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从宋仁宗的儿子开始 第37节

  赵昕也是道:“我十年不出门就行了。”

  赵祯:“……”

  只能说不至于。

  也罢!

  随便他吧!

  只是必须得说,只能培养四个,不能多。

  毕竟……

  这真要多了的话,那跟大唐那些动不动就造反的亲王,又有什么区别?

  倒不是说一定觉得最兴来会造反,而是,从一开始,你就不能给他那样的机会。

  于是……

  便道;“那你愿意培养,就培养吧,不过只能培养那四个,不能再多了。”

  赵昕也是问道:“为何?”

  赵祯能说,爹爹其实也怕你造反么?

  接下来只是道;“这《唐书》得少看,还是多看看其他的吧。”

  《唐书》里太多的父慈子孝了。

  这万一将来最兴来看多了,也给他来一个子孝该怎么办?

  倒不是说他不愿意把皇位交给对方。

  而是……

  这皇位,得我给你,你才能拿。

  明明赵昕才三岁,赵祯便已经是忍不住这样去想。

  谁让苗娘子说,他以后要学太宗文皇帝,太宗文皇帝生平干了什么事,怕应该是众所周知的吧。

  于是……

  赵祯便又耐心地问了问赵昕道:“我听苗娘子说,你想要学太宗文皇帝,你为何想要学太宗文皇帝?”

  赵昕便道:“因为他十六岁就去打仗了,而且箭术很厉害。他打仗几乎都赢了!还亲冒箭矢!”

  赵祯:“额……那除此以外,你觉得,他还有什么该学的,不该学的?”

  这暗示,赵昕心想,爹爹你这暗示得也太明显了吧。

  赵昕便故意想了一想,这才道:“他总是喜欢听群臣的意见,这很好,但是他后面又不听了,不好。而且……说起来,他也被刺杀过!两次,一次是虚惊一场,一次是被突厥人给刺杀了。”

  赵祯心想这也能记得住?

  便道:“哪两次?说准确点。”

  赵昕便道:“有一次,他出去巡幸,他的侍卫不想他出去巡幸,就朝着他住的地方射了两箭,另一次,就是突厥的什么人,因为久久得不到升官,而怨恨他,甚至差点带兵杀到他的面前,还好让其他侍卫给拦住了。”

  赵祯也是问道:“那你觉得,为何会这样?”

  赵昕:“苗娘子说了,出去外面巡幸,让士兵很累,士兵不想去,就朝着他住的地方射了两箭,这样他害怕了,说不定就会取消这一次巡幸。至于突厥那人,本来那就不是什么好人,太宗文皇帝不给他升官是对的,只是……以后出去,确实得注意安全。别让别人再找到机会。爹爹,这当皇帝,可真是危险!你以后出去,也要注意安全!”

  赵祯:“额……难道不应该是,要体恤民力?”

  赵昕:“什么体恤民力,苗娘子都没说。”

  赵祯:“……就是让士兵都不要太辛苦的意思,要知道他们的苦,以后就不会再出现类似的事了。”

  赵昕便道:“太宗文皇帝后面确实不好,他的妃子都说他。”

  赵祯便又问道;“他哪个妃子?说他什么了?”

  赵昕便喃喃道:“好像是叫徐惠,内容太多记不住,不过,就是让他不要到处盖房子。话说爹爹,我大宋有没有?”

  赵祯:“有什么?”

  赵昕:“行宫!”

  赵祯只是能表示,有也不敢盖太多太远,不然辽国从幽州南下,几天就能把你的行宫给包围了。

  赵祯问道:“你问这个做什么?”

  赵昕便道:“当然是去玩!”

  赵祯:“……你不是说,你要学太宗文皇帝?”

  赵昕:“对啊!不亲自去一趟行宫,又怎么能知道太宗文皇帝当初是怎么想的,为何他老那么喜欢去行宫!”

  这是什么脑回路!

  赵祯就算是想破脑袋,也想不到这都能联系起来!

