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考虑到,他情报不足,这样做也是情有可原。
毕竟从最初他们接到的求援信号显示,就是军事驻地遭遇叛军袭击。
求援信号明确,可不对着这里死磕么。
因为不清楚还存在赵铭这么一伙势力,空中支援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空袭能极大对军事驻地造成打击,但想要拿下这处军事驻地,还是得装甲部队出手。
更重要的是,陆空不和。
于是乎,时间转眼就到了第五日,随着赵铭一行人现在赛音山达山脉附近原地休整,此时众人已经是有些精力交瘁。
五日除了每日零星的几个小时休息,大部队一直在不眠不休的赶路。
再加上一直担心空中力量的侦查甚至是空袭,大家的精神一直都高度紧绷。
可结果却耐人寻味,都过去这么久了,竟然任何侦察机在上空飞过的动静都没出现过。
但这会大伙还没放松警惕,休整数个小时后,赵铭决定留下少量人手在这里接应,就准备直接深入草原。
毕竟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不会遇到追兵。
然而在准备开拔时,却发现一大群人朝着这边赶来。
稍稍确定了一下,不由惊诧发现,这群人竟然是其中一批愿意跟着他们南下的汉人!
“你们这一路过来没遇到危险?”
赵铭看向这批人为首的那个,沉声询问着。
对面这人名叫周熊,祖籍是鲁省人,是这一批人里长得最为魁梧的,一米九五的身高,骨架也是十分宽大,主要是长时间被剥削劳作,显得精瘦精瘦的。
“没...没有!”
周熊摇摇头,瓮声瓮气的回应着,同时有些迟疑的看着赵铭,试探性询问道,“长官,您说到了这里,您就会告诉俺们你们是谁,现在能告诉我们吗?”
这一路过来,周熊他们一直在议论,赵铭他们的身份。
其实心里早就有一个猜测,但他们怕,害怕这只是一种幻想。因为一旦最后的真相与想象不符,那他们可能走着走着就崩溃了。
他们很多都想回家,想离开这里。
这里许多人都是十年前从国内陆续进入外蒙的,因为那时候外蒙还属于本国的一部分。
所以这里面有些是做买卖的商人,有些是传教的道士,有的是过去探亲的。
后续因为局势大变,商人没法回去,传教的道士遭到迫害,过去探亲的也被扣留在了那儿。
一下子他们好像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民,是无根之萍。
一开始他们有亲戚在那儿的还能住在亲戚家里,没有亲戚的就借宿在老乡家里。
但随着时间一年年过去,外蒙高层开始刻意讨好俄国,就做出一些过激行为。
剥削和刻意打压也就出现了。
那也是今年上半年反独立的主因。
他们想回家,他们很希望,这是一支来自本国的军队!
赵铭本来在思忖对方前半段话里的意思,既然这一批南下的队伍没遇到任何追击袭击,那说明大概率是那些洋人被拖住了,亦或者被一些其他因素所影响了。
总之他们似乎安全性得到大大提升。
但突然他发现这群人目光齐刷刷盯着自己,目光炯炯有神满含希望,赵铭这才想起刚刚对方说的后半段话。
看了看这些可爱的目光,赵铭深吸口气,笑着点点头,给出了一个满意答复。
“不错!我们是来救你们的!放心你们马上就能回家了!”
随着这话出口,意料中的激动振奋,并没有出现,反而是一阵无声的哭泣。
不少男男女女已经开始哭泣起来,这些人里面也有一些女人的,但数量不多,男女比例在9:1的水准。
女人大多比较年轻,最大不会超过四十岁,因为年迈一些的,可能早就在劳累中死去了。
而男人则普遍在二十七八岁至五十岁皆有。
许多可能在十几岁到了外蒙,现在这已经快三十了。
而一些三十岁到外蒙的,现在可能已经四五十岁了。
只是放眼看去,大家都显得沧桑,不问,还以为这都是一群四五十岁,甚至是六七十岁的中老年人。
长久的劳作让他们身上布满了岁月痕迹。
但好歹,他们比在东洋人手底下做工要好,赵铭还记得前世看过的一本纪实课文。
这些人可能没有那般凄惨,但过得同样与猪猡无异。
第242章 薄弱的空军
这年头华人诸如此类的遭遇比比皆是,比如被东洋人奴役的,亦或者被骗去海外的。
在外蒙这边的其实还算是幸运的,最不幸的或许就是被东洋人奴役的,在东北有许许多多或许都不知道人名的华工,在矿坑中忙碌至死而无人问津。
现在还算收敛,等到了三一年,后世发现的万人坑就有不少,光是辽源的矿工墓就有六个,七处尸骨点,一处炼人炉。
东北就已经有数不清的人为东洋的战争机器付出生命挖掘矿产。
而在西安府,东洋人从31年到45年,14年头里,足足从西安府掠走煤炭1549万吨,留下六个堆满矿工遗骨的万人坑。
类似的在国内不少占领区都有。
除了这些人,在国外的华工同样好不到哪里去。
在一战,二战战场,不乏许多华工,他们需要帮忙挖战壕,帮忙搬运弹药,修建军事基地。
甚至有时候还需要扛着枪共同参与残酷的战争中,许多人就这么平白牺牲在战场上。
只有极少数的才能苟活,而那些后续能过上好日子的依旧不多,许多依旧被剥削。
但可笑的是,后世的电影,一次次的宣传嘿兄弟们被奴役时的苦难,殊不知那时候的华工同样如此,为何厚此薄彼?
