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51节

  也正是因为这样,刘晔此时才会出现在黄立的跟前,热情款待,嘘寒问暖,完全看不见前些天喊打喊杀,捆绑冷遇的模样了。

  黄立心里又是恼怒,又是气苦,可他脸上却不敢表露出来。

  这刘晔的狠辣,着实是把他给吓到了。

  他之前也好歹出来征辟过十几回了,可像刘晔这样喊打喊杀,而且付诸行动的,这真就是蝎子粑粑独一份了。

  这让他本能的畏惧刘晔,只能把怨恨藏在内心深处,想着回去之后该如何在方伯面前告状,将这胆大包天的匪类,彻底曝光在徐州士人的面前。

  就凭借刘晔敢这么对待他,他就能让刘晔在整个淮泗士族圈子再无立足之地!

  不过很快,事情就迎来了转机。

  当刘晔拿出整整一小盒金饼时,黄立的怒火居然神奇的消失了。

  他突然觉得以自己的气量,居然会为了这么点小事生气,简直不可思议。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黄立素来宽宏雅量,最爱提携晚辈,又什么时候像现在这般气量狭小了?

  随后,刘晔表现出了他善于交际的一面,安排了上好的酒肉饭菜,亲自将黄立热情招待了一番。

  等到第二天时,黄立已经同刘晔宛如至交,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叮嘱了父亲和兄长在家一定要小心低调,遇到袁术征粮,能应付就应付,千万不要和袁家官吏发生冲突。

  然后才依依不舍的坐上轩车,跟着黄立北上而去。

  几乎是同一时间,正在丹阳城中的周瑜也收到了鲁肃的信件。

  这让周瑜很是吃惊,因为这信是直接从徐州郯城送过来的,而他就在一个月前,都还在老家闲居读书。

  直到月前听到竹马好友孙伯符困顿于大江的消息,才匆匆赶来丹阳,找叔父借力,想要帮孙策一把。

  孙策此时正在厉阳与刘繇的部将樊能、于麋、张英对峙。

  倒不是孙策不想过江,而是被对方怼的过不了江。

  孙策的到来,确实团结起了吴景、孙贲等江东核心成员们,也在兵力的数量、质量上全面超越了江对岸的刘繇军。

  可尴尬的是,刘繇军背后也有高人。

  在高人的指点下,刘繇军虽然只是豪族小军阀联盟军,却依然守的非常稳固,让孙策毫无办法可想。

  上一次孙策集中了全军精锐渡江强攻,竟惨遭大败,孙策自己也受伤撤退,军心士气大跌。

  孙策困于厉阳而无所进展,窘困之下,只能写信给周瑜求援。

  几万人的大战,周瑜能帮上什么忙?

  当然只有影响力了。

  说白了,即使把孙策换成周瑜,让他指挥,一样也过不了江,更破不了刘繇。

  可周瑜有一个孙策没有的优势,那就是丹阳郡太守周尚是他的亲叔叔。

  刘繇是朝廷委任的扬州州牧,到扬州时,丹阳郡的太守是袁术擅自任命的吴景,这人也是孙策的舅舅。

  可刘繇后来和袁术撕破脸,突袭吴景,一口气将他和孙贲赶过长江。

  这时候,丹阳郡太守的职位可就空出来了。

  刘繇直接罢免了吴景的太守官职,然后改拜周尚为丹阳郡太守。

  周尚是周瑜的从父,而周家是庐江士族之首,也是两世三公的大家族,比起下邳陈家还要强上几分。

  可惜的是,周家遇上的是大汉仲姓,四世三公的袁家嫡子袁术。

  此时袁术坐镇寿春,占据了庐江郡国,周家几乎是仰仗他鼻息而存。

  一旦袁术翻脸,随时可以派兵族灭周家。

  既然如此,刘繇又为何敢拜周尚做丹阳太守呢?

  他就不怕周尚反水吗?

  答案是还真不怕,或者说暂时不能怕。

  刘繇突袭吴景、孙贲,是突然袭击,直捣黄龙的做法。

  这就有一个巨大的弊端,那就是刘繇虽然成功得手,把吴景和孙贲从丹阳城里赶走了,甚至赶过长江了。

  可丹阳郡下面有整整十六个县,这些可都是需要人手去掌控的。

  刘繇又没那么多人,哪怕他的盟友分润,也消化不了,况且这些地方里还有忠于袁术的力量,就需要有人去讨伐这些人。

  周家在庐江是地头蛇,拥有庞大的力量和部曲。

  

  再加上大家族不可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周尚很顺理成章的就站到了刘繇的队伍里,帮助刘繇讨平丹阳,动员各种物资,源源不断的支援前线。

  否则,一个动荡的丹阳郡,一万来人的豪族联军如何能在孙家两万人马两年的猛攻下,守的滴水不漏?

  既然如此,那么孙策也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

  只要周尚反水,那么刘繇的长江防线立刻就要破产。

  那如何让周尚反水呢?

  除了请出周瑜还能找谁?

