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还想在开口问些什么,马皇后却赶忙开口说道:“天赐,你和吴家的女儿,还有半个月便要结婚了吧,紧张吗?”
张天赐神情突然变得不太自然,前世他也不过是刷短视频见过几场新式婚礼,看着只觉得麻烦和尴尬。
这各种习俗和流程都极为繁琐的古代婚礼,更是让张天赐头疼。
明朝的官员婚礼习俗,和老百姓家可不一样。
老百姓家挑一个好日子,披红挂绿,请亲戚朋友吃个饭就好,老百姓也没有那么多钱造作。
而官员的婚礼则要复杂许多,首先,婚礼前双方家庭会进行详细的商议,确定婚礼的日期、地点和流程。
同时还有“冠服、车辂、礼物、乐、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同牢、见舅姑”等繁杂的礼节。
其中,“纳采”是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提亲,“问名”是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是男方家得到女方的回应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
当然了,纳采问名纳吉这些,都是由礼部代办,虽然张天赐官小,但是吴复可是侯爵,这正常小官应该找媒人干的工作,也就变成礼部要做的工作。
而在婚礼当天,还有“亲迎”环节,新郎亲自去迎接新娘。
到了新娘家,新郎新娘要行“同牢”之礼,即共进一餐,象征着夫妻从此合为一体。
之后,新郎新娘还要拜见新郎的父母,这称为“见舅姑”,只不过张天赐孑然一身,便改为见女方父母。
在婚宴上,还有一系列的礼仪和娱乐活动,比如敬酒、献礼、奏乐等。
别看婚礼还有半个月才开始,张天赐现在每天就开始被礼部的人抓着去学习礼节,生怕到时候张天赐闹出什么笑话。
毕竟伤了侯爵的面子不要紧,但是张天赐可是朱元璋面前的红人,没事就能面见皇帝,婚礼还是皇后娘娘钦点的,就算官职小被别人嘲笑,但是在这种正事上,也没人敢胡闹。
古人讲究喜事白事的时候,无论什么冲突,双方都会互相给面子,在这一天化干戈为玉帛,有些人还会去道喜。
张天赐觉得这些乱七八糟的礼节让人头疼,吴梦琪同样觉得如此。
只能说两人不愧是梦中定情缘,都对这些习俗觉得难受。
时间又是一晃,便到了大婚的日子。
张天赐先是用着吴复借给他的轿子,将吴梦琪接到自己现在的住处,因为张天赐没有父母,二人只能对着朱元璋的画像,以及前来祝贺的单安仁磕头行礼。
给朱元璋画像行礼,是因为平民无父无母者,结婚时要对空白的祖宗灵位行礼,而当官的就需要对当朝的开国皇帝行礼。
给单安仁行礼,则是因为单安仁对张天赐有提拔的恩情,让张天赐从平民乞丐一跃变成了九品芝麻官,也算是一种“恩师”。
行完礼,又回到吴府参加宴席,给吴复和采氏行礼敬酒。
吴复面无表情,采氏看着自己的宝贝女儿出嫁,心底也觉得不高兴。
白糖秘方再好,也不过是荣华富贵上的锦上添花,张天赐娶走夫妻俩的女儿,这才叫心尖尖上剜肉。
一大堆礼节之后,一直忙活到了夜半时分,张天赐带着酒意,迷迷糊糊的回到婚房。
刚一推门,就看到吴梦琪正掀开一角盖头,偷偷吃着糕点充饥。
或许是偷吃零食被发现,吴梦琪有些尴尬,手一时间停在嘴边,放下也不是,继续吃也不是。
张天赐见状叹息一声:“唉,一天没吃饿坏了吧,我看还有没上桌的菜,我去热热给你端来。”
吴梦琪赶忙伸手:“等等…”
“叫春竹去就好了…”
听吴梦琪的话有些扭捏,似乎控制着声音,不好意思大声说话。
张天赐也觉得有些尴尬,毕竟和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女人直接结婚,连相亲的步骤都没有,怎么能不叫人尴尬?
