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穿红楼了谁还做梦啊 第201节

  林如海也不知道,笑道:“军国大事,非你我所能打探的。正如还能不能再有个小黛玉,你我今晚说了也不算。”

  贾敏莞尔,却先捣了两拳,埋怨道:“既知妻好,还不早早回来。”

  一时无话,彻夜后贾敏才觉十分通透。

  及至天命,她神采奕奕先睡起来,待早早要备早膳,外头启明星方起。

  待点蜡烛,忽的见有灯光投下,贾敏忙往楼上看,小天才的卧室还没熄灯。

  她也一夜未眠,只怕找了无数从王府借来的书,好在上头找到帮她父亲的法子。

  贾敏便扭扭嘴摸摸脸,又抚摸自己的肚子,哼哼两声嘀咕道:“我这么好的女儿,天下无二,还要什么小林妹妹!”

  遂轻步上楼,先敲敲门再进,黛玉果然没睡,小小的打着呵欠,手里捧着一本书,床头放了一堆书,全都是王府借来的。

  贾敏先呵口气,没大人才能知道的那个味道,才过去坐在床头宽慰:“你父亲有法子,哪里用你小小人儿这么披肝沥胆。”

  “多个法子总好过少个法子,妈,你看这个。”黛玉抽出一本书递过来。

  贾敏拿来一看,这不是通读过的书,甚至此前待遇也没怎么详细看过,如今也只是找出其中的一篇文章来看而已。

  那篇文章叫做《治安策》,汉代贾谊之作。

  文章里面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天下岂能太平无事,盐运漕运岂能毫无波澜”,这显然是准备对朝野内外以“盐铁本无事,不必改革之”的驳斥的论点来处。

  这是黛玉自己写的。

  她正看的那本书那篇文章叫《封建论》,没有纸条,贾敏知道这是对当今盐政分片区“各管一摊”以及中枢盐政管理衙门人浮于事的批判论点来处。

  床头还有一篇汉代晁错的《论贵粟疏》。

  “这也能联系在一起?”贾敏翻看没发现纸条便询问。

  黛玉想想,从枕头底下抽出一本手写书。

  里面文章很少,多的却是奇奇怪怪的示意图。

  她看了两眼如看天书。

  “我听大王说过,故此能看得懂。”黛玉指着夹带着书签的一页说,“如这个‘宏观调控’,之下分‘生产’与‘调配’。生产一项里就有如何‘集约化’提高效率,如何‘集中优势形成垄断’一说。”

  这些文章她本来也不是很感兴趣,因为要用功才能记得住学得会。

  如今为了自己的老父亲,小天才不得不用了一点心思来琢磨研究。

  她还真琢磨出点法子了。

  比如扬州粗盐转运既然必然会出“故事”,那为什么非要与敌人在扬州运河段纠缠?

  综合书中所学,及李征教她的一些思维方式,林妹妹提出在这场较量中使用“他打他的,我打我的”之法,在淮安府扬言设盐厂就地生产。

  如此,你看谁最着急。

  盐商一着急,他们就得分出人手既对付盐政船队乃至整个盐政扬州所,又要侦察阻挠对他们而言更有杀伤力的“淮安精盐厂”,还得保护他们掌握的晒盐厂。

  如此他们分兵,而我们却只要保证江北粗盐顺利运到南都。

  要这么打下去,谁胜算更大一点儿?

  贾敏以为可行,于是赶紧回去叫醒林如海。

  林如海一听,沉吟了半天建议:“不如好好教一教女儿,将来让他去考状元。”

  贾敏点着头,过去拉上帷幄,作势要解开衣裙。

  你怕不怕?

  林如海哪里会怕,但是这思路已经开阔了,他得赶快写新的奏章。

  “若不然,我倒要看你怕我不怕!”林如海万分笃定,就是穿衣服快了那么几分。

  根据小天才的法子,林如海重新拟定奏章,又拿上那几本志怪传奇,准备妥当时,早膳也好了。

  妻妾们都很贤惠,纵然有牛奶,也给他准备了粗粮馒头,还有点时令小菜。

  饭桌上,林如海没坚守“食不语”的规矩,又与妻子道:“女儿若能去科举,必定连中三元。”

  贾敏回赠:“你须先努力,能当了宰辅,叫天下女子也去科举。”

  真要有那机会,小天才先往后站,她还有个动了真本事可不比她差的老母亲,那状元郎的荣耀让老母亲先体察体察。

  林如海一时有了心思。

  他早知道妻子是个一身才学丝毫不弱于他的女子,可有一身的才学又能如何,还不是只能在垂花门内管家?

  如今眼看着女儿青出于蓝,林如海坐不住。

  他是正统读书人,可他也看到国朝女子封侯、沙场立功的榜样。

  既女子能从军立功,为何不能科举做官?

  林如海自忖,以妻子的才学能力,若稍微脱离高门大院的桎梏,未必就不能做到巡盐御史这样的大权在握的中级官员。

  而若是从如今便给女子出人头地的机会,女儿有那么高的起点,成就未必就比她母亲低了。

  怀揣着心思,林如海到临近晌午才去宫里,皇帝在文华殿处理政务,知道林如海今日回京,故此也并不惊讶。

  君臣见了,林如海取出奏章陈奏,不掩饰自己是受了女儿的启发才想到“声东击西”的办法。

  皇帝看完,也找出一篇手札叫林如海自己看,他得再看一遍林如海的奏章。

  这里面不但有扬州盐运之事,还有一部分漕运的密奏。

  手札是皇帝写的,也是“声东击西”的办法应对必然会发生的漕运“故事”。

  那就不是故事,那是人为制造的运输事故。

  林如海大喜,这是君臣都想到一块了。

  皇帝看完奏章不吝夸赞:“你家女儿很了不得,可惜反对声太大,要不然,女子若科举,你女儿这策论一项,必许多往年的状元还好。”

  林如海谦逊:“也是借阅王府书籍所得,武烈王多有提携。”

  “是不是?”皇帝喜道,“这很好,聪明孩子就该和聪明孩子多来往。”

  见林如海闻言颇为忐忑,皇帝付之一笑,林如海担心的恐怕是军权旁落。

  可旁落个什么?