第39章 纸上谈兵

  由于是冬天,外面冰天雪地的,这行宫肯定是去不成了。

  不过……赵祯却是确实有考虑过,要不要等夏天,再带他去。

  顺顺问问赵昕道:“最兴来你就不怕像太宗文皇帝那样,被别人给刺杀?”

  赵昕便好像大多的小孩,前面刚刚说完了一件事,后面又提起这事时的反应,忘了似的道:“那爹爹你不会带多点人?”

  赵祯心想,你这是冒着被刺的风险,也要去啊。

  这该说好奇心会害死猫吗?

  其实赵祯倒是感觉,这行宫没什么好去的。

  毕竟……

  无非就是花花草草,比后苑里的要多一些,然后亭台,水面要多一些而已。

  何况他这人向来不喜欢麻烦别人。

  而要是要去行宫的话,就要动用很多的人。

  若不是非必要,赵祯都懒得去。

  关键……

  这行宫也不远,就在城外,如果是骑马的话,半天的时间绰绰有余了。

  哪像汉唐时的那些行宫,都是远离国都,而且都建在名山大川的旁边。

  而他们大宋的行宫,那山还是自己造的假山。

  是自己用泥土堆上去的。

  这么一对比,感觉自己大宋真就是有点小家子气。

  ……

  气温忽然骤降。

  这出来活动,也就变得更少。

  为赵昕在北门能有一个更好的玩耍的环境。

  赵祯便又叫了人来,在外面又增加了一层围墙,再稍稍地加设了一下一些草木。

  因为这样,赵祯还被张方平给弹劾了。

  说官家你这乱花钱可不行,而且,自从他成为谏官,这才三个月不到,官家你就给不少吃闲饭的人,赏赐了很多的官职。

  本来大宋这钱就不够用了,冗官冗兵冗费非常地严重,你还这么搞,真是嫌西夏的李元昊打得我们还不够疼。

  不过确实!

  李元昊估计也撑不了多久。

  毕竟……

  李元昊那边是游牧区居多,缺布匹,平常又靠与大宋卖盐贸易为主要收入。

  现如今李元昊非要跟大宋打,其国内一些长期习惯了与大宋进行市易的百姓,自然也就是怨声满天。

  为此,范仲淹这才提出,只要我们能防守住,结硬寨,熬一熬李元昊,李元昊说不定自己就不行了。

  此时西北的防务,虽说赵祯不认为赵昕说得就一定是对的!

  但至少有一点,被赵昕那么一说,这夏竦在赵祯看来,确实能力不咋地,不应该再继续留在前线。

  至于说要不要跟赵昕所提议的那样,让范仲淹来代替夏竦原来的位置。

  说实话!

  感觉以此时的范仲淹来说,似乎还不是很够格。

  再说了!

  让不让范仲淹经略,这也不是赵祯一个人说了算的。

  得跟群臣一起商量,群臣觉得有没有意见了,众人一起纸上谈兵一番,谈完,谈妥了,这才能确定下来。

  赵祯什么都好,就是没什么主见。

  而一旦当他表现出有主见的时候,又往往是给自己挖坑的时候。

  不过这也不怪他!

  主要是……

  这朝堂之上,确实,喜欢打嘴炮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他们你有你说,他有他说的,那么作为一个大门都不出几次的官家,赵祯又要怎样才能判断,这些人哪个说的才是对的,哪个说的才是错的?

  以往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下面的人提出建议,然后放着他们去讨论。

  然后少数服从多数。

  或者是选那个资历老的,能够信任的老臣。

  这样,他就足以治国。

  现如今……

  他开始有点动摇,在想着,有时候是不是也该听一下最兴来这个小天才的话。

  当然!

  万一要是听错了,出了事,那问题可是会很严重。

  因为冬天不能出去。

  现如今,赵祯也只能是来到苗娘子的小院,然后随随便便地过来聊聊天。

  只见赵祯一脸别有深意地看向赵昕这边,问赵昕道:“若是最兴来你是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那你会怎么做?”

  讲道理!

  这种问题,是他一个三岁小孩能够回答的吗?

首节上一节37/45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