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笔糊涂账,反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以大楚帝国如今世界一流的国际影响力,不会在意其他小国的不满情绪,做什么事没有非议呢?
从帝国本土传来的最高旨意,就是消除与沙俄之间一切可能的领土纷争。
所以在签订了《克里米亚条约》后,两国勘界人员就迅速展开工作,对南方四州边界实时勘探,然后汇总成政府间的边界协议,这就不负赘述了。
从多国干涉军的数量就可以看出,以英,法,楚,美为首的协约国军事集团,虽然极为敌视沙俄新政府,可并不愿意在这个战场上耗费过多的兵力和财力。
长达五年的战争结束了,人心思定。
任何在乌克兰和波兰地区开辟一场新战争的建议,都被认为是疯狂和愚蠢的,遭到英法为首的欧洲各国民众的憎恶。
不说别的,议会拨款汹涌的民意就过不去。
尤其是法国受创最深,整个东部,北部省份和大巴黎周边地区一片废墟,重建工作漫长而道远,哪里能够抽调大军去干涉沙俄?
但是这些国家不约而同的都希望
以大楚帝国欧洲远征军为主力,组建一支不少于50万人的干涉军,一举覆灭沙俄现政权。
这其中,大楚帝国需出兵超过40万。
理由也是非常硬扎
大楚帝国在东欧,巴尔干和乌克兰地区拥有二百余万军队,抽出个40万还不是轻而易举,何况大楚帝国又不缺钱。
来自本土的一纸御令,让怂恿大楚帝国出头的各协约国全傻了眼。
大楚皇帝御旨
欧洲战争已经全面结束,大楚帝国远征军也履行了其神圣而光荣的军事同盟使命,在战胜以德奥联盟为首的邪恶军事力量的世纪大战中,建立了不朽功勋。
圣旨曰;“自即刻起,帝国皇家陆军转入和平时期任务,为维护欧洲持久和平作出贡献。”
也就是说
没有大楚帝国本土的旨意,远征军方面谁都别想动,协约国最高统帅部也不行。
一句话,战争结束了。
战争打赢了,可远征军总司令楚-郑汇亲王一点不轻松,随后而来的大量工作如同潮水般淹没了他。
他刚刚签署了最后一批嘉奖令,对表现出色的军官调职,晋升,封赏,这也是原本的题中之意。
然后就签署了取消皇家陆军“第32集团军,第33集团军”临时编制的命令,相关约合15万兵力全都打散,陆续补充进入其他部队。
在德国正式投降后
大楚帝国远征军随即开始了大规模的裁减复员,尤其以第一批和第二批援欧部队为主,这些都是达到服役年龄上限的老兵,因功获得各种不同的奖赏。
最大的一份,就是在欧洲的土地和房屋。
功勋卓著的官兵能够分到最好的房屋,表现差一点的也能分到被战争毁坏的宅基地,只不过需要后续自己动手修葺罢了。
普通的官兵,至少能得到一块封赏的宅基地皮,至于女人和粮食,这在东欧根本就不愁。
在1918年第一季度
计划退役的官兵总数约为50万,主要是克里米亚,色雷斯,摩尔多瓦等地区,少数考虑安置到突尼斯和约旦,这要根据各人的意愿。
差不多每个地区十多万人,主要用于初步恢复地区经济和秩序,毕竟战争带来的浩劫,使得色雷斯地区数十万家庭失去了男人,已经变得破碎不完整了。
其他的摩尔多瓦和克里米亚地区同样如此,需要大量精壮男性人口填补。
在第二季度,同样计划退役50万官兵,主要去向依然是上述地区,原则上不安排返回国内。
除非官兵本人强烈要求,自愿放弃在欧洲土地,房屋和其他权利的封赏,愿意返回国内归隐山林,这完全可以。
在官兵退役安置前,首先要遵循其意愿,大多数官兵选择和战友集中安置,这也是通行的做法。
毕竟是生死历练的兄弟,拥有旁人无法企及的深厚情谊,集中安置在一片地区,互相也有个照应。
整个远征军到年底前
总计要退役并安置超过150万人,仅留下不足80万军队,主要驻守在摩尔多瓦和乌克兰南方四州,色雷斯及克里米亚地区,这几个地区就有56万余人。
还有在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的驻军,总计约24万余人。
此外,大楚帝国在欧洲干涉军中,还派遣了一支4600余人的独立旅,参与占领北方摩尔多瓦和波罗的海三国的军事行动。
