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召唤游戏玩家 第173节

  济尔哈朗奉命征讨索伦部,如今统帅万余清骑凯旋而归。

  他骑着宝马在百步外翻身下地,脸上挂着兴奋的笑,三步并作两步飞速跑来。

  济尔哈朗精准地停在三步之外,刚要对皇帝行大礼,黄台吉便迎上去给了他一个用力的拥抱。

  此刻两位堂兄弟只论亲情,不论君臣。

  济尔哈朗一想到黄台吉早已贵为皇帝,还以“抱见礼”拉近双方的距离就备受感动。

  “臣为陛下掳来索伦诸部三千五百丁口。”济尔哈朗侧身遥指队列后方牵引的俘虏。

  “好!如此一来我八旗满洲各牛录的丁口便能多补一些了。”黄台吉语气喜悦地说,“你是此战的大功臣,你的镶蓝旗可以优先挑选。”

  济尔哈朗闻言再度欣喜,“谢陛下恩典!”

  黄台吉沉吟片刻,还想再说些什么,忽然瞧见沈阳方向奔出十余骑快马。

  为首一人迅速翻身下马,飞跑至黄台吉面前跪下,双手捧起一方木盒,“陛下,盖州来信。”

  接过木盒取出红线缠封的纸卷,拔出小刀轻轻挑断一根根红线,纸卷上记录的关键消息很多。

  总结一下就是智顺王被生擒,水师兵马全灭,明军挟大胜之威集结一二万兵马渡海攻打辽南。

  黄台吉面色阴沉,扭头对几位护军统领发布几个简短命令,随后以微笑面孔交代济尔哈朗与兵部的人员交接俘虏丁口,。

  他还有一些“琐事”急需处理,就不过问庆功宴之类的诸多事宜了。

  黄台吉踩着包衣的后背登上战马,肥胖的身躯犹如一团椭球压在战马背上。

  他迅速奔回沈阳,召集一众亲王贝勒、固山额真、汉臣议事。

  多亏他在直隶、山东安插的细作,得以迅速获取诸多变故。

  智顺王水师全灭,意味着大清丧失好不容易得到的制海权。

  大清既无法封锁渤海洋面,又不能渡海攻打登莱,黄台吉构想的“登莱攻略”皆成泡影。

  黄台吉也能猜到旅顺,金州势必不保。

  盖州以南的三座战略要地即将重归明军之手,辽南局势似乎一夜回到四年前。

  既是背嵬军,也是黑旗军。

  这伙强人挫败他南下大军,又打败他精心笼络的汉军水师。

  他们究竟是什么人,偏偏一直跟大清作对!

  他命令细作散播“捧杀”谣言,那小皇帝的确信了三分,不断抽调黑旗营的强军四处奔波。

  可是奇了怪的是,那李姓小儿的精兵好似抽不干,南阳一战两千余黑旗兵全军覆没,如今驻扎登州的背嵬军也屡战屡胜。

  要么是李小将练兵得法,任何老弱病残都能练成一支精悍强军。

  要么是此人持有特殊“秘法”,只要是黑旗营出身的士卒,无论去哪都能维持战力,比如定期服用某种秘密丹药。

  风头正盛的黑旗军由此进入黄台吉视野。

  他给驻扎京师的细作们传达指示,命令他们打探关于黑旗军的消息,没多久,细作收集的消息就通过特殊渠道传回。

  传闻黑旗军起于豫南山谷,那李小将凭借过人能力,组织十三乡村壮丁,一鼓作气平了险恶山贼。

  随着乞活贼兴起,他组织家丁坚守城寨,保全一方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接着审时度势,瞧准贼寇离境的时机,率领家丁夺回县城。

  然而他没有杀死贼寇家属,反而将其礼送出境,因此与贼寇达成“君子协定”,足足一年时间两不相侵,唯有小股零星部队时而交锋。

  李小将后来平猛虎贼,北上抵御八旗,又迅捷踏平红巾贼,挥师返乡不足一季便又亲率大兵连收四城。

  饶是黄台吉看到这些情报,也不由得感叹,生子当如李都督。

  要是李牧是他儿子,大清国运必定蒸蒸日上。

  世人皆赞李都督之忠义,黄台吉却持相反意见。

  黄台吉不信这世上有大忠之人,或者说他不信朱由检如此德薄之人,配得此大忠大义之人。

  他揣测李小将一定有所图谋,此人不过二十来岁已然身居高位,日后再立奇功,明廷还有何奖励可赏?

