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516节

  “庞阁员!”

  赵云看见庞统之后,心中顿时涌起一阵惊喜。

  庞统此次行事极为机密,返回江陵执行任务一事,只有扬州军上层知晓。而赵云,恰恰就是这上层将领中的一员。

  “子龙将军!”

  庞统在马上匆匆行了一礼,随即神色严肃地说道:“家伯已经成功控制住了刘琦和郡府,我带着冯习、王源二人,领着三家族兵顺利拿下了城西。如今城中空虚,正是入城的大好时机。还请将军立即发兵,入主江陵,执掌大局!”

  赵云听闻此言,大喜过望,当即应允。

  然而,赵云的副将夏侯云看见赵云想要亲自入城,心中不禁有些担忧。他赶忙上前,打断赵云的话,随后自告奋勇地说道:“将军,末将愿请缨,先发入城,为大军探路!”

  赵云微微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明白了夏侯云的苦心。夏侯云显然是担心庞统诈降,所以主动请求率先进城,以确保大军的安全。

  赵云都能看出来的事情,庞统如何会看不出来。

  庞统当即笑道:“子龙将军,夏侯将军所言甚好,当务之急,是入城控制西门,既是如此,不如先以先锋接管城防,大军可集结后从容进城。”

  赵云虽不信庞统会背叛刘封,但夏侯云所言也是为了自己和所部军士的安全。眼看着庞统如此知情识趣,帮着自己想出了这么好的办法,于是立刻便答应了下来,并同时开始集结兵力。

  一盏茶的时间过后,夏侯云亲自带着一千精兵,护卫着庞统的直趋江陵西城。而赵云则继续在营垒中紧张地集结兵力,并将情况迅速报给还在津乡的太史慈。

  不过赵云却不知道,江陵城这边的异常早已引起了津乡的反应。太史慈得知消息后,立刻带着三百精骑,快马加鞭地朝着前方营垒处驰援而来。

  这三百精骑并非是太史慈所部所有的骑卒,只是大部分的战马还是不习惯水路,哪怕都乘坐的是楼船、大型艨艟,可下船之后,也颇为不习惯。

  只有这三百多匹马状态还算不错,可供骑乘,于是便被太史慈集中了起来,以应对异变。结果这会儿就派上用场。

  太史慈、赵云两人见面后,简单交流了一番,太史慈的脸上也露出了惊喜之色。他心中暗自盘算着,要是庞统真的得手了,那江陵可就不战而降了。

  如此一来,大军或许可以先行转向江南,截击蒯越。虽然大概率来不及阻止对方进入孱陵,但倘若能够拿下公安、乐乡其中一处,局势就将更加倒向扬州。

  届时只需在公安、乐乡驻以数千精锐,再搭配数千水军,就能有效地牵制住孱陵这荆北数万残兵了。

  庞统带着夏侯云等一千精锐先行回城,看着夏侯云进城之后,迅速而又有条不紊地接管了城门、城楼、望楼等要地的城防,庞统心中悄然长松了一口气。他知道,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江陵城中即便还有忠于刘琦的势力,对方也已经再没有了翻盘的机会。

  不多时,远处烟尘滚滚,一支整齐划一,好整以暇的军队缓缓朝着江陵城而来。

  为首的两员大将,一个威风凛凛,身披银甲,手持长枪,正是素有“白马银枪”之称的赵云;另一个则英气逼人,身披红色披风,背挎双戟,乃是勇猛无比的太史慈。

  庞统见状,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轻松的笑容。他转身对身旁的冯习、王源说道:“冯兄,王兄,两位将军已至,还请贤兄们随我一同前去迎接两位将军进城。”

  冯习、王源心中一喜,这可是露脸的事情,他们先前干了这么多,可不就等着这一刻吗?