当然那都是后话,赵铭给这些新来的弟兄们分发了一些罐头。
从军事驻地顺走了不少罐头,这玩意好吃又便于储藏,又不是很占地方,拖了几板车的。
光是这些罐头就足够他们后续返回的饮食所需,其次还有不少是胁从军营地里顺来的干牛肉羊肉。
让这些弟兄吃饭的空档,远处竟然又来了两批矿工弟兄。
这些弟兄的情况虽然看着凄惨,一路过来似乎饿的不轻,走路都是有气无力的。
明明给他们发了枪,但似乎没怎么抢到食物,好在人数并没怎么少,赵铭也是赶忙让他们停下歇息,同时分发食物。
一番询问,这才得知,他们同样没有遇到追兵和袭击。
直至黄昏时节,此次追随一同南下的八千多名矿工弟兄,竟然全部汇合完毕。
除却途中饿死,亦或者之前的积劳成疾,又是长途奔袭累死的两百多人外,八千人都是没遇到武装力量。
仅仅有两批人在途中遇到了小股外蒙地方军,但碍于他们人数众多,对方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有理会。
也就是说,这一路过来,所有人都没遇到任何追兵。
倒是有一批人说是在两天前发现一架飞机从头顶飞过,但后续并没有任何异常。
对此赵铭估计,那仅仅只是一架在外蒙境内巡逻的俄国侦察机。
“这么看来,外蒙人还没对我们产生警觉,这对我们而言是好事!”
赵铭点点头,心情也是彻底放下心来。
“呼!没事就好!没事就好!一旦遇到飞机,我们这么大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肯定要出事。”
张锴更是忍不住长长吐了口气,他可是很清楚面对飞机空袭有多可怕。
“唉,对了,张老哥你不正常啊!”赵铭忽的道。
这一问话让张锴挑了挑眉,狐疑道,“哪里不正常了?”
“很多地方都不正常,我之前还没问你,你是怎么对俄国装备这么了解的。
还有你似乎很清楚空袭的杀伤力,这种事你应该不知道的吧?”
赵铭皱眉反问,他很清楚有时候自己的一些观念是站在后世的角度上的。
相较于十分全面,实际上正常来说,就算是他来自后世,对于这一批俄国装备也不能做到如数家珍,许多他都只能知道是,机枪重机枪的区别,什么型号名称就完全不清楚了。
然而之前在清点装备时,张锴却只是看一眼就十分了解。
并且这年头国内飞机可不常见。
虽然在1920年开始,陆续就有各大实力派军阀开始从国外采购飞机组建航空编队。
但说是说航空编队,实际上整个编队可能就六七架飞机。
而且飞机这种玩意可不是什么人都能玩得转的,得花钱,花大价钱。
现如今国军空军数量几乎等同于零,因为今年,也就是1928年11月才开始着手组建空军学校。
所以国内真正已经开始玩起了飞机的,也就是奉系张少帅的东北空军。
你可以说少帅没多少眼光,但不能说张大帅没眼光。
去世前的张大帅,在一战时期就深刻认识到空军的重要性。
在21年,直皖战争中缴获的10架飞机作为基本盘,正式成立了东北航空处。
随后在洋人手里大肆采购飞机,不仅是飞机,连人带飞机一起给花重金砸了回来。
后续几年内,几个大型空军基地就陆续在沈阳,锦州等地建设落成完毕。
如果没记错的话,东北空军各型飞机多达两百多架,飞行人员一百四十多名,机组维护人员两百人左右。
甚至还有配套的飞机维修工厂,各类相关器械生产商,毫不夸张的说,这已经是一支成熟的空军,可以做到自己培养飞行员,维修飞机,制造飞机一条龙服务。
如果到了那次事变之前,东北空军数量已经达到三百多架。
俨然是国内第一空军,而国军方面则是到了32年才堪堪有五十架飞机,实战经验更可以用无来形容。
而反观东北空军,还有俄国以及洋人的飞行员服务,绝对的专业。
所以赵铭很奇怪,张锴似乎对飞机很畏惧。
回忆着之前自己提及俄国侦察机很可能会巡逻侦查的时候,张锴十分紧张,表现的比他还沉重。
这明显不合理,这年头其他有实力的军阀,手里有几架飞机就宝贝的不行,用于战斗更是少之又少。
东北空军现如今有很少在很南的地方巡逻,大多在东北本地巡逻亦或者与东洋空军周旋,哪有这功夫。
见赵铭的目光步步紧逼,张锴也知道考虑到赵铭的精明劲,想瞒住对方是不可能了。
“你就算不问,我后面也会说的。”
张锴揉了揉眉心,无奈叹息道,“我知道这么多并不奇怪,因为我之前在东洋陆军士官学校进修过。”
第243章 士官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