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489节

  随即,东汉大地上今年来最大的战争,也是将来更大规模战争的预演开幕了。

  刘表兴兵讨伐张羡,大军出襄阳,走汉水一路南下的消息迅速的传扬了开来。

  当事人张羡自然是大为震惊,他没想到刘表会如此果断,而且直接如泰山压顶一般,兴如此大军南下。

  张羡立刻召桓阶、张怿、孙策、刘蟠、区雄、张程、刘巴、熊尚(桂阳曲红长)、熊远(零陵都梁长)、文春(长沙茶陵长)、杜晖(零陵重安相)、桓纂、桓彝(长沙桓氏子弟,桓阶族人)议事。

  这些人里面分了不少派系,其中张怿是张羡的儿子,桓阶是张羡的谋主,孙策是张羡的宾客,张程是张羡的族人,刘巴、熊尚、熊远、杜晖、文春俱是张羡的零陵郡乡党,而刘蟠、区雄、桓纂、桓彝等人,则俱是长沙郡中大族,临湘城内的坐地虎。

  之前张羡和众人就曾经讨论过,刘表要么不兴兵南下,要兴兵则必然在开春之后。

  果不其然,如今三月,天气才刚刚转暖,河流解冻,刘表就迫不及待的兴兵南下了,其欲扫灭张羡之心,实难自已。

  也正是有这样的预想,故而这次会议的人手还是相对较为齐备的。

  孙策上堂之后,冲着张羡行了一礼,张羡则起身还礼,随后两人分别入席。

  张羡对孙策很是礼重,原因自然很简单,孙策背后站着的刘封,是他如今能够期盼得到的唯一援手。而且刘封实力之大,战力之强,也是南方首屈一指的。

  就是冲着刘封的面子,张羡也得把孙策高高供起来,更别说孙策本身也在长沙有着不菲的影响力,为桓阶、区雄等人礼重。

  最后一点就是,孙策本人的军事天赋极强,最少荆南四郡之中,竟无人能出其右。

  如今刘表大军南下,不日即可兵临临湘,正是用人之际,张羡也希望孙策能够为自己多多出力。

  孙策入席之后,也在思考。

  深度介入荆南之后,他知道的信息自然也就更多了。

  原本两三万人的荆南军,经过近五个月的扩充,如今已有近五万之众。

  不过其中战力最强的,还是孙策之父孙坚当年返乡的那一批万人之众。其次则是荆南四郡的郡县兵马以及荆南士族豪强们的部曲,其中郡县兵大约在一万五千人左右,其中三分之一是长沙郡兵。各地士族豪强们的部曲约有七千人,张羡自己有部曲两千人。

  这些统统加在一起,约有三万一千人。

  最后一部分,就是各地郡县内新招募的青壮侠勇了,这些人大约在一万六、七千人,但里面的大部分都只能充作民夫,最多勉强在守城战中派上用场。

  如果想要依靠他们野战,那只会带崩己方军阵,得不偿失。

  因此,荆北军不论是在数量还是在精锐程度上,都远远的超过了荆南军。

  孙策建议派出五千至八千人规模的水陆精锐,驻扎在益阳,威胁荆北军的后路,以使荆北军无法集中全部精力攻城。

  然后再安排两千精锐驻扎罗县,骚扰荆北军后勤。

  至于巴丘和望城,孙策则希望层层阻击后放弃,不能死守。最好的方法便是在城池防御设施损毁后就放弃城市后撤,以保存兵力。

  不过这个做法虽然相当优秀,但难度也是极高,就是孙策亲自上阵也没把握,毕竟他现在带的可不是他的老部下。

  等到众人来齐了之后,张羡当即开口道:“刘表兴无名之兵,犯我疆界,如今敌强我弱,诸君有何良策,可以教我退敌?”

  张羡此言一出,堂上陷入议论之中。

  众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好半晌都没能拿出个决定来。

  张羡看了桓阶一眼,桓阶则以目示对方,朝着孙策瞟了一眼。

  张羡明白这是桓阶让自己亲自去向孙策请教。

  堂上所有人中,也唯有孙策一人有数万人的指挥经验,就冲这一点,其他人就没法比。

  要是再考虑到战绩,那差距可就更大了。

  张羡心里也清楚这一点,只是他想在询问孙策之前,看看堂上其他人有没有什么建议。

  只是让他有些失望,堂上诸人虽然议论了半天,却没有一条实策能够拿的出来,只是纷纷抨击刘表擅自兴兵,无有朝廷诏令,乃是叛乱之举。

  就连桓阶也把希望放在了孙策身上。

  无奈,张羡只能朝着孙策主动询问道:“伯符曾统帅大军经年,此番大战,还请伯符不要藏私。”

