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李泰不想让李承乾的想法得逞,同时他意识到这是一个拉拢五姓七望的好机会,他立刻上书,反对李承乾。
李泰在书中写道:
“父皇,太子之议,实乃过激之举。五姓七望等大家族,虽有小过,然其累世簪缨,对王朝亦多有贡献。贸然整治,恐致人心惶惶,天下不稳。且此举易引发动荡,于国不利。儿臣恳请父皇三思,另寻妥善之策。”
皇帝接到李泰的上书,再度陷入沉思。
一边是太子李承乾坚决主张整治大家族以保王朝根基稳固,一边是魏王李泰反对太子之议,认为此举过激。
皇帝决定再次召集重臣商议此事。
朝堂之上,气氛紧张而凝重。
支持太子的大臣与支持魏王的大臣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李承乾怒视李泰,斥责道:“
魏王,你为一己之私,竟不顾王朝安危。大家族势力如虎狼,若不及时整治,必将噬主。”
李泰却不以为然,反驳道:
“太子此言差矣。大家族乃王朝之基石,岂能轻易撼动?你之主张,不过是鲁莽之举。”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时,一位老臣站了出来。
他缓缓说道:
“陛下,太子与魏王所言皆有道理。整治大家族确有必要,但亦需谨慎为之。可先以安抚之策,分化大家族势力,再逐步进行整治。”
皇帝微微点头,觉得此计可行。
李泰见皇帝有所动摇,心中暗喜。
他趁机再次进言:
“父皇,儿臣愿前往与五姓七望等大家族沟通,劝其收敛行为,为王朝效力。如此,既可避免冲突,又能稳定局势。”
皇帝思索片刻,同意了李泰的请求。
李泰立刻行动起来,他秘密会见五姓七望的代表,许以好处,试图拉拢他们。
五姓七望的家族们见魏王有意庇护他们,便开始动摇。
一些家族决定暂时观望,不再积极反抗朝廷的整治行动。
李承乾得知李泰的举动后,心急如焚。
他深知李泰此举必将给整治行动带来巨大阻碍。
于是,他决定再次上书皇帝,阐明整治大家族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父皇,魏王之策,乃饮鸩止渴。大家族势力一日不除,王朝便一日不得安宁。儿臣恳请父皇坚定决心,继续推进整治行动,不可因一时之利而放弃长远之策。”
李承乾言辞恳切。皇帝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他既担心整治大家族引发更大的动荡,又不想放弃对大家族的管控。
在这关键时刻,皇帝决定亲自深入民间,了解百姓对整治大家族的看法。
皇帝微服私访,看到了大家族兼并土地后百姓的困苦生活,也听到了百姓们对朝廷整治大家族的渴望。
回宫后,皇帝下定决心,继续支持李承乾的整治行动。
李泰的拉拢计划失败,心中不甘。
他开始暗中策划,企图破坏整治行动。
而李承乾则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全力以赴地推进整治大家族的行动。
一场更加激烈的斗争,在王朝的大地上悄然展开。
李承乾准备对五姓七望中的清河崔氏动手,他立刻派遣人手前往各地搜集证据。
他搜集到,清河崔氏有官员贪没朝廷军饷。李承乾拿到确凿证据后,立即上书皇帝,详细陈述清河崔氏官员贪没军饷之事。
奏书中写道:“父皇,儿臣经多方查证,清河崔氏官员胆大妄为,贪没朝廷军饷,致使边军粮草匮乏,军心不稳。此等恶行,严重危害国家安危,若不加以严惩,难以正国法、安民心。”
皇帝见奏书后,龙颜大怒。
他下令李承乾彻查此事,务必将涉案官员绳之以法。
李承乾领命后,迅速组织精干力量,对清河崔氏展开全面调查。
清河崔氏得知消息后,陷入一片恐慌。
他们一方面试图销毁证据,掩盖罪行;另一方面,紧急联络其他大家族,寻求支持。
然而,李承乾行动迅速,不给他们任何喘息之机。
在调查过程中,李承乾发现清河崔氏不仅贪没军饷,还存在诸多其他违法乱纪之事。
他们勾结地方官员,垄断商业,欺压百姓,恶行累累。
李承乾决定一鼓作气,将清河崔氏的所有罪行公之于众。
他召集朝中大臣,公布了清河崔氏的罪状。
大臣们震惊之余,纷纷表示支持李承乾对清河崔氏的惩处。
李承乾趁热打铁,向皇帝建议对清河崔氏进行严厉制裁。
皇帝采纳了李承乾的建议,下令抄没清河崔氏的家产,严惩涉案官员。
同时,皇帝还发布诏书,警告其他大家族引以为戒,不得再有违法乱纪之举。
清河崔氏的倒台,在五姓七望中引起了巨大震动。
其他大家族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纷纷收敛势力,不敢再与朝廷对抗。
李承乾的整治行动取得了重大胜利,王朝的统治更加稳固。
然而,魏王李泰却不甘心看到李承乾的成功。
他暗中勾结一些心怀不满的官员,企图寻找机会破坏李承乾的声誉,再次挑起争斗。
而李承乾则时刻保持警惕,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若清河崔氏反抗,必将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皇帝李世民这边,清楚下面的斗争,此时他心中很复杂。
清河崔氏作为五姓七望之一,底蕴深厚,势力庞大。他们一旦决定反抗,首先会紧急联络其他大家族,试图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朝廷。
各大家族出于唇亡齿寒的担忧以及维护自身利益的考量,很可能会响应清河崔氏的号召,形成一股强大的反对势力。在地方上,清河崔氏会利用多年来培植的人脉和影响力,煽动百姓的不满情绪,制造混乱。
他们可能会散布谣言,声称朝廷不公,对大家族进行无端打压,以获取民众的同情和支持。一些不明真相的百姓或许会被其蛊惑,加入到反抗的队伍中。
那么,是否还对这些大家族出手?
