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意明公如此盛情,亲侍汤药,更以乡梓贤达激励。
良虽鄙薄,却识恩遇。
虽才疏学浅,见识短薄,却愿为能为明公驱使,以尽绵薄之力,方不负明公此番恩重。”
说着,蒯良强撑着想要从榻上坐起,朝着刘封行礼。
刘封心中大喜,看见蒯良的动作又立马吃了一惊,赶忙上前将对方按住。
“良叔父不必多礼。”
刘封安抚道:“良叔父不以封鄙薄,愿为荆州百姓效力,实乃是刘封大幸。如此,叔父更要静养身体,待到大好之后,才好大用。”
听见刘封的话后,蒯良眼神闪了闪,最终老老实实的重新躺好。
得到蒯良的首肯之后,刘封自是高兴不已,脸上也露出了浓浓的喜色。
蒯良即便心知这是刘封故意所为,但对方如此地位,却愿为自己做到这等地步,是真是假,又何必去计较许多呢?
刘封又耐心陪着蒯良聊了不少,直到对方露出疲色之后才主动告辞。临行之前,还叮嘱对方好好休息,并吩咐了药材补品的安排,可谓是细致入微。
刘封离开之后,原本已经闭上眼睛的蒯良突然重新睁开了双眼。
“更衣。”
在婢女们的侍奉下,蒯良更换了衣裳,随即来到书案边,化开墨水,在烛火的光照下,开始书写起密信来。
等到写完之后,蒯良当即吩咐站在他身后的管家道:“安排可靠人手,立刻送往江陵异度处,万不可有半点差池。”
“喏!”
蒯府管家立刻应命,然后上前接过密信,转身就打算离开。
可在临出门前,他还是回过头劝说道:“主人还请保重身体。左将军如此恩遇,亲自侍疾,此恩重逾荆山,更是少有耳闻,可见左将军对主人之重。主人得遇明主,正该好生将养身体,以图日后展步,上可报答左将军之恩,下有安定百姓之德。万不可轻怠自身身体啊。”
“我知道了。”
蒯良点了点头,随即催促道:“速去。”
管家又应了一声,匆匆离开。
蒯良目送对方离开之后,松了一口气,在婢女的搀扶下重新回到榻上。
不过比起先前,也不知是不是心理原因,蒯良觉得整个人都舒服了不少,没有先前那般难受了。
**
蒯良归顺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样,几乎就在一夜之间,传遍了整个襄阳城内的大小家族。
这些大小家族因为对刘封的态度而对这个消息褒贬不一,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在暗中松了口气。
若是蒯良坚决不为刘封效力,谁也不知道刘封会不会因此发怒,从而清洗襄阳本地的豪门大家。
刘封这边也是长松了口气,尤其是收到消息,蒯府暗中派人往南方送信,天色一亮,城门刚开后就已经离开了。
虽然不知道密信的内容,但蒯良既然已经愿意归顺,这密信中就大概率不会对刘封不利,说不定还是接下来的有利助攻。
没错,刘封在处理完襄阳诸事之后,打算前往江陵一次。
蒯越如今可还在江陵呢,虽然对方可以北上襄阳,但如此一来,不是平白减弱了刘封的诚心吗?
两日后,刘封将潘、马良、魏延、傅彤、冯习、习氏兄弟、霍氏兄弟齐齐召入府中。
以能力论,荆州留下的人里,这些人算是德才兼备的了。
潘虽然投降了孙权,但刘封却依然觉得他的德行不错。
潘和关羽之间的关系相当恶劣,两人颇有水火不容的感觉,潘也因此备受冷遇。可潘并没有因此里通东吴,更没有背刺关羽。
江陵投降之后,潘闭门不出,不为孙权效力,直到整个荆州大势已定之后,才被孙权登门施恩给套牢的。
因此,刘封对潘还是颇为宽容的,毕竟很多时候,忠诚和才能往往不会共存。
第488章 潘请缨
和潘截然相反的人也是现成的,就是先前刘封大宴荆州诸士时的樊了。
这人对刘备极其忠诚,在东吴偷袭关羽,夺取荆州之后,还伙同习珍发动兵变。因为其人在荆州颇有影响力,一时之间震动武陵,大有据郡反孙投刘的架势。
当时孙权问策于潘,结果潘根本就不当回事情,直接跟孙权说樊这人能力太差,不能成事。
果然正如潘所言的那样,孙权给了他五千兵马,三个月内就平定了武陵,阵斩樊和习珍。
潘并非是无端看不起樊,而是有前因后果的。
樊当年在襄阳请客,邀请了十多位襄阳名士前往做客,并且设宴款待众人。结果这个十几个人的午宴,折腾了整整三个时辰都没能吃上,最终不欢而散。
潘正是以此为据,断定樊不过是个眼高手低之徒,最少没有治政之能。
刘封也很认同潘的看法,樊这样的人放到实务上简直就是灾难。可樊难道就不可用了吗?