  封侯,封公,乃至裂土封王?

  纵使李牧本人无所图谋,形势也会逼着他走向不忍为的道路。

  而且黄台吉查看粗陋的沙盘,惊奇发现李牧正在关内各地布局。

  李小将明明拥有剿灭乞活贼的实力却不急着去做,许是“急流勇退”,也可能是养寇自重,等着朝廷给他升官加赏。

  这小子服从朝廷调兵前往各处,一部去登州,一部去豫南南阳,将来还要抽调一部分前往辽西。

  看起来任由朝廷分权削弱,同为野心家的黄台吉却嗅到一股阴谋味道。

  若是李小将能操控分支兵马,那这些悍卒表面分权,实则是占据各省要地,一旦形势有变,数省地盘都将归入李小将之手。

  只是南阳这一路黄台吉想不明白。

  李小将是想借着支援友军的名义,趁机占据南阳重镇,没料到守军闭门不开才导致全军覆没。

  还是真的忠心为国?

  两千精锐实在太过珍惜,李小将总不可能是故意派人去送死的。

  也正是南阳一败,导致他始终看不透李小将的真实用意,其人究竟大忠,还是大奸?

  假如李牧野心勃勃,图谋整个天下,新的疑问产生了

  既然黑旗军是李小将的核心力量,为何要服从朝廷军令派到登州、辽南,为了明廷这样的潜在对手消耗自己的嫡系?

  换做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统治者,都不会自轻自贱给别人做嫁衣。

  黄台吉左思右想也想不明白李小将派兵到辽南,为了南朝拼死血战究竟图什么?

  假如他真是百年难遇的大忠臣,就图那点王侯爵位,名留青史的美名么?

