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虑一听,心中暗自叫好,立刻附和道:“别驾所言甚是,虑也觉得此计可行。”
蔡瑁目光在韩嵩和郗虑身上来回扫过,心中暗自思量。
有了张济这两万人马屯驻在筑阳,再加上曹军作为后援,倘若易地而处,自己若是刘封,恐怕可就未必真敢轻易来围攻襄阳了。
想到这里,蔡瑁终于下定决心,点头应允道:“既然德高也为张济做保了,那我还有什么可说的。不过,丑话说在前头,若是张济等人真敢在我荆州境内做出什么恶事,我定要他血债血偿!”
韩嵩听闻此言,脸色瞬间一黑。
他本只是想给郗虑和曹操解围,留一份人情,没想到蔡瑁竟如此阴险,反手就把自己和张济紧紧捆在了一起。
按照蔡瑁的说法,自己既然为张济作保,一旦张济、张绣这支军队有任何不轨之举,第一个受到牵连的便是自己。反倒是蔡瑁,一副大度宽容的好人模样,更要命的是,南阳乃是自己的家乡,真到了那时候,自己可就成了里外不是人的尴尬境地。
韩嵩心中暗自恼怒,却并未立刻反击。他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不满,点了点头,顺着蔡瑁的话对郗虑提醒道:“蔡将军所言甚是,还请天使务必叮嘱镇东,让他约束好部曲,整肃军纪,莫要在荆州地面上惹出乱子。”
郗虑见事情有了转机,心中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他满心欢喜,完成了这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心情自然大好。听到韩嵩的话后,立刻爽快应道:“德高放心,此事我定会修书一封,呈递给大将军,恳请他严厉约束张济所部,确保万无一失。”
共识既已达成,后续的事情进展得极为迅速。
当天下午,蔡瑁便代替刘表,取出印信,下令放开筑阳城,允许张济率军入驻。
筑阳城规模不大,容纳不下两万人马。
于是,张济率领本部亲兵以及亲卫营入城驻扎,而张绣则带着主力部队在城外扎营,与城池形成牛角之势,彼此遥相呼应,攻守兼备。
与此同时,襄阳方面也迅速行动起来。
自襄阳调拨了船队,满载着军械、粮草等各种物资,浩浩荡荡地驶向筑阳。
如今襄阳城中物资储备极为充沛,唯一短缺的便是兵员。所以在军械的供应上,襄阳众人出手相当大方,这其中也存着安抚讨好张济的心思,期望张济能够切实约束好部众,不要为害筑阳地方。也希望对方能在接下来的战事里全力以赴,多为荆州出些力气。
除此之外,蔡瑁又签署了一份公文,允许曹军入主宛县和穰城。
这两座城池,皆位于南阳郡,是极为重要的交通重镇。宛县自不必多说,在大半个东汉时期,它都是南阳郡的郡治所在地,其繁华程度,足以与洛阳相媲美,堪称天下第一县。
而穰城同样不容小觑,它坐落于湍水之上,四周皆是广袤的平原,土地肥沃得流油,四条河流环绕包夹,堪称膏腴之地。只是可惜,这里也是原时空中张济被流矢射中,最终伤重不治的丧命之处。
如今筑阳这一路已经有张济的两万人马,曹军若是从武关而出,再走这条路就不太合适了。
届时,选择穰城、宛城一线,无疑是最佳的行军路线。
从这里顺着河流南下,正好可以抵达新野,距离襄阳不过一百多里的水路。而且,这条路线正好位于襄阳的右侧,与张济所部遥相呼应,一旦战事爆发,便能相互支援,形成强大的军事合力。
**
襄阳城内所发生的种种事端,此刻尚如迷雾一般,并未被刘封知晓。然而,这丝毫不影响刘封心中那股熊熊燃烧的恼怒之意。
原因无他,只因郗虑已然离开了襄阳,正朝着国城快马加鞭地赶来。
郗虑在襄阳之时,已然圆满完成了他最为重要的任务。他的下一个目的地,便是刘封所在的国城。他此次出访刘封,怀揣着曹操交付的另外一个任务,那便是劝说刘封接受全线停火的要求。
在出发之前,曹操就与郗虑通过书信进行了一番深入的交谈,在信中,曹操向郗虑透露了许多此前他从未知晓的隐秘之事。
起初,郗虑认为曹操想要劝说刘封停火的要求,简直如同白日做梦一般。毕竟,在这样的局势之下,谁又肯轻易罢兵呢?
