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鲁肃在信里还提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刘备的嫡长子刘封。
这位公子封在鲁肃的口中,俨然一副生而知之者的形象。
倘若不是刘晔对鲁肃太过了解,两人相交五六年,真要怀疑对方是不是被刘备给收买了,竟然吹捧的如此没有底线。
“子敬兄真是给我出了个大难题啊。”
刘晔看罢第三封信,不由头疼起来。
鲁肃在心中已经拿自己的性命给刘备做担保了,认为天下大乱,已是大争之世,刘玄德坐稳徐州之后,必有真龙之相。
他还给刘晔剖析,解析自己先前也不看好刘备入主徐州,应辟之后,也是打着劝说刘备抢先转至广陵的主意。
广陵虽然处在袁术的一线上,却没有经历过太大的战火,民间富庶,而且鲁肃觉得,刘备眼下最重要的敌人,当属袁术,而并非袁、曹。
既然如此,州牧坐镇广陵,不但能镇压广陵郡,将袁术的触角阻挡在徐州州界外,还能获得东海,下邳国的支援,岂不是比坐困东海要强上许多?
可当他到了郯城之后,惊讶的发现刘备并非是陈登和糜竺的傀儡。
相反,陈登极为支持刘备,而糜竺更是出钱出力,两人态度不像是有拥立之功的重臣,反倒是有些争劳似谄了。
甚至于曹豹都和鲁肃想的截然不同,竟然直接站到了刘备一边,还在近日直接割让了四千部曲给刘备,充为州兵。
一时之间,刘备在徐州原本岌岌可危的局面大为逆转,朝着稳如泰山的方向一路狂奔而去。
而这里面,鲁肃就再三赞叹公子封的功劳。
这让刘晔忍不住对刘封生出了好奇之心,想要一探究竟。
鲁肃这些信写的非常巧妙,先介绍情况,将客观事实告诉刘晔,然后再诱以好奇,重点描述刘备身边不可思议的各种反常。
聪明人都很自信,这是人之常情。
而越自信的人,就好奇心越强,因为他们自信自己能够看破真相。
这样一来,刘晔就被鲁肃一步步的诱惑到了好奇刘备父子的节奏里去了。
在最后,鲁肃再动之以情,以至交好友的身份邀请刘晔应辟,共同辅助明主,施展才华,平定乱世。
等看完书信之后,刘晔知道自己心动了。
无他,实在是鲁子敬描绘的太过诱人了。
刘晔并非是真的想要汉家灭亡,他可是汉家宗室,他要真这么想灭亡汉室,他自己不先掐死自己吗?
他恨的是这锁死他才能,让他无法出人头地,施展才华的汉室朝廷。
历史上,他以为曹操会是他的明主。
结果曹操不是,虽然夸他是天下奇才,却是很少真的接纳他的计谋。
刘封就觉得这其实是曹操在忌惮刘晔的谋必中,言必果。
因为从刘晔的履历就能看出来,他进入曹操阵营中的第一次亮眼发挥,曹操是直接就接纳了,听从了他的安排,果然大获全胜。
可随后刘晔虽屡次升迁,可他的建议,曹操却开始不从不纳了。
刘晔第二次大放异彩,是汉中之战里,曹操要退兵了,结果是刘晔拦住了夏侯,然后才转败为胜的。
而至此开始,曹操再没有听刘晔任何一计。
因为刘晔犯忌讳了,他居然敢去干涉夏侯的行动。
但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来,刘晔这个人其实是外冷内热,看起来冷酷无情,可实际上一旦认主,却又会鞠躬尽瘁,不顾自身。
汉中之战里,刘晔担任曹操的主簿。
曹操亲自要退兵,刘晔不会有半点责任,回去说不定还会因此加官进爵。
可刘晔为了曹操的基业和一统天下的希望,居然冒险干了这么出格的事情,直接越级指挥夏侯,也就是夏侯脾气好,有政治头脑,换了于禁你看看,说不定直接把刘晔砍了去讨好曹操。
也正是刘封的这个印象,所以他才会主动在鲁肃面前询问刘晔,并大加赞叹。
鲁肃也才如此卖力的邀请小老弟一起来辅佐明主,平定乱世。
刘晔有些心动了,他的问题其实和鲁肃非常相似,他能和鲁肃成为至交好友,有很大原因也是同病相怜。
既然两人处境一样,才能相近,那他刘晔如果投奔了刘备,是否一样可以和鲁肃现在这般如鱼得水?
刘晔越想越动心,心里像是有一条虫子……不,是无数条虫子在钻营,搅的他难以成眠。
再一联想到袁术这边毫无动作,似乎当真不知道刘备派人征辟他的事。
天亮时分,一夜没睡的刘晔做出了决定,准备跟着黄立去刘备那看看。
如果鲁肃所言非虚,那就写信回来让父兄迁走避难,如果鲁肃言过其实,那就辞官回来继续自保。
决心一下之后,刘晔起了个大早找到刘普、刘涣,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说了一遍。
刘普和刘涣不像刘晔那么决绝,对大汉宗室还是有感情的,只是平日里刘晔主意正,道理大,他们争不过而已。
现在看见刘晔“浪子回头”,自然大喜过望,一起表示赞同。
第84章 鲁肃来信
也正是因为这样,刘晔此时才会出现在黄立的跟前,热情款待,嘘寒问暖,完全看不见前些天喊打喊杀,捆绑冷遇的模样了。
黄立心里又是恼怒,又是气苦,可他脸上却不敢表露出来。
这刘晔的狠辣,着实是把他给吓到了。
他之前也好歹出来征辟过十几回了,可像刘晔这样喊打喊杀,而且付诸行动的,这真就是蝎子粑粑独一份了。
这让他本能的畏惧刘晔,只能把怨恨藏在内心深处,想着回去之后该如何在方伯面前告状,将这胆大包天的匪类,彻底曝光在徐州士人的面前。
就凭借刘晔敢这么对待他,他就能让刘晔在整个淮泗士族圈子再无立足之地!