差不多就等于拔下一根毛来,意思意思。
这也是对沙俄新政府明智做法的回应,反正大家心知肚明,必须要承这一份情。
英,法,美等国叫的欢,也没有看他们派出多少军队,都在大规模的复原士兵,积极的恢复国内秩序,重建城镇。
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傻事儿,大楚帝国压根儿也不插手。
随着安置政策的陆续落实,克里米亚,摩尔多瓦和色雷斯地区迅速恢复生气,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战后大建设。
大量华人退役士兵的到来,给上述地区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每天结婚成家的喜事不断,从城镇到乡村都开展了大规模的建设,清除房屋瓦砾,重建屋舍,桥梁和道路。
这其中大量的工作,由奥匈帝国和德国俘虏承担,他们必须修缮道路,桥梁和屋宇,恢复当地基础设施。
好在对这些白人俘虏,远征军方面的政策相对宽容,在俘虏营中都能吃得饱,想吃好就不成了。
缘于强劲对手心心相惜,在战俘营中,德军官兵的待遇就比奥匈帝国的俘虏要强的多。
大楚帝国军官在一些聚会的场合,还会邀请一些战俘营中的德国军官参与,喝喝酒聊聊天,相处的相当不错。
大楚帝国军队作为一支国际化的强军,很多军官都能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而德国军官懂英语的就更多了,所以交流没有什么障碍。
第645章 南部4州的未来定位
遍及全欧洲的战火,在1918年初,以德奥军事同盟的全面投降结束,使得饱受战火蹂躏的欧洲,进入了战后和平恢复重建时期。
大楚帝国远征军也进行了大规模的退役复员,在短短的半年多时间内,便退役了百余万官兵,有序的安置在欧洲和包括突尼斯在内的北非地区。
由此,在欧洲舞台上站稳了脚跟。
大楚帝国版图由此实现了皇帝郑国辉心心念念的领土遍布五大洲,七大洋最终梦想,再也没有任何遗憾。
与此同时
地处东欧的沙俄内部战火纷飞,惨烈的内战打成了一锅粥,
自从1917年11月,沙俄新政府正式在俄国建立了起来后,就迎来了国内的更大混乱。
迎接轩政府的并不是成功的喜悦,而是铺天盖地而来的各种敌人,叛乱此起彼伏,内战在全国范围爆发了。
这个新生的国家几乎从诞生伊始,就面临着夭亡的威胁。
内战爆发,当前的形势对于沙俄新政府极为不利的,各种各样的叛乱白军和外国干涉军相互勾结、范围遍及全国。
反对沙俄新政府的叛乱和外国干涉不仅数量多、范围广,占据了全俄大部分领土,并且从各个方向包围了沙俄新政府控制的莫斯科核心地区。
大部分的前俄军军官和尚有组织和战斗力的部队,都投向了新政权的对立面,组成了战斗力强大的白军。
新政府军队缺少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军官指挥和组织,使得军队组织涣散、纪律败坏、战斗力低下,无力镇压由军官、军校士官生、哥萨克军人这样的职业军人为骨干组成的白军。
加上英、法、楚、扶桑、美、意等协约国为扼杀新生的沙俄新政权,乘机进行武装干涉,积极扶植俄国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叛乱,使得内战更加混乱了。
然而,这些都不关大楚帝国的事儿。
大楚帝国只是派出了一个旅在多国干涉部队里打酱油,目前驻扎在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借口军火装备与后勤跟不上,不肯再往前进一步。
其他大楚帝国方面的主力部队,全都进行了重新整编和长时间修整,后续新增加的二十几个集团军临时编号全都撤消,只留下第1到第17集团军,共计140余万兵力。
在未来的6个月时间内,按计划还将裁撤60余万兵力,就是说再裁掉至少7个集团军。