然而,从曹操那里得知那些秘事之后,郗虑瞬间明白了曹操为何会如此笃定,为何会有这样的底气提出这样的要求。
襄阳距离国不过百多里的路程,且水道畅通无阻,航行极为便利。仅仅过了五天时间,郗虑就顺利抵达了国港。
刘封得知郗虑出访的消息,是因为对方在水道上与甘宁所率领的部队不期而遇。
当郗虑表明自己的身份和来意之后,甘宁深知此事重大,丝毫不敢有所怠慢。他立刻派出两百名护卫,紧紧跟随在郗虑左右,一路放缓速度护送他前来国。与此同时,甘宁还特意派出一艘快船,以最快的速度先行南下,赶在郗虑之前抵达国港,为刘封通风报信。
直到此时,刘封才终于知晓了郗虑出访这一消息。
尽管刘封心中震怒不已,但他却并未责怪负责谍报细作的部门。
毕竟,如今襄阳一线的局势已然紧张到了极点。襄阳城门紧闭,每日仅仅只打开一座城门,而且还是为了允许百姓外出打柴拾薪,以维持基本的生活所需。
在这样的情况下,扬州的斥候和细作想要混入城中,简直难如登天。而城中潜伏的细作,想要把消息传递出去,同样面临着重重困难。更为关键的是,北方的诸多河流,像丹水、沔水、湍水、水、比水等,在襄阳城下汇聚成了一条浩浩荡荡的干流汉水。
如此一来,即便襄阳城有什么情报,也很难通过水路传递出去。必须要先派人步行数十里,将情报带出一定范围之后,才能够通过水路送往后方。
正是由于这些复杂的原因,导致扬州军的情报收集能力大幅下滑。以至于曹操、张济以及郗虑等人在北方的动向,扬州军都没能及时掌握。尤其是郗虑,都已经快要到眼前了,才被发现。
“主公,依我看,这襄阳城,我等恐怕暂时是进不去了。”
敢如此直言不讳地和刘封说话的人,自然是寥寥无几。除了刘封的父亲刘备,以及关羽、张飞、赵云、太史慈等几位叔父之外,也就只有诸葛亮有这样的胆量和资格了。即便是陆逊、庞统,在与刘封说话时,也还稍显逊色几分。
刘封听后,不禁慨然长叹,他又怎么会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呢?
其实,若真要强行攻打,刘封也并非完全没有机会。别的不说,他麾下的摧锋军已经养精蓄锐许久,士气高昂,战斗力爆棚。
此时若是将摧锋军放出去,对上任何一路敌军,都将稳占上风。挽澜军再负责牵制一路敌军,如此一来,剩下的兵力最少也能集结三四万人,对襄阳城展开围攻。
然而,很多事情不能仅仅只看眼前的局势,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后果。
刘封心里十分清楚,只要自己不肯罢手,曹操那边也绝对不会做出丝毫退让。到那时,曹刘之间必然会爆发全面大战,而首当其冲受到战火洗礼的,便是这南阳盆地。
刘封倒也并不惧怕与曹操正面交锋。
如今自己和老爹麾下兵强马壮,总兵力几乎都快要赶上袁绍了,自然不会畏惧兵力不足十万人的曹操。但是,刘封虽然有打赢曹操的胜算,却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彻底消灭曹操。
一旦只是重创了曹操,却没能将其彻底击败,反而把曹操逼到了袁绍那边,那么接下来的局势可就会变得极为不妙了。
同时,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
刘封此时手中还有大量可供扩张的区域。比如刚刚纳入麾下的江夏郡和南郡,以及襄阳郡的一小部分,这些新占领的地盘都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巩固。
除了这些新入手的地盘之外,还有荆南四郡和交趾七郡,这些可都是极具潜力的增量区域。在还没有将这些增量区域充分消化吸收之前,就因为一个半残的南阳郡与曹操全面交火,实在是太过不理智。
最重要的是,算算时间,此时此刻已经是公元 199年八月了。
第478章 再访国
夜幕深沉,书房内烛火摇曳,光影在刘封的脸上跳跃,映出他若有所思的神情。
“仔细算算时间,这会儿公孙瓒搞不好都已经自焚而死了。”
他低声呢喃,声音里带着几分世事无常的喟叹。