二人偷过红盖头,相互对视着,最后还是吴梦琪率先开口:“是不是…可以掀盖头了?”
张天赐一拍大腿,赶忙上前掀起吴梦琪头上的盖头。
只见吴梦琪一双明眸,清澈如水。肤如白瓷,白皙细腻。
只让张天赐见了一眼,便觉得心跳骤停了片刻,甚至连呼吸都忘记了。
春竹这时应景敲门:“少爷,夫人。菜热好了。”
张天赐听到敲门声,这才回过神。
紧张的笑了笑,转身开门,接过饭菜,放到桌子上:“吃点吧,别饿坏了。”
第40章 基础化学的传承
第二天一早,早春微凉的天气,加上暖和和的被窝,张天赐怎么也不愿意起床。
不过今天张天赐很忙,和韩老说的一样,吴复果然担心自己的女儿过得不好,直接给小夫妻俩安排了一座新宅子。
新宅子不算大,比正常的三进三出的四合院小一些,和那些大官的房子比不了,但是也要比这个时代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要好多了。
韩老此时早已醒来,见张天赐收拾妥当,便带着一众仆人,和张天赐一起回到当初住的小房子。
张天赐的小房子虽然小,但是堆的东西可不少。
张天赐收集了大量因为清初民末战乱而消失的文献书籍,以及张天赐这三年来一点一点整理出的物理、化学、数学、天文学等知识。
还有大量张天赐突然想起,又感觉时机不对,而没有付诸实践的发明图纸。
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都需要搬到新府邸去。
忙忙活活,将这些东西收拾干净之后,已经到了中午。
吴梦琪此时也早已起床,正翻阅着张天赐堆在卧室隔壁书房内的各种发明和理论知识。
吴梦琪随手拿起一本机械动力知识的书,越看越入迷,看到最后更是连有人叫她都听不见。
“夫人?”张天赐一拍吴梦琪的肩膀,将吴梦琪吓了一跳,手中的书顺势落到地上。
张天赐捡起地上的书,看了眼封皮,写着《机械动力学梗概》。
又回头看了眼吴梦琪,发现吴梦琪此时低着头,揪着衣襟,小声对张天赐说道:“我不是故意乱动你东西的。”
张天赐听着吴梦琪的解释,觉得有些无语,你不是故意的,还能有别人强行让你看不成?
张天赐摇摇头,将手中的《机械动力学梗概》放到吴梦琪的腿上,随后又从一堆书中抽出《经典物理学》和《力学概要》。
“不能只看机械动力学,不然你会发现很多想象中的设计没办法实现。”
“如果真感兴趣,物理学和力学也要看。”
吴梦琪惊讶的抬起头,看向张天赐带着笑意的双眼,有些不解的问道:“你…这些书我都可以看?”
张天赐无所谓的耸了耸肩,随后好似想起了什么,又指着一本名叫《社会发展论》的书说道:“这个不能看,等你将其他的书看完了,才能看这本。”
“书里倒是没什么秘密,单纯就是你懂的太少,等你懂的七七八八之后,再看这书,才会不会带歪你的思想。”
吴梦琪似懂非懂得瞥了一眼那本书,随后又立刻收回视线。
张天赐见状只觉得好笑,便突然靠近吴梦琪,贴着对方的耳朵,小声说道:“我相信你,一定会遵守约定的。”
说完,张天赐顺手将吴梦琪额头前凌乱的发丝顺到耳后,然后便出门和木匠商量,自己需要的书柜是什么样子的。
吴梦琪捂着自己的胸口,平复着自己刚刚激动的心跳,同时感受着耳边的温度,吴梦琪带着三本书,赶忙跑回了卧室,只怕被春竹看见自己害羞的模样。
婚假一共七天,这七天张天赐一直在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着屋子。
两间书房被改造成连通,一间正常书房,一间做工用的手工屋。
期间张天赐没事,又在工部和实验菜园转了几圈。
两个老道士,一个号称登云道人,一个名叫正阳子。
两老头原本一个摆摊算卦兼职看病,一个整天就想着修仙长生。
自从二人见识到张天赐的化学手段之后,二人对张天赐非手段是彻底拜服,现在二人整天捧着初中生的化学书学习。
“为何这书中说,世间元素有一百一十八之数?这既不符合阴阳数列,也不符合天地九数,这是什么道理?”
