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似乎做出某种决定,抬起头道:“二兄,趁着母亲不在,咱们去见见阿娘吧?”
李勇的生母是杨氏,李孝的生母是郑氏。二女原本都是王皇后的婢女,后来王皇后倒台,她们也都被贬为御女,不为武皇后所喜。
皇宫中的内侍宫人都是见风使舵之人,见武皇后不喜欢她们,便将她们安置在最偏僻的院落。
李孝漠然道:“她身份低贱,我不想见她。”
李勇吃了一惊,道:“可她毕竟是你生母啊!”
李孝站起身,道:“我要去写课业了,四郎,我劝你最好也别去见你阿娘,对你没好处的。”说完迈步离去。
李勇仔细琢磨着李孝的话,觉得他也没说错,若是被皇后知道自己见过亲娘,肯定不高兴。
可又总觉得这样想不对。
平日他读书虽不用功,教习们总爱唠叨什么“仁孝礼义”,听的多了,也就记下来了。
既是如此,自己见亲生母亲也算尽孝,就算父亲知道,应该也不会责怪自己吧。
想到此处,他终于鼓起勇气,朝着他生母所在的山池院而去。
另一边,李廉离开大吉殿后,径直来到蓬莱殿,向徐充容请了安。
徐槿放下手中书本,笑道:“你是来找义阳的吧?”
李廉点点脑袋,道:“妹妹不在殿内吗?”
徐槿道:“她和高安去了梅园。”
李廉拱手道:“那孩儿告退。”
离开蓬莱殿,朝着殿东的梅园而去,沿着小径走了好一会,终于在一个亭子处,找到了高安公主和义阳公主。
两人坐在石桌前,桌上摆放着很多泥人泥偶,还有泥捏的桌椅板凳,也不知在玩什么游戏。
李廉笑着走了过去,道:“哟,你们俩在玩什么呢?”
义阳公主见兄长到来,立刻行了一个礼节。
高安公主则哼了一声,道:“兄长今日怎么有空来找我们?”
李廉凑到桌前,随手拿起一个泥人,道:“最近没看到你们,所以来瞧瞧,你们最近怎么都不来找我?”
高安公主见他关心自己,顿时消了气,吐了吐舌头,道:“是你不让我们去的讶,而且总是蹴鞠,也怪没意思的。”
义阳公主忽然道:“兄长,我们见过阿娘了。”
李廉吃了一惊,道:“怎么会,阿娘不是被贬出宫了吗?”
义阳公主道:“高安向父亲求情,父亲就准许我们一个月去看一次阿娘。”
李廉眼眶一红,道:“阿娘还好吗?有没有提到我?”
义阳公主轻轻道:“阿娘和以前没什么变化,她念叨最多的就是你了。”
李廉鼻子一酸,终于忍不住哽咽起来了。
义阳公主盯着他看了一会,道:“阿娘还让我转告你一句话。”
李廉擦了擦眼泪,道:“什么?”
“阿娘说了,她有一个堂侄在东宫当厩长,你以后可以去东宫,和那人多亲近亲近。”
东宫马厩是一片极大的院子,和李治的飞龙厩一样,设有厩长和厩丞等官职。
李廉点点头,道:“我记住了。”
他又向两个妹妹问了一些萧淑妃的事,一直快到正午,才与她们分开,朝大吉殿返回。
回到殿内,只有李孝在做功课,李勇不知去向,李廉用过午膳后,也鬼使神差的把课业写了。
到了次日,李廉上了一天的学,下学之后,拒绝了李勇蹴鞠的提议,朝着东宫方向去了。
……
东宫,丽政殿。
两排属官一左一右,坐在十几张桌案后,埋首处理着政务。
李弘则坐在最上首,正在翻阅着属官们处理之后的诰书。
他如今担负着监国的重任,所以暂时不用去崇文馆读书,每天就坐在丽政殿,熟悉各种政务。
李治离开之前,向两省下了一道旨意,让他们把需要批阅的奏章中,挑出十分之一,送到丽政殿,由东宫负责。
这原本就是皇权过渡的一个过程,随着太子年纪越来越大,皇帝也会分给更多政务给太子处理。
李弘年纪太小,暂时没有能力自己批阅诰书,由东宫属官负责审阅,最后交给他阅览。
李弘聪慧过人,接受的也是最优良的教育,小小年纪,已颇能知事。
他一开始读这些政务时,非常吃力,一行字就要读好半天,还需要旁人帮他讲解。
随着政务读的越来越多,他竟也慢慢熟悉起来,很快,他就发现一个问题。
最近各州县的政务之中,竟有很多都跟田政有关。
他一开始只是疑惑,后来越来越好奇。
恰好今日是太子太师和太子太傅过来讲政的日子,未时过后,一名内侍来报,李和于志宁已在殿外候旨。
李弘赶忙起身,道:“快请两位老师进来。”
不一会,于志宁和李一起走了进来,向李弘行了君臣之礼,李弘则还了一个师生之礼。
两人落座后,便开始给李弘讲解经文。
李弘耐心的听着,等两人都讲的差不多了,才问道:“李太师,于太傅,我有一事不解。”
于志宁微笑道:“太子请讲。”
李弘道:“我近来翻阅各地政务,发现国家田制正在更改,不少官员都对此事有异议,请两位老师告诉我,父亲为何要改田制呢?”
