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21节

  说白了,他想左右逢源。

  现在形势所迫,必须二选一,他自然知道选什么。

  听到这个回答,朱元璋满意的笑了。

  文官集团则向他投来鄙夷的目光。

  邱广安心下叹息,从此自己就真的成了文官的叛徒了。

  不过无所谓了。

  经过这一遭,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应该能提升一大截了吧。

  未来不是没有机会进入核心层。

  这么一想,他心中又好受了许多。

  甚至他都有些期盼着,户部的儒家官员站出来反对他。

  这样他就可以趁机,将那些人全都撵出去,将户部上下都换成计官。

  到那时,嘿嘿……

第309章 用工荒

  退朝后,文官们心事重重的离开了。

  以勋贵为代表的军方将领,则跟在后面看热闹。

  如果不是瓜子还没传入华夏,他们大概率会一边嗑瓜子一边吃瓜。

  让你们给勋贵泼脏水,这下子被打脸了吧。

  宫里,朱元璋将蓝玉叫过来就是一通夸赞。

  把政策之争弄成派系之争,实在是高明啊,替朝廷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蓝玉一脸懵逼:“臣没有偷换概念啊。”

  “大明拥有土地最多的,除了勋贵就是官僚士绅。”

  “那个解缙只说勋贵,对官僚士绅只字不提,这就是在向勋贵泼脏水啊。”

  “臣身为勋贵的一份子,自然不能忍,所以才站出来反驳他。”

  朱元璋、朱标、朱雄英、陈景恪:??????

  朱雄英有些无法接受这个现实,追问道:“那你为何两次打断他的话,不让他解释?”

  蓝玉理解释道:“我掌管军法,经常遇到违法乱纪的人,试图通过狡辩给自己脱罪。”

  “我就总结出了一套对付他们的经验,不给他们狡辩的机会,直接给他们定罪一了百了。”

  “那解缙肯定是想狡辩,我懒得和他争论,所以才堵他的嘴。”

  朱雄英:“……”

  朱元璋哑然失笑,蓝玉还是那个蓝玉,是我们把事情想复杂了。

  陈景恪也相当无语,弄半天不是他超进化了,而是我们想多了。

  都以为蓝玉在第五层,哪知道他从始至终都在第一层。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傻……咳,莽夫克高手吗?

  不过不管怎么说,他误打误撞之下,确实替朝廷减小了改革的阻力。

  只要朝廷咬死,文官集团反对新政就是为了针对勋贵,那这就是一场由文官掀起的党争。

  因为政策之争大开杀戒,那是朝廷不仁。

  面对党争,就没有那么多顾虑了。

  杀了他们,还能将他们钉在党争误国的耻辱柱上。

  为了坐实这一点,朱元璋把蒋叫来,让他们将今天早朝发生的事情广而告之。

  重点强调,文官集团借此机会向勋贵集团发难,指责勋贵占有侵占大量土地。

  并以此为借口,阻挠朝廷新政的推行。

  蒋没有任何犹豫,立即就去执行了。

  朱雄英也传令给抚慰使和预备役系统,即刻展开宣传工作,向军队和百姓宣讲新政。

  务必让百姓了解新政的真正用意,避免被有心人利用。

  将事情处理完,陈景恪好奇的问道:“陛下,您是如何说服勋贵们支持新政的?”

  朱元璋神秘的道:“嘿嘿……你猜。”

  陈景恪:“……”

  不说就不说,谁稀罕一样。

  早朝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传了出去。

  最先得到的消息的,肯定是有钱有势的人家,而这种人家往往都是地主。

  对于阶梯性收税,他们自然是非常反对的,这简直就是要他们的命。

  于是,这些人开始私底下串联,想要反对新政。

  不是他们不怕死,而是牵扯到的利益太大,大到了足以让他们不顾风险。

  他们的第一步棋,没什么好说的,舆论。

  利用士绅对基层的影响力,散布相关谣言,妖魔化新政。

  从而鼓动百姓抵抗新政。

  只是还没等他们商量出统一的口径,相关传言已经先一步在洛阳城散布开来。

  朝廷为了限制大户侵吞百姓田产,出台了限制法令。

  官僚们却故意抹黑勋贵,并以此为借口反对新政。

  谣言还强调,勋贵们是支持朝廷新政的,已经表示要将自己多余土地出售。

  对于这个传言的前半部分,百姓们是很相信的。

  朝廷一直在打击大户,减轻百姓的负担,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现在出台限制兼并的法令,大家并不觉得奇怪。

  对于官僚反对此事,也在意料之中。

  狗官不都是这样吗,他们要是不反对那才怪。

  但对于勋贵集团支持新政,主动将多余土地售卖,大家是不信的。

  有钱人买地都来不及,怎么会将到嘴的肥肉吐出来?

  不过眼见传的有鼻子有眼的,也有一小部分人选择了相信。

  双方还因此吵的不可开交。

  当这个传言,传到官僚士绅耳朵里的时候,他们全都麻了。

  他们自然知道这是谁散布出去的消息,只是没想到皇帝的动作竟然这么快。

  这下先机已失,再想左右舆论就没那么容易了。

  先入为主的情况下,大家肯定更愿意相信先听到的传言。

  不过他们也没有就此认输,朝廷的影响力就局限在大城市,广大的乡村还是他们说了算。

  就看谁能鼓动更多百姓了。

  于是,他们纷纷写信给老家的亲朋,如此这般的安排了一番。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朝廷已经针对这一点,提前做出了布局。

  或者说,他们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抚慰使加预备役教化系统代表着什么。

  -----------------

  阶梯性征收田税,可以说是全民关注,就连陈景恪自己家都不例外。

  陈景恪家以前没有田产,全靠行医为生。

  但福清的嫁妆可是有好几处庄园的。

  后续她又置办了一些,家里也有近万亩良田。

  这些都是传家的根本,又怎么可能不关注。

  陈景恪下班刚进家门,就见福清迎上来,问道:

  “郎君,阶梯性征税是真的吗?我们家也要如此吗?”

  陈景恪颔首道:“大明的律法是针对所有人的,尤其是这种事关国本的律法,更是一视同仁。”

  福清有些着急的道:“这可如何是好,光靠咱们两个的俸禄,如何能养活这一大家子人。”

  陈景恪说道:“朝廷自然也考虑过这个问题,所以规定每户差不多可以拥有一千亩地。”

  按照阶梯收税,拥有土地超过一千亩,就是纯赔钱。

  这个数字是经过仔细考虑才确定的。

  地主也分等级的,有大地主也有小地主。

  小地主家的土地少则几百亩,多则几千亩。

  而且他们在政治方面没有多大的能力,对朝廷危害不大。

  真正能够掣肘朝廷的,是大地主。

  这些人拥有的土地数量,是以顷为单位的,几百顷几千顷几万顷。

  举目望去,数十里数百里都是人家的地。

  大‘清官’徐阶,拥有四十余万亩土地,半个松江府都是他家的。

  一千亩地对人家来说,就是蚊子腿。

  这些人还拥有极大的政治影响力,在地方他们能架空朝廷官吏,在朝堂能左右国家政策。

  前世的大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亡在这群人手里的。

  如果朝廷不分青红皂白,将大地主小地主一起打,那就是给自己制造麻烦。

  生产力决定了,士绅地主对基层拥有巨大的影响力,这是必须承认的现实。

  如果将他们逼迫的太紧,反而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适当的妥协,换取政策的通行和国家的稳定,是值得的。

  所以对待不同的地主,要区别对待。

首节上一节421/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