显然也不是,樊这样忠心耿耿,不惜以死报效刘备,怎么看都是非常珍稀的人手。
因此,最适合樊的地方是务虚或是外事。
樊的能力是忠诚、名望、家世和辩才,那么就尽量用其长,去其短。
今日召见,诸葛亮等三人也悉数出息,毕竟这些人才可都是为他们而准备的。
倒是潘、马良两人,刘封倒是另有安排。
潘是武陵人、马良虽是襄阳人,但马家和武陵荆蛮关系也很深,而且彼此维持了长达上百年的贸易,可谓是数代之交。
荆北暂时不能动,可荆南却是不同,刘封接下来要整顿荆南,其中五溪蛮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潘所在的潘氏以及马良所在的马氏,无疑是相当好的抓手。
当刘封将自己的计划托盘而出之后,堂上诸人尽是面露惊喜之色。
不论是大族出身的冯习,习珍、习宏兄弟俩,还是豪强出身的傅彤、霍家兄弟,又或是刘表降卒中的魏延等人,俱是惊喜莫名,活像是天上掉下了馅饼。
这也难怪他们会有如此反应,按照这个年代正规的流程,他们这些人可是需要数年时间来表现自己的恭顺和忠心。像冯、习这样的大族,更要多交粮食财帛,以显示自身的恭顺。
至于豪强出身的傅彤、霍家兄弟这些,更是得等到冯、习这等大族被刘封信任之后,才轮到他们被提携。
可现在,刘封居然直接给了他们任务,而且这任务还是跟随刘封最为信任的内阁阁员前往执行,这自然让他们喜出望外。
仔细听过任务之后,他们敏锐的发现这还是个能够争得军功的任务,心里更是惊喜莫名。在他们看来,这等平定山越、荆蛮的任务,如今再是抢手不过。
现在刘封居然允许他们辅助诸葛亮三人前往执行,可见最少是跳过了磋磨阶段,直接将他们接纳了。
这无论是对于他们个人,还是他们身后的家族,都意味着直接省去了数年磋磨的时间和靡费。
这如何能让他们不喜。
好在这些人都是刘封精挑细选的人才,总算是没有高兴到失态,更让刘封感到欣喜的是,只看这些人对自己的神情态度,就可知道他们对刘封的忠心无疑更上了一个台阶。
随后,刘封将这些人交给了诸葛亮三人,而他自己,则是叫上了宠辱不惊的潘和马良二人。
刘封领着两人转去了后堂,在书房中分主客入席之后,他饶有兴趣的调笑道:“承明、季常,心中可有羡乎?”
潘先是冲着刘封弯腰行礼,随后正色答道:“明公唤来,自有深意,只需悉听尊便即可。而同僚得用,乃是明公较其长,又有何羡乎?”
