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为了不至于让漠南乃至整个北方经济结构太过于单一,还需要从北方发展一种商品,让南方离不开。
李征思来想去,想到的暂时有两种。
第一种是盐,运城有盐矿,如果能在运城生产精盐,往漠南漠北运送盐巴就可以节省一大笔钱,成本降低了,价格也就便宜了。
这个也不难。
李征写密奏先请示皇帝。
还有第二个,他记得陕北油田就在附近,如果小规模开采,汽油在这时代似乎这哪是还用不上,可煤油能拿来卖钱,而且民间需求很大。
此外,现代蜡烛也是用石油分离出来的石蜡制作的。
如果用价格极其低廉的煤油灯和蜡烛销售向四海,这算不算也是一种南北方经济平衡的方式?
如此一来,精盐生产和油气化工品附带产品的制作又能吸纳一部分人手。
据此与现代联络员联系,联络员回复:“问题不大,短时间内你没法实现电气化,照明方式的进步还需要一个历史时期。火柴要不要?”
李征差点忘了这个。
这个时代用的打火设备基本上都是火镰,在家还好,用蘸着硫磺的木条来引火还比较方便一些,若是在外头生个火要耗费半天功夫。
他军中所用自然有打火机,可民间没这个。
如果有个火柴厂,以安全火柴取代火镰,倒也算得上是一个取火的关键进程。
联络员查过资料就通报:“根据历史书记载,你所处的时代已经有火柴了,只不过没能引起官府的重视,早在北齐时代就有火柴记录在历史书中。按照时空贸易的原则,我们应该可以过去帮你修建一个火柴厂,但不大可能生产安全火柴。”
李征对此可完全不明白,联络员一介绍他才知道,原来火柴也经过了三百多年的发展历程才出现了安全火柴的。
安全火柴用的是红磷、三硫化二锑和玻璃粉作为发货剂,此前的黄磷和六花磷要么有毒要么不安全,如果安全火柴不能生产的话,就只能生产这种需要小心使用的火柴。
这让李征想到了小时候用过的一种打火机,大概叫做老式火帽打火机,利用的是汽油易挥发的特点用火帽石引火。
但这样也会产生一个问题,汽油的运输是一个相当危险的工作。
“没有基本的工业化底子,做什么都不容易,还是一步一步来吧。”李征只好暂时先放弃了这个想法。
不两日,大小松山战事结束,两支部队汇合后凯旋了。
外喀尔喀十二万人马,精兵七万左右,在居延海到大小松山山口,被肃藩两个郡主分割包围,在战场上以火炮阵地分裂敌军,然后用优势兵力吃掉被分割开来的小股部队。
如此再三,外喀尔喀溃败,但没能逃掉。
贺虎臣尤世威没有直奔大小松山,以我军的火力他们用不着去增援,所以他们直奔居延海,在敌军溃逃到的时候正面出击,三面合围干掉了外喀尔喀大部分主力,俘虏五万余人及牛羊马匹不胜数。
李征查看伤亡,不出所料,他们这么大伤亡当然高,两个大营战死八百多人,伤员达到了三千,还不算能自己包扎一下跟上队伍继续走的。
但就这样,众人已是喜出望外,这么低的战损比和战果,自国朝开国还没发生过。
李征半晌不语,他当然知道慈不带兵地道理,也知道战机稍纵即逝必须抓住时机完成利益最大化的战法。
但这个战果他不是很满意。
众将说了一会话,见他在主位上沉默不言,均渐渐安静下来。
李问剑觉着李征可能很生气。
包围林丹并彻底击败他,三大营可是没一个战死人员的啊。
于是李问剑起身要揽责任。
“打得不错,效果出乎预料。”李征压压手将此事揭了过去,转而问道,“阵亡将士抚恤考虑好了没有?”
