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522节

  当得知刘封尽起麾下精锐,编练出一支名为摧锋军的王牌部队时,曹军上下大为震动。

  虽然摧锋军的情报极少,但有限的情报显示,这是一支合成军,其中包括骑兵、铁甲士等王牌兵种。这样一支由刘封亲手编练,士卒还都是精挑细选的老兵组成的部队,其战力之强,想想都让人头皮发麻。

第471章 郗虑使济

  曹军诸多将佐一致认定,这支由刘封精心编练的摧锋军,其精锐程度丝毫不亚于袁绍麾下声名赫赫的大戟士、公孙瓒那骁勇善战的白马义从、曹操本部久经沙场的青州军,以及战力强悍的西凉铁骑,堪称是当之无愧的王牌劲旅。

  曹操的青州军,历经无数次残酷战斗的磨砺,已然成长为一支劲旅。尽管其军纪方面仍存在不足,时有扰民事件发生,可在战场上所展现出的战斗力,却极为强悍。并且,这支部队只对曹操一人忠心耿耿,唯曹操之命是从。即便是曹昂等曹操的至亲之人,若没有曹操亲手书写的命令,也完全无法调动他们一兵一卒,无疑是曹操手中最为倚重信任的王牌。

  曹操眼中闪过一抹满意之色,轻轻点了点头,心中对曹仁的分析极为认同,觉得其切中要害。他下意识地轻轻抚摸着胡须,陷入了短暂的沉思之中。

  片刻之后,曹操缓缓将目光转向严象。

  严象,京兆本地人,出生于世代名门之家,家学渊源深厚,自幼便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熏陶成长。早在李、郭汜祸乱朝廷之时,他就因才华出众、见识不凡,备受朝中大臣的重视,被视为朝廷中的后起之秀,前途一片光明,未来可期。

  曹操此次率军进入关中,特意带上严象,其中有着深远的考量。一方面,是希望借助严象在当地的家族影响力和人脉资源,获得关中人的支持与拥护,从而能够更加从容地瓦解和剿灭李、郭汜等西凉武夫势力;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重用严象,向关中人表明自己广纳贤才的诚意,争取关中人对自己的支持,稳固自己在关中地区的统治,为日后成就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前,曹操曾以大将军府中幕职相征,对严象进行试探。严象并未拒绝,这无疑是一个极为积极的信号,表明严象并不排斥为曹操效力,愿意在曹操麾下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

  此刻,曹操迫切地想听一听这位自幼聪慧博学、胆略过人,素有文武之才的严象,对于当前局势的看法和意见。

  在原时空里,严象凭借自身的才华与能力,被朝廷和曹操双双看中,出任扬州刺史,出镇寿春。他更是大魏吴王孙十万孙权的举主,在任上纵横披靡,举荐孙权为茂才,交换得来不少资源,要不是后来孙策死后,李术自立之后发疯,严象本该在历史上有更为浓墨的发挥。

  然而,如今扬州已为刘备父子所有,刘封更是亲自兼任扬州牧。在这样的局势下,严象自然无法外任扬州刺史。但也正因如此,他与曹操走得更近了些,成为了曹操此次入关,跟随在身边的重要谋士之一,为曹操出谋划策,联络地方,排忧解难。

  此时,曹操目光紧紧地盯着严象,故作踌躇地问道:“文则有何高见?还望君不吝赐教。”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期待,这一丝期待倒并非是希望严象能给出多么有用的建议,反而更像是对阎象选择的一种考验。

  严象,字文则。

  听见曹操的问话,他不慌不忙地起身,双手抱拳,恭敬地作揖行礼,身姿挺拔如松,仪态端庄大方,尽显名士风范。

  他略作思考,整理了一下思绪后,缓缓说道:“大将军,昔日强秦暴虐无道,六国畏惧,纷纷退让。今日割让五座城池,明日又割让十座城池,只为求得一日的安宁,然而终究不能得幸免。况且大将军您受天子之命,辅佐朝政,正是需要天下英豪共同襄助之时。”

  “今日刘表真心归顺朝廷,而大将军您却坚辞不受,那日后天下人将会如何看待大将军呢?此举不仅能够壮大我军的实力,增强我们在天下的影响力,更能彰显大将军您的宽广胸怀和崇高威望,实乃一举两得之事,望大将军明察。”

  严象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如同洪钟般在屋内回荡。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让人听后,不由自主地信服,仿佛他所说的一切,都是毋庸置疑的真理。

  “文则所言甚是!”

