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
岛内倭寇、海贼、佛郎机人混杂,许栋踞中军帐,许氏四兄弟分守四寨。
汪直周旋其间,暗记水道、兵力、火药库方位,密信由渔船递出。
传至海瑞所统领的浙江明军,与孙维贤所指挥的南镇抚司锦衣卫手上。
万事俱备,里应外合。
水师突袭,火船封港。
众倭大乱,许栋持刀拒战,中箭坠海,尸首三日后浮出。
许氏兄弟或战死,或自焚,无一逃脱。
聚集岛上的积年倭酋大小三十余伙,多数被围歼。
战后清点:
焚毁船只八百余艘,缴获火炮两百二十门,硫磺、硝石无算。
一战重创了东南沿海的倭寇势力。
捷报第一时间传向兵部,此时恐怕整个朝堂都被惊动了。
海很高兴。
倭乱是嘉靖朝的一大痛楚。
历史上看似涌现出胡宗宪、戚继光等一大批能臣干将,但背后的牺牲与地区的糜烂,更是触目惊心。
如今他于十年前就开始安排,终于将损失降到最低。
当然,如果说东南倭患就这么平定了,未免想得太简单了。
倭患的根本起因,是明廷荒唐的海禁政策。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你让沿海的百姓不下海,禁民船出海而独许官舶,岂非绝人生路?
别说现在已是立国一百多年的时期,纵使是洪武年间,开国鼎盛之际,兵强马壮之时,朱元璋的海禁政策都无法贯彻。
后来几朝更是沦为废纸,偏偏到了嘉靖时期,又重新严格执行,这才令倭寇飞速膨胀,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现在看似消灭了一大批海贼头目,极大地重创了沿海倭寇,但用不了几年,沿海的倭寇组织又会膨胀起来,新的一批首领会脱颖而出,重新开始烧杀抢掠。
治标不治本。
所以历史上倭寇真正消失,并非胡宗宪、戚继光等将领灭倭多么得利,而是后来海禁又放开了。
朝廷重新回到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时期,再也不约束沿海渔民入海,也不禁绝民间的贸易往来。
倭寇就自发地消失了。
现在同理。
当消灭了倭寇的同时,应天巡抚徐阶、浙江布政使司左参议海瑞、浙江巡按御史胡宗宪,连带着东南三十五名官员联名上书《请复市舶疏》。
奏疏以“恤民困、绝寇源”为由,请重开浙闽市舶司。
疏中不言“开海”,但列实证沿海贫民“十户九渔”,禁海令下竟成“十渔九盗”。
又算浙闽岁亏税银七十万两,皆因走私猖獗。
最末引永乐旧例,称市舶司本为“怀柔远人”之制。
通篇未提祖制,然笔墨所至,俱指海禁之弊。
这些官员并非都是一心会的成员,而是各派皆有,都是看清了如此下去的祸患,这才联名上书。
海等的就是这个。
以开海禁为利益驱使,这才有了操作的空间。
关键是他能断定。
那一位绝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
“好一个‘恤民困、绝寇源’!”
“双屿倭寇方平,便急着替海商张目?”
“啪!!”
朱厚将奏疏掷于案前,看着那在烛火下泛着暗光的封皮,眼神里森冷难言。
一并奉上的永乐年间《市舶则例》,早早被一脚踹翻,满殿伏地屏息,左右噤若寒蝉。
这段时日,陛下对待下人越来越苛刻,脾气也愈发暴躁了。
“拿祖制压朕?”
“当年宁波争贡之乱,倭刀都架到金陵城墙上了,是朕禁了市舶司,才能让四海升平!”
“如今竟还敢说海禁愈严,通番愈利……”
朱厚越想越气,恨不得抓起奏疏撕成两半,让碎纸飘进炭盆,青烟扭曲如蛇。
可这等行径似乎更证明了,自己难以反驳。
深吸一口气,他选择留中不发,却也冷冷地道:“告诉严维中,莫要整日糊涂,这等奏疏当早早否了,莫要再拿来污朕的眼睛!”