这方面别人哪能插得上话啊,一切物资都在他一个人手里,他说怎么抚恤就怎么抚恤,没有人会对此有什么意见。
李征便定下以八百余人生前职位与军龄,算足十年饷银一次性全部发放到家眷手里,同时通过附近的皇庄每年给烈士家眷算一次粮饷之事。
众人听的只摇头,这么高的标准怎么可能执行的下来。
不过既然李征这么定了,那就让他自己花钱去养着,别人也没什么意见。
此事一过,李征即令甘肃陈奇瑜将军队推到大小松山山口,并从金城北迁一批民众,在大小松山北侧准备民屯。
同时敦促西宁熊廷弼放手进攻,大同贺人龙立即赶赴蓟州镇。
李征自命三大营轮流出北城,不断清剿三百里范围内的鞑靼部落,他自己日夜筹备北伐狼居胥山。
倒不是要沾骠骑将军的光,主要是必须拿下狼居胥山和燕然山中间的和林,尽快将和林打造成北上北海的桥头堡。
安排方定了,李征接到皇帝密诏,皇帝让他“九边及莫南莫北之事一概自决不必请奏”,同时又通报了一个消息。
黄台吉与东部鞑靼齐聚科尔沁,东鞑十八部共同尊奉大清皇帝黄台吉为大汗,各部盟约与建奴联姻,并派遣部众参与辽西之战。
“黄台吉赐科尔沁酋长女名海兰珠,约定不日送到盛京完婚。此前十八部各选取骑兵三千,组建成黄台吉所谓‘蒙古八旗’,与之后金八旗、汉军及高丽军八旗结成二十四营,正日夜攻打关宁锦地区。”皇帝通报。
李征没在意什么海兰珠河兰珠,建奴与蒙古联姻那不是路人皆知的事实嘛。
倒是这黄台吉以东部鞑靼各部组建蒙古八旗,又从辽东选汉军与高丽军组建成汉军八旗,这有点意思了啊。
“此人是在科尔沁宣布的消息,当时在身边的只有他的两黄旗,这是不是意味着,通过整编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黄台吉想要集中权力?”李征闲来无事索性也乱猜测。
不过他也知道皇帝的意思。
林丹都被抓了,是不是就等于鞑靼被消灭了?能不能去关外驱逐建奴?
李征不好立即给出回答,他得权衡一下这个时候去打建奴的优势和劣势。
优势不用想,多尔衮带着建奴主力在锦州包围祖大寿呢,代善带着一部分骑兵还在北直隶面对孙传庭的坚壁清野战术。
所以黄台吉手里目前没多少兵力,而且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的战斗力还是个未知数。
如果这个时候出击,黄台吉多少会有些猝不及防。
但劣势也很明显。
漠南诸部有可能与青海土默特部勾结起来,不论利用还是绕过林丹汗,他们都会在西北地区给我军造成巨大威慑。
而一旦三大营东征,凭甘肃和宁夏卫的兵力,恐怕是很难对散落在漠南的十数万鞑靼人造成震慑,乃至近一步威慑青海土默特部的。
一旦让他们彻底乱了起来,西域察合台叶尔羌必会趁火打劫,朱明和瓦剌人在哈密的势力也会威胁到陇西地区的安全。
更关键的是北方的建设,无论油气开发还是在漠南地区形成半游牧半农耕文明形态,这都需要李征自己在这里主持。
比较之下,就算黄台吉夺取了锦州,那反倒没什么大的影响。
思前想后,李征回奏称,黄台吉需要一两年整合二十四营兵力,还需要稳固他自己的帝位,孙传庭袁崇焕洪承畴足以应对建奴带给东北的威胁。
反倒是北方和西陲最需要关注。
最明显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贫瘠的北方没有能够对南方经济形成制衡的东西。
李征预估,三大营要东征,至少恐怕需要两年的准备工作。
写了密奏发过去,李征又开始琢磨,黄台吉都要再一次打昏了,我们得祝贺他去啊。
该给他个什么样的惊喜呢?
“要不,时机恰当的话灭了科尔沁?”李征找出地图细看,心里暗暗想道。
还有,这个科尔沁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孝庄的娘家,他们又给黄台吉送女人?
“这是要与建奴深度绑定啊,也得给他们一点教训才行。”李征自言自语,“只是距离有点远,通辽呢。”
这时,被俘的外喀尔喀首领前来求见。
第二百三十三章 选秀?什么选秀?