  孙策直起身体,冲着张羡拱了拱手:“蒙明府厚待,策感激不已,无以为报,愿为明府谋划一二,以抗刘表之暴行。”

  看见孙策开口,堂上诸人都安静了下来,倾听着孙策的建议。

  只是张羡、桓阶和众人都没想到,孙策的第一条建议,就直接引爆了整个朝堂。

  “明府,巴丘实不能守,恳请明府立刻撤回巴丘守军,转驻益阳。”

  张羡的族中大将张程大惊,不自觉的反对道:“这如何使得?巴丘乃是荆楚重镇,临湘门户,湘水要隘,这等要地怎么能放弃?”

  “不错,巴丘城高池深,一面邻水,引湘水为护城河,乃是军事重镇。”

  长沙大将区雄也是大惊失色,赶忙起身冲着张羡劝说道:“若是放弃,岂不是自废武功?”

  孙策的建议登时引起了临湘众人的激烈反对,一时之间朝堂之上沸反盈天,重臣们或是驳斥孙策,或是劝说张羡不能采信孙策。

  除了和孙家关系密切的几人外,其他大部分人都不同意,而即便是桓阶等人,也只是保持沉默,不敢替孙策说话。

  

  原因很简单,望城也就罢了,毕竟只是个小城,虽然也是临湘的屏障,但城小地狭,人口稀少,即便守了也没太大意义,而且更多的作用是和前线的巴丘形成防御体系。

  但和望城不同,巴丘城却是荆楚之地的大城,不但城防很是坚固,而且还是卡住湘水和洞庭湖要隘的交通要道。

  拿不下巴丘城,就别想通过湘水直驱临湘。

  巴丘的位置十分关键,大致就在后世岳阳上,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围绕岳阳展开过的大战也不在少数,甚至不比长沙来的少。

  张羡、桓阶等人也俱是眉头紧皱,要不是知道孙策已经投降了刘封,又和刘表有杀父之仇,他们甚至都要怀疑孙策是不是刘表的间谍了。

  哪有战事刚开,就要放弃自家军事重镇的。

  张羡缓缓抬起右手,堂上顿时一静,随后,他冲着孙策问道:“伯符,巴丘之重,诸卿俱已痛陈利害,你还要劝我放弃巴丘吗?”

  “正是!”

  孙策却是毫无惊慌之色,继续劝说张羡道:“府君明鉴,巴丘确实为荆楚坚城,临湘屏障,然如今荆南却是城多兵少。若是有十万之众,那策必力劝明府驻重兵于巴丘,御敌于境外。可如今我荆南可战之兵不过三万,论精锐程度,尚不及荆北军。”

  “在这种情况下,再分兵于巴丘……”

  孙策看向张羡,询问道:“府君以为当驻兵多少?”

  张羡哑然。

  拢共才三万人,巴丘这种大城最少也得一万之众才能守御,而且你还不能仅仅只放一万人,还得再安排数千后备兵予以补充,否则巴丘一旦伤亡个两三成而没有补充,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直接崩溃了。

  这么一来,那望城再放多少兵马?

  最后还能有多少兵马守御临湘?

  要知道望城虽小,可临湘却是比巴丘城还要大的城池。

  临湘作为长沙的郡治,荆南的首府,从秦代以来镇压百越、荆蛮的汉人军事重镇。

  临湘城不但是一个超级大城,防御体系十分完备,城郭高达三丈有余,又引湘水为护城河,而三面还临水,一边是湘水,一边是浏水,北边只有一个河滩三角洲。

  真正可以发动攻势的地方,只有长沙城的东南方向,东边和南边则各剩一半。更让人发指的是,临湘城已经如此易守难攻了,居然还兼设有两座卫城,与临湘成犄角之势。

  如此固若金汤的要塞,自然也需要充足的人手。

  以孙策预计,临湘至少得三万人才能守的齐全,少于三万,恐怕就无法把各种城防工事的力量发挥到极致了。

  孙策的问题不但让张羡哑口无言,就连刚刚反对激烈的张程、区雄等人也说不出话来了。

  荆南的军力他们再清楚不过了,说白了就是三万可战之兵,加上一万多青壮民夫。

  这三万可战之兵力,最精锐的也不过两万人,剩下的一万郡县兵依托城墙还行,野战估计会扯后腿。

  巴丘最少要放万人,那临湘可就凑不足三万人了。

  可巴丘不放万人,只放个三五千人的话,那还真就像孙策所说的那样,不如直接放弃了。

  桓阶收到张羡暗示,迟疑道:“伯符,莫非没有两全之法吗?”

