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从金田起义开始 第653节

  大唐要是前脚才利用莫卧儿汗国和英国撕逼获取利益,后脚就把莫卧儿汗国给卖了,坐视英国覆灭莫卧儿汗国。

  那从今往后,大唐的那些个藩属国再面对大唐这个宗主国时,心里肯定会犯嘀咕。

  到时候,即便大唐还能坐稳东方世界老大哥的位置,底下各国只怕也是要离心离德。

  当然了,也就仅仅只是保住莫卧儿汗国不被英国覆灭而已。

  至于说反攻英国?

  呵呵,大唐不是没给过你支持,但你莫卧儿汗国自己不中用,在英国人手上接连吃了败仗,做了运输大队长,那也怪不得大唐撤手,停止给你的援助。

  大唐能在你莫卧儿汗国风雨飘摇之际,出兵力挽狂澜,保住你莫卧儿汗国不被英国灭掉,这就尼玛能够算是仁至义尽了。

  就冲着一点,谁看了不得说一句好大哥?

  还有就是,如今莫卧儿汗国的国土范围,差不多也就是后世的孟加拉国的地盘。

  别看后世的孟加拉国穷的底掉,那是因为孟加拉人口太多,再加上贫富差距太大的缘故。

  孟加拉的自然环境,以及各种资源,还是较为丰富的。

  别的不说,光是恒河入海口这一点,就决定了,这地方的农业资源肯定很不错。

  嗯,适合种粮食,成为大唐继南洋之后的另一个大粮仓。

  坎宁闻言,松了一口气道。

  “如此,倒是也可以接受!”

  “战争,终于要结束了!”

  不同于身处后方的大英本土,或是卜鲁斯这边,身处前线的坎宁,是真的能够切身感受到来自大唐的军事压力的。

  在孟加拉湾海战之后,驻守达卡的唐军陆军虽然没什么太大动作,只是在英军撤军后,让印军出击收复了一些失地,

  但是,唐军舰队在完成补给之后,却是借着孟加拉湾海战大胜的余威,在印度沿岸好好耀武扬威了一把。

  前后接连炮击了巴拉索尔,金奈,古德洛尔等印度东海岸的沿海重镇。

  甚至舰队一度突破英军炮台封锁,杀入胡格利河,威胁加尔各答!

  而英军舰队却是只敢龟缩港口内,不敢出战迎敌。

  别提唐军给坎宁造成的心理压力究竟有多大了!

  所以,他才觉得大唐这有些过分的条件,还可以接受。

  唯一让坎宁感觉有些心塞的就是,大唐方面竟要求在南京签订和约。

  这一点,实在是让英国上下感受到了莫大的耻辱!

  ……

  就在迎接英国代表团的礼宾车队离开上海港口后不久。

  又有一条船只在上海港口靠岸。

  莫卧儿帝国大汗,巴哈杜尔沙二世通过栈桥下了船。

  大唐外交部同样派来相关工作人员,以及礼宾车队迎接。

  这次大唐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2.0版本,参与签约的,不光是大唐和英国。

  莫卧儿汗国身为战争的参与方,也被允许在和约上签字。

  巴哈杜尔沙二世被自己的侍从阿里搀扶着上了汽车。

  随着汽车开动,他的目光穿过窗户,打量着四周的景物。

  一眼望去,映入他眼帘的是一个个船只停靠的泊位和栈桥。

  栈桥两侧,是一个个蒸汽吊臂,用于装卸船只上的货物。

  码头内,道路清一色全部都是平整的柏油路。

  路上,随处可见满载货物的牛马车辆行驶,装卸货物的工人如同一只只渺小的蚂蚁,汇聚在庞然大物般的货船旁,通过蒸汽机械吊臂,将一个个集装箱从船上卸下或是装上。

  整个码头上,少说也有数千上万名工人,在为了码头的正常运作而付出自己的劳动。

  但令人惊叹的是,港口繁华的同时,还相当的有秩序。

  工人在装卸货物时,车辆在运输集装箱时,都在港口管理人员的指挥下排队等候。

  并无插队行为!

