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着李承乾,说道:
“承乾,你的建议朕会认真考虑。但此事关系重大,我们需要谨慎决策。朕会召集大臣们再次商议,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李承乾点点头,说道:“父皇,儿臣相信,一定能够找到应对吐蕃的良策。”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世民召集文武百官,多次商议应对吐蕃的策略。
李承乾也积极参与其中,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然而,由于各方意见不一,始终未能达成一致的决策。
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的心中充满了痛苦和挣扎。
他后悔自己当初的错误决定,但又担心再次决策失误会给国家带来更大的灾难。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统治方式,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做出正确的决策。
而文武百官们对李世民的失望也在不断加深。
他们觉得李世民在面对重大问题时,缺乏果断和远见。
一些官员开始私下议论,对李世民的领导能力产生了怀疑。
然而,尽管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大唐的朝廷并没有陷入混乱。
李承乾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领导能力。
他积极与文武百官沟通,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的行为赢得了一些大臣们的支持和赞赏,也让人们看到了大唐未来的希望。
“这件事情,和陆师预料的,完全相同。”
此间事情已经结束。
历史未曾改变。
唐朝依然和亲了。
李承乾摇了摇头,他之前已经劝谏过了,但父皇没有改变想法,那他就无能为力了,谁愿意屈辱的和异族和亲呢?
但话又说出来,努力他已经做过了,最后事情沦落到这种地步是父皇的原因,和他并无关系。
这件事情,和陆师预料的相同。
“现在就是那个武的事情了。”
“另外,新礼的事情结束,并且吐蕃并没有在贞观十二年进攻唐朝,而是选择在了贞观十一年,这两件事情都应该和陆师说一下。”
李承乾心中思索,随即便准备前往后世一趟。
就在唐朝这边,吐蕃入侵这件事情刚刚结束,李承乾准备前往后世之时。
同一时刻,另一个时空内的大明朝。
洪武十四年!
洪武朝前是元朝,并且经历过天下大乱,虽然已经见过十四年了,但此时依旧算长天下初定,徭役不均之弊日益凸显。
百姓苦不堪言,国家治理面临严峻挑战。
这件事情,其实很多人都看出来了,但是朱元璋依旧和陆煊所说的一样,这辈子恨透官吏了。
因此对于这些事情,关注度并不高。
一直到洪武十四年中旬,才进行解决。
朱标这段时间在为明朝发展各种火器的同时,可以说早就从陆煊那里知晓了这一年会发生的事情。
其中,有三件事情对于明朝很重要,并且现在火器发展的也差不多了。
朱标准备提前办了。
第一件事情,就是编制赋役黄册。
不处理好这件事情,百姓们依旧不会觉得他们生活在和平盛事中,依旧无法对于明朝有着一定的归属感。
他明白,这份任务不仅关系到百姓的福祉,更关乎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朱标首先决定广纳贤言。
他召集了一批有识之士,包括学者、官员、地方贤达等,共同商讨赋役黄册的编制之法。
这些人来自不同的背景,有着不同的见解和经验。
朱标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认真记录每一个建议。
关于户籍清查的讨论会上,气氛热烈而紧张。
官员们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臣率先发言:“太子殿下,户籍清查确为当务之急。然此事牵连甚广,若操作不当,恐引发民怨。臣以为,在派遣官员深入各地之前,应先制定详细的章程,明确官员的职责与权限,以免他们滥用权力。”
另一位年轻官员则提出不同看法:“老大人所言固然有理,但如今时间紧迫,若先制定章程,恐延误时机。不如先派遣官员下去,边清查边制定章程,如此可提高效率。”
“此言差矣!”
“若没有章程约束,官员们下去后必然各行其是,如何能确保信息的准确性?而且,若出现问题,又该如何追究责任?”
“各位大人,依下官之见,地方保甲制度虽可让百姓互相监督,但也可能引发邻里之间的矛盾。有些百姓可能会因私人恩怨而举报不实信息,这又该如何处理?”
