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万历帝 第13节

  “吴毅法是什么人?”

  “回世子的话,奴婢去打听过,他是东宫侍讲高拱高先生的门生。”

  高拱?

  朱翊钧脑子转了五六个圈,明白这里面的关系和玄机。

  此时的他反倒完全镇静下来,上了步辇。

  “走,去仁寿宫,皇爷爷还在等我一起吃晚饭。”

  到了仁寿宫,嘉靖帝早就等着朱翊钧。

  一见到朱翊钧,嘉靖帝就迫不及待地说道:“乖孙,你上次说那个铁板烧肥牛肉很好吃,朕叫御厨又搞了一份,完全按照你上次做得法子弄的。快尝尝。”

  “谢皇爷爷。”朱翊钧也兴高采烈地上前去,看到一盘大明牛排,热气腾腾,六成熟,旁边点缀着两瓣洋葱,两根青菜。

  旁边是一小碗黑胡椒汁。

  朱翊钧把黑胡椒汁淋在上面,双手拿起叉子和小刀,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再送进嘴里。

  嗯,有那股味了。

  嘉靖帝一脸期盼地看着朱翊钧。

  在他身后站在一位内官,神情十分紧张,他是御膳房管事太监海大贵。

  “皇爷爷,很好吃,跟我做梦时梦到的一模一样!”

  嘉靖帝哈哈大笑,转头对海大贵说道:“好,世子吃得开心,你的差事也办得好,有赏。”

  “谢皇爷赏,谢世子。”海大贵没口子谢道。

  嘉靖帝坐在旁边,看着朱翊钧吃得满嘴是油,感觉比自己吃得还开心。

  他重金属中毒很深,已经严重破坏了神经系统,味觉嗅觉都失常了,胃口也被严重破坏。

  可他反倒认为自己是修仙有道,然后进行辟谷,每日里吃得很少。

  等到朱翊钧吃完,嘉靖帝忍不住逗他:“乖孙,你怎么吃得这么开心?”

  “皇爷爷,这牛排好吃,吃得当然开心。”

  “滕祥没跟你说吗?又有人弹劾你的得力干将,胡宗宪了!”

  “知道,老滕下午就派人告诉我了。皇爷爷,严阁老回来了吗?”

  嘉靖帝答道:“在路上。他啊,年纪大,走得慢,估计还得一个月才能到京城。”

  朱翊钧一听,连忙点头:“是啊,严阁老年纪大了,回来也处理不了多少内阁的事。皇爷爷,那怎么行啊。杨阁老请辞了,内阁的事总不能全压在徐阁老和袁阁老身上啊。”

  嘉靖帝笑眯眯地问道:“那怎么办?”

  “皇爷爷,要不补裕王府侍讲高拱高先生入阁参预机务?每回孙儿回王府,父王都对他的学问和才干赞不绝口。”

  “呵呵,你父王的眼光”嘉靖帝双手笼在袖子里,盯着朱翊钧,笑得更加得意,“嗯,还不够啊,内阁一直缺人,袁懋中(袁炜)又要时常入值西苑。人手还是不够,这样吧,再把你的老师李子实(李春芳)也补入阁,参预机务。”

  朱翊钧忍不住在心里点了个赞,姜还是老的辣。

  袁炜见天地要给皇爷爷写青词,内阁阁老一职等于挂职。

  把李春芳也补进去,正常情况下,内阁就是徐阶、高拱和李春芳三人,形成三角鼎立。

  三角形是最稳定的,但是一旦被打破,二比一就会形成绝对优势。

  “皇爷爷,新阁老入阁,你应该去讲讲话,同僚之间,应该讲团结,内阁议事堂里,应该挂块匾,一团和气。”

  “讲团结,一团和气。嗯,好,有那么点意思。乖孙,有长进啊。”

  朱翊钧连忙说道:“孙儿谢皇爷爷教诲。”

  嘉靖帝感叹道:“不光要老师教得好,还要学生学得好。乖孙,跟你比,你父亲跟你叔叔,就是两头猪啊!”

  朱翊钧尴尬了。

  这话我能听吗?

  算了,当我什么都没听到。

第17章 杨金水

  杭州城,原内廷杭州织造衙门,现在的东南粮饷统筹处杭州行办。

  前堂大厅。

  杨金水一身青袍便服,挽着一个发髻,很随和地坐在上首,下面是兴瑞祥为首的东南十几家大丝绸商号的掌柜的。

  众人齐声恭维道:“杨会办运筹帷幄,神机妙算,今年卖给西洋人的丝绸,足足上涨了三成,大家都跟着获利。”

  “是啊,杨会办在前面带头,我们在跟着吃肉,以后赴汤蹈火,我们在所不惜。”

  奉承的话一句接着一句,不要钱似地向杨金水飘来。

  他面带微笑,似乎在享受众人的恭维,心里却在冷笑。

  一群混账子!

  当初拉你们统一价格,一个个心眼比喇叭花还要多。

  现在赚到钱了,就好话连篇。

  当初我被人设计落难时,你们的嘴脸,我可是都记在心里。

  杨金水摆摆手,众人慢慢地停住了声音。

  “此事与我无关,是裕王世子殿下,授予我锦囊妙计。”

  众掌柜面面相觑,什么意思?

  静了一会,兴瑞祥掌柜凑趣地拱手问道:“杨会办,请问是什么锦囊妙计?”