  与天下王土相比,区区王侯爵位、青史留名算得了什么。

  李小将有成千上万的精锐黑旗军,明明有争霸天下的资本,却甘愿为明廷驱使消磨精锐骨血,简直愚蠢。

  保存实力等到天下有变再站出来横扫天下,才是一个霸主真正该做的。

  黄台吉想不通,也就懒得再去思考此人的本心……

  细作探得背嵬军精兵两千人出头,而年初接连挫败左右两路八旗的黑旗军起码五六千人。

  按照五六千黑旗军可配合友军,单对四五万大清战辅兵来看。

  战力稍弱的两千背嵬军精兵差不多能抗衡大清一万战兵。

  算上其他明军部众,黄台吉只要安排三万余战辅兵差不多就能与之打成平手,甚至占据些许优势。

  不过辽南战局并不急于一时,敌兵即使拿下三座要地,北上盖州也要跨越二百多里,身后粮道处处都是破绽。

  只要大清重兵在前牵制,轻骑绕后袭扰粮道,饶是背嵬军再强,也得跟着友军乖乖退回复州。

  更重要的是辽西明军竟然动了。

  这些人平日里只会小打小闹,居然真的出兵攻打义州了。

  辽西之地一直是黄台吉绕不开的眼中钉,若想安稳入关占据南朝北方之地,务必夺取辽西,乃至山海关重镇。

  原本没有辽南之事,他就打算集结重兵包围锦州,哪怕是困城一年,两年,也得给锦州拿下,还能顺便围点打援消磨南朝有生力量。

  如今明廷不思防守,反而主动派兵进攻。

  他巴不得多多消灭明军机动兵力,没想到那小皇帝竟给他送上门来,真是瞌睡来了有人送枕头。

  经过一众文武对战略细节修正与补充,黄台吉终于确立接下来的战略优先级。

  全国满蒙汉八旗三丁抽二,组建十万八旗战兵。

  征南大军换成阿济格为主帅,多铎为副帅,全军一万五千旗丁,一万包衣,三位汉军王公一万人,五千朝鲜人,总计四万大军南下。

  一直在盖州逗留、罹患“恐黑症”的豪格不适合进攻背嵬军,应该去征西大军打打辽西明军治一治心病。

  征西大军由济尔哈朗担任主帅,多尔衮,豪格担任副帅,总领一万旗丁,两万包衣,再联络外藩蒙古出兵一万,共同对付辽西明军。

  而他大清的皇帝,手握六万八旗战兵,四万武装包衣,总计十万大军坐镇辽阳,无论南面、西面取得何等成果,他都将亲率前往扩大战果。

  这一次双线作战,他一定要打得南朝不敢再图关外之地。

  大清势必压倒大明,而他黄台吉也一定能成为天下之主!

第219章 星期四吃肯德基

  崇祯十二年,夏末。

  辽南的夏季似乎比以往消失的更早,还没过几天温暖日子,就让人感到秋冬的寒凉日浓。

  混杂水汽的凉风呼啸而过,犹如冰籽打在脸上,冯汉民打了寒颤,吸入鼻腔的空气也愈发刺人。

  冯汉民原先是直隶人,三年前鞑子入关劫掠给他逮来辽南做苦役。

  这年头的天气也不知怎的一年比一年冷,如今比他儿时的气候更冷,而辽南又比他的家乡更冷。

  他还记得前些日子冒死跟随军爷坐船返回登州

  那时他知道鞑子的水师封锁了洋面,若是坐船渡海九死一生,但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谁知道明日能不能活,就算是死也能离家近点。

  好在军爷保护,老天保佑,他幸运抵达登州,终于踏在故乡联结的土地上。

  智顺王被抓游街的当天,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他东奔西走弄了点狗屎掺在泥巴里,狠狠给这狗汉奸来了一发,还真给他命中了。

  看着那狗汉奸一脸忧愁痛苦,冯汉民别提有多解恨,浑身都充满干活劲头。

  原本背嵬军准许冯汉民这类“奴隶”返乡回家。

  可是鞑子连续入关劫掠多次,他们的家园被焚毁,亲友也被屠杀殆尽,没屋没田没钱,已是无家可归。

  他也试过给一些老爷做短工割麦子,谁知对方刻意压低工钱,还说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这还不如跟着背嵬军做辅兵、民夫,虽然要去前线打仗非常危险,但起码能混口饭吃。

  于是,官军北上旅顺之际,他再次成为背嵬军屁股后面的小尾巴。

  官军的战力一般,但在背嵬军猛打猛冲的带动下,接连攻破旅顺、南关、金州,一路打到萧家关,最后攻破盘古堡与复州的兵丁成功会师……

  大军缴获的钱粮、军械、旗帜无数,堆放在一起都是几座小山。

  冯汉民也因此受益,他身上的衣服和脚上的鞋子,都是从一个金州鞑子身上脱下来的,有些大不太合身。

  不过冯汉民没什么抱怨的,能有“新衣服”和“新布鞋”已经是背嵬军爷开恩。

  起初接连有官军从他手里抢夺,还是背嵬军站出来制止,握着战刀傲视群雄:谁敢袭扰百姓就跟背嵬军腰刀子见红,才震慑住那群官军。

  这些天不断会合而来的官军很多,有保定督标的数千人,有南直总督的数千人,还会有更多援兵与弹药钱粮抵达

  据说当今皇帝听闻辽南接连大捷,龙颜大悦,命令各省兵马加紧驰援辽南,以便辽西、辽南两路协力踏平东虏。

  背嵬军的老上司也派来七百精兵,皇帝还批准这位李都督新编的数千精兵,不必调往辽西,而是直接调去登州支援辽南。

  按照一些曾经当过小卒、乡勇的“前奴隶”话说,朝廷动真格起来,这是要灭此朝食了。

  冯汉民听不懂什么典故、成语,只知道皇帝要建奴死。

首节上一节173/30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