大裁军基本上以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赴欧援军为主,这些征召士兵大多数已过了三年服役期限,基本实行就地安置原则。
早些退役的士兵如今纷纷转作了农场主,警察,基层官吏或码头以及工厂的工人,在欧洲本地扎下根来。
一般来说
大部分士兵都有几十到几百亩的军功田地,一些军官数千亩的也都有,主要安置在乡镇中。
愿意安置在城市中的可以得到住宅和铺面,普通士兵一至两间沿街铺面,数量不足的补偿城市附近的田地,这是一份稳定长期的收入。
再加上本人会被安置到不同的岗位,诸如警察,税吏,政府机构各部门文员,铁道,码头或工厂的工人,还能够得到一份薪水。
在战时管制的条件下
这些就地安置的军人家庭都会得到优先的粮食和物资供应,再找两三个当地女人成婚生子,日子过得美滋滋。
大楚帝国是一夫多妻制,在欧洲同样如此。
所以很多就地安置的官兵都有几个老婆,这不但解决了当地男女人口严重失衡的问题,也稳定了社会,吸纳了大量无业游民。
很多因为战争流离失所的年轻白人妇女,在这里找到了归宿。
从安置去向看
大楚帝国首要建设的就是色雷斯地区,保加利亚东部沿海七省及摩尔多瓦和克里米亚,这都是内定要拿下的地盘。
其中唯一值得争议的,就是保加利亚东部沿海七省。
这里与色雷斯地区相邻,而作为对保加利亚参与同盟国军事集团的惩罚,大楚帝国主张将其东部七省分割出去,与色雷斯地区连成一片,从而形成“大色雷斯”地区。
这一政策主张还没有在协约国军事集团获得统一认可,战后的巴黎和会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办,大楚帝国已经先行一步,对保加利亚东部七省沿海地区进行了复转军人安置。
不管咋样,先造成既成事实再说。
如此分割后,保加利亚将成为一个永久的内陆国,再也没有出海港口。
而大楚帝国拥有的大色雷斯地区,可以从爱琴海一直蔓延到黑海,向北与罗马尼亚接壤。
从罗马尼亚继续向北,那就是摩尔多瓦地区,而摩尔多瓦地区与奥德萨州及其他三州相连接,占据了整个乌克兰南部沿海地区。
大楚帝国的退役安置是以既定地区为优先,就是大色雷斯地区,摩尔多瓦及克里米亚地区,还有突尼斯。
1918年前两个季度的百万官兵退役,就是以上述四个地区为主。
从第三季度开始
本年度剩下的60余万退役官兵计划,有一半也是安置在上述四个地区。
剩下的一半约30余万官兵,计划分别安置在乌克兰南部四州,也就是敖德萨州,尼古拉耶夫州,赫尔松州和扎波罗热州。
这其中
尤以奥德萨州为主,计划安置一半的退役士兵,总数在15万人以上,因为这里不但是前苏俄重工业中心,也是造船中心和航运中心。
所有乌克兰大平原产出的粮食,80%以上都从敖德萨港口运输出去,这里也是黑海沿岸最大的港口。
大楚帝国托管以后,如今正投入数万奥匈帝国白人俘虏,对这座黑海沿岸最大的港口实施大规模改建和扩建,并且修缮道路和城市房屋。
奥德萨范几个港口已经被大楚帝国皇家内务府麾下的海外基金掌控,改扩建港口的资金,也是有这些皇家基金出资,还要新建大片的仓库群。
经过改建和扩建后,奥德萨港口将具备接卸八万吨散货船的能力,并建有专门的粮食码头,煤炭码头,散货码头及旅客码头,相比原来的运力暴涨三倍以上。
另一个重点安置地区是赫尔松州,这里是黑海沿岸的重工业中心,已经具备雏形,拥有全俄排名第一和第三的两大钢铁厂,本地还拥有丰富的铁矿石和煤炭资源。
这是赫尔松州能够成为重工业中心的基本条件,该州拥有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除了煤铁之外,还有铝,锌,铅,锂和银矿,更有其他丰富的矿产资源没有发掘。
所以在这个州,安置的官兵总数超过8万余人,排名第二。
排名第三的是扎波罗热州,该州的矿产资源极其丰富,但是工业发展还没有触及到,未来潜力极大,是典型的资源输出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