  他考虑了一番,没有把林丹已经卑微困在贺兰山西边的战况透露给林如海。

  不是不信任他,皇帝就是想等着林丹被干掉或者被俘虏之后,这帮人的脸色会有多精彩。

  另外到那时,以监察盐政而进入中枢,甚至进入正在筹备的那个职位低但权力大的隆治新政核心官员名单后,林如海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立场和利益取舍。

  想到这个,皇帝便试探:“如今内阁已然成为改革阻挠,朕意图设立新内阁,位卑而权大,你以为如何?”

  林如海即答:“臣正要启奏,如今漠南蒙古南下,建奴意图入关,陛下何不以军机所需为由,先成立一个内廷参谋处?”

  皇帝喜悦,透露道:“正如所言,朕意图以军机阁,名为参赞军机,实则主持推行新政。”

  林如海一想,何必用阁这个敏感词语?

  “臣以为,为了不至于引发重视,设立‘军机处’便可。”林如海建言。

  皇帝道:“太低了,军机阁之下,仿照五军都督府,要设立各方军机处。何况新政改革非只军事,规格太低,反倒容易被人家抢过去捏在手里。”

  林如海当即便知道,他只怕也要被放在这个军机阁里面了。

第三百十三章 林丹设计?我欣然前往!

  奏报完毕,林如海再得贴身保护的厂卫十余人,又得从徐州调集到盐政的铁甲军三百。

  这下他的个人安全就有了很大保证。

  林如海待要告退,一时想起北伐与东北战场,便询问:“陛下,武烈王北伐已有半年有余,不知有何进展?”

  皇帝道:“有,暂时不必知晓,过几月再看。”

  林如海以为自己听懂了,这完全是进展不顺啊。

  他确实知道李征在大同,至少在大同出现过。

  在南都如今不少人都知道的版本,也就是晋商偷偷私自通报上来的版本中,李征并没有对鞑靼人造成太大的打击。

  鞑靼人侵犯大同,三大营也只是凭着炮火优势将他们赶出长城而已,对鞑靼人的杀伤聊胜于无。

  如今皇帝不愿多提此事,林如海就有些心情不好。

  北伐不顺,东北也被多尔衮威胁,国朝要进入多事之秋啊。

  他当然得不到最精准的消息。

  卢象升尽可能多的屏蔽了所有人的消息,除了密奏,他没有跟任何人透露大同之战的效果。

  作为战术能力比较出色的战场统帅,他知道李征对外宣称王驾在大同的用意,故勒令三军严格保守秘密,再加上林丹汗与却图汗西窜,鞑靼人也要保守秘密,晋商根本得不到准确的情报。

  林如海离开皇城的同时,大同阳光灿烂。

  卢象升第不知几百次出城到白登山散心。

  他已忧心如焚。

  西边的战场到底在发生什么他不知道,三大营到底达到了哪里他也不知道。

  没有军令,他也不敢调兵过去增援三大营。

  他得保证一旦三大营吃了败仗,他的天雄军可以立即补充上去。

  作为皇帝的忠臣,卢象升知道如今北方战线不能出问题、三大营不能出现惨败的局势。

  “可是到底打成了什么样子,那可是数十万鞑靼骑兵啊,万一吃了大亏,这就不是国本不稳了。”卢象升心焦如火,望着西边长叹。

  这时虎大威从城内出来,带来了晋商登门的消息。

  卢象升的天雄军是乡党亲戚组成的以宗法为基本秩序的战争机器,尤其打顺风仗十分骁勇,卢象升以之搬运物资,保证了晋商不知道确切的消息。

  如今随着下半年的到来,晋商集团习惯的以粮草运输要求宣大山西督帅部出让利益的时候又来了。

  虎大威知道卢象升最担忧的还是三大营,便劝道:“武烈王乃名将之后,三大营骁勇无敌,何况肃藩河西营也到了,他们不至于吃太大亏。”

  “我担心的是林丹仿照当年他祖宗南下,这一次大举向青海开进。三大营人手不足,甘肃那边拿不出多少实力与鞑靼人进行野战。”卢象升叹道。

  虎大威一愣,不由得也沉默了。

  作为沙场老将,他知道一旦鞑靼人数十万人抵达青海会对天下局势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是建奴肯定会利用科尔沁等部控制漠南,与南下的瓦剌部形成联盟,共同威胁大虞皇朝九边。

  东北战场,建奴会越发猖獗,甚至他们有可能从孙传庭袁崇焕手里夺取辽西走廊。

  最让虎大威愤怒的还是那些军头将门必然会出现的反应。

  他们会为了各自的利益,彻底放弃国家利益,只要手里有兵权的他们不明确投降黄台吉,朝廷就得不断给他们加官进爵,不断给他们封妻荫子。

  长此以往,当北方这些忠于皇帝的老将的兵力被打完,这些军头就成了乱世的军阀。

  他们不但不会以家国天下为己任,反而会趁机制造更大的乱世。

  那时候,西陲肃藩恐怕也会很快被林丹汗和察合台叶尔羌等部联合驱逐出河西走廊。

  失去河西走廊就等于国朝彻底失去了西北。

  到那时,东北西北全部沦陷,中原岂能得到安全保障?

首节上一节201/35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