,为战马减轻了负重,从而拉长重骑兵的战斗时间。
这样两个骑兵营,战斗力是极其强悍的,而营长刘封心里已有人选,自然是张辽、徐晃二人。
以猛将统御骁勇,只要战术得当,刘封有信心正面击溃数倍之敌。
若是能够再搭配上精锐步兵,纵然以一敌三,刘封也有信心战而胜之。
摧锋军的标准,就是按照战场以一敌三来来设定的。
步兵营编制为:
重甲步兵:(军司马一部,下辖两个曲四百人)配全套铁质甲胄四百套,长戟、长枪各四百杆,长刀四百把,塔盾四百面等等。
中装步兵:(军司马两部,下辖四个曲八百人)配全套皮质甲胄八百套,长戟、长枪八百杆,长刀八百把,副手小盾八百面等等。这种小盾可以单手绑定,在历史直到唐末宋初才被人发明,此时自然是被刘封提早创造了出来。
弓弩手:(军司马一部,下辖两个曲四百人)配轻甲四百套,强弓两百张,劲弩两百张,长刀四百把。
辎重兵:(军司马一部,下辖两个曲四百人)配大车一百驾,拉扯驽马两百匹,驮马两百匹,骡马两百头。其中还包括有少量医疗兵、工程兵等特殊兵种。
如今彭城的工坊基地已经越做越大,再加上大量的战俘被送去挖矿,像笮融、薛礼那些人的部众,早就已经烂的出奇,也只有炮灰的作用。
像这种兵马,刘封是不敢用的,他还担心这些家伙弄脏了自己的部曲,带坏了自家的军风。而这些人的心早就已经养野了,也没法再安心种地。
思来想去,这些人最好的去处也就是矿洞了,于是就让他们去大山之中发挥最后的光热,也算是为他们之前的行为赎罪了。
你还别说,这大几万的战俘送去挖矿,铜、铁、煤等矿藏的产量一下子暴增,尤其是重点开采的铁和煤,产量各自翻了一倍和三倍。
原料足够,工坊拉足,全力以赴的生产军械、甲胄、农具等物资。尤其是铁甲,更是重中之重,如今月产量已经高达一百二十套,年产量成功突破一千套。
而且这还是在保证其他军械和大量农具的前提下,若是压低了其他军械和农具的需求,铁甲的产量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之所以有这么巨大的变化,是因为刘封在工坊中开始推行水力打磨和流水线制度。
大量的熟练工被解放出来,而新手只需要学习打造甲叶这一个工序,难度无疑大大下降,这是工坊中的工人数量得到了大量的补充,从而提升了产量。
第412章 军制改革
如今刘封军中,全套铁甲骑兵套装已有一千余套,重装步兵铁甲已有四千余套。镶铁皮甲两千余套,主要是给游骑兵所准备的。
别看骑兵只有两个营,而步兵却有五个营,可两营骑兵的耗费却是步兵五营综合的两倍之多。
可见骑兵营都多靡费夸张了。
“主公,这辎重部队需要如此之多吗?”
在南北朝之前,是没有明显的战兵和辅兵之差的,或者说,辅兵也是战兵同样的地位。
可到了南北朝,防具达到了巅峰,而产量却因为常年战乱,跌入了低谷。
如此一来,人形坦克开始野蛮生长,靠着优秀的防具和坐骑,一人单骑开无双成了时尚,军事家们开始意识到轻步兵已经没法再继续担任战场主力了。
从这时候开始,战场的主角开始彻底成了人形坦克们的江山。
但在东汉时期,辅兵的活计其实大部分都是劳役在承担的,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战役总要征伐民夫的原因。
太史慈正是不清楚这一点,所以惊讶于为什么战营要留出五分之一的人力来承担后勤辎重的任务。
可刘封最是清楚不过了,完善的后勤体系不但能够成倍的增强战兵的战力,还能有效的降低战士伤病的死亡率。
南丁格尔仅靠着基础的卫生手段和一个提灯笑容,就将克里米亚绞肉机中那英军高达44%的死亡率降低到了2%,这是何等恐怖的差距。
刘封军眼下的康复率一直高达八成半以上,靠的就是基础护理加干净卫生的康复环境,这使得刘封军的老兵才会越打越多。
摧锋军作为刘封给予厚望的王牌,精锐中的精锐,选锋中的选锋,每一个士卒都是极为宝贵的勇士,刘封自然要在后勤上做到极致,确保这些人能发挥最强的战力,同时能得到最好的救治。
在给太史慈解释了许久之后,太史慈终于明白了过来。
他眼神有些复杂的望着刘封,心中满是钦佩。
这也难怪太史慈会心生敬佩了,这个时代人人都说以民为本,可真正能把普通士卒和百姓的身家性命挂在心上的能有几人?