  两人赶忙跟上庞统,朝着城门门洞走去。

  太史慈和赵云率领着军队,步伐整齐地进入江陵城。

  在城门口汇合了庞统等人后交谈起来,太史慈和赵云二人对冯习很有好感,因为冯习在军略一道上颇有建树,对于太史慈和赵云的问题,都能对答如流,见解独到。

  相反,王源则稍稍受了些许冷遇。

  不过,庞统心思细腻,及时察觉到了这一点。他干脆落后两步,陪着王源交谈起来。话里隐隐透着暗示,隐晦的询问着王源心仪之职,听得王源心神摇曳,心中十分感动。

  城中的百姓们纷纷躲在自家门口,用好奇而又畏惧的目光打量着这支陌生的军队。然而,让他们惊讶的是,大军进城之后,秋毫无犯,军纪极为森严。所有士卒在军官的带领下,迅速而又有序地控制了各条当街要道,却并无半点扰民之举。

  同时,大军还分出三部人马,带着刘琦签字画押的文书,前去其他三门接防。尤其是南门,此处乃是港口,所能容纳的船舶数量远远大于津乡港。

  这两处港口相加,足以容纳下三、四千艘舰船停泊,足以供扬州水军全军落脚。故此,江陵南门港口和码头对于扬州水军来说,乃是重中之重,务必要完整纳入手中。

  赵云和太史慈骑着高头大马,在冯习的带领下,来到了郡府正堂庞德公的面前。两人翻身下马,抱拳行礼,异口同声地说道:“拜见庞公!”

  庞德公心中惊喜不已,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他连连谦虚,微笑着走下台阶,双手扶起两人,说道:“两位将军一路辛苦了,府君正在堂上,可要随我一同拜会?”

  太史慈和赵云自然不会拒绝,他们其实心里也在想着刘琦。

  之后,发现刘琦在庞氏子弟的看顾下,并未有什么损伤。倒是刘琦看见太史慈、赵云二人,颇有一些颤颤巍巍之感,显然是担心自身的安全。

  太史慈上前拱手作揖道:“我家主公对刘公子心慕已久,若是得知能与公子相见,必然会十分高兴。还请公子不必多虑,末将会尽快安排船只,送公子前往沙羡与我主相见。”

  刘琦听闻此言,心中的担忧稍稍减轻了几分,脸上更是露出了一丝感激之色。

  寒暄过后,太史慈和赵云便开始着手处理城中事务。

  他们先是派出士兵在城中四处张贴告示,安抚百姓,告知他们军队不会骚扰百姓,让大家安心生活。同时,他们还组织士兵们帮助百姓修缮房屋,清理街道,开启粮仓府库,给城中孤寡老幼发放粮食。

  百姓们看到扬州军士卒竟如此友善,心中的恐惧渐渐消散,开始重现江陵城往日的繁华与安宁。大街小巷,人声鼎沸,店铺林立,吆喝声、欢笑声交相呼应。百姓们的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庆幸自己躲过了如此兵祸,保住了往常安居乐业的日子。

  同时,阖城百姓也对左将军刘封产生了巨大的好感,并开始悄悄打听、传扬起刘封的事迹起来。

  在城防方面,太史慈坐镇中军,而赵云则亲自检阅武库,拣点库存,巡视城墙、城楼,望楼、敌台、门洞等要处,但凡见有损毁破旧之处,便立即下令征集工匠进行修缮弥补。

  同时,四处城门悉数换成了扬州军士卒看守,还加强了城门的守卫力量,江陵城中也安排了巡逻队,在重新开启城门,任由百姓自由进出的同时,也严格盘查进出城的人员和车辆,确保江陵城的安全。

  先前为刘琦所征召的数千青壮悉数释放回家,与家人团圆。而各大家族的部曲也各归其府,至于江陵城中原有的两三千郡兵则仅仅是被要求去除军械甲胄,返回驻地休整。

  这些人后面多数将会用作后勤运输,转运粮草军械等任务。

  江陵城中上至庞德公、庞统、冯习、王源等人,下至黎民百姓,郡兵俘虏,都在这些举措之中,安定了下来。

  在太史慈和赵云的努力下,江陵城很快就恢复了往日的繁华与安宁,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而江陵城外的乡间,则继续热火朝天的进行着夏播。