第322章 海的弟弟看上去挺好欺负
暮春的京郊官道上,柳絮纷扬如雪。
海早早候在十里亭,远远望见马车碾着官道的黄土缓缓而来。
车帘掀起时,先跳下来两个虎头虎脑的男孩
“十三伯父!”
年长的海中砥八岁,穿着靛蓝棉布直裰,腰间别着柄木剑,喜欢舞刀弄枪。
年幼的海中亮五岁,圆脸盘上沾着糕饼屑,怀里抱着本《三字经》,见人就咧嘴笑,露出缺了门牙的豁口。
“真乖!”
海看着两个侄子,露出由衷的笑容,大儿子海中诚更兴奋,赶忙将两个弟弟带到一旁,热络地聊了起来。
紧接着,谢氏被海瑞的妻子吴氏搀下车。
“婶婶!”
海上前见礼。
谢氏颇有几分复杂地看着这个侄子。
当年琼山时,这位屡屡登门,仿佛就在昨日。
怎能想到,十多年后,两家竟成了如今的规模?
海则见到她能和儿媳和睦相处,也算是放心了。
其实这倒是有些刻板印象。
海母谢氏最大的黑点,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就是一心要海瑞生儿子,传宗接代。
因此当海瑞的第一任夫人生了三个女儿时,她逼着海瑞休妻,后来又催着其纳妾,就是要看到孙子。
至于电视剧里那种不让儿子和媳妇圆房,就实在太过了,属于将海瑞孝心的举动缝合进去。
现在海瑞儿女双全,母亲与媳妇的相处也很融洽。
最后,这位弟弟抱着小女儿下车。
兄弟俩四目相对。
海笑了笑:“果然瘦了,不过精神还是这般好!”
海瑞道:“兄长倒是半点没变。”
“我在京师享福,当然没什么大的变化~”
海正色道:“倒是十四弟你,此番回京,面临的局势可是十分艰巨,如果你执意上书劝谏的话!”
去年一部《请复市舶疏》,将东南一众臣子的剿倭功绩弄得荡然无存。
徐阶难免失望,言辞间有些懊恼,觉得是不是操之过急了。
海瑞却全然不后悔,并且继续上书。
结果就是被调回京师。
且重回翰林院,仅得侍讲学士一职。
可以说贬官了。
从浙江上下人人敬服的一方大员,到重回翰林院的清贵闲职,换成旁人是万万习惯不了的,海瑞却十分平静。
因为这个职位是之前海担任的,或许有机会见到如今藏于深宫中的天子。
他认为,昔日励精图治的圣君,万万不可沉溺于安逸。
越是这等群臣缄默的时刻。
越要继续上书谏言!
海比任何人都了解海瑞是什么样的人,也知道这位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而且他并不担心,弟弟海瑞会步上薛侃的前车之鉴。
相比起薛侃一心为公,不讲究方式方法,海瑞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擅于斗争。
性情刚直,却不失手段的圆融,这才是真正的海刚峰。
众人稍作闲聊,再上了马车,一路到了家中。
朱玉英早早准备,为堂弟一家接风洗尘。
待得安置妥当,海和海瑞走入书房,探讨正事。
“双屿岛如何了?”
“若是市舶司重开,那是一处上好的中转之地,然陛下不允,只能焚去建筑,将港口彻底封禁。”
“立功的卧底呢?”
“兄长是说王锃?此人有胆有识,已然入了锦衣卫,为孙指挥办事。”
汪直,哦不,他现在还叫王锃,倒是遂了历史上的心愿,有了大明的编制。
这个人是出海的天才,不仅积攒了大量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经验,更有那种敢于冒险的探索拼搏精神,是值得关注的。
海深知闭关锁国的害处。
如今已经不是东方独占鳌头的年代,而是到了十六世纪。
就在今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颠覆了中世纪地球中心论的宇宙观,标志着近代科学的诞生。
接下来就是伽利略改进望远镜观测天体,布鲁诺发展无限宇宙理论,为牛顿力学奠定基础。
这些知识其实中国并不缺乏,早在五百年前的北宋年间,中国人对于天体的观测就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精细的程度,对于宇宙也有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