太史慈也算是游历了小半个大汉,他所见到的也唯有刘封父子两人而已。
“主公仁德,令慈汗颜。”
感动之余,太史慈当即翻身离席,跪倒之后叩首曰:“慈愿为主公效犬马之劳,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刘封先是一愣,随即哑然失笑,他误以为太史慈是在毛遂自荐了。
不过刘封倒是毫无芥蒂,反而主动上前将对方搀扶起来:“老师何必如此,摧锋军之主,本就在老师与四叔之间。”
一听这话,太史慈就知道刘封是误会了,张口想要解释,可话却没能说出口。
临开口时,太史慈突然想到,摧锋军之主,我欲也,这也算不得是冤枉自己。
如此一来,解释的话也就说不出口了,更何比起空口白话来解释,不如在沙场上建功立业来回报刘封的信任和厚爱。
随即,刘封也给太史慈交了底,几日之后的军事议事上,刘封也需要太史慈来镇压诸将。
刘封之所以会如此安排,并非是他威望不够,而是作为主公,最适合他的是站在岸上做裁决,而并非下场角力。
太史慈立刻明白了过来,当即表态,必以刘封之命马首是瞻。
********
数日之后,军事会议如期召开。
太史慈、周瑜、张辽、潘璋、周泰、董袭、徐晃、贾逵、高顺、孙策等诸将云集,只可惜赵云所部远在侯官,一时半刻赶不回来,只能缺席。
除了武将外,诸葛亮、庞统二人作为文书,自然也能列席。
此外,钟繇身为幕府长史,董昭身为幕府副长史,兵部曹掾赵俨,内卫部曹掾贾习,禀假掾史陈端,兵曹掾史卫旌,从事郎中袁霸、繁钦等人也都隶属分内,自然也需要列席。
看着下面满满当当的文武重臣们,刘封心中不禁感慨,自己再也不是小猫两三只了。
之所以在此时设立幕府,一来是因为刘封终于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扬州。
这里是能让刘封自由如意施政改革之地,自然需要心腹人手来管理。
二来则是刘封对荆州的攻略已经势在必行,甚至有可能还在交州之前动手。
荆州可不是一个小州郡,如今他可是九郡一百零二县,而且一旦拿下荆州,交州几乎就是白送的。
这会儿的交州虽然地处偏远,但人口却因为中原的战事而得到了巨大的增幅,已经有了两百多万,接近三百万的人口总量。
这等于拿下一个荆州,要多出十八个郡国近一百六十个县邑。
刘封得提前培养人才,到时候才好有充足的人手去接收这些地盘,并且将他们消化成自己的根基。
会议开始之前,诸将就听说了要扩军和拣选精锐的消息,不少人仗着资历,功劳和跟脚都到刘封面前探过口风。
潘璋甚至还撒泼打滚想求一个新军职务,哪怕就是个营头也愿意。
也难怪潘璋会如此选择,毕竟他从来没有独领过一军,虽然铁甲营常年在他麾下,但谁都知道那是刘封直辖的,只是挂在他名下罢了。
眼下拣选精锐,铁甲营势必会解散,其中精锐老兵和铁甲甲胄等物资可是百分百要抽空的。
这些都抽空了,那潘璋这个校尉干的还有什么意思,真不如在新军中当个营校尉来的滋润了,毕竟就是傻子也明白,新军必然是要用到刀口上的,还能少得了功劳?