  孙策沉默了片刻,摇了摇头:“世兄有所不知,若是我本部人马在身边,当可为府君镇守巴丘,消耗荆北军一波之后,弃城后撤,再依托望城阻敌一次,最终退入临湘。如此不但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巴丘、望城的作用,也能大大折损荆北军的士气和精力。”

  “那现在为何不可?”

  张羡一听,顿时急了:“伯符若肯挂帅,荆南精锐可任凭伯符挑选啊。”

  孙策这番话可谓说到了张羡心里,他自然是希望孙策能够为他实现。

  可孙策又不是傻子,兵危战凶的,他手底下连点亲信都没,这些部队都是张羡和荆南士族豪强们的部队,指不定啥时候扔下他就跑路了。

  孙策眼下连小霸王的名号都没了,还能指望他跟霸王似的单枪匹马杀出十万人的重重包围不成?

  即便这些人不扔下他,这种行动也是非常危险的,孙策没有义务帮张羡火中取栗。

  “府君明鉴,非是策不肯领命,实原因有二。”

  孙策推辞道:“其一乃是孙策只是暂居临湘,并未出仕府君,名不正则言不顺,如何能统带大军出战?”

  张羡开口欲言,孙策却是故意装作没看见,继续说道:“其次则是荆南诸军也有精锐,只是策与诸军并无往来,不知诸军所长,兵法有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不知己而不知彼,必败无疑。”

第433章 中原烽火

  孙策这番话有理有据,张羡、桓阶等人虽然很是失望,却也无话可说。

  接下来,张羡、桓阶等人讨论了起来,孙策不再发言,只是静听他们讨论。

  讨论了很久之后,张羡还是舍弃不了巴丘城,再加上群臣之中,除了少数几个人支持孙策以外,绝大部分重臣都认为不能放弃巴丘。

  经过一番商讨,张羡最终做出决定。

  以张程为主帅,区雄为副帅,文春为参军,三人领郡兵四千人,增援巴丘,汇合巴丘守军共计六千,青壮两千人,固守待援。

  同时,以孙坚余部为核心所组建的长沙军,分出两千部曲,配以一千水军,由校尉褚方进驻益阳县。

  另派郡县兵一千人,驻扎望城。

  如此一来,长沙还能留下两万精锐,再加上一万余青壮,也能勉强将长沙城防发挥出来。

  同时,这些部队尽数汇于长沙,也可以随时顺着湘水增援巴丘、望城、益阳,可以充当战略预备队。

  张羡、桓阶等人对这个方案比较满意,还认为给了孙策面子,并听从孙策的建议进行了修改。

  可孙策心里却是一肚子火气,只觉得张羡这帮人简直毫无半点军事常识。

  自己跟对方强调的是集合兵力,非关键地区不守,可对方却看似照顾自己的面子,可实际上却将兵力分的更散了。

  在孙策看来,对方如果直接拒绝分兵益阳,直接驻重兵于巴丘,都要比现在分兵巴丘和益阳两地要来的好。

  眼下的布局,巴丘仅仅只有八千人,其中还有两千青壮,不但不能将巴丘的城防工事发挥到最大,还结结实实的投入了六千兵力,都快占了荆南总兵力的五分之一了。

  另外分兵益阳,却又仅仅只有三千水陆兵马,最多只能起到骚扰对方后勤的作用,再没有威胁对方后路的功效。

  如此这般,还不如将这三千人放到罗县来的效果大了。

  开个作战会议,孙策只觉得受了一肚子的气,离开州府后,立刻回去将这些情况悉数记录在案,然后令亲信快马加鞭,送往扬州。

  张羡这边迅速的做出了反应,其他方向的诸侯们也都各有应对。

  刘璋在收到消息之后,并没有转移注意力。

  这并非是因为刘璋愚蠢,恰恰相反,刘璋极具战略眼光,他很清楚没有无汉中无益州,汉中是益州的门户重地,而且还是易守难攻之处。

  最关键的是,汉中之地足以养汉中之军。

  若是能够拿下汉中,仅仅以汉中的人口、土地和产出,就足够供养一支五到八万人的大军,而这样一支大军坐镇关中,只要内部不出问题,纵然关中方向有百万之众南下攻打汉中,最后也只会被困死在秦岭里。

  而东面有什么?

首节上一节489/5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