于志宁愣了一下,与李对视一眼后,沉吟不语。
李缓缓道:“太子,您现在只需要熟悉政务,遇到不解之事,可以把疑问留在心中,慢慢观察,时日久了,自然就能知道答案。”
李弘愣道:“您不能直接告诉我吗?”
李笑道:“臣现在告诉您,您过几日就忘了,如果是您自己在心中得到的答案,才会记忆深刻。”
李弘似懂非懂的点点脑袋。
于志宁笑道:“李公,话也不能这样说,若是什么都让太子琢磨,我们这些老家伙又有什么用呢?”
李瞥了他一眼,没有做声。
李弘欣喜道:“太傅,您能告诉我吗?”
于志宁缓缓道:“陛下改制,是因为前段时间,萧氏兼并田地,酿成一件惨案,故而陛下认为如今的田制有弊端,需要修改。”
李弘道:“什么惨案?”
于志宁遂将施家庄的事说了。
李弘小脸一白,道:“他们怎能做出如此残忍之事?”
于志宁感叹道:“太子,世间很多惨事,皆源于人的贪心,兼并田地的不仅有萧氏,一个人只要有权有势,都会利用手中权势,满足自己的贪念。”
李弘怔怔道:“所以父亲更改田制,是为了阻止类似的事发生吗?”
于志宁微笑道:“正是如此。”
一人忽然说道:“只可惜,也有些倒霉之人,因萧氏的贪婪,受到无佞之灾。”
李弘目光看向那人,原来是太子洗马苏良嗣。
“苏洗马,你说的倒霉之人是谁呀?”李弘奇道。
苏良嗣缓缓道:“臣听人说,最近有不少人怨声载道,皆因田制改革。”
李弘惊道:“这是为何?”
苏良嗣道:“太子殿下,您想啊,田制改革前,田产属于百姓,有些百姓遇到困境,会把田产卖出,从而解决困难,是不是?”
李弘点点脑袋。
苏良嗣道:“以前这些事虽然违法,但朝廷管的并不严格,很多人买卖田产,并非兼并。如今田制改革,田产交公,他们感到不公,自然生怨。”
李弘怔怔不语。
李瞥了苏良嗣一眼,淡淡道:“苏洗马,你这是对田制改革不满吗?”
苏良嗣微微一笑,道:“李公言重了,在下只是听您和太子议论,突然想起此事,就说了出来。”
便在这时,一名内侍来报,说:“太子殿下,雍王来了,说有事找您。”
李弘赶忙起身,道:“是四兄来了。”快步出了大殿。
李廉正站在阶下,见他出来,拱手行了一礼,道:“李廉拜见太子殿下。”
李弘笑嘻嘻的道:“自家兄弟,不必多礼,四兄找我有事吗?”
李廉道:“殿下,我听说东宫有不少好马,能不能去您的马厩瞧瞧?”
李弘道:“当然可以,四兄若是喜欢哪匹马,直接牵走便是。”
李廉拱手道:“多谢殿下。”
第223章 话事人是公主?
五月中旬,阴雨绵绵。
清晨时分,李治负手站在大帐门口,只见淅淅沥沥的雨点落在地上,在帐外行成一个个小水洼。
这里已是鄯州地界,也是李治出巡的最后一个地方。
等武媚娘回来之后,他便打算返回长安了。
这两个月的出巡,不仅考察了田制改革的效果,也让他看到了很多以前看不到的东西。
假如他只是一名普通的鄯州百姓,别说发家致富了,就算他想去一趟长安城,也极为困难。
唐朝出行制度极为严格,要想出远门,需要找一个极好的理由,向里正申请公验。
里正再向县衙申请,层层上报,光走流程就要等上好几个月。
如果理由不充分,还会被驳回,又得重新申请。
有的人申请了一两年,依然无法离开所在州县。
就算申请成功,也会规定好出行时间,两个月或三个月之内,必须返回,否则就会因公验延期,被官府扣押。
正因如此,这个时期做商人也非常不容易,没点关系,光是公验这一关,就能把人卡死。
这是从隋朝继承而来的制度,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也非常残酷。
在隋唐以前,天下混乱了数百年,那个时期,别说安稳种田了,活下来便是一种奢求。
所以隋唐之后,为了地方稳定,防止有人聚众造反,才制定了严格的出行制度。
对经历过战火的百姓们来说,能安安稳稳就已经很满足了,这种对李治来说窒息的出行制度,他们也能安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