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地不地,确实没那么重要。
要学习大宋先进的制度,这明显更重要!
而且……
大宋之所以能打败辽国,必然也是他们的治国制度很先进。
崔冲又道:“若是大宋能同意我们派遣一些贵族年轻子弟去他们那学习,那就更好了。”
崔冲再这么加了一句,王徽更是拍案叫绝!
道:“卿不愧为肱股之臣。那就这么办!”
半个月后。
赵昕派去的使臣便回到了幽州,把这消息给反馈给了赵昕。
赵昕看了看众人,便问道:“你们怎么看?”
有第一批考科举考上来的便道:“虽说会让对方得知我们虚实,不过,军事上的事,即便是我们本朝考科举的,都不一定知道。臣以为……也不是什么大事,只不过,不能让他们进科学院,让他们去国子监就好。”
其他人也道:“若是能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辽东之地,这笔买卖,也算是划算。”
但还是有人道:“我们的铁路,蒸汽机,会不会被对方学去?”
毕竟那蒸汽机,就这么白晃晃地摆在那。
对方要想学去,还是很轻而易举的。
赵昕也是深吸了一口气,然后道:“被学去了也没办法,就像是我们的马拉收割机,接下来一样会被广泛传遍天下。”
赵昕倒是有点担心,一旦一些地主有了这个,那么,原来那些帮忙干活的佃农,估计就得失业了。
想来想去,赵昕觉得,他还是得弄个专利法。
以后……
你们谁先仿制,都得给我钱!
包括高丽也一样。
你说你不给钱?
那我就揍你!
赵昕随后便道:“是时候,该拟一部专利法了。”
随后……
赵昕便同意了这笔交易。
起码比丢失自己的信誉强。
之后双方还得拟定过来学习交流的学生的人数。
而且……
还得说好了,肯定是你们自己自费。
我大宋虽说繁华富裕,但也不能拿百姓的钱,养你们的学子。
到了五月。
一切细节都差不多谈妥。
而赵昕,在这年的四月份,也是首先失去了范仲淹一员能够主管军政的大将,随后五月,又失去了一名能帮他惩治贪官的包拯。
都是在工作的时候得病,然后没多久,就去世了。
讲道理!
这对赵昕控制朝堂而言,还是有点小小的不利的。
范仲淹死前,也给赵昕写了信,对赵昕褒奖了一番。
写得文绉绉的,大概的意思就是,他完成了他先祖都没有完成的事,很利害。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他这人,不喜欢听取别人的意见。
而且,不太给大臣发挥个人能力的机会。
若是太子殿下能够多多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取其好的,摒弃其坏的,而且多多地任用群臣,相信群臣,那将来定能成为一位不弱于李世民那样的明君。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赵昕看了,也觉得是这样。
可没有办法啊!
就你这带着人拍打宫门的样子,我敢让你发挥你的个人能力吗?
但范仲淹说的是对的。
他现如今,也越来越觉得,治国,仅仅只靠他自己,是远远不够的。
现如今的他之所以会这么忙碌,不就是因为他不喜欢放权。
就像是很多的仗,赵昕完全可以让赵带着人去打就行了。
他又何必事事亲为呢?
然后……
赵昕便给范仲淹回了一封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谥号,可为文正。”
也不知对方看到了没有。
这一年……
大宋的南边,交趾。
狄青也对交趾发起了攻击。
交趾兵力六万。
狄青兵力两万余,不到三万。
交趾领兵将领分为两个,一个是陆路侬宗,一个是水路李常杰。
陆路的侬宗首先被狄青击溃,然后是水路的李常杰。
目前,狄青应该已经兵围交趾的国都了吧。
看完了那一封封的战报,赵昕只能说,不愧是名将。
你只要不找个人去扯他后腿,他还是可以发挥出不错的实力的。
这么一想……
赵昕发现自己爹爹貌似开疆拓土也还行。
这北边,南边两开花。
虽说……
他爹爹其实在这里完全没有发挥出半毛线作用,全都是他安排的。
很快……
陆陆续续地,原来辽国的那些附属国,便开始派人来幽州城面见赵昕。
辽国一共有五十多个附属国以及仆从部落。
基本上大多数,还是愿意继续归附于大宋的。
而且……
有一说一,要不要攻打辽国,也得先派人来看看大宋这边是什么情况。
若是大宋是弱鸡,那他们就无须给大宋面子了。
赵昕也一个个地接见了他们的使臣,然后问问他们部落,都有什么需要的,或者他们本身,有什么出产。
今后,说不定能相互进行贸易。
赵昕跟别的皇帝,额,不对,跟别的太子不一样,他更喜欢赚钱,即便对方说自己只有羊奶跟骆驼奶,赵昕都想从对方那最好是能抠出点值钱的东西来。
第267章 新的开始
接收辽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主要是中原的官员,兵力,又不可能说一直放到那边去进行监视。
若是长期把他们丢在草原上,那跟将他们发配到草原的寒苦之地,又有什么区别。
所幸的是,由于这些年来辽国对于城池的建设还是做的不错的。
这草原虽说广袤,但也多出了不少可供百姓居住的城池、州县。
辽国人的习惯是,皇帝并不固定在一个地方居住,而是每天都带着几千、甚至是上万人,到处去瞎逛。
今天可能在辽国的上京,明天就有可能出现在别的地方。
虽说有着城池,但大多数时候,他们却并不居住在城池里面。
像是一些大臣什么的,也是会跟着他一起移动。
这无疑会为赵昕的治理,带来麻烦。
当然!
你也不能说,就不让他移动了。
反正……
目前也只能说是先建立起商业上的联系吧。
这一年……
最重要的就是搞好贸易。
把榷场什么的,都给弄好。
至于说军事上的,则是需要对军队,进行一定的裁减。
把那些被强行征调的,都放回去放牧。
不愿意当兵的,也放回去放牧。
剩下那些只能以当兵为生的,那就继续先养着。
其实,辽国基本上属于是义务兵制。
就是每户至少要出两个人来当兵。
战时需要听从调遣。
所以,在这样的强行征调的兵制之下,赵昕放他们回去不需要当兵,其实不少那些辽国的底层百姓,还是十分愿意的。
当然!
像辽国这样的义务兵制,也有其合理性。
因为如果不这样规定,那南下劫掠的时候,怎么凑足足够的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