  入主江陵的第一天,太史慈就以刘琦名义拟制了文书,交由周泰所部,前往接管公安、乐乡,并侦查孱陵的情况。

  得令之后,周泰立刻分兵,以蒋钦取公安,董袭取乐乡,辎重后勤运输等舰船悉数停泊于江陵城南港口之中,而他本人则坐镇津乡港,随时应援。

第464章 中期调度

  彼时,公安、乐乡两地的兵力早已被抽调得一干二净,城中只剩下寥寥一二百当地的县吏壮丁。

  听说了扬州军大举西来,已经拿下了对岸的津乡港口,大军合围江陵等消息,这些人面色惊恐、神情紧张,日夜惊魂不定的关注着大江上的动静,勉强还维持着城内的秩序。

  只是饶是如此,城中百姓依旧人心惶惶,街道上弥漫着一股压抑而又不安的气息,不断有豪门大家,商户百姓逃出城去。

  此刻,蒋钦、董袭两人分率大军浩浩荡荡地奔赴而来,那错落有致的舰队、飞扬的军旗,彰显着扬州军强大的军威。

  这两处江港城市的守军,看着城外如潮水般涌来的敌军,自知实力悬殊,根本没做任何抵抗,便匆忙打开城门,高举降旗投降。

  乐乡与公安相比,规模要小上许多,城墙高度也远不如公安。而且,乐乡城并没有从大江中引水作为护城河,这在防御上明显处于劣势。

  董袭深知乐乡城的防御弱点,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仅仅在乐乡留驻了一千水军,并郑重地赋予他们战时自主撤离的权力,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

  而在公安这边,蒋钦则是率领全军入驻,掌控全城。在安顿好军队后,他立刻派了一名机敏的信使,快船加帆的返回津乡,向周泰及太史慈、赵云回禀军情。

  两日后,江陵城中的太史慈收到了来自对岸的消息,得知孱陵已经被蒯越的前军所占领,后续大队人马也已顺利入城。

  对方似乎已经知晓公安和乐乡被扬州军所占的情况,却并没有分兵前来争夺这两地,而是派出士兵下乡四处征集粮草,目的是充实孱陵的府库,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做好充足的物资准备。

  太史慈得到消息后,迅速召集众将商议对策。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他果断下令放弃乐乡。

  不过同时,太史慈也要求周泰援助董袭,一起将乐乡的人口和物资全部转运至江陵、津乡,避免这些资源落入敌军之手。

  同时,他派出赵云麾下许定所部的一个营兵力,火速前往驻守乐安,以替换蒋钦所部水军。

  在此之后,太史慈一边密切关注着孱陵蒯越所部的一举一动,仔细寻找可能出现的战机,一边焦急地等待着刘封新的命令,时刻准备应对战局的变化。

  **

  西边的消息如疾风一般,迅速送达至刘封的案头。

  他展开那封情报,目光快速扫过字里行间.

  片刻之后,刘封脸上的神情逐渐变得有些哭笑不得,满是无奈与诧异。

  刘封心中暗自感叹,喃喃自语道:“这战事当真如变幻莫测的风云,关键之处稍有变动,便足以令整个战局天翻地覆啊!”

  就拿这西线的战事来说,蒯越坐拥大军,却在面对周泰时畏缩不前,不敢正面交锋,反而选择弃水路、走陆路,狼狈逃往孱陵,以求一时的苟安。

  这等举动,着实让身为后来人的刘封始料未及。

  在刘封的认知里,蒯越那可是智略过人的奇才,向来善于谋划,决断果敢,还时常能想出奇策妙计,扭转局势。

  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蒯越竟会做出逃亡孱陵这种看似权宜之计,实则自陷死敌,治标不治本的决策。

  然而,蒯越这一意外之举,也给刘封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原本,刘封精心制定的预定计划是,先集中兵力,一举歼灭蒯越率领的荆北征讨军,然后再集结全部力量,挥师北上,进取襄阳。

  可如今,蒯越带着这庞大的兵力,如同一块沉重的石头,死死地陷在孱陵。

  虽说蒯越此时身处绝境,可短时间内,刘封却难以找到有效的办法将其解决,这让他头疼不已。

  “来人呐!”

