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天子 第838节

  谁知道,去年的乱党,会不会与关中世族有关?

  此时他已经没了什么阴气,面对卓光瑞,心里更多的其实是艳羡。

  几个老伙计聚在一起,说了许久的话,最后杜相公才把卓光瑞,拉到了自己的公房里,进了公房之后,杜相公闭上房门,对着卓光瑞深深低头,深深作揖道:“多谢卓兄了。”

  卓光瑞连忙上前,把他搀扶了起来,苦笑道:“杜相您这是做什么?”

  “非是卓兄,杜家也难以保全,我或许没有事,我那三兄…”

  他摇头叹了口气:“如今,我那三兄虽然已经离开朝堂,但是好在安然无恙,这都是卓兄的功劳。”

  卓光瑞顿了顿,摇头道:“不是我的功劳,而是陛下卖了你我一个面子。”

  卓相公默默说道:“令兄之事,是卖了杜相你的面子,今日我替了薛尚书,则是我的面子。”

  说着,他看向殿外,默默说道:“杜相与陛下感情甚笃,交情深厚,不必担心什么,只是下官在陛下那里,往后恐怕已经没有什么面子可言了。”

  杜相公闻言,也是一怔,随即默默说道:“面子不面子的,对于陛下来说,其实不甚要紧,陛下现在真正看重的,是新政。”

  “新政…”

  提起新政两个字,卓光瑞喃喃道:“方才在甘露殿,陛下也与我说了许多,关于江东道新政的事情。”

  杜相公神色郑重起来。

  “这是对你我的一场考验,你我如果能做得好,将来依旧可以与陛下同路而行,如果不成,陛下恐怕…”

  “恐怕就要另换一批志同道合的同路人了。”

  听了这话,卓光瑞脸色都变了。

  他左右看了看,确定四下无人,才喃喃道:“杜相,江东新政,名义上可是太子殿下负责,若这事不成,你我被替换掉倒没有什么,难道太子殿下也会被陛下…”

  杜谦一把拉住卓光瑞的衣袖,示意他不要继续说下去了。

  这位当朝的相国,沉默了许久,才从嘴里憋出来了两个字。

  “难说。”

  …………

  二月,天气开春,万物复苏。

  这天,又是一场大朝会。

  今天这场大朝会,有两个大人物,重新返回了洛阳。

  第一位,是兵部尚书赵成。

  赵尚书跪在天子面前,叩首行礼道:“恭喜陛下,耶律訇到了幽燕之后,已经打开幽州城投降,如今整个幽燕,自榆关以内,俱是我大唐国土了。”

  赵成低头叩首道:“陛下治下,已经远胜旧周!”

  皇帝陛下看了看赵成,问道:“黄朝,费赞等人呢?”

  赵成低头回答道:“回陛下,黄藩台,费臬台,俱都已经进驻幽州,臣统领的太原军兵力,留了五千人在幽州,其余人已经在返回太原的路上。”

  “如今太原将军缺位。”

  赵成低头道:“请陛下,重新任命太原将军。”

  太原将军,原本是邓阳,只是邓阳被李云调去了金陵,接替了周良的位置,后来赵成北上,就领了太原军的兵力。

  李皇帝闻言,看了看兵部左侍郎李槲,笑着说道:“李卿家,你想不想去做一任太原将军?”

  这话就是纯粹的玩笑了。

  李槲本就是河东节度使府出身,自小在太原长大,早先的太原军,基本上都是旧河东军组成。

  只是如今,早已经被拆封混编,旧时的河东军,已经不复存在了。

  毕竟十多年时间了,想要找到几个河东军旧人,恐怕都不容易。

  李槲上前一步,也不生气,只是低头道:“陛下,孟将军麾下的骆真,公孙赫,都可以胜任太原将军。”

  河东军已经不复存在,李槲就算回到太原,领着的太原军,也是唐军组成,不可能有什么自主的权力。

  与其在地方上当大将,还不如做他的兵部左侍郎来的位高权重。

  皇帝看了看兵部,琢磨了一下,开口说道:“何献。”

