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事情,已经过去了整整二十年,太过久远了,每日勤劳政事,李云已经把这个事情抛诸脑后,见到刘皇妃变了脸色,他才突然想起来这个事情,
皇帝陛下看着刘皇妃,很是抱歉。
“这事是我不对,我方才只想朝中适龄之人,全然忘了这事。”
天子亲自道歉,刘皇妃也连忙摇头:“不怪陛下,”
她又沉默了一会儿,才默默说道:“当年的事情,当年的事情…”
她深呼吸了一口气,又忍不住低下头:“已经过去太久了,而且跟二郎也没有什么关系,二郎的婚事,全靠陛下做主就是。”
李云摸了摸她的头发,摇头道:“二郎是咱们俩的儿子,也与他外祖有脱不开的干系,这事就算了,这事就算了。”
皇帝陛下揉了揉眉心,苦笑道:“我似乎是真的年纪大了。”
刘皇妃擦了擦眼泪,开口说道:“二十年过去了,陛下每天太多事情要忙,一时忘了…也是常事。”
她叹了口气道:“妾身现在,也时常忘事。”
李皇帝看着她,沉默了片刻,继续说道:“再过几个月,金川州的事情告一段落,那孩子的伤养好了些,就让他回洛阳来,把他的婚事给办了。”
“这段时间,得了空,我带你去姚仲家里走一走,看看他家那个女儿如何。”
姚相公,稳稳的十几年次相。
而且,也是朝廷里,除了杜相公之外,唯一有自己派系的宰相,可以说是朝廷里地位最高的文官之一,如果能给自己儿子,找这么个老丈人,刘皇妃心里当然是高兴的。
听了李云的话,她连忙点头:“好,都听陛下的。”
李云在她脸上亲了一口,笑着说道:“好了,二郎没有什么事,你也不必担心了,今天我难得得了空,就不走了,一会儿咱们一家三口在一起吃饭。”
“我倒要看看,小阿福到底是如何挑食的。”
刘皇妃点头,勉强挤出来一丝笑容:“好,晚上我亲自给陛下做些吃食。”
…………
次日,余野的正式报捷文书,才送达朝廷,皇帝陛下龙颜大悦,令中书布告整个京城。
朝会之后,李皇帝把中书的几位宰相,兵部几个官员,以及枢密院的几个官员,一起聚集在甘露殿。
李皇帝把九司的几份文书,以及陈大送回来的文书,都分发给他们看,等到众人看完了之后,李皇帝才笑着说道:“金川州有了成果,等到彻底占下,往后跟吐蕃人之间,主动权就在咱们手上了。”
“这一次。”
皇帝陛下笑着说道:“成都军做得很好,回头你们几个衙门,拟定一道犒赏的文书,好好奖励奖励这些前线拼杀的将士们。”
一众将领闻言,都是面带笑容。
杜相公看了看李云,也是笑着说道:“前线打仗打的顺,恐怕礼部却有些麻烦了,刚跟吐蕃人谈好和亲,却起了战事,吐蕃人非要派使者过来,寻他们的麻烦不可。”
李皇帝笑呵呵的说道:“金川州本就是旧周国土,是旧周孱弱的时候,吐蕃人趁机抢去的,我受禅旧周,这金川州本就是我的。”
“拿回来,也是合情合理。”
说到这里,李皇帝低头喝了口茶水,笑着说道:“真要来吵架,让礼部跟他们吵去就是,若还要因为金川州喋喋不休,争个不停,等我们吃下金川州。”
皇帝陛下冷笑道:“再过几年,要的可就不只是金川了。”
苏晟想了想,摇头道:“臣听闻吐蕃地界,一般人待不习惯,而且他们地域太大,即便占下来了,恐也没有办法管理。”
皇帝陛下神色平静:“羁縻就是了,跟吐蕃地方上的一些首领合作,朝廷给他们敕封。”
众人讨论了几句吐蕃的事情,李皇帝摆了摆手道:“吐蕃的事情,我们吃下金川州,就算是告一段落,目前要紧的事情是,平定西北,贯通西域。”
皇帝陛下开口说道:“文书你们已经看到了,陈大到了西北之后,已经初战告捷,后面贯通西域,已经开了个好头。”
