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刘辩,让大汉再次伟大 第117节

  太子少傅荀爽眼见气氛都烘托到这里了,于是心中微微一动,坐在席位上向太子提议道:“殿下,既然太史令提起紫微东移,殿下是否也要开始筹备登台受禅之事了?”

  荀爽没有起身,更没有向太子行礼,这代表他是以私人身份向太子提议,比如太子的未来丈人或是太子的老师,也代表这不过是私人性质的问题,太子并不一定要回答。

  而且荀爽也得承认,自己这个问题是有私心的。

  倒不是仕途的问题,以他的名望和颍川荀氏的地位,三公之位将来必有他一席,他只是想给女儿一个更好的婚嫁待遇。

  太子娶良娣和天子娶贵人,可绝对不是同样的规制。

  荀爽对亲情没有那么在意,他只是想在嫁娶规制上压旁人一头罢了。

  想他荀爽海内名士,天下硕儒,他的女儿也向来贤淑温良,自当母仪天下!

  难道还有谁的女儿比他的女儿,更有资格坐在皇后的宝座上吗?

  只是荀爽太过低估了“登台受禅”这四个字的影响力,随着这四个字的声音回荡在殿内,进入了每一个人的耳中,殿中众人尽皆有些振奋,原本因早起而残存的惺忪困意此刻也瞬间荡然无存。

  能出现在这座偏殿里的,不是太子府府僚,便是朝堂上的太子党中流砥柱,他们的荣华富贵早早与太子殿下绑定。

  众人脸上的兴奋之色难逃刘辩的眼眸,就连向来清廉刚正的卢植和淡泊名利的郑玄脸上都洋溢着溢于言表的喜色,何谈旁人呢?

  甚至如颜良、文丑的眼中,眼中还带着一抹略微惧怖的猩红色光芒。

  这时候刘辩突然也有些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权臣早年间都是一腔报效国家的凌云壮志,到了后来却总是被野心蒙蔽了初心,最终踏上了一条注定了要背负骂名的道路。

  他并非要替谁开罪,只是很多时候,你不前进,你身后的人也会推着你向前走的。

  如果你还是死犟着不肯往前走,那么最终的结局无非就是黄袍加身或九族尽丧。

  兄弟们跟着你就是为了富贵,一步之遥了你却不愿意前进了,你把兄弟们的富贵和生命都当作儿戏了不成?

  而既然太子准备登基,那作为太子的忠实拥趸,古文学派自然要肩负起太子登基的流程操办。

  首先是名目!

  郑玄、卢植、荀爽、服虔、马日这些古文学派巨擘自然要亲自操刀,各自领着一帮古文学派的士人,分别进入了东观和兰台这两座雒阳城内的国家藏书馆内,翻遍古今典籍和史册,最终将太子登基的名目确定为了“受禅”!

  

  注1:太平天子:治国平天下的皇帝。

第212章 受禅仪典

  何谓“禅”,举贤也!

  何谓“让”,让贤也!

  上古之时天下为公,尧舜禹禅让帝位,其中尧舜二帝更是被列入五帝之中,被冠以“圣君”之名。

  尧舜禹的禅让,倒是也为后人提供了一条天子尚存之时,合法转移皇位的途径。

  然而两汉之时,学界还流行着一派驳斥“禅让说”的思潮,认为尧舜禅让之事不过是后人捏造的历史,尤其是在王莽篡逆后达到了顶峰,而这一派的理论则是源于颍川荀氏。

  嗯,就是这位巴不得他明天就受禅登基的荀爽的老祖宗,倒是颇为玩味。

  荀子是“禅让说”的坚决驳斥者,以至于荀子的几位弟子也受到其影响,尤以韩非子为甚。

  韩非子在书中以“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概述这几段权力交接的过程,将之描述成“人臣弑君”的结果。

  当然了,无论谁私下里质疑“禅让说”,都不可能当真站出来反对太子受禅登基这件事。

  站在国家层面,大汉官方是绝对不能将尧舜禹打成“人臣弑君”的逆贼的。

  你把五帝中的两位以及治水有功的禹王都打成了逆臣,那韩非子口中的周武王你又该如何处置?

