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位的回答,既不像某些臣子战战兢兢,也不似寻常谏臣慷慨激昂,就是平平淡淡,却又掷地有声,让人难以忽略。
而且不知怎的,越说陛下脸色越难看,偏偏还没有停下,讲学的时辰比起以前还要长些。
第二次讲学时,黄锦侍奉在边上。
他听不太懂那些儒家经典,却也知汉文帝是贤君,主子极为推崇。
君臣两人似乎围绕汉文帝展开讨论。
而主子的声音越说越轻,像在咬牙,蕴含着怒火,却又不得不忍耐。
等到海瑞告退,主子竟是猛地将桌案上砚台砸了出去,胸膛剧烈起伏。
如今则是第三次见海瑞。
立于殿外,里面没有摔杯掷砚的动静,但也有御掌拍案的闷响。
黄锦实在忍不住好奇,继续凑近细听。
“薛公死于廷杖,天子死于史笔。”
就这一句话,让他手中的参汤晃了晃,险些打翻,赶忙缩回身子,凝神等待。
不知过了多久,一道清癯身影徐步而出,神色澹然如古井无波,竟不见半分涟漪。
等到黄锦走入殿内,发现御案后的主子,指节已攥得青白,脸上的表情有些扭曲,却又强行压制下去,不让外人得见。
明显破了防。
黄锦轻轻奉上参汤,终究还是关切对方的身体,低声道:“主子,咱别见这个人了……”
“你这奴才,知道什么!”
朱厚勃然大怒,猛地将汤盏扫落到地上。
自从见了海瑞,朱厚陷入到一种奇怪的情绪里。
他怎么敢这么对自己说话?
他不怕死么?
唔!确实是不怕死的!
但又不是简单的死谏!
越想越气。
越气越想。
偏偏还要见。
因为双方是在辩论。
之前薛侃属于自说自话,将自己的那套理论告知君王。
朱厚不听,薛侃一定要让天子听,双方互不相让。
再加上那个特殊时期,必须杀一儆百,便将那个翰林学士廷杖打死。
但海瑞并不是单纯的劝谏,而是与之探讨治国之策。
儒家经典造诣也就罢了,治国之策,朱厚自忖聪明绝顶,登基二十余载,更是将群臣玩弄于股掌之间,岂能败给一个小小的臣子?
绝不可能!
所以此时此刻,呵斥了黄锦之后,看着这个奴才跪倒在地,朱厚起身背负双手,踱步两圈,冷冷地道:“让海瑞后日来见,继续开讲,朕倒要看看,他能否翻得出朕的手掌心!”
他这尊如来佛,一定要将对方这只猴子压在五指山下,狠狠镇压!
……
与此同时。
海瑞一路出了紫禁城,回到翰林院中,神色终于发生变化。
历经三次讲学,三次接触,通过君臣问对,他已经彻底祛魅。
眼神里不再有憧憬与期待。
唯剩失望与思索。
皇帝是好的,都是底下人把事情办坏了。
之所以会产生这个观念,正因为世上九成九的人是接触不到皇帝的。
即便是进士,一辈子可能就是殿试的时期,远远看一眼那御座上的真龙天子,不少人后半辈子都沐浴在天子门生的光辉下,更别提寻常官员。
如此一来,当然免不了给君主添上许多神圣的光环。
可当真正接触后,才发现所谓的九五之尊,真龙天子,也不过是普通人。
甚至不如普通人。
当然,嘉靖还是比普通人强得太多。
恰恰如此,危害也大得多。
“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
海瑞默默叹息:“这样的天子一旦自甘堕落,天下危矣!”
海走了进来,兄弟俩交换了眼神,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翰林院人多耳杂,他们并未多言,直到回到家中书房,这才开始畅所欲言。
海瑞直接问道:“自宫变后,几位皇子如何了?”
海淡淡地道:“两位贵妃娘娘被打入冷宫,连带着母族都受了牵连,而其余几位妃嫔日子也不好过,倒是陛下又选了妃……”
说一个不大不小的冷知识,嘉靖的妃嫔数量是明朝皇帝中最多的,历史上共有八十二位有正式封号的后妃,数目是朱元璋的四倍、明宪宗的五倍、明武宗的十倍、明孝宗的八十二倍。
其中包括四位皇后、三位皇贵妃、三位贵妃、三十一位妃和四十一位嫔。
这个规模,也就逊于宋徽宗的一百四十三位妃嫔了。
所以别以为老道士不上朝,就远离了女色,在西苑修玄之际,在女色方面也没有拉下。
而现在同样,就在年初,天子又选了妃嫔,新一批的贵女入宫,以供享乐。
不过皇子的数目并未增加,依旧是五人。
“皇子还年少,这般苛责,恐对成长不利……”
海瑞更在意的是皇子,皱起眉头。
海道:“此事切莫进谏,若贸然上奏,反陷诸皇子于险境。”
“我明白……”
海瑞轻轻叹息:“储位空悬,皇子失恃,我大明江山,隐忧深矣!”
海瑞内心深处还是希望当今天子能够振作起来,重新回到早年励精图治的阶段,哪怕本性未变,至少国家需要这样的君父。
可理智上告诉他,这种希望已经极为渺小。
所以退而求其次,将注意力转移到继承人身上。
这也是历来臣子的选择。
当今天子不成,就寄希望于下一代。
海却不这么想。
就这么说吧,以大明朝的天子教育体系,能出嘉靖这么一位至少还能好上半辈子的皇帝,已经不容易了。
多的是不如嘉靖的。
比如历史上的隆庆帝,不断向国库提取巨额银两以供御用,不顾百姓死活的程度,比起嘉靖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掩饰都不掩饰。
隆庆好就好在夹在了嘉靖和万历之间,本身死得又比较快,再加上起初想要与群臣对抗,发现没那个本事,将权力下放给了首辅,碰上了执政能力较强的高拱,这才得了一个不错的评价。
至于万历以及后面几位,更别提了。
现在由于人生轨迹的改变,隆庆万历那一脉已经没有,但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上书房制度未能改变什么,在嘉靖的打压下,几个皇子的性情想要像正常人也难得很。
隐忧深矣!
只是对于天下许多人来说,出路似乎只有两条。
一是当今天子变好。
二是继承者为明君。
比如此时的海瑞,稍作忧虑后,目光重新坚定下来:“请兄长放心,我一定力谏陛下,让其振作!”
“我相信你!”
海微微一笑。
恰如两个小人,一个小人穿着道袍,另一个小人不断对着前者砸拳头,问对方生气没生气。
道袍小人始终忍耐,直到对方取出了《治安疏》。
你选的嘛!
嘉靖!
第324章 嘉靖:这次一定能赢!
嘉靖和海瑞卯上了。
每隔一日。
连续“讲学”。
讲了整整一月。
终于到第十六场后,朱厚坚持不住,缩回宫里,不再见外臣。
但估计是始终不服气,半夜醒了都睡不着的那种。
在宫中酝酿了两个月,朱厚再度请战。
于是乎。
一轮又一轮。
就在宫内嘉靖与海瑞对决之际,天下事也在推行。
开市舶司的奏疏,被断然否决。
但随着政治的倾向,开始由天子向内阁倾斜。
东南沿海的局势,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正如前几朝一样,太祖定下的海禁政策,无人敢直接取消。
但国策是国策,真正执行起来,却要因地制宜,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睁一眼闭一眼。
首先发生变化的是福建。
福建沿海,山多耕地少,百姓再不下海,那就真的没有生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