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31节

  阎立德立刻就怒了,道:“宰相又如何?老夫当年在秦王府跟着太宗皇帝时,他还只是个总角小儿。”

  韩瑷也是个暴脾气,怒道:“老物,休要倚老卖老,你不过运道好罢了,凭着些奇淫技巧,混到今日,有何才干?”

  阎立德气的胡子都翘起来了。

  许敬宗忙道:“阎公,这里是政事堂,切莫与韩相动手啊!”

  阎立德怒道:“老夫官不做了,今日也非要教训教训这无礼小辈!”

  便要冲过去跟韩瑷动手,幸亏阎立本和卢承庆给拉住。

  来济也拉住韩瑷,拉着他直接离开了政事堂。

  韩瑷拼命想甩开他,却无法甩脱,气愤愤的道:“你为何拉我,阎立德这老物,倚老卖老,甚是可恶!”

  来济沉声道:“许敬宗刚才在故意拱火,你没瞧出来吗?”

  韩瑷怔了怔,总算冷静几分。

  来济又道:“你其实没必要再抓着狄仁杰的事不放。”

  韩瑷刚压下去的怒气,又冒出来了。

  “难道就这样放过?狄仁杰这种人都能一飞冲天,以后朝中皆是庶门子弟,哪还有我等地位?”

  狄仁杰出生太原狄氏,祖上是东羌豪族,汉化之后,归为庶族,无法凭门荫入仕。

  他几年前赴京赶考,中了明经科,通过科举得以入仕。

  来济道:“你也瞧见那火药威力,陛下被狄仁杰托梦,将来必贵不可言,你如何能阻?还是赶紧将此事告诉赵国公,再议对策。”

  韩瑷心中一凛,点头应是。

  两人坐着马车,一起来到赵国公府,急匆匆进入长孙无忌的书房,把禁苑的事说了。

  长孙无忌听完后也很惊异,仔细询问细节,一点都不肯放过。

  听完后,长孙无忌沉声道:“如此说来,陛下最近命人将大量硫磺、消石送入宫中,是为炼制此药?”

  韩瑷道:“正是。”

  长孙无忌来到存放医书的书柜,仔细翻找,很快找出一本医书,快速翻看着。

  来济忙问:“长孙公,您这是……”

  长孙无忌一边翻看,一边说:“这是孙思邈永徽五年写的一本丹经手抄本,我无意中得到,啊,有了……”

  走到书桌前,摊开给他们看。

  韩瑷低头读了两行,脸色大变。

  “二两硫磺、二两消石,研成粉末,置于锅内……取生熟木炭三斤炒之,待炭退火,趁未冷时取出……这和陛下的火药成份,非常相似啊!”

  长孙无忌道:“这上面写着,是伏硫磺的法子,能让硫磺药性扩散。”

  来济道:“我就觉奇怪,狄仁杰怎能献上如此精妙药方?”

  韩瑷道:“听说孙思邈被人称为活神仙,莫非是他在背后推动此事?”

  长孙无忌目光一闪,道:“老夫最近得到消息,武氏派出一名千牛卫,去找孙思邈。”

  两人脸色大变,都道:“莫非又是那妖妇阴谋?”

  长孙无忌眯着眼道:“如果真是她谋划,为何要让孙思邈帮狄仁杰,献上此方?”

  韩瑷道:“狄仁杰肯定与那妖妇有什么瓜葛,她想扶持此人入京,好对付你我。”

  长孙无忌沉吟片刻,摇头道:“先不必妄下结论,等那狄仁杰来长安后,再瞧瞧看。”

  来济提醒道:“长孙公,此书不能继续留在民间了。”

  长孙无忌点点头:“不错,不能让蛮夷从此书中,得到神药配方。你们明日上奏陛下,请求封禁此书,还需派人把孙思邈带回长安,软禁起来。”

  二人齐声答应了。

第39章 官员大考核

  岁末的最后几日,长安城越来越热闹了。

  百姓们辛苦一年,不必再农忙,享受着一年仅有的几日休闲时光。

  人闲下来,事就少了,官员们也清闲不少,每日可以更早些归衙。

  只有朝集使不同。

  他们身上都带着各州县每一个官吏的考状,来到长安城,将考状交给吏部审核,同时也要参加岁初大朝会。

  唐朝的官员考核又叫磨勘,极为严格,除了皇帝,没有一个官员能够逃脱。

  外地州县的官员考核,由功曹参军、司功佐负责,刺史、都督等主官监督。

  另外,吏部和御史台也会派遣考核使,监督考核,还有监察御史一年到头四处巡视,绝不容地方官员作假。

  至于地方首官,由皇帝亲自派遣专使进行考核。

  京内官员的考核更复杂一些,各有司衙门,都由吏部派遣考功郎、以及皇帝派的校考使负责,一个考核,一个监督。

  考功郎只有五品,只管得了四品以下官员的考核。

  至于三品以上的大员、亲王、同中书门下三品,依然由皇帝指派官员考核。

  此事早在九月初的朝会上议定,由两名皇家宗室负责。

  考核在十二月二十八日,便全部结束,下面的官员只能等着大朝会之后,吏部宣布他们的考核成绩。

  高品官员就不同了。

  他们都有各自人脉渠道,已经开始打听自己的考核成绩。

  也无怪乎他们这般关切。

  褚遂良的官职是尚书右仆射,兼吏部尚书,自他被外放后,这两个大缺就空出来了。

  尚书右仆射是正规宰相,权宰天下大事。

  吏部尚书是吏部一把手,掌管天下官员迁调评级。四品以上的官员,谁不想补上这两个重缺?

