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这种临时裁撤官员,也只不过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罢了。
真正想要达到改革吏治的目的,还是得改革官员升迁考核的制度。
而且……
这朝堂上的官位,一共也就那么多,然而每年参加科考的人却如此之多。
这官位根本就不够分的。
为此……
接下来,感觉也是时候,控制一下科举考试的频率了。
此前,是一年或者是两年一次,接下来,赵昕觉得很有必要,弄成三年一次。
赵昕又给他爹爹出馊主意。
嗯!
至少在他爹爹看来,这是馊主意。
只见赵祯便道:“我看最兴来你是真的不怕再来一个黄巢。而且黄巢太远了,就不说了。最近这几年逃到西夏,成为西夏国相的张元,这你总得知道吧!”
赵昕便道:“这爹爹你怕什么,我手上三千精锐可不是白养的,谁当黄巢,我就先灭了他。”
赵祯便道:“那万一他们又逃到了西夏,或者是辽国去了呢?”
赵昕便回道:“爹爹,这黄巢、张元多少年才出一个,而且弄成三年一次,也可以让各地考生有更充足的进京备考的时间。而不至于太过于匆忙,也能进一步地筛选出水平更好的人,来当官员,提升官员的整体执政水平。并且,我以为,接下来这考试的内容,也得变一变。”
“不说不考诗词歌赋,但至少再怎么样,也要往考题里面,再加一两道策论,对策论增加多一点的比重。”
“如救灾,如兴修水利,这些都可以考一考。”
“否则……老是录取那些只是写诗词歌赋写得好,对国家一点益处都没有的,这国家全部都沉浸在写诗词歌赋里面,饮酒里面,还有狎妓里面,这国家还有什么前途。”
“另外,我提议,对于新招的进士等,要实施不一样的升迁考核的政策。”
“像是以前的磨勘制,不能再用在新来的官员身上。”
“否则,一个个都混吃等死,等三年后,任何事情都不用做,便能直接得到晋升,这绝对是不合理的。”
赵祯便道:“那你想如何考核?”
赵昕便道:“先让他们自己写述职报告,然后再派人去暗访。”
赵祯:“这样会不会太过于麻烦了点?而且,官员为了自身的政绩,会不会乱来?”
赵昕便道:“如今我们大宋跟辽国,还有西夏正好都签订了和约,外无忧患,此时若是不抓紧时间,对内改革,爹爹你想想,再等个十年八年的,要是战事又打起了,爹爹你还有时间去改革?这事,就由我来做吧!”
赵祯看了看赵昕,严重怀疑最兴来这是要控制吏部。
感觉,还是屁股打得轻了!
可谁让他只有这么一个儿子!
只好道:“那你把所有章程都写下来吧。”
赵昕也是道:“我要先看历年的科举试题。”
赵祯便道:“爹爹会让人给你取来。”
接下来……
赵昕便又开始跟欧阳修等人一起商量,这考试该怎么改,还有这科举如何弄成三年一次。
不过有一说一,很多人从来都没有当过官,就只是读过书。
你乍一下子,就以当官的要求去要求对方,似乎也不是一件什么合理的事。
这就好比大学生刚刚从学校毕业,你却要求别人要有工作经验一样。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吧!
所以……
赵昕也是考虑,要不要设置一个实习岗。
让他们先从最低的职位做起,给别的老官僚当助手,到时候,再让这些老官僚对他日常的作为,来一个判断。
然而,这问题又来了。
若是确实对方不适合当官呢?
难道你就这样把对方给辞退了?
人家十几年寒窗苦读,到头来,你却跟人家说,你不适合当官。
那你还不如直接在考试的时候,就直接把对方给刷了。
这些都是赵昕必须要跟欧阳修等人一起去解决的。
然后……
便可以看到,在讲武殿。
赵昕经常四十五度抬头仰望天空,双手背在身后,跟欧阳修等人商量这些事。
电视上的乾隆还是康熙说的,科举,不过是为了牢笼志士,目的,就是让那些读书人一个个都白首穷经。
你得给他们希望,但是最终录取的人,却极少。
你不能提前把结果都告诉他们。
要让他们把一生的时间,都浪费在这上面,那自然而然,这群读书人都沉迷于考试,自然也就不会再去闹事了。
或许……
有时候,这科举不合理归不合理。
但对于稳定国家而言,还是有一定的好处的。
经过与欧阳修等人长达两个月的商议。
思来想去,赵昕觉得,也就只能是在考试内容上,进行小改,像是给他们弄一个实习,这样的事,还是先不做为妙。
而考试的成绩,也别什么上等,中等,下等的了。
直接改成百分制。
最后考出来,是多少分,就多少分。
考试内容,分帖经、墨义和诗赋,以及策论。
前面的帖经、墨义和诗赋总共占百分之六十,策论占百分之四十。
第141章 出题
庆历六年。
赵昕八岁。
当然!
如果按照后世的实岁的算法,他最多也就六岁零三个月。
虽说小是小了点,可他现如今的身高、体重,都已经不错了。
今年,便特意地量了量。
身高差不多快到四尺,体重,也差不多有四十斤。
换算到后世的标准,大概就是一米二五以上,体重四十五斤。
属于是高出一般小朋友差不多两个身高标准差的水平。
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好的发育状态,只能说全都有赖于他的不挑食。
很多小孩子小时候,都不喜欢吃青菜。
而他,却是无青菜不欢。
而像是苗娘子这样的,身高也不过才是一米六几,撑死了一米七。
再跟他这一米二五比起来,只能说,现如今,他已经有苗娘子的十分之七那么高了。
脑袋差不多能到苗娘子的肚脐往上,胸往下。
而看到赵昕让苗娘子给自己量身高,这隔壁的朱娘子什么的,自然也是调笑不已。
“最兴来怎么那么想要快点长大?”
赵昕便道:“快点长大,才能干大事。”
朱娘子哑然,然后又笑着问道:“那最兴来想要干什么大事?”
赵昕便答道:“那当然是学太宗文皇帝,少而灵鉴,长而神武,提三尺剑,数年之间,正一四海。”
朱娘子听到赵昕的话,也是当场呆愣住。
大概是不敢相信,赵昕这一米二五的身高,竟然便有如此大志。
不过……
朱娘子又想了想,她怎么不记得她们大宋的太宗皇帝,有这样的评价?
她记得,我朝的太宗皇帝,不是骑驴车大腿中了一箭跑回来了?
哪里来的数年之间,正一四海?
当然!
朱娘子也没问,毕竟,她一介妇人,若是有什么记错了,说错了,那就闹大笑话了。
赵昕看她好像在思考什么的样子。
也是道:“我说的是唐朝的太宗文皇帝!”
朱娘子这才恍然大悟。
她就说,我朝的太宗皇帝,不可能是他说的那样。
讲道理!
看着越发长大的赵昕,朱娘子也不禁有些羡慕。
若是自己儿子还活着……
不!
这也太贪了,能活着,对她来说,就已经是万幸了。
她又哪里敢再要求像是最兴来一般优秀。
这两年。
官家除了跟张娘子,又生了公主。
倒是没有再跟其他妃子有什么子嗣了。
然而可惜的是……
就在上一年,官家与张娘子所生的公主又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