  看着这繁忙的港口,巴哈杜尔沙二世心中忍不住惊叹,不愧是大唐啊。

  这上海港的繁华程度远远不是他曾见过的达卡,甚至是孟买港能够比拟的。

  很快,车队驶出港口,沿着柏油马路向着上海城区的防线驶去。

  港口连接城区的道路是专门修缮过的,道路平整宽阔,路边每隔一段距离,就竖立着一杆路灯。

  道路两侧,是一颗颗间隔整齐种下的小树。

  如今虽是冬季,可上海的气温并不冷,这些小树依旧翠绿。

  沿着道路前行,很快,车队便抵达了上海城区。

  首先映入巴哈杜尔沙二世眼帘的,就是一片高楼大厦。

  一栋栋高层建筑规划整齐,高耸的仿佛要直入云霄。

  巴哈杜尔沙二世从来没有见识过这么高的建筑。

  除此之外,最令巴哈杜尔沙二世震惊的就是,大唐城市中的街道干净的有些让他不敢相信。

  柏油马路上,别说垃圾了,甚至连任何的杂物都看不到。

  和印度那些屎尿遍地的街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道路两侧,一间间临街店铺也是规划的整整齐齐。

  终于,车队停在了一间院落外。

  这里正是大唐用于接待外宾的驿馆。

  车子停下,车门打开,巴哈杜尔沙二世迈步从车内走出。

  一名大唐外交部的官员上前来招呼道。

  “大汗,请到这边来!”

  “我们已经提前为您准备好了房间。”

  巴哈杜尔沙二世点点头,跟着大唐官员往驿馆内走去。

  在进入驿馆大门后,巴哈杜尔沙二世开口询问道。

  “敢问这位大人,不知英国人被安排到哪里住了?”

  带路的大唐官员闻言,笑着说道。

  “回大汗的话,就在隔壁!”

  “距离您的院落不远!”

  巴哈杜尔沙二世闻言,点点头说道。

  “好!”

  “对了,不知大唐这边准备何时签订和约?”

  大唐官员闻言,开口回应道。

  “回大汗的话,按照计划是三日后。”

  “您可以在上海先休息一日,然后再乘坐火车前往南京……”

  目前,大唐已经修通了连接上海和南京的铁路。

  身为江南腹心,真正的繁华之地。

  联通南京和上海的铁路,修起来效率很快。

  而在铁路修通之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填补了一部分长江航运无法满足的货运和客运需求。

  巴哈杜尔沙二世闻言,点头应下。

  ……

  大唐开泰四年,十二月初一。

  南京!

  太阳高照,阳光洒满大地,带走冬日里的些许湿冷寒气。

  今日的气候非常宜人!

  长江江面上,停泊着一条老旧的风帆船只。

  船只甲板正中间,摆放着一张长桌,甲板四周一名名背负着步枪的唐军士卒守卫着。

  两波人分别座在长桌两侧。

  长桌的桌面上,则是摆着一份文本条约。

  虽然当初满清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的那条船找不到了,但大唐还是另外找了一条风帆战列舰来。

  嗯,不为别的,只求尽可能的一比一复刻当初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的场景!

  在几名摄影师的镜头注视下,郭嵩焘穿着一身绯袍,站起身来,开口说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英夷无道,贩鸦片以谋利,毒害我大唐子民之身心,侵害我大唐之利益,兼以侵略我大唐藩属,损我大唐国威……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朕为大唐皇帝,万民君父,岂可坐视英夷残虐?故以振奋义师,吊民伐罪,讨伐无道……”

  “幸我大唐士卒英勇,将帅果毅,各藩属应者云集,共讨英夷,方得大胜。”

  “而今,既英夷知错求和,愿为自己之暴行赎罪,那我大唐便网开一面,不再追究。”

  “当尽快签订和约,以保万世太平。”

  “钦此!”

  郭嵩焘话音落下。

  船只甲板上,一名名大唐外交部官员,英国代表团,甚至是包括莫卧儿汗国大汗巴哈杜尔沙二世在内的众人纷纷起身下拜领旨谢恩。

  嗯,是真跪,三跪九叩的那种!

  虽然由于李奕不喜欢臣子们在自己面前跪来跪去,大唐已经废除了跪礼。

  但是,谁叫这次是给英国人传旨呢!

  这跪礼,他们必须得行!

  用郭嵩焘的话来讲也就是,如果英国派来的代表团跪不下去,那这和约也就不用签了。

  还有就是,不同于满清皇帝用赏赐英夷的口吻下旨和谈,是强行给自己挽尊。

  李奕的圣旨,可是真正的写实派。

首节上一节653/75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