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从宋仁宗的儿子开始 第143节

  王素:“那怎么能一样,三千人对于东京城来说,九牛一毛。东京城本来就供应着百万人口,不差这三千。”

  欧阳修便道:“可自古以来,士兵前往前线作战,一个士兵的口粮,就需要至少三个人来运。”

  王素:“因此,我们可以利用黄河来运。”

  欧阳修:“我的意思是,不管是吃哪里的粮食,都一样。”

  赵昕:“行了,别争了。”

  这就是必须要研究蒸汽机的原因啊。

  好消息是……

  蒸汽机的研究还是有了很大的进展。

  毕竟……

  你说这几十,上百匹马力的蒸汽机研究不出来,但是这只有几匹马力的,还是难度不大。

  大不了,就是能耗高了点,安全性,可靠性差了点,三天一小修,五天一大修,说不定锅炉还会莫名其妙地爆炸,可最起码,它还是可以一步步地做出来的。

  离心调速器的原理,赵昕已经告诉工匠了。

  水缸水位的指示器,到时候看看能不能用水晶钻孔,钻一个吧。

  不过感觉有点够呛。

  那就只能是凭感觉了。

  什么时候就会把水给烧干,自己要心里有数。

  预计今年年末吧。

  一辆小型的,实验版的蒸汽机车,应该就能做出来。

  至于你说做大型,像后世的火车那么大的。

  一跑几十上百公里每小时的,而且坐起来还很舒适,避震做得很好的,那肯定做不出来。

  但做一台时速低于五公里每小时,大约一人高不到,赵昕觉得,应该问题还是不大。

  不过做出来,大概也只能是布置在许昌城外,方便给码头运送货物,粮食。

  你说立刻就在整个大宋施工,做个几百公里出来,甚至是拿来运兵运粮,这其实也很难。

  ……

  朝会上。

  赵昕直接拍板,粮食就用在开封府买的,然后通过黄河,运到沿途各地。

  除了河运的,士兵自己肯定也得带至少几日,十几日的口粮。

  以防止出现突发的状况。

  这火炮……

  赵昕还没有训练他们怎么使用,所以,这火炮也就不带了。

  说起来,今年也该从东南地区,招募一些东南的士卒,来训练这火炮了。

  至少从过往的实验数据来看,就目前而言,炸膛的可能性已经非常小,已经可以说是非常地安全了。

  许昌那边,还特意做了一个水力磨坊,用来以后专门批量生产黑火药。

  跟众人把事情给商量妥了以后,赵昕便让人都去做事。

  筹备粮草,先花个半个月到一个月。

  之后……

  大军才出发。

  同时……

  得提前搞好军队的纪律。

  起码去到外面,不能松松垮垮的。

  尤其是大军路过,要是遇到了以前的同乡,你得打起精气神来,这样才不会丢了脸面。

  至于唱歌,就别唱了。

  万一唱得辽国都知道自己就不好了。

  就保持最基本的队列,走路要对齐,要喊一二一,一二三四即可。

  另外……

  还要准备好一套万一要是遇袭,剩下的人该怎么办的方案。

  赵昕觉得,最好是提前布置好一套引蛇出洞的方案。

  就特意露出破绽,让贼人随随便便就能找到可乘之机。

  最后……

  再对贼人进行合围。

  像是这种战略战术性的东西,必须得跟小队长们沟通好。

  只要小队长不乱,整支队伍就不可能乱。

  不过也是有一说一。

  这一个个士兵,都带了铠甲兵器的,即便行军的路上不一定时时刻刻都穿着,但估计也怕是很难有什么人,有胆量过来袭击吧。

  除非……

  他们真的不要命了。

  当一切都准备好了以后,赵昕还得再进行一番出征前的动员,此次出去的目的,是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打一打仗。

  可能会打,也可能不会打,总之……所有人都要保持着高度的戒备。

  最最重要的是,遇到事情千万不要慌!

  只要结成军阵,一致对外,别人说不定还更害怕。

  如果实在害怕,小队长就让所有人喊‘杀’,提振一下士气。

  虽说只是演练,但是遇到事情逃跑的,照样斩首。

第155章 有个人君的样子?

  庆历七年,五月末。

  等一切都准备妥当了,大军也就可以出发了。

  正所谓河北人知河北事。

  黎元军自己大抵都知道,河北地区是最容易发生兵变、叛乱的。

  不过大部分的兵变、叛乱,都只需好好地谈一谈,劝一劝就好。

  有时候实在是朝廷派来的人逼得太急了。

  很多人这才不得不铤而走险。

  六月初。

  大军便渡过了黄河。

  紧接着,开始沿着黄河北上。

  至于赵昕……

  当然不会出发得这么快,甚至出不出发,还两说呢。

  毕竟这么危险的事,自己也得好好地考虑考虑自己的爹爹,还有苗娘子。

  虽说他自己不怕,但是他爹爹跟苗娘子怕啊。

  再说了,万一出了开封城,水土不服,又或者是半路中暑,这又不是后世。

  他爹爹就他这么一个儿子啊。

  想了想……

  此次他们的目的地是大名府。

  按照每天行军二十公里来算,满打满算,也是十天,大概就能抵达。

  当然中间可能还会有休整,以及练习一下扎营。

  赵昕原本的目的,是为了出去亲眼看看,然后顺便体察民情。

  不过现在的话……

  还是等他们趟完了雷,自己认为从开封府到大名府安全了再说吧。

  关键……

  若是真的出了什么事,其实这几十公里,不到二百公里的距离,斥候来回传递书信,也不会很慢。

  赵昕也就看在他爹爹没儿子。

  否则……

  他早就自己出去了!

  当大军一路沿着黄河北上的时候,赵昕便只能是在家里跟小妾传授知识,等着。

  其实……

  感觉大名府还是近了!

  应该再往前再推进至少二百里的。

  ……

  而朝廷群臣这边。

  他们当然也知道了赵昕要派兵出去的事。

  讲道理!

  有一点点惊讶。

  不过一想到,赵昕身边的赵,也不是一般人。

  当初官家之所以看重,就是因为这赵曾在官家的面前亲自排兵布阵过。

  如此一想,便又觉得合理了。

  估计现在很多人还在想着,其实赵昕在练兵这一块,其实出力很少,这支军队,大抵全都是赵的形状。

  因此,便有谏官向官家委婉地提醒,豫王殿下才这么小,这兵权如今肯定都落在赵的手上,这样让赵一个人长期掌握着兵权,对豫王殿下来说,是否真的能算得上是一件好事?

  将来要是所有士卒都只听赵,不听豫王殿下的该怎么办?

  那这不就是唐代时的那些掌握着兵权的宦官没什么两样吗?

首节上一节143/45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