公孙瓒,那个曾经在北方叱咤风云的白马将军,如今却落得如此惨烈的结局,实在令人唏嘘。
如果历史没有改变的话,公孙瓒一死,袁绍下一步必然是大举阅兵。
袁本初这人历来野心勃勃,一直觊觎着大汉天下。而通过和公孙瓒的战争,他也明白到战力不等于数量的道理。
原时空里,他在公孙瓒死后,几乎是马不停蹄的展开了大阅兵,并在阅兵中精心拣选精锐部队,秣马厉兵,准备挥师南下。
公孙瓒死后不到数月,袁绍的先锋兵马就开到了大河边上,大军饮马黄河,跃跃欲试,想要进军中原的野望是半点都没隐藏的迹象。
那将是一场怎样的腥风血雨,刘封不敢细想。
在这个微妙的节骨眼上,若是与曹操大打出手,无疑是在给袁绍送上一份天大的礼物。刘封仿佛已经看到了袁绍得知这个消息后,那得意忘形、喜出望外的模样,心中暗自警惕。
刘封在营帐中来回踱步,脑海里各种利弊因素激烈碰撞。许久,他才艰难地点了点头,缓缓说道:“罢了,其实在我们决定入侵荆州之前,就已经考虑到刘表会向曹操低头的可能。只是没想到,他竟然会低头得如此干脆,如此迅速。”
回想起制定入侵荆州作战计划之时,诸葛亮就曾神色笃定地指出刘表在不敌之后,很大可能会向朝廷、曹操求助这一可能性。陆逊看见诸葛亮开口后,才跟着开了口,表达了相同的看法。
庞统身为荆州人,又是庞家子弟,对于刘表更加熟悉,也就更了解刘表的性格和荆州的政治情况。
因此,他不但赞同诸葛亮和陆逊的看法,而且还侃侃而谈,对刘表会在什么情况下对曹操低头分析得头头是道。
刘封当时亦是十分赞同他们的观点。众人皆以为,刘表身为一方豪雄,久居高位,有着自己的骄傲与尊严。怎么也得等到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之时,才会彻底死心,选择向曹操低头,以换取后者协助他抵御扬州军。
这也是刘封故意放缓进攻节奏,稳扎稳打、慢慢推进的原因。
一来可以借此机会锻炼军队,让士兵们在实战中积累经验,提升军队的整体战斗力;二来也能给刘表一个虚假的希望,让他误以为还有谈判的余地,不至于过早地向曹操求救。
毕竟,一旦进入冬日,汉水的水量就会大幅锐减。若是遇上极端低温天气,汉水甚至还会结冰。到那时,扬州军的补给线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物资运输困难重重,补给自然也会随之减少。只要拖到那个时候,扬州军就是不想撤军也得撤了,否则就等于是自寻死路。
可谁能想到,才刚刚八月份,刘表竟然就已经服软了,还派人火急火燎地前去请曹操来调停。这变故来得太过突然,当真是世事难料,完全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不过,若是他们了解了更多的情报,知晓襄阳城内近一段时间所发生的诸多事情,那就会明白会有这样的结果,其实也是十分合理的了。
毕竟整件事的起因还是刘表当堂吐血昏倒,这一突发状况使得荆州的大权短暂旁落,给了韩嵩、蔡瑁等亲曹派可乘之机,这属于典型的黑天鹅事件。
若是谁能提前预测到这一切,那可真是犹如开了天眼一般,恐怕未必会比刘封这个后世穿越而来的人逊色了。
“那就先见见吧。”
刘封生了一会闷气,在心里暗暗怒怼刘表膝盖太软之后,缓缓吐出一口浊气,无奈地说道:“如今可得罪不起大将军了。”
仔细想想,之前几次与曹操交锋,都是刘封占了上风,第一次更是如同在虎口赤裸裸地夺食,当时所倚仗的,不过是鱼死网破的威胁。而这,恰恰成了曹操如今的筹码。
这真可谓是风水轮流转,一报还一报,如今竟让曹操逮到了机会。
“不错,即便让大将军调停成功了,可其他诸事却是未必不能争取。”
诸葛亮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睿智的光芒,赞同地说道:“主公,况且大将军调停此事,却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诸葛亮的话成功引起了刘封、陆逊、庞统的好奇心。
“哦?此话怎讲?”
