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也不例外,杜同礼也送回了几大车的卷宗,全都是今年转向行动的成果。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无数人命。
官吏们看到这些卷宗,犹如看到了眼中钉肉中刺。
新一轮的弹劾开始了。
事实上针对杜同礼的弹劾,始终就没有停过。
弹劾的内容也就那么些,嚣张跋扈、草菅人命、破坏经济、制造冤假错案等等。
区别是,弹劾的比较轻的时候,朱雄英懒得理会。
弹劾的比较重,他就会抽那些人一记耳光,让他们消停点。
像现在这般大规模的弹劾,大半年来还是第一次。
除了杜同礼和他的部下之外,桑敬等人也同样被弹劾。
消息传出后,民间的贤良和文学们也沸腾了,纷纷上书要求严惩他们以平息民怨。
迟钝的人会以为,这不过是一次例行弹劾。
敏感的人已经察觉到,反扑来了。
贾思义第一时间找到陈景恪,虽然什么都没说,但大家都懂他想说什么。
陈景恪只是告诉他:“淡定,现在不是他们读书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年代了。”
“还搞反扑那一套,他们想多了。”
还有一点他没有说,以前朝廷搞什么大行动,初衷是为了维护皇权消弭不稳定因素。
等不稳定因素解决了,那么办事儿的人就成了不稳定因素。
皇帝往往会将其处死,既消除了不稳定因素,又平息了民愤。
这次大明的专项行动不一样,初衷就不是为了维护皇权,而是为了解决社会风气下滑的问题。
他的行为就不是为了维护一小撮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是正义的。
当然,这次行动也确实维护了皇权的稳固,但只是附带的作用。
既然是正义的事业,又怎么可能轻易搞清算呢?
虽然新法和新思想已经普及,但很多人已然习惯于用老思维思考问题。
以为可以发动很多人进行反扑,将主持者给清算了。
只可惜,他们的计划注定是要落空的。
这里面牵扯到统治阶级权术思想转变,不方便对其他人讲。
即便贾思义是锦衣卫副指挥使,也是他的心腹,陈景恪依然没有将这一点告诉他。
只是简单的说了一句时代变了。
贾思义虽然不太懂到底哪里变了,可从陈景恪的态度他就能看出,杜同礼不会被清算。
于是就放下心来。
不过为了预防蒋遇刺的事情再次发生,他还是给杜同礼写了好几封信,让他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同时还派了锦衣卫保护其家眷。
-----------------
大家都知道,皇帝肯定不会那么轻易就妥协。
但没关系,就是一个拉扯的问题而已。
在他们看来,用一个人的命,来平息这次的事端是很正常的事情。
也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常用手段。
甚至之前老朱也用过,比如杀毛骧。
现在朱雄英反对,也只是为了面子,为了和群臣拉扯罢了。
所以他们也没想太多,继续弹劾就是了。
声势越大越好。
只是他们绝没有想到,皇帝并没有和他们拉扯,而是直接拉了闸。
都察院右都御史、吏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以及其下十余位中枢官员,或被罢官,或遭贬谪。
这些人要么是弹劾的主导者,要么是核心成员。
他们被处置,弹劾的声音顿时被压制住,群臣皆惶恐不已。
谁都没有想到,皇帝竟然不按常理出牌。
更没有想到,朱雄英的手段也如此激烈。
大家这才回想起,虽然之前那几次大动作,朱雄英表面上没有参与,但背地里处处都是他的身影。
再回想他登基后的行事风格。
虽然没有和朱元璋那样铁腕,却也是雷厉风行。
尤其是一旦做出什么决定,就绝对不会更改,即便面对群臣的反对也会坚持到底。
只不过他并不会直接和群臣硬掰手腕,而是采用更柔和的手段来推行自己的命令。
果然,皇帝兼具了圣皇和太上皇的特点,也比两者更难对付啊。
这还不算完,朱雄英在朝堂上当众表示。
桑敬和杜同礼执行的是朝廷的命令,认为专项行动有错的,先弹劾内阁,再弹劾皇帝。
内阁七学士也站出来表示,他们是在执行朝廷的决议。
如果专项行动有错,那也是内阁和群臣的错,不能将罪责归咎到他们身上。
如果认为他们贪赃枉法、草菅人命,那就拿出铁证来。
风闻奏事已经被明令禁止,再有人捕风捉影弹劾他人,一律按诬陷罪论处。
群臣虽然还没有察觉到时代变化的信号。
但也明白了,皇帝和内阁都决意要保桑敬和杜同礼,这次的弹劾已经不可能成功。
除了个别不惧死亡威胁的人之外,大部分官吏都选择了偃旗息鼓。
这也意味着,这次的交锋以皇帝的全面胜利告终。
所有人都明白,他已经不再是那个需要朱元璋站台的幼主了,而是一位能压倒群臣的雄主。
朱雄英的威望再攀高峰。
群臣面对他,更多了几分敬畏,甚至是畏惧。
桑敬和杜同礼等人,也终于将心放进了肚子里。
然后就是更加用心的去搞专项行动。
正所谓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
对于这个结果,老朱自然是非常高兴,这孙子终于摆脱长辈阴影了。
朱标自然也很高兴,然后说道:
“我以为你会用重开科举与群臣达成交易,没想到……没想到啊。”
朱雄英说道:“雷霆雨露俱是君恩,何用交换。”
听到儿子说出这么霸气的话,朱标也不禁有些失神。
之后他也如朱元璋那般不再过问政务,将心思都用在了著书上。
朝堂上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传开,再加上朝廷在报纸上公开表彰了桑敬和杜同礼等人,称他们是国之干臣。
这下大家就都知道皇帝和朝廷的意思了。
普通人还无所谓,读书人的老毛病又犯了。
认为皇帝独断专行非国家之福。
至于内阁学士等一众大臣,则被戏称为纸糊的阁老,泥捏的尚书。
以此嘲讽他们不作为,放任皇帝独断专行。
对此群臣们也不好说什么,只能假装没有听到。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朱雄英突然宣布,准备重启科举。
但新科举要增加几条新规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年龄限制。
群臣大喜,纷纷赞颂皇帝万岁。
至于民间,直接就沸腾了。
啥?你说皇帝独断专行?
非议君上,大逆不道。
啥?你说阁老和尚书们不作为?
见识浅薄,岂能领悟阁老们的深意。
总之,听到朝廷有意重启科举,读书人瞬间就变了脸。
从原来的君暴臣庸,变成了君明臣贤。
事实上,读书人之所以有那么大的怨气,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暂停科举造成的。
读了那么多念书,却没了出仕的途径,换成谁心里都会憋屈的。
因此才会出现那么多不和谐的声音。
现在朝廷决定重启科举,他们的怨气自然也就消失了。
唯一让大家不满意的就是,关于年龄的限制。
不过最新一期的大明周报,刊登了相关政论文章。
详细解释了设置年龄限制的原因。
并且还罗列了数据,根据遗留的相关历史资料显示,宋朝中进士的平均年龄在三十三岁到三十八岁之间。
大明将中举的年龄设置在四十岁,已经非常人性化了。
数据永远比干巴巴的语言更能说服人,见朝廷把前朝中举年龄都拿了出来,再也没人说什么了。
当然,还有个原因是,洪武十年以前出生的人不受这条规则的限制。
这些人最年轻的也有二十七八岁了,是读书人群体里的中坚力量。
他们不受年龄限制,自然也就懒得去反对了。
万一把皇帝说恼怒了,放弃重启科举计划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