  要知道,大汉可是不承认秦这个王朝的。

  两汉五行学说的最终版本是“五行相生论”,以周为木德,将秦这个大一统王朝一脚踹开,木生火,故自诩火德,也因此大汉被称作炎汉。

  也就是说,汉祚是从周王朝手中继承而来的!

  你把周武王都打成了乱臣贼子,继承周王朝国祚的汉王朝又该如何自处,举义克秦的太祖高皇帝在你眼中也成了乱臣贼子不成?

  况且,若上古非亲非故的圣君能行禅让之举,王莽这样的篡逆者也能受禅称帝,那么贤明的太子殿下,又怎会没有资格从亲生父亲手中受禅登基?

  你这哪里是驳斥“禅让说”,分明是认为太子殿下没有资格受禅登基,更是污蔑太祖高皇帝是乱臣贼子!

  你政治不正确!

  扒了官服,流放交州!

  不过面对任何男人都无法拒绝的诱惑,刘辩略作犹豫,修长的手指有一下没一下地敲击着桌案。

  良久,他还是选择了推辞,神色凝重,沉声道:“还是先将禅让仪典的细节敲定了,再着手筹备相关事宜吧。”

  倒不是刘辩故作矜持,这些古文学派的大儒们都会下场替他辩经,他也想当皇帝了,而刘宏也急切着想要当太上皇,在太子党这个小团体内部,他还有什么矫情的必要?

  他是真觉得完全没必要这么心急。

  项目计划就新建了一份文档,确定了项目名称和类别,除此以外连一个字都没动,这时候去采购项目所需物资?

  禅让的流程、规制,这些细节或许是由于上古时代过于久远,亦或许是始皇帝和项羽的两把火彻底将其付之一炬。

  古文学派二百余名士人分别进入东观和兰台进行了细致的考据,却都没有在古籍中找到任何有关尧舜禅让的仪典描述。

  有人提出赵武灵王禅位于赵惠文王和燕王哙禅位于燕相子之的先例,但郑玄却认为这并不能为他们设计受禅仪典提供任何参考价值。

  实在是这两位的受禅仪典太过寒碜,甚至可以说是仓促禅让,这不符合天子之礼,因此这件事也一直被耽搁了下来。

  初闻此事之时,刘辩也有些哭笑不得。

  这局面,就好像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谋朝篡位的权臣,因为没有前辈留下的攻略,所以不得不自己去一点点摸索篡位的流程,最终成功篡位也为后世的同行们留下了一份攻略。

  就比如自某位丞相之后,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以及加九锡便彻底沦为了权臣篡位四件套了。

  刘辩总觉得,他没准也会具备那位丞相的影响力,为后世的大孝子们留下一份上位攻略。

  “臣等惭愧。”

  刘辩的话语让殿内的几名古文学派巨擘不由一顿,纷纷起身离席,向太子行了一礼以示歉意。

  这确实是他们的失职,都快两个月了,他们却毫无进展。

  不过刘辩也没有苛责他们,反而缓缓起身,上前亲手扶起郑玄、卢植、荀爽等人。

  开天辟地头一回的事情,急躁不得,而且也不能急躁。

  这会显得他对于登基这件事很急迫,这不是一件体面的事情。

  对内他可以表露真实态度来激励众人,但对外,作为一位朝野公认的贤太子,他应当对受禅登基这件事秉持着不主动、不拒绝的态度,方能显出贤太子的雅量和气度。

  “你们这一个个的,怎么比孤都急迫?”刘辩唇角间挂着一抹温和的笑意,见不少人脸上都浮现出一抹失落之色,伸出手指挨个点过群臣,出言宽慰着道,“孤知道你们都想进部,想做新朝的新贵,但莫要急切,该是你们的,早晚是你们的,孤又不是忘旧之人。”

  “孤也和你们交个底,一是禅让之礼尚未明确,以及禅让之后父皇该如何称呼,住于何处,是否需要另设官署侍奉父皇饮食起居都需再作商榷。”刘辩伸出第二根手指,比出了一个“二”的手势,神色中微微有些落寞,叹息道,“国库穷啊,两场大战还不知要耗去多少钱粮,总不能为了受禅登基的面子,而失了国家的里子吧?”