刘封笑着点了点头,这个回答很符合潘的性情,略显清高,却又颇为实际。
与之相对,马良的回复要显得低调温润的多,他只是老老实实一句“明公所思,良安敢揣度,明公但有所命,良无有不从。”
刘封给了马良一个赞许的眼神,随即说道:“召二位前来,所议者,五溪蛮也。”
潘、马良听到刘封的话后,心中齐齐道了一句果然。
他们两人都是多智善谋之士,刚才在大堂之上,刘封叙说了任用诸人的计划时,潘和马良就心中生疑,忍不住猜想起刘封找自己的目的。
很快,他们就醒觉到了这一点。
刘封安排给诸葛亮三人的任务中,唯有荆南五溪蛮不在其列。而潘出身武陵郡,潘家在武陵郡中更是郡望之族,势力极大。
马良所在的马家,虽然是襄阳宜城人,可马家五溪蛮的关系也是极深的。
这样一来,两人还有什么看不透的,当时就已经猜到了刘封的目的。
潘和马良不经意的对视了一眼,两人心中各有成算,只是也有些忌惮对方,不知道对方到底想要如何。
这也是因为事发仓促,刘封将人找齐之后,才公布了事情。否则,潘和马良必定会私下沟通,只要没有利益上的根本冲突,两个家族必然会争取保持利益上的一致。
不过现在,两人就只能各展神通了。
马良先是等了片刻,毕竟和潘家比起来,马家要略逊一筹。
可潘陷入沉思之中,一时之间竟也没有开口。
马良迟疑了一下后,还是决定占一个先机了。
“不知主公对五溪蛮是个什么方略?所谓凡事有矢放的,良敢问主公打算如何处置五溪蛮,也好对症下药,为主公出谋划策。”
刘封看了眼潘,后者继续一副深思的模样,于是回答马良道:“五溪蛮聚众数十万,不可轻视,我意自然是下山编户齐民,抽丁入伍。只是贸然仓促之下,恐难成事。”
马良心中一松,他怕的就是刘封要求过苛,又过于仓促。
现在刘封自己都说了时机不成熟,那要求自然就不会过于严苛了,马良自然要放松了不少。
随即,马良继续询问道:“那主公之意是?”
刘封站起身,在书房中转起圈来。
虽说马良问题的答案他早就已经想好了,可事到临头,他还是有些犹豫不决,好一会儿后,才下定决心道:“我意让沙摩柯领五千荆蛮兵马出山,编为一营,听候调用。只要沙摩柯肯答应,我可表奏他为中郎将,另开榷场,允其下山贸易,买卖物资。”
说到这里,刘封突然想起了什么,补充道:“这个榷场就由你们马氏出人管理,允许你们抽一成商税,专供榷场开销成本。”
马良听罢,顿时喜出望外。
刘封这个要求可一点都不过分,原时空里刘备丢了荆州,沙摩柯都愿意带着万余荆蛮兵马前来助阵,这时候整个荆州都是刘封的了,沙摩柯只要不是破釜沉舟,就不太会拒绝为刘封效力。
况且刘封还不是让他白白效力,而是给了莫大的好处。相比起中郎将的官爵来,榷场互市给的好处可就更大了。
马良有很大的信心能够说服沙摩柯点头同意,而马氏还能从中获得榷场管理权的酬劳,这实在是一笔划算的交易。
就在马良想要一口答应下来,并毛遂自荐,亲自前往五溪,说服沙摩柯的时候,潘却先一步开口了。
“主公,不才,愿前往五溪,说服蛮王沙摩柯出降。”
刘封一时之间竟没能反应过来,愣神了片刻后,犹疑的问道:“承明你是想劝降沙摩柯?”
“正是!”
潘当即应道,神情镇定自若,一派智珠在握的神色:“主公有所不知,沙摩柯仰慕汉化,早有归顺之心。只是既不得天时,也不得人和罢了。如今主公英明神武,更对蛮夷毫无另眼相待。祖郎不过山越酋长,却为主公所辟,出任鄱阳都尉,足见主公心胸之宽广,鲜有人能及也。”
对于潘的夸奖,刘封丝毫没往心里去,他在意的是对方想要劝降沙摩柯,这一条是否为真。
潘接下来,详细的叙说了五溪蛮如今的情况。
眼下的五溪蛮其实与汉人已经相差无几了,而且五溪蛮如今也不是单纯的渔猎民族,绝大部分都已经变成了耕猎民族。
绝大部分的五溪蛮如今都已经过上了定居的农耕生活,他们能够种植水稻、大豆等农作物,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一定的农业生产经验,能够开垦农田、修筑水利设施,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进行。
粗看起来,他们已经和汉族没甚区别了。
只是他们因为打不过汉人的关系,被迫困顿于群山之中,在山间溪谷的小平原上耕种粮食,而以渔猎为辅助,补充肉类所需。
听了潘的详细解说,刘封啧着嘴巴有些反应了过来。
蛮族之所以难缠,主要是他们不是农耕民族,跑路起来毫无顾忌,可以带着汉军在大山之中绕圈子,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