  何献,是现任的兵部右侍郎。

  其人并不是军官出身,而是当年李云任越州刺史的时候,越州下属六县里,其中一个县的县丞。

  那之后,他就一直跟着李云,很长一段时间里,负责军中押送粮草的差事,虽不是军官,却通晓兵事。

  章武七年,他就任兵部右侍郎。

  何侍郎跪在地上,低头叩首:“臣在。”

  皇帝看了看他,开口笑道:“你去太原,做一任太原将军如何?等你三年之后回来,朕给你升官。”

  何侍郎跪在地上,叩首道:“臣只恐怕,能力不够…”

  “不妨事,幽燕战事结束之后,朕把公孙赫调去,给你做副手。”

  何献这才低头,应了声是。

  李云又看向杜相公,开口说道:“杜相,给扬州去文书,夺情起复扬国公周昶,让他来洛阳,任兵部右侍郎罢。”

  杜谦一怔,随即深深低头:“臣遵命。”

  这个事情商议完了之后,一身紫袍的京兆尹李正,一路进了大殿,跪在地上,对着皇帝陛下叩首行礼:“臣李正,叩见陛下。”

  晋王李正,也于前日,返回洛阳。

  皇帝陛下看了看他,先是让他起身,然后问道:“江南如何?”

  李正起身,回话道:“回陛下,江南道去岁大丰收,谷价再贱,臣所到之处,已经少见乞儿。”

  他顿了顿,又说到:“臣领三殿下一起,祭了祖陵,祖陵一切安好,有人还在祖陵附近的山上,采到了一株碗口大的灵芝。”

  众臣闻言,俱都低头对着皇帝陛下行礼道:“恭喜陛下,祥瑞降世了!”

  李皇帝看着跪了一地的臣工,哑然一笑,抬手道:“好了好了,都起来罢。”

  “有灵芝是好事情,却也不必算作是什么祥瑞。”

  等一众臣子起身之后,皇帝陛下看向太子,开口道:“元儿,今年是大唐开国十年了。”

  “十年,总也是个整数,朕离不开洛阳,你替朕,去青阳府,祭拜祭拜祖陵罢。”

  太子殿下连忙低头,应了声是。

  李皇帝想了想,继续说道:“祭了祖陵之后,也不必急着回洛阳,可以在青阳府以及江东道,四处走走看看,最后,去金陵府住上一段时间。”

  “今年,江东要行新政了,你去金陵府,也能替朕看着些。”

  说到这里,天子缓缓说道:“到年底,你再回洛阳来,好好替朕,看一看整个江南三道,尤其是看一看,新政的推行情况如何。”

  太子殿下有些愕然,但还是立刻跪在地上,对着天子叩首行礼。

  “儿臣,谨遵圣谕!”

第1061章 不得不慎

  李云这个人,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他向来很听劝,而且不管是大事小事,他都会听一听意见,尤其是当事人的意见。

  尤其是一些他不太懂的行业,皇帝陛下向来很尊重当事人的意见,哪怕是他颇懂的军事方面,只要他没有亲自领兵,一般都是尊重前线主将的意见,不会擅自干涉。

  但是这一次太子出巡,或者说太子代天子出巡的事情,在这一场大朝会之前,李云没有跟任何人商量过,即便是薛皇后,他也没有提前知会。

  要知道,大朝会更多情况下,其实是宣布事情,而不是议论什么事情,在宣布事情之前,都已经提前商定好了。

  这一次,李皇帝可以说是搞了个突然袭击。

  但是天子权威深重,而且这个事情合情合理,不管是太子还是朝臣,都不可能在大朝会上跟皇帝陛下唱反调。

  因此这个决议,很顺利的通过了。

  大朝会散了之后,皇帝陛下背着手去了后院,太子殿下则是留在了太极殿里,有些茫然的看了看附近的几位大臣们。

  宰相们都没有离开,户部尚书卓光瑞,也很有默契的留了下来,太子殿下很快回过神来,看向了杜相公,杜相公对着太子拱手道:“殿下,陛下对江东新政很看重。”

  太子殿下深呼吸了一口气,低头苦笑道:“我瞧出来了,只是正因为如此,我才担心做不好,惹恼了父皇。”

  杜相公与几位相公对视了一眼,然后把太子拉到了一边,低声道:“殿下相信臣否?”