肃藩的郡主下手比李征黑,外喀尔喀本来就被却图汗带走了大部人马,剩下的一部分大都掌握在几个万夫长手里,真正的外喀尔喀诺颜反倒没有什么实权。
这一次,两位郡主在战场上几乎将万户千户全部干掉,只留下一个诺颜象征性的搞了一个投降仪式。
李征见此,以好言安抚,叫他住在林丹那边,诺颜死活不肯。
李征只好将他交给俘虏营,再根据审讯外喀尔喀笔录来推断外喀尔喀大部分人马现在何处。
正巧,贺兰山迎来了一场大雨,李征收回撒出去的斥候部队,以三十六方阵各自引导在沙漠边缘先开始搞防风固沙。
这纯粹是闲的,要不然总不能给这些俘虏一天吃饱饭什么也不干。
不数日,草方格倒是扎好了,可没有合适的树苗。
总不能把别处的梭梭树拔出来移植到这。
这又给李征找了一个大活。
一来二去,等赵率教在宁夏卫南北两路布置好防御线等林丹的大军到来,等了半个多月没等到林丹的大军,却等来了林丹被俘虏的消息。
赵率教既惊喜又不信,忙让副将镇守,他自己轻骑赶赴乱井,路上正碰到从平凉府北上的满桂。
两人都觉着这消息是天方夜谭。
三大营才那么几万人,怎么可能把六十万鞑靼人包了饺子?
这话说出去都没人敢相信。
直到他们看到大沙城。
满桂当场就笃定:“有这么一座雄关,金城都不需要在长城一线配那么多士兵了。”
见到李征,见他一边对鞑靼人“好言相劝”植树造林,一面对被鞑靼人掳掠过去的汉人“劝课农桑”,丝毫没有趁机扩大战果的意图,两人都有些不满。
满桂心直口快直言道:“大王这里的活,随便留个人都能做得很好,这时县令就能做好的事,如今把这么多兵力浪费在这里,末将以为这不是上将应该有的样子。”
李征奇怪,你不让我把这里建设成继续北伐的根据地,我还怎么往北打?
满桂道:“要这个干什么,这沙城驻军三万余人,足以使鞑靼不敢南下,整个陕北都能得到安全保证。将来北伐打掉鞑靼各部,我军退守此处,足以扼守此咽喉要道,为左右两边提供安全保证。”
李征就更奇怪,你没看我打出去就不想缩回来?
“我那么好的土地,你让我去看一看就行了?”李征惊讶。
满桂和赵率教面面相觑。
不要说漠北,就是漠南地区,连鞑靼人都无法在那里久留,何况北上的汉人。
要是到了漠北那更麻烦,一年有一半天气是冷的,庄稼都种不成,动不动牛羊就被冻死了,人住在那里怎么生活?
“少年傲气能够理解,可这也太异想天开。”两个老将退下去休息时,找贺虎臣等老将说。
贺虎臣道:“你还别说,我军若北伐北海还真有能耐。”
军中的火炉和帐篷,甚至到达后就地建设的营房足以保证度过寒冷的冬天,而充足的物资供应又不需要辎重部队跟随。
唯一的麻烦就是,打到北海,也只不过是名誉上好听点,国家得不到太大的实质性的好处,这就属于穷兵黩武了。
休息了两天,满桂要南下,赵率教也要急忙去组织民夫准备对银川平原进行开发。
李征问过他们对水利设施和农业发展的规划,发现这两人都有一定的地方治理能力,但都不高。
对水利系统他们严重缺乏整体规划的概念,只知道旱季的时候把水从河里引到地里,至于什么随季节和河流径流量变化做出科学的设计,这他们就更没有概念了。
这怎么能把银川平原和泾河谷地交给他们去治理?
于是命二人暂且留在军中,李征许诺:“我即刻奏请二圣,若二圣许可,你二人各以本部人马北上攻击鞑靼各部。”
两人颇为抗拒,如果出了关辎重却没跟得上来,他们各自所部的那点人马连草原上的深秋都过不去,更别说隆冬。
而且,鞑靼可汗都被抓了,再去打漠南有什么意思?
满桂道:“可使之自相残杀便好,何须大军北伐。”
李征便懒得再多说,他已经是第二次下令,这两个老将是第二次公然抗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