贯通西域,对于帝王来说,是职业成就之一,也是每个皇帝都想要刷的成就,李云自然也不例外。
就目前来看,已经很有希望了。
西域的话题,众人又是商议了一个多时辰,李皇帝话锋一转,开口说道:“如今,旧周版图基本上已经重入朝廷手中,接下来就是治理问题了。”
“我现在,有个新的想法。”
皇帝看着杜谦,开口说道:“全国上下,要重修官道,保证驿路,以及商路畅通。”
“各道府州县,也要相应开始剿灭地方匪寇,让百姓承安。”
听到“剿匪”的事宜,在场众人有好几个,面露古怪之色,不过杜相公还是很快反应过来,他对着李云低头道:“陛下,这个时候战事未绝,是不是应当爱惜民力…”
“爱惜民力,我当然爱惜民力。”
皇帝陛下笑着说道:“各地修整官道,不必从劳役里出,朝廷出钱雇百姓做工就是了。”
杜谦依旧皱眉,他低声道:“陛下,真要如此,恐怕又会有人上下其手,层层卡要。”
皇帝摇头道:“不能因噎废食。”
“这个事情,不是一两年的事情,先让工部派人下去,大致上估算修官道的成本,然后由工部,与当地衙门定下约书,该多少钱就是多少钱。”
“定下钱数之后,工部负责监督,地方衙门具体承建。”
姚相公微微摇头:“哪怕定死价钱,地方官府也可以截留下来,不发给干活的百姓民夫。”
皇帝闻言,大皱眉头,他伸手敲了敲桌子:“那就让御史台派人下去巡视。”
他恼道:“难道非得让百姓出徭役不可?想给百姓花点钱,就这么难?”
本来,这个事情朝廷一道诏书下去,地方官府通过徭役征召民夫,就能够完成,但是李云想的是,通过搞基建,把一部分朝廷的钱给发下去。
这样,百姓收入就能提高一些,钱财能够流通起来,说不定就能让整个社会,发展的速度快一点。
商业,也能更快兴盛起来。
但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却阻力多多。
宰相兼御史大夫许昂,默默叹了口气:“只有出徭役,才能卡死地方官府贪墨的路子,即便是出徭役,地方官府也能从百姓那里,榨出些油水。”
听到这里,皇帝陛下沉默了一会儿,才缓缓开口。
“那这样罢,不由地方衙门牵头,由工部派人下去,自行雇佣地方百姓做工。”
他看向众人,皱着眉头问道。
“诸位以为如何?”
第1065章 大兴土木
这一场会议,到最后,还是没有商议出来一个切实可行的法子,归根结底,还是这个世界,信息沟通以及交通都太过迟缓,以至于很难保证行政效率。
而且,监管也比较困难。
正因为如此,上层行政的手段,往往比较简单,尽量不给下面什么操作空间。
比如说李云先前搞的新税,就是这种路子,如果收丁税,地方衙门还可以瞒报人口,截留下来一些,但是十年以来,地方土地已经清丈完毕,还多少田地就是多少田地,地方衙门总不能凭空变出或者凭空减少田地。
但是这种让地方衙门包干工程,操作空间就太大太大了。
好在,现在是开国初年,因为李皇帝个人性格的原因,再加上这些年也先后清理了几次贪官,虽然不可能上下俱无贪腐,但是整体风气,还是相对清正的。
因此,这个大基建的工程,才有可能做成。
做成这个基建之后,再过十年或者二十年,李云就有把握,把这个国家拉入新的时代。
当然了,前提是那个时候,他还依旧坐在现在这个位置上,没有龙驭归天。
再有就是,他还保持清醒,没有昏聩。
一场会议结束之后,众臣先后散去,李皇帝独独把新任的户部尚书卓光瑞留了下来,亲手给卓相公倒了茶水,开口笑道:“卓兄这一个月,户部接手的如何?”