“这元素之质量,是如何称算出来的?还有,为何又要用到西洋蝇字来表达其意思?”
张天赐摸着下巴,看着两个问题很多,眼巴巴看向自己的道士,觉得有些无语。
他又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元素非要使用英文字母表示,后世新造的字又太复杂,为了方便抄写,张天赐当然都是用英文这下的。
不过这话可不能和老道士说,思来想去,张天赐有了个新主意。
“这本《基础化学》,乃是我当年乞讨时,从一饿死的道人身上找到,那道人据说学贯中西,更是通晓阴阳。”
“当年我拿到书时,书中还夹着一张纸,是那道士遗言,自称此元素论中,有一点错误,奈何天资愚钝,没有找到错在哪。”
“若是谁能找到那元素论错误的地方,便能在其书上冠名,可称此书之主。”
张天赐编写的《基础化学》和小时候读的教材可不一样。
小时候学的教材,教的都是“知其然”,而张天赐编写的则是【原子的概念】【原子称重】【原子的分类】【电子的概念】等直指核心,代表了“所以然”的内容。
相比于直接教授“知其然”,教授“所以然”显然要难很多。
但是!如果化学行业想要一直无止境的发展下去,那就必须从最难的最根本最原理的地方教授。
从原子电子,到世界万物的本质,如果张天赐为了省心只告诉他们化学公式,那华夏的化学之路不知道要多走多久的弯路。
“还希望两位道长不要仅仅局限于己身,更是希望两位道长能将这书传颂出去。”
看着张天赐诚恳的态度,正阳子也端起严肃的态度,对张天赐问道:“此名化学之法,虽不知真假,但是……张大使,此法对…”
说着,正阳子伸出一根手指,指了指天空:“可是有很大的影响。”
张天赐微微抬头,看向此时还是湛蓝的天空,不禁呵呵笑了两声:“不会,我有办法缓和其中的矛盾。”
“你们大可以放心去学,无须担心上头的想法。”
两名老道士互相对视一眼,对张天赐的话半信半疑,不过却没有继续追问。
张天赐话已经说到了这个份上,在追问也没有任何意义。
第41章 制胡毒计
张天赐所谓的,有办法调和君权神授和现代科学之间的矛盾,自然都是扯淡。
一旦朱元璋追究起这其中的责任来,别说这两个老道士,张天赐也跑不了。
现代科学本质上只是对真理追求的一种方式。
质疑,思考,可重复验证,结论,这些现代科学的基本标准,对于君权神授来说却是毒药。
任何一名学习了基础科学的学者,都很难在去相信一个具象化的神明。
诸如牛顿,莫力,普朗克等人,要么是在年少时就已经信奉神明,研究科学只不过是为了证明神明存在,虽然他们最后的所作所为都推翻了神明的存在。
而爱因斯坦,振宁等人,则相信存在一个不能具象化的全能存在,对于这种认知,只能说是认为存在一个和传统不同的神,却不能说他们就信仰。
毕竟,相信世界上有鬼,和信仰鬼,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张天赐对两位老道的安慰都是欺骗,对于老朱和腹黑的小朱,张天赐没有任何办法。
只能让自己变得很有用,让那些跟着自己学习的人变得很有用,有用到大明帝国无法离开的地步,这样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
离开工部,来到实验菜园。
大婚之日第二天,张天赐就给朱元璋上书,说是已经见识到了化肥的作用,希望能够多开辟一些土地,各种各样的菜品都试一试磷肥,看看有没有用处。
朱元璋也没含糊,当天便下令再开十亩地,用来实验各种大明百姓常吃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