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最近,她越起越晚,这才导致皇帝放纵了!
“陛下,已经辰时二刻了。”王伏胜来到帐外,轻轻提醒道。
“有什么事吗?”帐内传来李治的声音。
王伏胜道:“王将军刚刚来报,说百济使节已经入京,他们这次是来要东西的。”
罗帐晃动,李治从缝隙中伸出脑袋,问道:“要什么东西?”
“臣也不清楚,陛下可以去问王将军。”王伏胜低声道。
他其实是知道的,只是想找个理由,把皇帝叫起来。
李治果然下了床,开始穿衣服。
令王伏胜奇怪的是,李治呼吸平缓,并不像剧烈运动过的样子。
帐内的武皇后,也迟迟没有出来伺候他换衣服。
等侍女们伺候了一半,武皇后才终于出了帐,只见她面色绯红,微微喘息,额头还有细密的汗珠。
王伏胜大为诧异,暗道:“前几日,都是陛下满头大汗,呼吸急促,今日怎么反过来了,难道是……”
他不敢多想,低头退出了屋子。
过了半晌,便见李治穿好衣服出来了。
用过早膳后,李治朝着甘露殿而去,一边走着,一边问道:“伏胜,今日初几了?”
等了半晌,却听不到回答,李治回头一看,只见王伏胜怔怔发呆,也不知在想什么。
李治伸手在他眼前挥了挥,道:“伏胜?”
王伏胜这才惊醒,赶忙低头道:“陛下。”
“你怎么了,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昨夜没睡好吗?”李治问。
王伏胜迟疑了一下,道:“臣昨夜睡的很好,不知陛下这几日,睡的可还安好?”
李治笑道:“最近睡得不错。”
王伏胜低声道:“陛下,臣曾听孙神医说,养生之理,需常行小劳之举,然断不可致大疲之态。”
“嗯,人如果疲惫过了头,就会损耗身体,需要很多年才能恢复。”李治点了点头,想起自己读书时,曾通宵打游戏,导致身体虚弱。
王伏胜迟疑了一下,又道:“孙神医还说了,早起,恰似千金之妙方,犹若长寿之金丹。”
李治愣了一下,侧头看向王伏胜,见他神色有异,笑道:“伏胜,你这是话里有话吧。”
王伏胜噗通一声跪下,拱手道:“臣恳请陛下保重龙体!”叩首于地。
李治将他扶了起来,笑道:“朕明白了,你以为朕每天起来后,在与皇后和嫔妃们纵欲,对吗?”
王伏胜愣了一下,道:“难道陛下并非是……”
李治笑道:“朕只是在做一种健身运动罢了。”
前阵子,郑贵妃又染了风寒,几乎只要季节交替,她就容易生病。
郑贵妃因当年滑胎之事,身子骨一直不好,李治担心再这样下去,她迟早要早逝。
某一次孙思邈替李治例行诊脉时,李治便向他请教,怎么能够改善郑贵妃的体质。
孙思邈便说,郑贵妃这种情况,仅凭药物治疗,效果有限,需得她自己加强身体锻炼。
因她身子太弱,一开始不建议剧烈运动,可以先用一些简单的运动,增加她的体能。早晨锻炼,效果最佳。
李治思来想去,倒也想到一种法子。
当晚,李治便去了熏风殿,次日清晨,起床之后,将仰卧起坐教给了郑贵妃。
也不知为什么,郑贵妃竟觉得仰卧起坐太过羞耻了,坚决要拉紧罗帐,才肯尝试。
李治教她做了几次后,心想将此事普及开来,嫔妃们的体质都能得到很大提高。
在他言传身教下,几位嫔妃早上都开始了仰卧起坐锻炼,只有武媚娘无论如何,不肯尝试。
她的理由很充分,她体质很好,不需锻炼。
李治也不勉强,每次来立政殿,早起之后,就让武媚娘按着他的脚,自个练习仰卧起床。
他这招果然有效,到了今天早上,武媚娘按耐不住好奇,决定尝试一遍。
故而王伏胜才会看到她满脸赤红,气喘吁吁的模样。
李治解释几句后,王伏胜恍然大悟,心想:“改日自己也要试一下这种锻炼法子。”
说话间,李治来到甘露殿正殿,刚坐下不久,王及善便过来了,向他汇报百济之事。
李治听了后,诧异道:“他们想要一万件铠甲?”
王及善沉声道:“正是如此,不过从金燕传来的消息来看,他们也只是想试一试,并未抱太大希望。”
李治点点头,这个时期的甲胄比战马更精贵。
草原民族骑术精湛,却总是被大唐吊打,一来是大唐将士确实生猛,二来也是占着甲胄的便宜。
甲胄制造不易,唐军披甲率在百分之七十左右,尚不能完全覆盖全军,哪有余力给百济人甲胄?
王及善又道:“陛下,金燕还传来一个消息,倭国王子中大兄打算政变,推翻宝女王的统治。”
李治吃了一惊,道:“消息属实吗?”