  刘封提高了声音,大声吩咐道:“速速去请诸葛先生和陆先生前来议事。”

  不多时,诸葛亮和陆逊便匆匆赶来,进入房间。

  刘封也不绕弯子,直接将西线的问题以及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详细地告知了两人。

  “孔明,伯言,如今局势大变,我们的计划也已发生了重大改变。”

  刘封目光深邃地看着两人,神情严肃地说道,“当务之急,必须对计划做出改动,否则将难以为继。”

  诸葛亮和陆逊二人对整个大计划都了然于心,此刻,他们也都十分赞同刘封的看法。

  摆在眼前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处理困守在孱陵的蒯越集团。

  一时间,房间里变得安静了起来,诸葛亮和陆逊都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刘封在心底里,自然是对诸葛亮更加信任,期许最高的。

  但在这个阶段,他其实内心更期待能听听陆逊的意见。

  诸葛亮和陆逊皆是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双全,可诸葛亮如今还十分年轻,在军略一道中,缺乏经验。而陆逊在这方面,则有着明显的优势。

  陆家身为江东的世家大族,族中所拥有的族兵数量,远远超过诸葛家。更不用说,当年宛城曾被袁术围攻长达两年之久,陆逊当时就在陆康府上,耳濡目染之下,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许久之后,诸葛亮率先打破了沉默。

  他微微欠身,恭敬地说道:“主公,以亮之见,或许我们可以派人前去与蒯越联系,试探一下他的心思。如今,太史将军传来的战报显示,江陵以下的区域已被我们掌控,刘琦也落入了我们手中。我们是否可以请刘琦公子修书一封,凭借他的身份,为我们劝说蒯越一二呢?”

  刘封听了诸葛亮的话,微微眯起眼睛,若有所思,缓缓地点了点头。这个想法,其实他自己也曾经有过,如今听诸葛亮提出,心中不禁更加赞同。

  书房之内,烛火摇曳,光影在三人的面庞上跳动。

  陆逊轻拂衣袖,身姿挺拔,眼神中透着睿智与冷静。

  他冲着刘封微微躬身,向着刘封缓缓开口,声音不疾不徐,却带着一种笃定的情绪:“主公,此次蒯越南下之时,麾下携有七万精锐士卒,对外号称十万大军,来势汹汹,妄图一举拿下荆南四郡。然而,天不遂人愿,州陵之战,蔡瑁往援黄祖,便让蒯越折损了三万兵马,元气大伤;而后刘虎在巴丘为其殿后,又在战场上为周泰、孙策聚歼,再失一万水陆老卒。如今仔细算来,他手中的兵马,至多不过还剩下三万之数。”

  刘封目光中闪过一丝思索之色,赞许的看了陆逊一眼,而诸葛亮则轻抚着胡须,微微点头,眼神中流露出对陆逊所言的认可。

  两人不约而同地做出赞同的姿态。

  得到两人的认可,陆逊的神色依旧沉稳,继续说道:“既然蒯越如今已这般狼狈,那我们便随他去便是。”

  刘封闻言,脸上露出讶异之色,不禁重复了一遍:“随他去便是?”

  那语气中满是疑惑,显然对陆逊的这一建议感到十分意外。

  陆逊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自信的微笑,朗声道:“正是!”

  接着,他负手而立,侃侃而谈:“主公早已知晓,蒯越为了摆脱我军的追击,不得不弃舟登岸,率领残部长途跋涉。一路之上,他们日夜兼程,日行五六十里,军士皆是疲惫不堪,虽最终抵达了孱陵,可早已是辎重尽丧,船只也早就抛在了洞庭湖南。”

  这并非是陆逊胡说,事实上蒯越为了撤退,正如陆逊所说的那样抛弃了大量的辎重,仅仅带着部分粮食上路的。

  倘若不是如此,即便有刘虎为其殿后,他也很难赶在扬州水军之前抵达孱陵。

  “如今,蒯越所部既困且疲,又缺少军械物资,恐怕就是粮草也未必充足。”

首节上一节516/59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