  说实话,摄政许久,当天子无非是换一座宫殿居住,再将太子规制的车马服饰更换为天子规制。

  一年了,那枚足以令任何男人甚至是女人也为之心动的传国玉玺,基本上没有多少效力了。

  政出太子府,他的太子玺绶已然在实际上取代了那枚传国玉玺。

  说到底,传国玉玺是持有者权力的辐射,而非这枚玉石本身具备什么令四夷臣服、万邦来朝的王霸之气。

  没有这枚玉玺,孤照样能让大汉再次伟大!

  众人闻言也都默默垂下了脑袋,那是表达自身的愧疚。

  尽管国库空虚是因为谁大修宫殿众人心知肚明,但臣子为天子治民,国库空虚就是臣子的过错。

  唯独田丰抚摸着短髯面露笑意看向太子,崇尚虚名而使国家和百姓遭受实害,这并不是一位贤君明主该做的事情。

  难道要学孝武皇帝,二十一年里八次前往泰山,劳民伤财损耗民力吗?

  田丰微微躬身,朗声道:“殿下能以国家利益为重而克制私欲,这是万民之福!臣生于今世,得为殿下效命,何其幸也!”

  沮授微微侧目瞥了他一眼,心道原来你田元皓除了每日进谏,还会说这样的漂亮话?

  太子轻笑,没有接受田丰的赞誉。

  他又不是不知道享受,只是有多少钱办多少钱的事罢了。

  不过即便田丰如何夸赞,有一件事在众人眼中是万万不能动摇的。

  那就是受禅仪典的规制绝不能低,若是条件允许,有多奢华就要办多奢华。

  这是为了太子登基的政治性与合法性,只有煌煌大气的仪典才能愈发佐证太子登基的名正言顺!

第213章 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要讲!

  光和七年仲夏,五月二十九日

  今日的《三河邸报》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送至了三河之地的每一乡、每一亭、甚至每一里。

  贾诩、程昱、董昭三人严令各县令、长必须在本日将这份邸报传播至每一户人家,而且必须有识字之人随行为百姓讲解。

  否则,今年的岁末考核上,就等着被写下一笔懒政的评价吧。

  如此严令,各级行政主官自然格外配合,乃至其他政务都被抛下。

  “光和七年仲夏,五月二十八日,夏至,太子亲赴南郊代天子行大雩之祭。太子方祭祀水神玄冥,未及应龙及山川百源,甘霖便至,润泽万物。

  太祝令郑玄伏于地下拜,言太子仁德爱民,玄冥亦为之动容,故骤降甘霖以嘉太子赤诚爱民之心。”

  阅读完今日的《三河邸报》中的第一条新闻,各级行政主官哪里还不明白为何自家太守如此严苛?

  往小了说是在为太子殿下传播仁德之名,往大了说那就是在为太子殿下的登基造势!

  太子殿下驳斥天人感应之说,这般祥瑞也许未必能令太子满意,但若是百姓交口称赞太子仁德,这般另类的“祥瑞”定然能得太子欢心。

  这还有什么犹豫的?

  这是贾诩、程昱、董昭三位太子府出身的潜邸之臣进部的机会,难道就不是他们这些人进部的机会了吗?

  不过倒是有些清流名士指责这些县令,批评他们为了谄媚君上竟置政务于不顾,是阿谀渎职之奸佞。

  放屁!

  康成公东州名儒,天下长者,素以淡泊名利为人道,岂是阿谀之人!

  我们不过是效仿康成公的行为罢了!

  还是说你觉得太子殿下不仁德,非明君?

  我们只不过是替太子殿下宣扬他本就具备的仁德,难道这年头说实话都是一种罪过了吗!

  如果这是一种罪,那我们愿意承担!

  什么,你要上奏疏弹劾?请便!

  哦,你还要去雒阳告御状?

  有这种在太子殿下面前扬名露脸的好事?

  快去,路费不够县里替你承担,不,本官从私囊里为你承担!

  不过还别说,河南尹治下的中牟县中还真有人这么干,县丞张奋上奏疏弹劾了中牟县令杨原。

  杨原不作辩解,但中牟县主簿任俊上疏表示,县令只是延缓处置政务,当日便在署衙通宵达旦,绝无渎职之说!

  当然,刘辩也不至于不去明辨是非。

首节上一节117/15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