  杨金水笑了笑,反倒不急了。

  端起旁边桌子上的茶水,轻轻喝了两口,放下后在众人期盼下才继续说道。

  “杨某当初离京时,向世子殿下辞行。世子问我,商战最要紧的是什么?杨某答道,是找到对方的需求,才能卖东西给对方;找到对方的痛点,才能把东西卖个好价格。”

  众人纷纷点头。

  这位杨金水,虽然是残缺之人,可是做生意确实是一把好手。当初任杭州织造时,单枪匹马入杭州,短短三年就做得风生水起,成为东南最大的丝绸商。

  可惜,一场党争把他给坑进去了。

  “殿下点点头,非常赞同杨某的说法。又问道,西洋人商人的需求是丝绸,那他们的痛点是什么?杨某摇头,只能回答说不知道。”

  众掌柜纷纷在心里揣测。

  西洋人的痛点?

  缺银子?

  好像不缺,听说他们老家有金山银海。别的不说,他们贩货去东倭一趟,能从那里筹得大量白银。

  路途遥远?

  再远也无妨,只要通海路,对于这些爱财如命,不辞万里的西洋商人来说,都不叫事。

  那他们的痛点是什么?

  杨金水淡淡一笑,揭开谜底:“世子见我百思不得其解,便点拨了我一个字,风!”

  众人一听,有聪慧的若有所悟,但短时间没有悟透。

  平庸者还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杨某当时也不知世子说的什么意思。坐漕船南下时,某一日我看到船夫扬帆划桨,突然间就悟到了。世子英明,西洋商人最大的痛点就是风。”

  众人面面相觑,一位掌柜拱手道:“杨会办,还请为我们解惑。”

  “诸位,你们都知道西洋商人与我大明相隔万里,一路上通的都是海路,需要扬帆泛舟。扬帆,自然需要风。顺风,就走得快;逆风,就走得慢;无风,就动弹不得。

  杨某到了江南,找了十几位海上老船夫询问,得知西洋商人行舟万里,一路上风向多变。他们经历多年,总结出一套方法。

  天竺以南大洋,三月份到九月份,多吹西南风,十二月到次年二月,多吹东北风;我大明南海,五月到到八月,多吹西南风,十月到次年三月,多吹东北风。

  一般情况下,西洋商人来我大明,一般是在四、五、六月,就南风;启程回乡,一般是在十、十一、十二月,就北风。”

  杨金水说到这里,有聪慧的掌柜一拍大腿,兴奋地说道:“我知道了,知道了!杨会办果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

  杨金水淡淡地说道:“不要搞错了,是世子殿下提点咱家的。”

  “对,对,是裕王世子殿下,天资颖异,学问过人。”

  “老潘,到底是个意思?杨会办说的这番话到底是个什么意思?”有一时没转过弯来的掌柜,急着追问。

  “这还不明白。这些西洋商人四五月份就着南风来我大明,给我们下采办预订单子,然后装一船我天朝的货物,去东倭转一圈,狠赚一笔。回来后等着我们筹集好预订的丝绸,装上船,赶在十月份就北风回去。

  杨会办暗地里会合我们,拖着筹货,一直拖到八月份,西洋人急了。再拖下去,耽误他们十月份趁着北风启程回乡。

  我也听人说过,十月份后的北风不大,变化极快,最顺风便利的就那么一段日子。要是错过,西洋商人就得耽误一年。”

  杨金水接了一句,“没错。除了我大明南海的路程,他们还得考虑天竺以南大洋的路程。要是十月份不及时启程,一两个月后到了天竺南大洋,还是赶不上顺风。还得耽误一年的生意。”

  其他掌柜的都明白了。

  “耽误一年的生意?那损失大了。不如咬咬牙,接受我们涨价三成的要求。反正只要把丝绸顺利运回他们老家,还是血赚啊。”

  “对,对,这就是杨会办说的,西洋商人的痛点。”

  杨金水又强调了一句:“错了,这个痛点说法是裕王世子殿下,传授给杨某的秘诀!”

  等到掌柜们情绪兴奋地议论了一番,杨金水咳嗽几声,大厅里的声音慢慢地变低。

  “这一回杨某拉着诸位一起发财,知道为什么吗?”

  杨金水的话让众掌柜面面相觑,不少敏感的掌柜心头一动,莫非又是老一套,赚了钱开始要报效了?

  “是杨会办义薄云天!”

  “杨会办体恤我们,我们感激不尽。”

  众掌柜嘴里敷衍着。

  “东南剿倭粮饷统筹处,敢放话给胡部堂,给数万东南剿倭将士筹集粮饷,底气是什么?诸位知道吗?”

  看着众人或不明白,或装不明白的神情,杨金水心里冷笑几声。

  “底气就是皇上谕旨恩赐的海商专营权。大明境内,所有跟海外商人的往来通商,都必须拿到海商专营牌照。而东南剿倭粮饷统筹处,就是奉诏审核发放海商专营牌照。”

  杨金水话一落音,大厅里一片哗然。

  什么!我们跟海商做点生意还要人批准?

  有没有王法?

  哦,皇上的话就是王法。

  有掌柜愤然地说道:“杨会办,这样不合规矩吧。”

  杨金水森然地问道:“什么是规矩?在大明,皇上的话就是规矩!就是王法!”

  “杨会办,们这是盘剥商贾,与民争利!”

首节上一节13/3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