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359节

  这里是大业坊西街的一条小巷子。

  大业坊位于长安城偏南地区,住在这里的人,多是长安城普通民众。

  戴至德走在巷子里,脸上带着狐疑之色。

  这是他第一次来拜访张柬之,没想到他堂堂四品的鸿胪寺少卿,住在这种地方。

  不过仔细一想,也不奇怪。

  张柬之襄阳寒门出身,家中绝不会富裕,长安城又寸土寸金,他这种外地官员,也只能买得起这种小院子。

  戴至德其实并不喜欢张柬之这名下属。

  这倒不是他对张柬之的人品有什么成见,而是张柬之说话太锋锐,常常不留余地。

  在戴至德看来,张柬之去兵部做个侍郎可以,鸿胪寺的官员,不需这般张扬,要更看重说话的技巧。

  绵里藏针可以,但咄咄逼人,有辱斯文,就难以展现出上朝天国的礼仪风采了。

  今天上午,两人就因为理念不和,因为百济之事,发生争吵。

  皇帝下了旨意,可以援助百济三千老旧铠甲,具体如何谈判,由鸿胪寺自己负责。

  戴至德认为皇帝既然下旨,百济又刚刚归附,直接将这些东西给他们就行了。

  张柬之却反对。

  他认为皇帝只是将大唐的底线告诉他们了,他们身为鸿胪寺官员,应该为国家多争取利益。

  戴至德觉得张柬之是想故意逞能。

  最后利用职权优势,大手一挥,强行做出了决定,两人不欢而散。

  然而峰回路转,局势突变,戴至德无可奈何,下衙后饭也顾不得吃,只好来找张柬之求助。

  按照一位老翁的指示,他很快拐过一道弯,经过三间屋子,在第四间屋子外停下,抬头看了一眼后,敲了敲门。

  不一会,门便开了,开门的正是张柬之。

  张柬之瞧见戴至德后,也很诧异,没想到他会来找自己,侧开身子。

  “戴寺卿大驾光临,请进。”

  戴至德拱手笑道:“叨扰了。”

  进入院后,戴至德四顾看了一眼。

  这间四合小院从里面看的话,倒还不错,干净整洁,院里有一棵大槐树。

  正屋也很宽敞,屋内的饭桌上摆着饭菜,两道小菜,一荤一素,外加半碗粟米饭。

  张柬之问:“戴寺卿可用了饭?”

  戴至德笑道:“来得匆忙,未曾用膳。”

  张柬之朝厨房喊道:“李婆,再添碗饭过来。”

  张柬之独居长安,屋中除他之外,只有一个老仆和一个厨婆子。

  厨婆很快端来一碗粟米饭。

  不,准确来说,只有半碗。

  戴至德愣了一下,有这样招待客人的吗?

  张柬之忙道:“最近家中米快吃完了,一直没来得及买,还请担待。”

  如今长安米价不高,况且朝廷发有俸米。

  张柬之连米都吃不起,显然是家中出了什么困难,把米拿去卖了。

  “张少卿,这些钱你且拿去。”戴至德从袖中取出一只钱袋。

  两人理念虽不合,毕竟是同僚,该帮衬时总得帮衬一二,谁没个窘迫的时候呢?

  张柬之微笑道:“戴寺卿误会了,在下并不缺钱,只因过上几日,米价会跌,故吩咐家人,暂不买米,戴寺卿多吃菜吧。”

  夹了一块羊肉到他碗里。

  戴至德一拍脑门,暗骂自己糊涂。

  张柬之若是真的家中困难,把俸米俸羊都卖了,哪还有羊肉吃。

  “张少卿刚才说长安米价还要下跌,这是何故?”他转移话题。

  张柬之道:“在下也只是随意猜猜。”

  戴至德也不追问了,脸色严肃了几分,道:“张少卿,白天那件事,老夫想再跟你商议一下。”

  张柬之夹了口菜,道:“戴寺卿不是已经做了决定吗?为何又来问下官?”

  戴至德苦笑一声,拱手道:“上午是老夫过激,给张老弟赔个不是,还请老弟帮帮我。”

  张柬之忙拱手回礼。

  “戴寺卿言重,到底出了何事,还请明言。”

  戴至德叹道:“是老夫疏忽了,没想到百济人会再提要求……”

  当戴至德拿着大唐的援助跟道琛谈判时,百济人却不太满意,希望大唐再加一千铁甲。

  戴至德跟他费了一番口舌,最后总算让他放弃索要铠甲,而是再多援助一万柄唐刀。

  兵器与铠甲不同,在府库堆积如山,戴至德想着不过一万柄唐刀,不算什么。

  然而当他把谈判结果告诉皇帝后,李治似乎不太满意,向他询问张柬之是否也同意?

