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榜榜单,就像种子选手。
某些体育项目打分时,会考虑选手名气,适量提高分数。无名之人,往往会被无形压低分数。
科举也一样,通榜对主考官影响很大,上榜之人,被录取的机会也会大幅增加。
考生为增加及第可能,会将平日诗文和策论,写成卷轴,呈给有地位之人,以求推荐,位列通榜,这就叫干谒。
这种卷轴则被称为“行卷”。
高有道当年颇有才名,只因不屑于向权贵低头,故而未被列入通榜。
狄仁杰道:“回陛下,通榜一般都是开考三天前出来,在吏部别院挂榜。”
李治点点头,道:“通榜出来的那一天,你来告诉朕,朕要瞧瞧,这通榜之上,究竟有哪些人。”
狄仁杰心中一动,暗道:“陛下似乎对通榜不喜,我是否应该劝一下杜兄,不要上榜为好?”
转念一想,杜易简本就有真才实学,就算上榜,任由皇帝考问,也不会出差错,便打消想法。
次日常朝时,李治在朝会上将武媚娘第二个提议说了,想试一试群臣反应。
至于殿试和糊名的事,暂未提起。
果不其然,当他提出增加一项考试内容后,群臣并未直接反对。
“陛下,既然新增两题,甲第标准不变,乙第录取标准,应提高到八题。”韩瑷出声道。
李治道:“每年科举录取名额就少,若提高到八题过乙第,只怕连十人都不到,科举岂不成一场笑话?”
韩瑷道:“可降低到六题,乙第人数必定大幅增加,也不合适!”
李治凛然道:“怎么不合适了?”
韩瑷道:“朝廷每年官员空缺有限,倘若中举人数过多,将有一部分人难以通过诠选,去地方任职。长此以往,等候诠选的官员越积越多,难以安置。”
李治朝刘仁轨道:“如今官职空缺很少吗?”
刘仁轨道:“回陛下,最近一个月,有很多官员被弹劾问罪,罢官去职,朝中空缺并不少。”
韩瑷急道:“那只是今年特殊情况,明年未必就有那么多官员受到弹劾,不可持久。”
李义府笑道:“不如把入流的门槛提高一些,如此,就能多空出一些官位了。”
朝中官员一共有四种来源。
第一种是门荫入仕,数量最多。第二种通过科举。第三种,由地方官员举荐,接替自己。
最后一种,则是从流外官,升为有品官。
流外官又被称为大吏,比如各司衙门的文吏和胥吏,分为六等,待遇很低,工作量却极高。
他们唯一的盼头,就是一步一步往上熬,最后熬到有品官,也算光宗耀祖了。
在秦汉初期,官吏不分家,吏员升官,非常容易,到了隋唐,则出现明确界限。
宋明两朝,更是轻贱这些胥吏,不准他们后代参加科举,导致他们没有盼头,只能盘剥百姓,积累财富。
李义府这个提议,无疑是损害这些流外官的利益。
他说这话很讨巧,既迎合皇帝提高科举名额的目的,同时,也不损害官员集团的利益。
然而这种改变,将极大损害中层吏员的利益。
他们向下反馈,吃亏的也只有底层百姓。
李治一言不发,扫了李义府一眼。
李义府心中一惊,知道马屁拍到马腿上了,赶忙补救:“既是如此,不如提高‘荫补’标准。”
此话一出,又惹得官员集团不高兴了,顿时有好几名官员出面反对。
这些人全都是五品官。
他们恰好卡在“荫补”门槛,倘若提高标准,直接损害的就是他们利益。
唐律规定:五品以上官员子弟皆得荫补,三品以上荫曾孙,五品以上荫孙。
孙降子一等,曾孙降孙一等。
至于五品以下,七品以上官员,则是间接福利,家中子弟可去“六学”读书,成为生员,直接参加科举,免去乡试。
李治见那几个五品官员,竟然都脸红脖子粗,跟李义府这个宰相,在甘露殿争了起来。
由此可见,当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大部分人都不会轻易退让。
李治沉声道:“都不必争吵了,先试行再说,等将来官职空缺真的不够,再想法解决。”
韩瑷还要再说话,被来济拉了拉,朝他摇了摇头。
……
常朝结束后,众大臣退出甘露殿。
李义府快步赶上许敬宗。
“许公,您说韩相和来相今日是怎么了,乙第改为六题后,录取人数必然增加。这涉及到世家大族利益,他们为何不跟陛下力争到底呢?”
许敬宗笑眯眯的道:“陛下如今权威日盛,谁敢违逆圣意?”
