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从宋仁宗的儿子开始 第38节

  虽说……

  只需再过一两个月,他就四岁了。已经不属于三岁小孩子的范畴了。

  苗娘子听到赵祯这么问,也是一惊。

  连忙道:“官家你这是认真的?如此重要的事,官家你怎么能问最兴来呢,他那么喜欢瞎说,你可别真的听他的。”

  赵昕直接用手捂住了苗娘子的嘴,让她别说话!

  赵祯也是笑笑,随口道:“我也就是随便问问。”

  赵昕把苗娘子的嘴巴给捂住了,这才问他爹爹:“这陕西什么路,什么经略、安抚、招讨使,是做什么的?”

  只见赵祯先是沉默了一下下,有些哭笑不得地看了赵昕一眼。不过也对,他还那么小,他哪知道这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是做什么的。

  赵祯便粗略地解释道:“差不多就相当于打仗的事,都归他管,战前制定战略,战中调派人手,战后安抚百姓,甚至是招降敌人,全都归他管。”

  赵昕一听,那就是自己最大了!

  便道:“那我手底下都有些什么人?”

  赵祯一时间倒是没仔细去想他为何要这样问。

  只是顺着回道:“韩琦、王沿、范仲淹、庞籍。”

  赵昕又问道:“那他们都有过什么功劳,或者是提出过什么主意么?”

  赵祯便道:“韩琦主攻,范仲淹主守,王沿,曾经说过要把丰州百姓迁走,但爹爹没有同意,丰州于是被李元昊给攻破……”

  说到这,赵祯的心情也是不禁有些沉重了起来。

  等缓了一会,这才接着跟赵昕道:“至于说最后的庞籍,他的特点是治军严格。”

  赵昕便对苗娘子道:“苗娘子,把我地图拿来!”

  苗娘子也是无语了,“你自己放的地图,我哪知道在哪里?”

  赵昕便道:“在我的屋子里。就在左边的架子上。”

  苗娘子不情不愿地亲自去给他拿。

  等苗娘子拿了过来以后,赵昕又问赵祯道:“他们都防守在那里?有多少兵,骑兵有多少,步兵有多少,有什么武器?”

  当赵昕把这一连串的问题都问了出来。

  就是赵祯,都不由得微微地皱起了眉头。

  不由得心想……

  你还真会啊!

第40章 不听我话的,就直接杀了!

  只能说……

  纸上谈兵,又怎么能没有地图呢。

  打仗若是没有地图,那肯定是不行的。

  甚至……

  接下来哪里跟哪里有路,这条路有多宽,赵昕都得问一个明白。

  至于宋军骑兵的比例,大概在三成吧。

  这一点其实跟唐军是差不多的。

  但是同样都是三成。

  人家唐军的骑兵都是一锤定音的百胜之师,而他们大宋嘛……

  这能不能打,或者说有没有吃空饷,表面上是三成,实则根本不到,那就得打个问号了。

  此时,在屋子里。

  虽说是纸上谈兵,但也不能什么情报都没有,就直接瞎谈。

  因此,赵昕也是直接毫不客气地,让他爹爹把最近这两年,凡是跟李元昊打仗有关的奏报,都让人给他挑出来。

  然后他要一封封地看!