  曹操大声称赞,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心中满是满足之感。他对严象的回答很是满意,觉得严象果然不负他的期望,给出的建议既符合当前局势,又极具远见卓识,最重要的是,严象这番话的出发点,是站在了他曹操的立场上,这无疑让曹操心中的疑虑顿时消散了大半,倍感满意。

  曹操的谋主戏志才,虽在一旁始终微笑不语,静静地观察着众人的反应,但他却是最为清楚曹操心中所想的人。

  其实,从曹操把曹仁、曹洪、乐进等人召集过来时,戏志才就凭借着对曹操的深刻了解,敏锐地察觉到曹操必然会接受刘表的归顺。

  如今刘封气势正盛,在荆州地区的势力不断扩张。若曹操要接纳刘表的归顺,就必须做好随时动兵的准备。毕竟,这可是从刘封嘴边虎口夺食的举动,刘子升(刘封)有多善谋难缠、能征惯战,曹操可是深有体会。

  即便曹操内心再不想与扬州军正面交锋,也不得不做好驰援刘表的打算。

  盖因为刘封未必会因为朝廷的一道诏令,就停下他扩张的脚步。

  万一真到了双方动手的时候,麾下诸将却因畏惧刘封而不敢上前,那曹操可就会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不仅会失去刘表和荆州士人的信任,让刘表对他的诚意产生怀疑,还会让天下人耻笑,使自己的威望和声誉受到严重的损害。

  再退一步讲,即便刘封真的看在两家关系融洽的份上,选择退让一步,曹操同样也很可能要动用军事力量。

  戏志才深知,在曹操心里,刘表是否真心归附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无论刘表是否真心,曹操都会利用朝廷的大义名分,让刘表别无选择,最终只剩真心归附这一条路可走。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某些时候很可能就需要动用军事手段,以武力来迫使刘表就范。

  曹操向来善于权谋之术,在军事上更是果敢决断,善于用兵。为了实现自己的霸业,统一天下,他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壮大自己实力、扩大自己影响力的机会,哪怕前方充满了挑战和危险,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勇往直前。

  戏志才正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却突然看见曹操的目光向他转了过来。他心领神会,立刻露出一个赞同的眼神,悄悄地向曹操点了点头。

  曹操和戏志才相处多年,彼此之间极为投契,默契十足。曹操立刻就明白了自己谋主的意思,当即坚定了心中的决断。

  “好!”

  曹操长身而起,身姿挺拔,慷慨昂扬道:“诸君之意,操已尽知!既然刘表真心归附,朝廷自然不能拒之门外,否则天下人将如何看待我们?我们又有何颜面面对天子和天下苍生?”

  曹操这话一出,众人齐声应诺,声音整齐而洪亮,充满了对曹操的忠诚和追随之意。

  这时候,戏志才才缓缓开了口:“主公既然已经决定接纳刘表,那有一处不可不速速遣使而去。”

  曹操眼中闪过一丝精芒,仿佛已经猜到了戏志才要说的地方,问道:“志才说的可是张济处?”

  “正是!”

  戏志才只觉和曹操心意相通,一股君臣相得之感油然而生。

  他接着说道:“张济如今占着商城,此地乃是关中和南阳之间的战略要地,他的存在阻我关中大军南下南阳之通道。况且其人虽然也是西凉武夫出身,但与段煨相似,平日里作恶较少,且野心不大,对主公的威胁相对较小。如今刘表请降,正是趁势收降其部的上好良机。若能成功收降张济,不仅可以消除我们南下的阻碍,还能壮大我们的实力,增强我们在南阳地区的掌控力。”

  曹操听罢,缓缓点头,对戏志才的分析表示认可:“志才所言,甚合我心。只是以你之见,这使者的人选以谁最为合适?”

  戏志才稍加思索后,答道:“满伯宁(满宠),郗鸿豫(郗虑)皆可也。满伯宁为人沉稳,智谋过人,处理事情向来稳妥;郗鸿豫则博学多才,辨才鸿达,出身名门,又是大儒郑公的入室弟子,在士林之中颇有声望。以此二人出使,必不辱主公之颜面。”

  曹操满意一笑,斟酌了下后,决定道:“就让郗鸿豫去吧。”

  因为刘封的缘故,曹操对朝廷的统治力远远不如原时空的同期。

  在原时空里,被曹操当成政争打手,专职酷吏的郗虑,自然没有了另一个时空里的威风。如今,他反而被曹操安排去了其他工作,这对于郗虑来说,其实反倒是一个好事。毕竟自两汉以来,酷吏如同过江之鲫,层出不穷,虽然升官极快,但真正能有好下场,得以善终的却是寥寥无几。