王及善道:“应该不会错。”将倭国侍卫逃到百济的情况说了。
李治听完后,沉吟不语。
宝女王和中大兄这两个人,肯定是中大兄难搞一些。
因为宝女王死后,便是中大兄继任倭国大王,也是他全力推行大化改新,学习大唐的先进制度。
他正要下达命令时,一名内侍入内,说道:“陛下,兵部郝尚书求见。”
李治命人传他进来,不一会,郝处俊进入大殿,手中还拿着一本奏疏。
“陛下,营州急报。”
“呈上来。”
奏疏很快来到李治手中,翻看阅览之后,李治微微一笑。
刘仁轨已经提前替李治作出决定,暗中派内领卫将消息告诉倭国女王。
李治原本就给了他专断之权,此事宜早不宜迟,他自然不会生气,朝郝处俊道:“给刘卿传旨,就说朕已经知道了,他做的不错。”
郝处俊应诺一声,告退离开。
李治又朝王及善吩咐道:“让鸿胪寺的人接待百济使节,不要答应他们,这事让朕再考虑一下。”
王及善应诺退下。
李治坐在龙椅上,沉吟片刻,吩咐道:“传旨,召军器监主官觐见。”
军器监位于承天门街东街,与光禄寺相邻,隶属于少府监,是一个专职武器制造的部门。
历朝历代,军器制造一直在经历着复杂的流变。
唐朝以前,军械制造一直由负责百工技巧的中央九卿,少府统辖。
唐初时期,唐高祖将隶属于少府监的铠甲、弓弩二署,以及全国地方上的武器监和百工监合并,组成军器监。
唐朝民风尚武,对民间持有武器持开放态度,就连府兵被征调打仗,都是自带兵刃。
只有铠甲、弓弩、骑枪这种重兵器,才由军器监制造,战时发放,战后归还。
后来大唐安定,天下战事减少,军器监地位下降,又被划为少府监的下属机构。
故而,军器监主官的品级,要低于少府监,只有从四品,目前由一个叫欧阳通的人担任。
欧阳通这个名字,李治也听过几次,他在长安城也算是个名人。
他出名并非他善于制造兵器,而是他事母至孝,其母徐氏病亡时,他居丧尽哀,被称为朝堂之中,居丧最严谨者。
唐人最重孝道,欧阳通也因此受时人敬仰。
另外,欧阳通的父亲是初唐四大家之一的欧阳询,武媚娘就对欧阳询的书法极为推崇,常临摹他的书法。
欧阳通的书法虽及不上乃父,却也相当有水准,这也让他在士林中很有声望。
当然了,李治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他召见欧阳通,只想了解一下大唐的军器储备情况。
没过多久,欧阳通来到殿内,朝李治见礼。
李治抬手道:“不必多礼,欧阳卿,朕没记错的话,你担任军器监,已有三年了吧。”
“回陛下,臣是在永徽十一年正月,从少府监调到军器监,至今,有三年两个多月。”欧阳通一丝不苟的回答。
他是一个典型的文人模样,四十岁左右,身材颀长,颔下三缕长须,仪态丰美。
李治道:“那你应该对军器监的各种军械,都颇为了解吧。”
欧阳通道:“陛下想了解什么军械?”
李治道:“铠甲。”
欧阳通略一沉吟,缓缓开口。
“回陛下,本朝共有:明光铠、光要铠、细鳞铠、山文铠、乌锤铠、锁子铠、步兵铠、皮甲、木甲、马甲、白布铠、皂绢铠、布背铠等十三种铠甲。”
“这十三种铠甲中,前六种是铁甲,防御力最强,中间四种是皮甲,防御力次之,但更为轻便。”
“最后三种是布甲,将领平日上朝或者列仪仗时穿戴,并不具有作战能力。”
欧阳通回答的言简意赅,李治点点头,又问:“眼下军器监中,还有多少铠甲存量?”
欧阳通道:“十六座库房中,一共有十二万左右的铠甲储备,另有二十多万具铠甲,分布在各州县的兵器监、折冲府中。”
李治问道:“全国所有铠甲加起来,共有多少套?”
欧阳通道:“大约四十三万到四十五万之间。”
李治暗暗点头,大唐军队大约是六十多万,四十多万的铠甲,与奏章上提到的七成披甲率符合。
李治想了想,又问:“目前国家铁矿分布,主要在哪些地方?”
欧阳通道:“多在江南,其中剑南道和江南道的铁矿区,接近全国一半。另外,最近漠北新增了几座铁矿。”
李治见他业务熟练,心中颇为满意,便道:“欧阳卿,百济希望我大唐向他提供一万具铠甲,你以为此事如何?”
欧阳通沉吟了一会,道:“回陛下,军政方面,臣不敢妄言,然而依微臣之浅见,府库中优良铁甲十分紧缺,不应供给外邦。如陛下需要,江南道有三千多套老旧铁甲、皮甲,可供调用。”
李治点头道:“甚好,朕知道了,你且退下吧。”
欧阳通拱了拱手,告退离开。
李治当即手拟了一道旨意,朝王伏胜吩咐道:“送到鸿胪寺去。”
王伏胜应诺而去。
第352章 熊津港驻军
清风徐徐,将小巷中的浑浊之气,吹散了少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