不过很快,事情就迎来了转机。
当刘晔拿出整整一小盒金饼时,黄立的怒火居然神奇的消失了。
他突然觉得以自己的气量,居然会为了这么点小事生气,简直不可思议。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黄立素来宽宏雅量,最爱提携晚辈,又什么时候像现在这般气量狭小了?
随后,刘晔表现出了他善于交际的一面,安排了上好的酒肉饭菜,亲自将黄立热情招待了一番。
等到第二天时,黄立已经同刘晔宛如至交,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叮嘱了父亲和兄长在家一定要小心低调,遇到袁术征粮,能应付就应付,千万不要和袁家官吏发生冲突。
然后才依依不舍的坐上轩车,跟着黄立北上而去。
几乎是同一时间,正在丹阳城中的周瑜也收到了鲁肃的信件。
这让周瑜很是吃惊,因为这信是直接从徐州郯城送过来的,而他就在一个月前,都还在老家闲居读书。
直到月前听到竹马好友孙伯符困顿于大江的消息,才匆匆赶来丹阳,找叔父借力,想要帮孙策一把。
孙策此时正在厉阳与刘繇的部将樊能、于麋、张英对峙。
倒不是孙策不想过江,而是被对方怼的过不了江。
孙策的到来,确实团结起了吴景、孙贲等江东核心成员们,也在兵力的数量、质量上全面超越了江对岸的刘繇军。
可尴尬的是,刘繇军背后也有高人。
在高人的指点下,刘繇军虽然只是豪族小军阀联盟军,却依然守的非常稳固,让孙策毫无办法可想。
上一次孙策集中了全军精锐渡江强攻,竟惨遭大败,孙策自己也受伤撤退,军心士气大跌。
孙策困于厉阳而无所进展,窘困之下,只能写信给周瑜求援。
几万人的大战,周瑜能帮上什么忙?
当然只有影响力了。
说白了,即使把孙策换成周瑜,让他指挥,一样也过不了江,更破不了刘繇。
可周瑜有一个孙策没有的优势,那就是丹阳郡太守周尚是他的亲叔叔。
刘繇是朝廷委任的扬州州牧,到扬州时,丹阳郡的太守是袁术擅自任命的吴景,这人也是孙策的舅舅。
可刘繇后来和袁术撕破脸,突袭吴景,一口气将他和孙贲赶过长江。
这时候,丹阳郡太守的职位可就空出来了。
刘繇直接罢免了吴景的太守官职,然后改拜周尚为丹阳郡太守。
周尚是周瑜的从父,而周家是庐江士族之首,也是两世三公的大家族,比起下邳陈家还要强上几分。
可惜的是,周家遇上的是大汉仲姓,四世三公的袁家嫡子袁术。
此时袁术坐镇寿春,占据了庐江郡国,周家几乎是仰仗他鼻息而存。
一旦袁术翻脸,随时可以派兵族灭周家。
既然如此,刘繇又为何敢拜周尚做丹阳太守呢?
他就不怕周尚反水吗?
答案是还真不怕,或者说暂时不能怕。
刘繇突袭吴景、孙贲,是突然袭击,直捣黄龙的做法。
这就有一个巨大的弊端,那就是刘繇虽然成功得手,把吴景和孙贲从丹阳城里赶走了,甚至赶过长江了。
可丹阳郡下面有整整十六个县,这些可都是需要人手去掌控的。
刘繇又没那么多人,哪怕他的盟友分润,也消化不了,况且这些地方里还有忠于袁术的力量,就需要有人去讨伐这些人。
周家在庐江是地头蛇,拥有庞大的力量和部曲。
再加上大家族不可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周尚很顺理成章的就站到了刘繇的队伍里,帮助刘繇讨平丹阳,动员各种物资,源源不断的支援前线。
否则,一个动荡的丹阳郡,一万来人的豪族联军如何能在孙家两万人马两年的猛攻下,守的滴水不漏?
既然如此,那么孙策也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
只要周尚反水,那么刘繇的长江防线立刻就要破产。
那如何让周尚反水呢?
除了请出周瑜还能找谁?
周瑜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接到了来自于东北、西北的两封书信。
西北的书信,自然是孙策寄来的,恳请他出山帮忙,劝说周尚反水,背后偷袭牛渚,一举拿下刘繇联军的补给重地。
历史上,就是周尚这背后一刀,彻底捅死了刘繇,让孙家困龙出海,席卷江东六郡九十二县。
这也是三国演义中的江东六郡八十一州。
周瑜此时正在翻看第二封信,这封书信中,鲁肃邀请他前往徐州,叙说刘家父子之能,以及知人善用,求贤若渴的态度。
最重要的是,他还在信中坦言,他将要向刘备进献立足广陵,席卷江东的,尽取淮泗为根基,立足东南的战略计划。
其实鲁肃并不是在威胁周瑜,也不是在泄露军事机密。
这其实是士族的一种暗语,意思是我们这个团体,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就是淮泗了,就是你周家的老巢了。
你要是看好我们,现在就可以直接跳船喜迎王师了,这可是天大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