  原本这件事与中立派官员没什么关系,大家都琢磨着,要么是世家派官员接任,要么是许敬宗一伙顶上。

  然而,最近发生的几件事,让满朝官员琢磨出些不一样的味道。

  虎圈试爆的事,严禁议论,反而令人好奇,不少朝臣都猜到那天发生一件大事。

  那件事发生之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八品小官,连升十级,从一个小小法曹参军,窜升为从五品下阶的朝散大夫,守大理寺代少卿。

  故而群臣都暗暗猜测,此事与狄仁杰有关。

  就连举荐狄仁杰的阎立本,名声也因此上涨了一大截,甚至有人觉得他可能拜相,阎府的访客都多了不少。

  另一个是刘仁轨。

  禁苑之行,他是唯一受邀请的五品官员,这说明皇帝对他另眼相看。

  试爆的第二天,李就把刘仁轨请入府中,接着长孙无忌、许敬宗等人,也纷纷开始拉拢他。

  不少人都在猜测,皇帝既然破格提拔狄仁杰,未必不会破格提拔刘仁轨。

  刘仁轨虽只是个五品给事郎,资历却很老,在门下省熬了十几年,如今受到圣宠,接替吏部尚书,说得过去,就算拜相,也并非没有可能。

  刘仁轨自然也听到这些话,然而他却像没事人一样,每天照常处理自己的政务。

  这日,他处理完政务,走在承天门大街上,上官仪从后面追了上来,笑道:“刘兄,你可真沉得下心,每日还是忙到这么晚。”

  刘仁轨看了他一眼,道:“我为何沉不下心?”

  上官仪打量着他表情,道:“大家都在说,你可能会接替吏部尚书,甚至拜相,你不知吗?”

  刘仁轨平静道:“无论担任何职,皆是为国家效力,吏部尚书也好,门下给事郎也罢,在我眼中,并无区别。”

  上官仪目光微闪,笑道:“你这话让别人听到,又要说你在假清高了。”

  刘仁轨也不和他辩论,只问:“你来找我,应该有事吧?”

  上官仪笑道:“徐公今晚在家中摆宴,他让我请你过去。”

  刘仁轨道:“他为何不自己来请我?”

  上官仪似笑非笑的道:“你最近那么忙,不是这个人请,就是那个人邀,他是怕你不愿去。”

  刘仁轨很清楚徐孝德脾气。

  此人称得上谨小慎微,临深履薄,绝不沾染任何争斗。

  他是见自己最近风头太盛,两大派系的人都来请,担心自己已加入一边,故让上官仪前来试探。

  刘仁轨也不多解释,只说:“走吧。”

  这句话已表明态度,上官仪微微一笑,和他一起出了皇宫,朝徐府而去。

  两人一起来到徐孝德的府邸,宴席已开,其他老清流派官员也都陆续到了。

  众人都是多年老友,也不多客套,直接便开席。

  酒过三巡,有人开始打趣刘仁轨走了好运,最近比徐孝德更加炙手可热。

  刘仁轨自顾吃酒,并不理会。

  上官仪忽然笑道:“以前到了年末,大家想提前知道考核结果,都要费尽心思,陪人笑脸。如今有了徐兄,可无需如此麻烦了。”

  有人起哄道:“对啊,徐公,我们今日可不单单是来吃酒的,大家评级如何,你赶紧和我们说说吧。”

  徐孝德笑道:“放心吧,你们都在‘中中’之上,不会贬官。”

  唐朝官员评级,以“四善二十七最”为标准,分为九个评级。

  四善指的是四种品德: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

  二十七最,指的是具体职称是否称职。

  比如吏部官员:辁衡人物,擢尽其才,为选司之最。

  一最四善为“上上”,也就是最高评级,指的是差事办的极好,且为官的四种品德全部都做到了。

  这种人必定会得到升迁。

  无最一善为中中,这是及格线,在这之上的官员,基本能能保住官职。

  总体来说,在大唐为官,品德最为重要,“善”越多,越容易升迁。

  上官仪笑骂道:“你这老货,当上侍郎后,也学会卖关子了,赶紧说,不然今日就喝光你们家美酒。”

  徐孝德笑了笑,将每个人的评级一一说了。

  上官仪是一最两善,评级为“上下”。

  他对此很是满意。

  在秘书监任职的三年里,三年评级,一个“上中”,两个“上下”。按理来说,今年很有可能转入其他司衙,这个评级便能帮他升品。

  刘仁轨的评级则是一最三善,评级“上中”,他在门下省任职十多年,头一次得到这么高评级。

  这显然不是他今年比往年工作更出色的缘故,而是皇帝钦点过他,上面的官员不愿得罪他。

首节上一节31/4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