  戴至德只好说,张柬之并不知情。

  李治便让他征求张柬之的意见后,再来回话。

  让主官去征求副官的意见,皇帝的意思很明显了。

  戴至德心中惶恐,只好过来找张柬之求助。

  “哎,悔不听老弟之言,没想到百济人竟然还再加条件。”

  “我现在算明白了,老弟上午提出要百济人用钱购甲,是为了跟他们讨价还价,是我轻率了。”

  张柬之给他倒了杯茶,道:“戴寺卿误会了,我上午提出让他们花钱购买,并非讨价还价。”

  戴至德道:“不是?”

  张柬之道:“其实卖给他们,已经是一种优待,去年石国也想找咱们买三百架绞弩,陛下不也没答应吗?”

  戴至德道:“那倒也是。”

  张柬之问:“戴寺卿,我想问一下,你为何会答应百济人,再增加一万唐刀。”

  戴至德老脸微红,道:“其实是他们说倭国给义慈援助了大量铠甲和倭刀,我这才同意了。”

  张柬之目光闪动,道:“戴寺卿,请先用膳,膳后,我们一起去见百济人,定让他们答应条件。”

  戴至德大喜,一把抓住他的手。

  “老夫中午吃的多,现在不饿,咱们现在就去。”

  张柬之朝家仆吩咐了两句,随戴至德一起离开巷子。

  刚到十字街,忽见米铺外一名男子大喊。

  “米价又降了,十五文一斗,快来看,快来买啊!”

  此话一出,周围不少百姓都围过去瞧热闹。

  戴至德微微一惊,侧头看向张柬之。

  “张老弟,真被你说中了,你怎知米价要降?”

  张柬之道:“去年我随陛下去河北考察时,便注意到,河北去年庄稼的长势极好,又无水患,年底必定丰收。”

  戴至德道:“既是去年丰收,为何直到现在才降价?”

  张柬之道:“陛下改了税制,百姓纳粮后,官府需要到地方粮铺售卖成铜钱,再运到长安。故而普通人并不知道收成情况。”

  “下官这几日经常去户部关注此事,约莫就是这几天,各地赋税就会送到户部。”

  “只要户部的赋税消息传开,粮商们就会知道各地丰收,粮铺的粮价自然要猛降一波了。”

  戴至德感叹道:“老弟心细如发,愚兄敬服。”

  两人继续北行,不一会,各处响起了宵禁的鼓声。

  低沉的鼓声响彻全城。

  鸿胪寺就挨着朱雀门,鼓声也格外响亮。

  道琛站在窗边,望着远处的朱雀门方向,露出深思之色。

  忽听门外传来敲门声。

  “请进。”

  吱呀一声,金燕推门进来了。

  “左王阁下,那位戴寺卿还未过来,倘若他恼羞成怒,去皇帝面前说咱们坏话,只怕你我就要空手而归了。”她提醒道。

  道琛用百济语道:“他不会。”

  “您怎么知道?”

  道琛道:“其实从大唐一开始就答应给咱们三千铠甲,就能看出,在唐朝皇帝心中,我们非常重要。”

  “试探出这一点后,我们自然要为国家谋取更多利益。一万唐刀算什么,等着瞧吧,我这次的胃口可不止这些。”

  金燕沉默了一会,道:“您就不怕惹怒大唐皇帝,最后什么也拿不到吗?”

  道琛微微一笑:“我刚才说了,在大唐皇帝心中,我们非常重要,他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跟我们破脸。再者,我会小心注意尺度。”

  金燕道:“直接拿三千铠甲回去,不是更好,何必铤而走险?”

  道琛看了她一眼,道:“公主,你不要忘了,我们现在的处境并没有那么好,我们实力仍不如义慈,只要打一场败仗,就可能失去一切。”

  “眼下时节,多为泗城带回些军械,我军获胜的机会就大一点。为了这个目标,你我必须竭尽全力!”

  “我知道了。”金燕点点头。

  一名百济随从忽然来报,说戴至德请两人过去一趟。

  道琛微笑道:“很好,看来他准备让步了,待会看我眼色行事,看有没有机会,再要些马匹。”

  两人一起来到鸿胪寺内堂,朝戴至德见了礼。

  戴至德笑道:“道外使,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鸿胪寺张少卿。”

  道琛看了张柬之一眼,行了拱手礼,沉声道:“张少卿有礼了。”

  张柬之开门见山道:“道外使,本官听说,你这次出使大唐,想向我大唐要一万铠甲?”

  道琛道:“不瞒张少卿,倭人刚刚援助了义慈两万具铠甲,五万倭刀,我家大王眼下形势不好,故而来向大唐求援。”

  张柬之眯着眼道:“竟有此事?”

  道琛叹道:“正是如此。而且义慈手下的军队,装备也远比我们精良,所以我们才厚着脸皮开口,又向戴寺卿要了一万唐刀。”

首节上一节359/4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