  如今出访张济,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说服对方归顺朝廷。郗虑出身好,又是名师高徒,而且自身才辨出众,学识广博,倒是非常适合这次的任务。

  戏志才对此毫无异议,在旁为曹操书写起了任命。

  曹操则是同曹仁等人说道:“大军暂停回师,再督促雒中,继续输送些粮食过来。”

  曹操驻军长安已经数月之久,在这段时间里,他对西凉残匪进行了大规模的清剿。尤其是两个主犯李、郭汜,前者被部下反水所杀,部下为了向曹操邀功,将其头颅献于长安;而后者则是被段煨追杀,最终走投无路,被围困自尽。

  至此,关中讨伐战大体上是圆满完成了,半个关中地区也已经纳入了曹操的势力范围,剩下的半个则在韩遂、马腾的手里。最后就是张济,还占着关中右下角那一小块,只有两个县邑的地盘。

  曹操之所以留着张济,也是别有一番心思。

  一来,张济本人比较识趣,在曹操入关之后,不但没有来长安和李、郭汜抱团抵抗曹操,反而还派人向曹操示好,并暗地里送了一份重礼。从他的这些举动来看,态度上就相当不错,自然被曹操放到了后面,暂时没有对他采取军事行动。

  二来,张济的位置也比较关键,他所在的商县正是关中和南阳的战略要地,又有丹水相连,不论是关中征讨南阳,还是南阳入寇关中,商县都是必经之地。在张济全力讨好曹操,同时又三番两次出武关洗劫南阳的前提下,留着张济对曹操来说反而是一桩好事。既可以利用张济牵制南阳的势力,又能在必要时通过商县对南阳发动进攻。

  因此,在接到洛阳奏报和书信前,曹操本已经打算凯旋回师雒中了。

  他原本的打算是以曹仁镇守关中,乐进、段煨两人为副将,统兵马两万人坐镇长安。为此,大军都已经开始准备收拾辎重,做好了东行返回雒中的各项准备工作。

  可现在刘表这边出了这等事情,随时可能要出兵南阳,这样一来,大军回雒中可就费时费事又费粮食了。再退一步说,只要张济肯归顺,从关中出兵可比雒中前往南阳要方便的多,还有丹水做依靠,运输成本可是能节省太多了。

  即便张济不肯归顺,那也就是走丹水顺手把张济给灭了的事情,对于曹操的大军来说,并非难事。

  “喏。”

  听到曹操的命令后,曹仁等将领当即应命,声音坚定而有力,展现出了对曹操的绝对服从和忠诚。

  **

  “朝廷来使?”

  听见贾诩的话后,张济一脸震惊,眼中满是难以置信之色,险些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也难怪张济如此惊讶,如今朝廷之上,曹操一家独大,虽然还没到政出曹氏的程度,但曹家已然是实打实的朝中第一大派系。在曹操的强势掌控下,朝廷的诸多决策都深受其影响。眼下曹操重兵屯于长安,对关中地区,尤其是只单影孤的张济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威慑。

  在这样的局势下,曹操突然来使,怎么看都有一种来者不善的味道,让人不得不心生警惕。

第472章 游说张济

  “主公不必惊慌。”

  贾诩见状,连忙拱手说道,努力安抚张济的情绪:“若是诩所料不差,此番朝廷来使,未必就是坏事。说不定,这还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呢。”

  “哦!?”

  张济听得贾诩这么一说,心里的担心顿时就消散了大半。毕竟,贾诩在他心中,一直是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形象,对贾诩的话,他向来是深信不疑。

  旋即,张济低眉顺眼,态度诚恳地请教道:“还请先生仔细说说,济也好有所准备,不至于到时手忙脚乱。”

  “不敢。”

  贾诩态度摆放的相当正,并没有因为张济的低声下气就自得自满,反而更为谦逊道:“诩走投无路,幸得主公收留,得以在这乱世之中有一处安身之所。自当为主公筹谋利害,尽心尽力,以报答主公的知遇之恩。”

  两人一番你来我去的谦逊,看的一旁的张绣很是不耐烦,他性格直爽,向来不喜欢这种弯弯绕绕的场面。忍不住开口道:“叔父、先生,朝廷的使者可在驿馆等着呢,您有啥高招就赶紧说吧,别再磨蹭了。”

  张济登时气急,恶狠狠地瞪了自家侄儿一眼,怪他不懂规矩,如此莽撞。

  贾诩却是从善如流,并未在意张绣的急躁。当即给张济叔侄俩解释起来:“以我之见,此番朝中来使,必是因邓义而来。”

  张绣傻愣愣的询问道:“邓义?邓义是哪个?我怎地一点印象都没有。”