卓光瑞微微低头道:“回陛下,臣署理过多年部政,事情还是熟悉的,现在已经接过差不多了。”
卓尚书这话,听起来寻常,却是颇有些意涵,李皇帝摸着下巴看着他,笑着说道:“接手了就好,今天谈的事情,跟户部工部俱有关系,卓兄原先做了许多年的工部尚书,如今令郎在任工部侍郎,现在又供职户部,这个事情,卓兄要多多出力。”
卓光瑞先是低头,应了声是,然后他看了看李云,想了想之后,问道:“陛下,这原本是摊派徭役就能做成的事情,如今朝野俱都清正,地方官也多是天子门生下派下去的,再加上许子望监察之事做得极好,朝廷的政令基本上可以通行无阻。”
“何必要这么麻烦?”
李皇帝没有坐在主位上,而是与卓光瑞面对面而坐,如同老友一般,他看着卓光瑞,开口说道:“还是不同的。”
“摊派徭役是没有什么问题,千古以来俱是如此,但是如杜相所说,这是空耗民力。”
“摊派徭役,无有任何报偿,有些还要百姓自备干粮,说到底,这是贫民。”
“而现在,国库富裕,我这里也有不少闲钱,如果能通过雇佣的法子,把这些钱分派下去,那就是富民。”
“民富之后,才会花钱,钱财愈流通,社会便越富有。”
说到这里,皇帝陛下笑着说道:“虽然朝廷在这个上面花出去的钱,未必会有多么大的规模,但是这或许可以作为一个良好的开端,引导整个社会,朝着这个方向去走。”
卓光瑞皱着眉头,显然并不是很认同。
在这些士大夫眼里,钱财都是有数的,流通与不流通,没有什么太大的分别,李云说的这些东西,已经有些超出他们的认知了。
看着卓光瑞的模样,李云也不恼,只是笑着说道:“我说的话,卓兄未必要信,咱们试着去做几年,几年之后自然可以见到成效。”
说着,李皇帝继续说道:“卓兄家里,有几个儿子?”
“五个。”
卓光瑞连忙低头道:“除长子卓重在工部供职外,其余四个儿子,有两个在朝廷里,还有两个在家里读书,不曾出仕。”
“有没有办事干练的?”
卓光瑞想了想,开口说道:“臣三子卓昌,虽然是恩荫官,但是诸子之中,他办事情最为妥当。”
说着,他看向李云,开口道:“陛下有什么差事要办吗?”
“就让他去工部挂职罢,由工部牵头,成立个做工程的…嗯,行当罢,称将作行,算是官营的行当。”
李皇帝默默说道:“这个行当,先负责整个河南道的官道修整以及拓宽,做成之后,由京兆府以及河南道三司衙门验收。”
“具体人员,由将作行,就是卓兄家那个老三,负责雇佣使用。”
皇帝陛下看着卓光瑞,继续说道:“从前,确有不少皇室产业,或是直接挂在户部的产业,但都不明朗,这个将作行,就是第一个国营的行当,以后专门负责土木工程。”
“卓兄以为如何?”
卓家,无疑是最适合负责这个事的人家了,毕竟工部户部,卓家都有占着,他们家负责这个事情,方便快捷。
当然了,此时的卓光瑞,依旧只是把这个事情当成一个差事,他还不明白,这个将作行的出现,到底意味着什么。
卓光瑞很快低头,开口说道:“臣遵命。”
皇帝陛下笑呵呵的说道:“回头,让你家这个老三进宫里来,我跟他见一面,交代他一些事情。”
“还有。”
李皇帝顿了顿,继续说道:“我家那个老三,最近也在外面做一些杂事,这个事情到时候可以让他占股一两成,权当让他跟着学一学如何当差办事了。”
卓光瑞一怔,然后抬头看了看李云,又低头道:“若是三殿下参与,自然是三殿下主事…”
李云摇头道:“这个将作行,我打算安排做个七品或者六品的职事,我家那老三,不太适合在工部挂职,再加上他年纪还小,就让他多看看,多学学罢。”
说到这里,皇帝陛下默默说道:“这个事情,估计要办个几年,等这个事情办成了,到时候卓兄就可以去吏部了。”
吏部,一直是新朝比较畸形的衙门。
因为这个衙门,长久以来,一直是身为宰相的杜谦兼管,但是中书事情又太多,杜谦其实管不了太多吏部的事情。
绝大多数事情,都是吏部两个侍郎在做,这两个侍郎,在李云心里,又不足以胜任这个吏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