  周瑜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接到了来自于东北、西北的两封书信。

  西北的书信,自然是孙策寄来的,恳请他出山帮忙,劝说周尚反水,背后偷袭牛渚,一举拿下刘繇联军的补给重地。

  历史上,就是周尚这背后一刀,彻底捅死了刘繇,让孙家困龙出海,席卷江东六郡九十二县。

  这也是三国演义中的江东六郡八十一州。

  周瑜此时正在翻看第二封信,这封书信中,鲁肃邀请他前往徐州,叙说刘家父子之能,以及知人善用,求贤若渴的态度。

  最重要的是,他还在信中坦言,他将要向刘备进献立足广陵,席卷江东的,尽取淮泗为根基,立足东南的战略计划。

  其实鲁肃并不是在威胁周瑜,也不是在泄露军事机密。

  这其实是士族的一种暗语,意思是我们这个团体,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就是淮泗了,就是你周家的老巢了。

  你要是看好我们,现在就可以直接跳船喜迎王师了,这可是天大的功劳。

  要是犹豫,你本人也可以先过来聊聊,反正我们也不介意脚踏两条船,以后攻取庐江要你们家帮忙,占领了庐江也是需要你们家帮忙治理的。

  这是因为周家家大业大,在庐江有着大量的田产,商铺,桑树,矿山,伐木场等诸多不动产。

  绝大部分情况是不可能背井离乡选主公的。

  历史上周家最后重仓孙家,那也是看好孙策的武力,北伐的战略,以及对庐江郡的控制。

第85章 周瑜的犹豫

  没错,孙策时代,庐江一大部分都是孙家的,孙策就是打算从这里出发,偷袭许昌的。

  可谁知道孙策死那么轻松,上位之后的孙权整合势力,坐稳位置,拒绝被病死就很艰难了。

  到那时候,周家都已经全部压上了,也只能继续支持孙家了。

  可现在,周瑜别说孙权了,连孙策的船都没上,完全可以两边一起下注。

  鲁肃的能力,周瑜是非常了解的。

  刘家父子能够折服鲁肃,那就绝非普通军阀所能办到。

  看鲁肃信里的介绍,仿佛鱼如大海,鸟上青天,往日胸中的愤懑已经不翼而飞,只有大展宏图的期待和对功业将立的憧憬。

  周瑜真的非常聪明,聪明到能从一封信中看出如此之多的东西。

  可也因为这份聪明,让周瑜真的犹豫了。

  此时,周瑜已经说动了家族的族老,才有资格来到丹阳劝说从父周尚。

  虽然周尚现在还在犹豫,并没有做出决断。

  毕竟家族是家族,周尚个人也有个人的想法和追求。

  刘繇目前对他很是倚重,由始至终没有调动他离开过宛陵,可谓是相当有诚意了。

  一旦刘繇真的坐稳了扬州牧,那他周尚的地位必然会水涨船高。

  而要是听了周瑜的建议,先不说反水的难度和风险,就是真的得手成功了,那又如何保证他个人的地位?

  袁术之前时还气量大一些,可经历了几次背叛后,已经变得只肯重用自己家的门生故吏和孙家门徒了。

  他周尚和周家既不是袁家的门生故吏,又不姓孙,投降过去之后可真的是没底。

  因此,不论周瑜如何劝说,如何以家族利益游说,周尚到现在为止,也就不肯点头。

  周瑜早就已经做好了计划,只待周尚被其说动后,便与孙策约定日期,然后自宛陵出兵,直插牛渚,里应外合。

  可现在周尚的态度迟迟不肯转变,而鲁肃的这封信又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而且,在鲁肃的书信中,还捎带了一封刘封的书信。

  如果鲁肃的书信只是让周瑜生出少许动摇,那刘封的书信可就是地震了,让他本已经下定的决心彻底崩坏了。

  刘封在书信里写的非常清楚。

  袁术不可信,孙策不可投,刘繇不可叛,牛渚不可袭。

  并且断言,周家如果投孙策,那孙策必定横扫江东,可一旦孙策得势,周尚的丹阳郡守之位必被袁术所夺,换以袁家门生故吏,又或者是孙家将领。

  袁术这个人非常吊诡,他和孙坚真的是真爱。

  袁术唯一庇护过的军阀,就是孙坚,其他人不被他给吞并了就已经是邀天之幸了。

  当然孙坚对袁术也是真爱,为了袁术,一路上杀了多少名士重臣,光两千石的太守、刺史就有三位之多,更别说为袁术南征北战,打下大片的疆土了。

  也正是因此,袁术任用官员只看两种,第一,是不是自己的门生故吏,第二,是不是孙家出身。

  196年袁术最强大的时候,被誉为天下第一军阀,压过了北方的袁绍。

  此时的袁术坐拥地跨豫、徐、扬三州,共计八个郡国,还有吕布、张济、张燕等位同藩属的盟友。

  这八个郡国里,有四个郡国的太守是袁术的门生故吏,另外四个,分别是孙策的舅舅吴景,孙策的哥哥孙贲,孙坚的故吏加门生朱治,以及孙策本人。

  哪怕就是现在,孙家在袁术地盘上的郡守比例也很高,足以证明刘封所言不虚。

  周瑜是个聪明人,被刘封一点就破,也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动摇和自我怀疑。

  至于后面两句刘繇不可叛,牛渚不可袭,那就更是赤裸裸的威胁了。

  直接就告诉周瑜,我已经让我爹写信给刘繇,让他提防你游说你叔叔了,别的不说,就冲刘繇和陈家的关系,对方就算信不过刘备,也总得给下邳陈家一个面子。

  牛渚这边肯定会加强戒备,你们别想轻易袭击得手了。

  只要牛渚不失,哪怕周尚跳反也没用,孙伯符依旧只能望江兴叹。

  就着烛火,周瑜把鲁肃和刘封的两封信反复看了几遍,彻夜难眠。

  刘封如果知道自己出的主意竟然真让周瑜犹豫起来了,估计能笑出声来。

  

  他其实根本没什么信心能够征辟得了周瑜,先不提双方之间的门第差距,就是周家在庐江的财产基业,就注定了周家目前是不可能投向刘备的。

首节上一节51/5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