  赵昕这成熟稳重的表现,也是让人觉得,他都不像是一般的三岁小孩。

  颇有几分《三国志》里所记载的曹冲,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的感觉。

  好消息是,赵昕从奏报当中,丝毫没有察觉出,有人说,他们的战马不堪用什么的。

  因为都是被李元昊给打伏击,因此,这骑兵可能都没派上什么用场,就已经被人家给打得全军覆没。

  坏消息则是,他们老是被李元昊给打伏击。

  而且……还每次都是以多打少。

  如此焉能不败。

  赵昕一点点地把所有信息都给汇总,然而大半天的时间都过去了,也不见他有发表什么高论。

  只是仍旧在那里不停地问。

  而且,问完了像是范仲淹这样的经略、安抚、招讨使,赵昕又问,他们的手底下,都有些什么将领。

  这些将领,又都有些什么样的特点。

  比如说勇猛的,冷静的,都给分个类。

  话说,这赵祯哪里能够知道得那么多啊。

  毕竟他又不是这些将领肚子里的蛔虫。

  当然!你要说熟悉的话,肯定也是对一些人熟悉的。

  如此前在好水川被大败,身中十余箭,挺身决斗战死的任福。

  任福在战前,就曾给他上奏过很多的意见,比如说一些山川地形,什么地方可以作为军事缓冲,哪些地方可以修建军事营垒、粮仓等等。

  赵祯听完了对方的上奏的建议后,都觉得对方真靠谱。

  若是自己能把兵马都交给对方,想必我大宋就不用再去担心西夏的入侵了。

  结果谁又能想到……

  这越是说得心思缜密的人,这败得也就越惨。

  谁又能想到,任福竟然因为轻敌,而战死呢?

  这跟他一开始在自己面前的表现,完全不是一个样啊。

  这放到战前,赵祯是怎么想都不会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的。

  就好比一个人,在你的面前夸夸其谈,你也觉得他说的话都非常地有道理,感觉这个人是可以依赖,结果对方一上来就先把自己的小命给弄丢了。

  你能想象到这场面吗?

  这心理素质若是不好的,以后恐怕都不敢再胡乱地下决定,再胡乱地再去相信这些夸夸其谈的人了。

  当然!

  朝中的文臣在好水川之战被打败了以后,也是找出了他们之所以会战败的很多的原因。

  比如说:就是任福自己骄傲自大了,轻信了别人的诱敌之计,还有就是范仲淹不去增援,还有就是韩琦都已经明确地告诉了任福,不要自大,说白了,就是韩琦越是这么说,任福就越是不按韩琦说的做。

  军队当中,上下不和。

  赵昕在看完了这些情报后,也只能是想到了一句话,我大宋看着哪哪都好,文臣,有范仲淹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武将,也有任福这种,至少也可以说是敢于作战,死也不投降的。

  但为何就是打不过?

  赵昕觉得,感觉就是他们都太有自己的个人想法了。

  当然!

  赵昕也不是说,像范仲淹这种有自己的个人想法不好。

  说不定如果范仲淹不坚持的话,也跟着韩琦、任福一起去了,这牺牲的,就不仅仅只是韩琦、任福这一路的兵马,而是连范仲淹的这一路,也会被一起打得大败。

  但据奏报说,人家李元昊有十万骑兵,而且还训练有素、如臂指使。

  再看韩琦、任福这一路,撑死了,也就一两万。

  如果不能把范仲淹、韩琦等人都整合起来,那这仗,又怎么可能能够打得赢?

  只见赵昕看了地图半天,似乎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

  赵祯便道:“怎么,最兴来还没有头绪?”

  赵昕也是回道:“这手脚都根本不听我的话,我也不知道我自己的手脚在做什么,这场仗,根本就不可能打得赢。”

  “我知道范仲淹、韩琦他们还是太少了。”

  “更别说他们手底下的将领。”

  “我若向他们发号施令,我又如何才能确保,他们一定听我的?”

  “一日不解决这个问题,一日,我就还不算是陕西什么路,什么经略、安抚、招讨使。”

  “我必须先用方法,把他们都变成我的手脚,要完全听从我的指挥。”

  “而不是打起仗来,还会发生类似有的人不会去增援的事。”

  事实上……

  赵昕所说的这个问题。

  一些外面的臣子,也早就提烂了,只是……这个问题只能说几乎无解。

  因为他们所派到外面的经略、安抚、招讨使,就是相互之间,还有跟将领,其他官员之间,矛盾非常地大。

  你甚至都不得不怀疑,他们之间是不是有什么世仇?

  当然!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肯定也与本朝的制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这个就太复杂了,赵祯怕自己跟赵昕说,赵昕都未必能够明白。

  而且这个解释起来,要说清楚,他都觉得有点难度。

  赵祯最后便道:“你就说说,你都有什么想法就好。”

  赵昕便深吸了一口气,这才道;“如果我是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我就先把这四路的经略、安抚、招讨使,还有他们手下的将领都先叫来。”

  赵祯道:“叫来做什么?”

  赵昕:“叫来商讨计划。”

  赵祯:“什么计划?”

  赵昕:“我会让他们去做一件他们不可能同意去做的事。”

  赵祯:“然后呢!?”

  赵昕:“不听我话的,就直接杀了!”

首节上一节38/45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