第167章 李承乾的谋划,对五姓七望的打击!
另一边的李泰,也在思索着当今的情况。
大唐盛世,长安城中繁华如锦。
可皇宫之内,无声的风暴却在悄然酝酿。
魏王李泰,风姿绰约,才华横溢,心中却有着勃勃野心。
他深知五姓七望在大唐的深厚根基和巨大影响力,于是极力拉拢,企图借助他们的力量,为自己登上太子之位铺平道路。
那些世家大族,自恃门第高贵,在李泰的示好下,纷纷响应。
一时间,李泰周围聚集了不少权贵之士,势力渐涨。
而太子李承乾,性情刚直,心怀天下。
他深知五姓七望长期以来把控着大量政治资源,对大唐的长治久安并非好事。
他们凭借着家族的荣耀和财富,垄断仕途,阻碍了寒门子弟的上升之路。
李承乾坚决反对五姓七望继续在大唐获取政治权利,他主张广纳贤才,不论出身,唯才是举。
双方的争斗日益激烈,朝堂之上,明争暗斗不断。李泰一党处处针对李承乾,而李承乾也毫不示弱,凭借着太子之位和自己的忠诚追随者,与之抗衡。
然而,唐太宗李世民,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却不想看着自己的儿子们如此争斗下去。他深知内斗只会削弱大唐的实力,影响国家的稳定。他试图调解双方的矛盾,希望他们能够以国家大局为重,停止争斗。
但李承乾却对唐太宗感到失望。他认为父皇没有看到五姓七望的危害,没有坚定地支持他的改革主张。他觉得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被忽视,心中充满了委屈和愤懑。
在这场争斗中,大唐的未来变得扑朔迷离。李承乾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明白,单纯的对抗并不能解决问题。他决定寻找新的方法,既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又能让父皇看到他的决心和能力。
而李泰,虽然暂时占据上风,但他也明白,父皇的态度至关重要。他开始小心翼翼地揣摩着父皇的心思,调整自己的策略。
长安城中,风云变幻。大唐的命运,究竟会走向何方?在这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奋斗,而大唐的辉煌,也将在这波澜壮阔的争斗中,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就在李承乾想继续对五姓七望下手的同时,边疆传来消息,薛延陀日益强大。
这让李世民和满朝文武有些心中不安。
皇宫之中,气氛凝重。
李世民眉头紧锁,望着满朝大臣,沉声道:
“薛延陀势大,如之奈何?”
众臣面面相觑,一时无人敢轻易发言。
此时,李承乾心中一动。
他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扭转局势的机会。
他上前一步,拱手道:
“父皇,儿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加强边疆防御,调派精兵强将前往镇守。同时,可派遣使者与周边诸国修好,共同对抗薛延陀。”
李泰却不以为然,他冷笑一声道:
“太子殿下所言差矣。薛延陀强大,岂是轻易可敌?如今之计,当以和为贵,许以重利,使其罢兵。”
李承乾怒视李泰,道:
“魏王此言,乃是示弱之举。薛延陀狼子野心,若不加以遏制,必成大患。”
李世民听着两人的争论,心中思索。
他深知,无论是战是和,都需谨慎决策。
此时,一位老臣站出来道:
“陛下,老臣以为,可先派使者探其虚实,再做定夺。”
李世民微微点头,道:“善。”
于是,派遣者前往薛延陀。
而李承乾并未放弃对五姓七望的关注。
他深知,边疆危机虽重,但国内的问题同样不可忽视。
趁着朝廷上下忙于应对薛延陀之际,五姓七望又开始蠢蠢欲动。
李承乾暗中联络一些忠诚之士,继续谋画着对五姓七望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