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明白,只有铲除这些世家大族的势力,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然而,他的行动并未逃过李泰的眼睛。李泰趁机向李世民进谗言,称李承乾不顾大局,在边疆危机之时还在进行内斗。
李世民对李承乾的行为感到不满,下令让他停止对五姓七望的行动。
李承乾心中悲愤,他觉得自己的一片忠心被误解。
但他并未放弃,他决定等待时机,再次向父皇证明自己的正确。
而此时,使者从薛延陀归来,带来了令人不安的消息。
薛延陀首领态度强硬,要求大唐割让土地、进贡财物,否则将举兵南下。
大唐再次陷入危机之中,李世民和满朝文武不得不重新审视局势,做出艰难的决策。
李世民想了想,立刻做出部署。
他拜真珠可汗的两个儿子为小可汗,并赐给二人鼓纛,本欲分散薛延陀的力量,然而事与愿违。
薛延陀的势力并未如李世民所愿被削弱,反而在困境中越发团结。
消息传回长安,朝堂之上一片哗然。
李世民面色凝重,心中忧虑更甚。
他深知薛延陀的强大已成为大唐的重大威胁,若不妥善应对,恐生变数。
李承乾见此情形,再次进言:“父皇,薛延陀如今势大难制,当以武力震慑。儿臣愿请命领兵,讨伐薛延陀,以彰显我大唐天威。”
李泰却反驳:“太子殿下此言差矣。薛延陀兵强马壮,此时贸然出兵,胜负难料。不如继续采用怀柔之策,许以重利,使其归降。”
“魏王只知怀柔,却不知薛延陀野心勃勃,岂会轻易归降?若不趁早将其遏制,日后必成大患。”
李世民陷入沉思,一时难以抉择。此
时,一位老将站出来道:“陛下,老臣以为,可先加强边境防御,同时观察薛延陀动向。若其有侵犯之意,再出兵讨伐不迟。”
李世民微微点头,道:“善。”于是下令加强边境防御,密切关注薛延陀的一举一动。
而在此时,五姓七望见大唐面临薛延陀的威胁,又开始暗中活动。
他们企图利用这个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谋取更多的政治利益。
李承乾对五姓七望的举动洞若观火,他深知若不及时打压,这些世家大族必将成为大唐的心腹之患。但他也明白,当前首要任务是应对薛延陀的威胁。
随着时间的推移,薛延陀的动作越来越频繁真珠可汗不断扩充兵力,大有南下之势李世民意识到,战争已不可避免。
“儿臣心中的想法是,主动进攻薛延陀!”
李承乾建议主动发兵,攻打薛延陀。
李世民听后,陷入了犹豫不决之中。
一方面,他深知薛延陀势力强大,贸然出兵恐有风险;另一方面,若不加以遏制,薛延陀日后必成大患。
思及此,李世民决定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此事。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
李世民高坐龙椅,目光扫过群臣,沉声道:
“太子提议主动发兵攻打薛延陀,众卿以为如何?”
武将们率先发言。
一位虎背熊腰的将军站出来,声如洪钟:
“陛下,末将以为,薛延陀日益强大,若不趁早将其剿灭,日后必成我大唐心腹之患。如今我大唐兵强马壮,正可主动出击,一举荡平薛延陀。”
另一位老将也点头附和:
“陛下,薛延陀狼子野心,不可不防。此时出兵,可彰显我大唐天威,震慑周边诸国。”
然而,文官们却有不同的看法。
一位文臣上前一步,拱手道:
“陛下,臣以为不可轻易出兵。薛延陀虽势大,但我大唐可采取怀柔之策,许以重利,使其归降。如此,既可避免战争,又能维护边境稳定。”
“此言差矣!”