李义府点点头,心中却道:“老狐狸,开始跟我藏话了。”朝他拱了拱手,朝中书省方向去了。
每次常朝之后,宰相们还要在政事堂再开一次会。
李义府来到政事堂时,其他宰相们几乎都已先到了。
因为长孙无忌和李都只参加朔望朝,政事堂议事时,便只剩六人。
分别是:于志宁、崔敦礼、来济、韩瑷、刘仁轨和他。
六人分左右而坐,于志宁和崔敦礼坐在上手两位,李义府和刘仁轨坐在最后两位。
中书侍郎、门下侍郎、中书舍人、给事郎等人,虽无发言权,也能参加会议,陪站殿堂。
刚才朝议的事,不必再议,只由来济重复一遍,好让中书舍人记下,待会直接草拟诰书。
只有刚才朝会上没有讨论的几件小事,需众宰相重新商议一下。
第67章 宰相议事
李义府刚进政事堂不久,近来都比较低调,基本不主动提出议题。
不过,他今天见韩瑷和来济与平日不同,决定试一试两人。
等于志宁的一道议题通过后,李义府咳了一声,将众人目光都吸引到自己身上,这才开口。
“最近御史台有不少弹劾奏章,弹劾的都是世族子弟,由此可见,如今的世族子弟,良莠不齐,需要整改。”
他的开场白一出,众人脸色都变了,尤其是韩瑷,眼神仿佛要吃人。
李义府微微一笑,接着道:“依我之见,可重修氏族志,不论门第,凡五品以上官员,都可入列世族。”
此话一出,不少寒门出身的官员,目光都亮了起来。
韩瑷冷冷道:“氏族志乃太宗皇帝命长孙太尉等人编撰,岂是你说改就改?”
李义府见他反对坚决,心知时机还未成熟,暗道:“看来刚才朝堂上,他只是在隐忍。”不再多言。
因他没能坚持,此事一笔带过,继续商议别的事。
接下来几件事中,最重要的还是科举的主考官任命。
于志宁道:“陛下已下旨意,钦点吏部郎中崔文翰为主考官,诸位可有异议?”
皇帝都下旨了,一件小事罢了,谁还敢唱反调,更何况崔文翰还是褚遂良的门生。
韩瑷笑道:“崔文翰学识渊博,又精于相人,陛下既看中他,你们中书省赶紧拟诰便是。”
半个时辰后,诸事商议完毕,众人各归其衙。
李义府将今日的差事办完后,午时还未过,他便去尚食内院,蹭了一餐饭。
这也是三品以上官员的特权。
吃饱之后,他离开皇宫,回到府中,正拿着一件古玩品鉴时,管家来报,李云求见。
李云是他一个远房侄子。
李家很早就写过拜帖书信,说李云今年要赴京赶考,希望能在李义府家中借住。
李义府虽入了赵郡李氏族谱,却依然受到李氏轻视,表面对他客气,实则并未将他当做自家人。
所以他早已暗下决心,壮大本族,不再依靠别人施舍。
凡是有亲戚写信找他帮忙,李义府一概来者不拒,热情招待。
他立刻命令管家,把李云请了进来。
待李云进屋拜见后,李义府与他说了几句话,感觉这个远房侄子还不错,值得栽培。
他又命人做一顿丰盛的饭食,款待李云。
李云一番狼吞虎咽后,心中感激,朝他一拱手。
“堂叔如此盛情,小侄受宠若惊。本有些话难以启齿,今见堂叔不把小侄当外人,也就厚着脸皮说了。”
李义府笑道:“把这里当做自家就是,有什么难处只管提,是不是盘缠用光了?”
李云笑道:“小侄出发前,父母卖了马匹,盘缠倒不缺,只是听说堂叔已拜宰相,想借您之名,将行卷给主考官瞧一瞧。”
李义府接过行卷,笑道:“一家人何必说两家话,你放心,我会亲自拿去给主考官崔文翰。”
当李云向李义府送上行卷时,京城中的其他考生,也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为登上“通榜”。
高有道回寺庙后,刮了胡须,重新束发,找上杜易简,希望他帮自己干谒权贵。
杜易简见好友振作,自不会拒绝,带他来到王府,拜见王福。
王府家丁带着二人进府后,一路朝后院而行。
来到一个岔口时,高有道忽觉奇怪,只见岔口向西方向,隔出一条栅栏,门口守着许多豪奴。
高有道向杜易简低声询问,道:“里面是什么人,竟看守如此严密?”
杜易简面容一正,声音压成一线。
“里面住的应该是那位被废的王皇后。”
高有道心中一凛,点了点头。
不久,两人来到后堂,拜见王福。
王福身边还有三名童子,大的十一二岁,小的只有六岁。
王福将两人请入后堂,先叙了一阵闲话,随即排宴招待。
宴席上,杜易简活跃气氛,再加上高有道才学极佳,王福心情大好,不停向高有道劝酒。
酒过三巡,王福让三个儿子作诗,三个小童果然都作了一首。
高有道听完后,暗暗惊奇。
王福的小儿子王勃,虽不过六岁,作出的诗词,比一些成年人还好,竟是一个天生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