诸葛亮不紧不慢道:“如今大将军与主公分属盟友,此事未尝不可当做两方合力,共分荆州了。有了这一次交易,大将军对我州自然更为信任,也有利于日后联手对抗河北。再退一步,荆襄战事早日平定,我等也要从容休整,而且还有荆南和交趾也需腾出人手前去接管。”
刘封等人闻言,俱是一脸认同之色。
身为南郡人的庞统也笑着表态道:“州内传闻,刘镇东在襄阳囤积了不下三百万石粮食,军械财帛,钱粮物资,更是不计其数。主公这一回可千万不可手软,须知这些东西若是不让我们取了,多半也是要便宜了大将军的。”
陆逊听罢,也凑趣道:“刘景升竟有如此之能?”
庞统点了点头,解释道:“其中半数功劳还在主公身上。”
刘封惊讶道:“这里面竟有我的功劳?”
“曲辕犁和铁制农具,此二物可是派上了大用场。”
庞统笑眯眯地说道:“南阳情况我不知晓,只是仅我南郡郡中,去岁岁入的粮食就远超往年两成半,今年若不是有了战事,本来估计能增产四成以上。”
刘封不禁咋舌,曲辕犁和铁制农具都是他凭借后世的知识开发出来的,其效果有多强他自然再清楚不过。只是他惊讶的是,刘表居然这般有魄力,竟下了血本在荆州推广。就以庞统所言来估量,刘表如果不是全力以赴,并将其推广至全荆州,南郡的年产量不会提升如此巨大。
陆逊也开口称赞道:“主公所制之曲辕犁,如今在江东也是家喻户晓,推广极其顺利。此物在江东的受欢迎程度,恐怕还要在北地之上。”
陆逊这话可算是说到点子上了,原时空中曲辕犁最早出现就是在唐朝的江南,而且越往北,这玩意的助力就会越受到削弱和限制。
如果在江南地区,曲辕犁可以让人们全年使用,使得成年男子彻底化身勤劳的人形牛马,那到了黄河一线,就只能剩下八到十个月的时间了,因为北方的严寒使得地面冻结,曲辕犁也是无可奈何。
再往北走,到了幽州以及幽州以北,曲辕犁的使用期就只剩下半年了。而且北方的土质黏重,容易附着在犁壁上,远不如南方轻便,同时保养起来也会更为麻烦,成本更高。
但这并不影响刘封全力推广曲辕犁和铁制农具,因为这其中除了能够增产粮食外,还藏着一个重要的政治手段,那就是遏制,甚至是打散门阀。
众所周知,门阀这个历史上的特殊存在起源于东汉,鼎盛于魏晋,直到唐末才逐渐走向衰落。许多对历史研究不深的人喜欢把门阀的覆灭归功于黄巢,其实这简直是荒唐到可笑的地步。
黄巢区区一个流寇,他连门阀大本营之一的河北都没怎么去过,就凭他也配根除门阀?
所谓“天街踏尽公卿骨”,可他又能杀多少呢?
西晋灭亡的时候,北方的门阀可是被少数民族轮流屠杀,可到了北魏时期,不照样混得风生水起,朝中显宦除了鲜卑人外,就是汉族门阀,几任宰相都是汉人门阀轮流坐庄。
北魏末年,“北魏小曹操”尔朱荣在河阴举办了那一场震惊天下的“潜泳大赛”,一口气淹死了三千多个门阀“运动员”,黄巢又怎么能跟尔朱荣比呢?
可即便如此,门阀消亡了吗?
并没有,人家照样在隋唐权倾朝野。
隋唐的科举制,表面上是选拔人才,实际上推荐大于成绩,这是为何?
还不是为了给门阀留后门。
真正彻底摧毁门阀士族土壤的,是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是曲辕犁和铁制农具的诞生与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