“薛延陀野心勃勃,岂会轻易归降?若一味怀柔,只会让其更加嚣张。唯有出兵讨伐,方能永绝后患。”
群臣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有的主张出兵,有的主张怀柔,一时之间,朝堂上热闹非凡。
李世民静静地听着群臣的争论,心中权衡利弊。他明白,无论是出兵还是怀柔,都有其风险和好处。此时,一位睿智的老臣站出来,缓缓说道:
“陛下,臣以为,出兵与否,当视情况而定。若薛延陀有侵犯我大唐之意,自当出兵反击;若其暂无动作,可先加强边境防御,观察其动向,再做决策。”
李世民微微点头,觉得老臣之言甚有道理。
他沉思片刻,道:
“众卿所言皆有道理。此事关系重大,容朕再斟酌斟酌。”
于是,这场关于是否出兵攻打薛延陀的商议暂时告一段落。而大唐的未来,也在这犹豫不决中充满了变数。
李世民在是否出兵攻打薛延陀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朝堂之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在这关键时刻,李靖站了出来。
李靖虽已年迈,但眼神中依然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他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到朝堂中央,向李世民拱手行礼道:“陛下,老臣有话要说。”
李世民微微颔首,示意李靖继续。李靖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地说道:“陛下,薛延陀如今势大,若不加以遏制,日后必成我大唐心腹之患。太子殿下提议主动发兵,老臣以为此乃明智之举。”
众臣闻言,纷纷侧目。有人心中暗自嘀咕,李靖将军向来谨慎,此次为何如此果断地支持出兵呢?
李靖仿佛看出了众人的疑惑,接着说道:“陛下,老臣并非鲁莽之人。老臣仔细研究了薛延陀的局势,已有了一套完整的作战计划。”
李世民顿时来了兴趣,问道:“李将军,快说说你的作战计划。”
李靖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陛下,薛延陀真珠可汗虽有强兵二十多万,但并非无懈可击。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南北两部的两位小可汗虽受其父亲节制,但心中未必没有自己的算盘。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采取分化瓦解之策。”
“首先,我们可以派遣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和友好的态度前往薛延陀南部,秘密与南部小可汗接触。向他表明,只要他愿意脱离真珠可汗,归顺大唐,大唐将给予他丰厚的赏赐和尊贵的地位。南部小可汗本就对真珠可汗心存不满,若我们许以重利,他很有可能倒戈相向。”
“其次,我们可以在边境地区集结兵力,做出随时进攻的态势。真珠可汗见此情形,必然会加强防御,将兵力集中在北部边境。此时,我们可以派遣一支奇兵,绕道薛延陀后方,攻击其薄弱之处。薛延陀首尾不能相顾,必然陷入混乱。”
“最后,当薛延陀陷入混乱之时,我们再发动全面进攻,一举将其击败。陛下,此乃老臣的作战计划,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李世民听着李靖的作战计划,陷入了沉思。这个计划确实有很大的可行性,但战争毕竟充满了不确定性,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朝堂之上,众臣也开始议论纷纷。有的大臣认为李靖的计划过于冒险,一旦失败,大唐将陷入被动;有的大臣则认为李靖的计划很有创意,可以一试。
李世民思索良久,最终下定决心。他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说道:“李将军的作战计划甚为精妙,朕决定采纳。众卿不必再议,全力配合李将军筹备战事。”
李靖得到李世民的支持,心中大喜。他再次拱手行礼道:“陛下放心,老臣定当竭尽全力,为大唐击败薛延陀。”
于是,大唐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战事。李靖亲自挑选精兵强将,制定详细的作战方案。同时,使者也被秘密派遣前往薛延陀南部,展开外交攻势。
在这个过程中,李承乾也积极参与其中。他深知这场战争对大唐的重要性,也明白这是自己证明自己的机会。他协助李靖筹备战事,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而李泰则在一旁冷眼旁观。他心中嫉妒李承乾能够参与这场重要的战争,同时也担心李承乾在战争中取得胜利,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太子之位。于是,他暗中勾结一些大臣,企图在战争中给李承乾制造麻烦。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大唐的军队在李靖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准备。而薛延陀方面,真珠可汗也察觉到了大唐的动向,加强了边境防御。
一场决定大唐命运的战争即将拉开帷幕。在这个关键时刻,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和信念而努力。而大唐的未来,也将在这场战争中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第168章 新的计划,攻打薛延陀!