  张济也有些不自信道:“前日里来的刘表使节,是不是姓邓?我当时也没太在意……”

  对这叔侄俩的反应,贾诩表现的波澜不惊,心中却是暗自叹息了一声。这两人,一个有勇无谋,一个虽有些谋略,但却不够果断和敏锐。在这乱世之中,想要长久立足,着实不易。

  “不错,正是荆州来使邓义。”

  贾诩耐心地接着说道:“先前我们派人前往南方打探,可是大有收获。谁能想得到刘表在荆南竟遭遇如此惨败,两大水师全军覆没,蒯越的荆北征讨军生死不知。如今襄阳城中,一日三惊,人心惶惶,听闻刘表更是吐血昏倒,病情严重。”

  “如此境遇,刘表自然不会只向我等一家求援。”

  贾诩露出一个了然的笑容,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况且刘表以及荆北诸君说不定还打着制衡的念头,拉来朝廷,也好制衡我等。他们想利用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来维持自己在荆州的统治地位。”

  听完贾诩的分析,张济大喜,拍着大腿称赞道:“先生所言甚是。只是先生,如今局势如此复杂,我又该如何应对呢?还望先生能为我指明方向。”

  贾诩对这个问题显然早有预算,心中已经有了成熟的应对策略。当即回答道:“大汉有天下四百年,根基深厚,虽历经乱世,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天下群雄,半数姓刘,可见其虽天命有衰,气数却未必已尽。”

  “天子自回雒都之后,天下各州大半恢复了朝贡,四方诸侯纷纷遣使入朝,这也可略窥一斑。朝廷在天下人心中,依旧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主公若能顺应大势,归顺朝廷,不仅可以获得朝廷和天子的认可,还能在这乱世之中,为主公自己和麾下将士谋得一个安稳的前程。”

  贾诩这番话,等于是赤裸裸的劝说张济投降朝廷,更直白一点,则是投降曹操。

  这要换了其他人,估计等来的就会是一场剧烈的风暴,可说话的人是贾诩,情况却又不同了。

  张济、张绣叔侄俩居然没吭声,只是沉默不语。

  贾诩倒也是没有催促他们,只是继续说着分析:“主公,若是朝廷和曹操不曾掺和这次襄阳的事情,那我们还能从刘表身上撕下块肉来。可现在的处境,反而成了我们被曹操和刘表夹击了的状态,商城不过弹丸之地,我等皆处于危地也。”

  长安有四关,其中最为出名的自然是秦汉时期的函谷关以及后世的潼关。而紧随其后的,则是直通南阳盆地的武关。

  武关之险,不在函谷关之下,甚至犹有胜之。

  因为函谷关旁边是黄河,而武关旁边的却仅仅只是丹水。

  打通了函谷关,就能直入关中,一片通途,再无阻碍。而且还能有黄河为后勤运输补给线,可谓是事半功倍。

  可打通了武关,你会发现后面还有长长的丹水谷地,上面坐落着商城、上雒、蓝田等关垒要城,一个个都是处在狭窄的丹水通道之中,各个易守难攻。攻击一方还没法绕过去,就算不考虑后勤的问题,都没地方给你大军迂回。

  这正是应了善战者无赫赫之名,武关通道正因其雄险还在函谷之上,收益又远不如攻破函谷之后的效果,故此中原征战数千年,绝大部分的战役都集中在了函谷关,而忽视了武关。

  如今,张济所在的商城就是这么个尴尬的处境,地处狭小,民稀田少。别说张济有一万多,将近两万人了,就是两千脱产军队也是养不起的。

  好在武关一直都在张济手里,每年秋收就像是打卡上班一样进入南阳盆地,帮着刘表搞搞秋收减负的工作,才能勉强糊得了口。

  可正如贾诩所说的那样,原来能这么苟着,是因为丹水通道的另外一头是自己的盟友西凉武夫集团。但现在李、郭汜都已殒命,长安也落入了曹操之手。

  更要命的是,刘表现在还跟曹操勾搭上了,这两人一旦联手,那张济、张绣叔侄俩立时就变成了风箱里的耗子,进退两难了。

  原时空里,张济死后,张绣为什么会去投奔刘表,给刘表当守户之犬?

  可不就是曹操打下了长安,剿灭了李、郭汜吗?

  只是现在张济虽然没死,可局势却要比原时空中还要恶劣,因为刘表显然不足以为靠山了。

  张济、张绣都不是傻子,再加上他们叔侄俩对贾诩是真的信服,不由的开始倾向于贾诩的意见了。

  张济有些艰难的问道:“先生,如今之计,只能……降了吗?”

首节上一节522/59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