不过刘封的口风实在是紧,就连潘璋都没能打动他。
刘封只是留下潘璋在府中,晚上给他接风洗尘,同时又厚赐了诸多财货,诸如雪盐、霜糖、香油、白纸等等,以示恩宠。
只是新军之事,免谈。
众人随即明白了刘封心中所想,只能把钻营的心思全都给收了回去。也正因此,等到议事真正开始的时候,众人都已是激动难耐。
刘封还没来时,诸将就已经讨论的热火朝天了。
等到刘封出现在主位上,堂上虽然安静了下来,可诸将眼中的火热却是不降反增,一个个热切的看着刘封。
等到刘封宣布这次扩军最少扩大一倍,使全军最少扩充至十五万人时,诸将们的呼吸都变得急促了起来。
作为武人将军,还有什么比麾下拥有更多、更强、更精锐的士卒来得带劲?
因此,诸将们心中更为关心的是拣选精锐,新编成军的消息。
大部分将领的心思都在这上面,也只有极少数人还能保持冷静。
刘封的眼神在下面扫了一圈,果然如他所预料的那般,真正能够保持冷静的,也只有贾逵、高顺等寥寥几人而已。
即便是周瑜的英姿勃发,智虑深远的沉静,孙策的面缚衔璧,垂手而降的尴尬,都难以掩饰自身激动之情,可见他们依旧是有远图之心的,更别提其他人了。
刘封也不拖沓,直接将编练新军摧锋军的计划托盘而出。
摧锋军暂编两万人,下设十个营头,其中一半兵力从现有各军之中抽调骁勇善战的老兵,其中三成为刘封旧部,其他七成则从袁术、孙策、刘繇以及黄巾军旧部之中拣选精锐士卒充任。
剩下的缺额之中,一半抽选山越、荆蛮等战俘之中的精锐敢战士,最后的四分之一,则从各地征召勇士,尤以丹阳兵为重。
如此一来,摧锋军战力可靠的同时,也能保证军内成分平衡,从而保证摧锋军的忠诚度和组织度。
同时,为了加强摧锋军的忠诚,提升摧锋军的组织度,刘封还用了一个试验制度,那就是东汉版本的政、委制度。
每一个营设监委一人,权同校尉,为军营政务主官,负责士卒生活,饮食,俸禄发放,记功等一系列职权。
基本上和校尉的指挥权重叠了,粗看起来,似乎冗余之外,几乎没有设立的必要。但唯有两点不一样,让人察觉到了这个位置的重要性。
第一,就是明文规定,凡军事类决定,军事主官具有最后的决定权,也就是校尉和监委在军事问题上发生争执,校尉才是最终决定人。同理可得,当政务上两人发生冲突时,则监委具有最终决断权。
当然,这两个权限仅在于没有办法上报时。
其次,监委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深入士卒,宣讲左将军所下达的政策,命令,务必要让士卒明白自己是在为自己,为百姓,为大汉而战。
监委之下设教导员、指导员,分别视同为军司马、曲军候。
一营编制,设置监委一人,教导员五人,指导员十人,共计十六人。
一军十个营,总共一百六十人,全数由刘封自刘儿营中挑选而得。
这一次既是个试点,也是个起始。
刘封对监委制度极具信心,只要试点成功,人手足够,必然会向全军推广。
这一制度天然的克制军头膨胀,下可使得士卒、低级士官和军官的个人生活,前途功绩不再和中高级军官息息相关,完全绑死在对方一人身上。
虽然后世也一样有裙带关系,但监委制度的的确确是能大幅度提升军队的忠诚度和组织度,当然,前提是得搭配军事问题军事主官最终决定权来进行改革,而且后期这些政务官最好也能从军事院校毕业。
不过这些问题还早,如今连军事主官都不是院校生,考虑这些实在是没有意义。
果然如刘封所预料的那般,众人对摧锋军兵员一事几乎无人反对,就算有,也是比例问题,或是忧心老部队要被抽走如此之多的精锐,随后还要扩军一倍后如何维持战斗力。
众人的焦点落在了监委制度上,虽然刘封做了保证,军事问题军事主官有决定权。可诸将依旧对这个类似监军的职位充满了怀疑和不信任。
刘封也能理解,他就知道这些武夫会有这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