大唐皇宫,巍峨壮丽,阳光洒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上,却难掩此刻紧张的气氛。
唐太宗李世民在决定让李靖攻打薛延陀后,本以为事情会按部就班地进行下去,却没想到太子李承乾此时站了出来。
李承乾身着华丽的太子服饰,面容坚毅,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渴望与决心。他大步走到李世民面前,跪地行礼道:“父皇,儿臣恳请一同参战。薛延陀势大,此乃关乎大唐安危之战,儿臣身为太子,理应肩负起保家卫国之责。再者,儿臣也想借此机会,为父皇分忧,为大唐百姓谋福祉。”
李世民微微皱眉,心中暗自思索。他深知李承乾此举必有深意,一方面,他确实看到了李承乾的勇气和担当,身为太子,能有这份为国征战之心,实属难得;另一方面,他也明白李承乾背后的考量,那便是与李泰的夺嫡之争。如今李泰在朝中势力渐涨,李承乾或许是想通过掌控一些军中权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就在李世民犹豫不决之际,李泰得到了消息,立刻匆匆赶来。李泰身着一袭紫色长袍,风度翩翩,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嫉妒与警惕。他快步走到李世民面前,行礼后说道:“父皇,儿臣坚决反对太子一同参战。太子乃国之储君,理应坐镇京城,处理朝政,岂能轻易涉险?再者,太子此举,分明是想积蓄军事力量,未来谋反。”
李承乾闻言,怒目圆睁,站起身来指着李泰道:“魏王,你休要血口喷人。我一心为国,只想为大唐尽一份力,岂有谋反之心?你如此污蔑我,究竟是何居心?”
“太子殿下,你何必惺惺作态?你想参战,无非是想借机扩大自己的势力,为日后夺位做准备。你以为父皇看不出来你的心思吗?”
李承乾正要反驳,李世民却抬手制止了他们。“都给朕住口!”李世民的声音威严而冷峻,“你们兄弟二人,在这朝堂之上争吵不休,成何体统?”
文武百官们面面相觑,不敢言语。他们深知这场储位之争的复杂性和敏感性,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火烧身。此刻,他们只能默默地站在一旁,等待李世民的决断。
李世民扫视了一眼群臣,缓缓说道:“太子想参战,其心可嘉。但魏王所言,也并非毫无道理。太子乃国之根本,若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
“父皇,儿臣定会小心谨慎,绝不会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儿臣只是想为大唐出一份力,同时也想证明自己的能力。请父皇成全。”
“父皇,万万不可。太子若参战,一旦掌握了军事力量,日后若有不臣之心,谁能制衡?此事关系到大唐的江山社稷,还请父皇三思。”
李世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他明白,这场储位之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到大唐的未来。
他既不想让李承乾冒险,又不想让他在这场争斗中处于劣势;同时,他也对李泰的动机产生了怀疑,担心他过于急切地想要打压李承乾,会引发更大的内乱。
时间在沉默中悄然流逝,皇宫中的气氛愈发紧张。
李世民来回踱步,心中权衡着利弊。
最终,他停下脚步,缓缓说道:
“太子参战之事,容朕再考虑考虑。今日暂且退朝,明日再议。”
群臣如释重负,纷纷行礼退朝。
李承乾和李泰对视一眼,眼神中充满了敌意。
他们都知道,这场争斗远未结束,而明日的朝堂之上,又将是一场激烈的较量。
李承乾回到东宫,心中充满了焦虑。
他深知自己必须争取到这次参战的机会,否则在与李泰的夺嫡之争中将会更加被动。他
召集了自己的亲信谋士,商议对策。
谋士们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认为应该继续向李世民表明自己的忠心和决心,强调参战的必要性;有的则建议采取迂回策略,拉拢一些朝中重臣,为自己说话;还有的提出可以从军事战略的角度出发,向李世民展示自己对战争的见解和规划,以证明自己有能力在战场上为大唐建功立业。
李承乾仔细听取了谋士们的建议,陷入了沉思。他明白,自己必须谨慎行事,不能让李世民看出自己的野心,同时又要让他相信自己参战是为了大唐的利益。
与此同时,李泰也在魏王府中与自己的谋士们商议着应对之策。
他们一致认为,必须坚决阻止李承乾参战,否则李泰在夺嫡之争中的优势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谋士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策略。
首先,要继续在李世民面前抹黑李承乾,强调他参战的危险性和不良动机;其次,可以暗中联络一些对李承乾不满的官员,让他们在朝堂上反对李承乾参战;最后,要准备好应对李承乾可能采取的各种策略,随时做出反击。
李泰听了谋士们的建议,微微点头。
他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在李世民面前不断进谗言,另一方面积极拉拢朝中势力,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支持。
第二天,朝堂之上,气氛比昨日更加紧张。李世民高坐龙椅,面色凝重。李承乾和李泰分别站在两侧,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警惕。
李世民开口道:“昨日太子请求参战,魏王反对。今日朕想听一听众卿的意见。”
群臣们沉默片刻,一位老臣站出来说道:“陛下,老臣以为,太子参战,风险太大。太子乃国之储君,若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且太子从未有过征战沙场的经验,恐难以胜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