众人陷入了沉思。
片刻后,有不同的声音响起:“我们可以设立专门的举报渠道,对举报者进行严格的保密措施。同时,对于恶意举报者,要给予严厉的惩罚,以确保举报的真实性。”
“但这样一来,又会增加大量的工作。”负责财政的官员担忧地说,“清查户籍本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再加上处理举报事宜,恐怕会超出我们的承受能力。”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朱标微微点头,“我们必须在确保清查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大家再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讨论再次热烈起来。
有人提出可以利用现有的地方机构,如县衙、里正等,配合清查工作,以减少人力成本。
有人则建议可以采用分批清查的方式,先从一些重点地区开始,逐步推广到全国。
“分批清查虽可减少压力,但可能会导致进度缓慢。”一位急性子的官员说道,“而且,如果不同地区的清查标准不一致,又会引发新的问题。”
“那我们可以制定统一的清查标准,对所有地区一视同仁。”
“但各地情况不同,统一标准可能并不适用。”
争论持续了很久,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各种解决方案。
朱标认真倾听着每一个人的发言,不时地在纸上记录着要点。
一位负责军事的官员突然说道:“太子殿下,户籍清查是否会影响到军队的征兵?如果在清查过程中发现大量逃兵或虚假户籍,该如何处理?”
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高度关注。有人认为应该先暂停征兵,等户籍清查完成后再进行。
有人则认为可以同时进行,但要加强对征兵过程的监督。
“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朱标沉思,“我们不能因为户籍清查而影响到国家的军事力量。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征兵过程中的问题。大家再好好想想,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
讨论越来越深入,涉及的方面也越来越广泛。
有人提到了户籍清查与税收的关系,有人则关注到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
“各位大人,我们不能只关注问题的一面,而应该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朱标说道,“户籍清查不仅是为了解决徭役不均的问题,更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要从全局出发,制定出一个全面、合理的方案。”
在朱标的引导下,大家开始重新审视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经过长时间的讨论,终于逐渐形成了一些共识。
首先,要制定详细的清查章程,明确官员的职责和权限,确保清查工作的规范进行,其次,要充分利用地方保甲制度,但要注意避免邻里矛盾,同时设立专门的举报渠道,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再者,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清查标准,但要确保总体的公平公正,最后,要协调好户籍清查与征兵、税收等其他工作的关系,确保国家的各项事务顺利进行。
朱标看着大家,满意地点点头:“各位爱卿辛苦了。今日之讨论,让我们对户籍清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要按照这些共识,尽快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贡献。”
随着讨论的结束,官员们纷纷散去,开始着手准备户籍清查的各项工作。
而朱标则继续思考着下一步的行动,他深知,这场户籍清查之战才刚刚开始。
他下令从中央和地方选拔一批廉洁奉公、能力出众的官员,组成户籍清查队伍。
这些官员经过严格的培训后,分赴各地开展工作。
朱标亲自为他们送行,叮嘱道:
“各位爱卿,此次户籍清查关乎国家大计,百姓福祉。你们务必尽心尽力,公正廉洁,不得扰民。如有违者,定严惩不贷。”
官员们深受鼓舞,纷纷表示一定不辱使命。
在户籍清查的过程中,朱标密切关注进展情况。
他要求官员们定期汇报工作,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对于一些复杂的情况,他亲自召集专家进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为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朱标还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审核制度。
每一份户籍资料都要经过多级审核,确保无误后才能录入黄册。
同时,他鼓励百姓举报不实信息,对举报者给予奖励。
除了广纳贤言,朱标还深入民间进行调研。
他带着随从,轻车简从,走访了许多地方。
他走进百姓的家中,与他们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对徭役的看法。
在一个小村庄里,朱标看到一位老人独自生活,家境贫寒。
他上前询问老人的情况,老人感慨地说:
“太子殿下,我们这些百姓日子过得苦啊。徭役繁重,田租又高,实在难以承受。”
朱标听后,心中十分难过。
他安慰老人道:“老人家,您放心,我一定会想办法解决徭役不均的问题,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在另一个地方,朱标遇到了一群正在劳作的农民。
他与他们交谈起来,农民们纷纷诉说着徭役不均给他们带来的苦难。
朱标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不时地提出问题。
他了解到,有些地方的里长和甲首滥用权力,加重百姓的徭役负担。
他决定要加强对里长和甲首的管理,确保他们公正履行职责。
通过深入民间调研,朱标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徭役不均的严重性和百姓的疾苦。
他回到京城后,立即召集官员们商讨对策。
他提出:“我们要严格选拔里长和甲首,确保他们德才兼备,公正廉洁。同时,要建立监督机制,防止他们滥用权力。”
官员们纷纷表示赞同,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
在官员任用方面,朱标十分谨慎。
他亲自考察每一位候选人,了解他们的品德、才能和政绩。
对于那些有不良记录的人,坚决不予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