  太子殿下看着杜谦,正色道:“若不信相国,朝堂上便没有我可信之人了。”

  “那好,殿下要记住臣一句话。”

  杜相公微微低着头,开口说道:“殿下到了江东之后,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做好东巡的事情,沿途若是见了贪污腐败,该惩治也可以惩治,新政的事情,殿下务必上心,一定要尽可能去做,做成了,自然是好。”

  说到这里,杜谦便没有说下去了。

  作为政治人物,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是相当直白,相当有诚意了。

  能做成自然是好,做不成其实也没有什么,因为皇帝想看到的,其实是太子殿下对新政的态度,而不一定是做事的能力。

  毕竟新政的具体事务,也不是太子去负责,张遂等地方官,以及国舅爷陆柄,都在江东,还有户部的人具体负责,太子殿下到了江东,也就是个监督的角色。

  杜谦几句话,就点出了太子殿下这一次东巡的要点,太子用感激的神色看了看杜相,诚心诚意的欠身,拱手行礼:“多谢相国指点。”

  杜谦连忙还礼,摇头道:“不敢当,不敢当。”

  太子殿下又跟其他几位重臣说了几句话,这才离开了太极殿。

  太子殿下离开之后,姚相公走近了几步,对着杜谦微微低头道:“杜相,这事您事先…”

  杜谦摇了摇头:“我不知道。”

  他也看了看姚仲,后者微微摇头,然后默默说道:“看来,陛下是铁了心,要把这个事情做好,做成了。”

  杜相公想了想,然后看着姚仲,正色道:“居中兄,二十年了,大事情上,陛下从来没有错过。”

  姚仲闻言一怔,随即缓缓点头,喃喃道:“像是先天神圣,生而知之。”

  这一句话,让杜相公也怔在了原地,他沉默了片刻,开口说道:“今天是开年第一场朝会,中书恐怕事情多多,居中兄你去中书主持局面罢,我去同陛下说说话。”

  从前中书事务,多是卓光瑞主持,如今卓光瑞不在了,大多数事情都是姚仲在做,其他两位宰相辅佐,而杜谦,则是把握大的方向。

  听了这话,姚仲默默点头,对着杜谦拱手道:“杜相,陛下看起来态度坚决,您当心言辞。”

  杜谦笑了笑,拱手还礼,然后一路来到了后殿,此时后殿里,皇帝陛下正在翻看一份份文书,杜相公上前,帮着整理了一番散乱的文书,然后叹了口气:“陛下怎么这般心急。”

  李皇帝头也没有抬,只是笑着说道:“他也二十岁了,我二十岁的时候,都已经在宣州组建缉盗队了。”

  “而且,我也不算很心急。”

  皇帝陛下抬头看了看杜谦,神色平静:“这些事情,在一点一点推进,我想让他身体力行,亲眼看一看成效。”

  “他还年轻,我也不算老。”

  皇帝陛下默默说道:“他还有很长时间去看,去学,十年学不会,二十年总能学会的。”

  话说到这里,杜谦已经完全能够感受皇帝陛下的真实用意,他想让太子殿下,与新政完全的绑定在一起。

  说着,李皇帝继续说道:“你们也不用担心我为难他,江东的事情,他如果办的漂亮,等他回来,我就开始让他接手一部分国政。”

  此前,太子只是参政议政,但哪怕是在中书,他都没有什么拍板的权力,说白了,就是一个旁观者,一个学习者。

首节上一节838/84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