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刘辩,让大汉再次伟大 第130节

  而世家豪门研发出炒茶的技术?

  等他们想到炒茶的关键是炊具而非炒茶的手艺就要不知道多久,再试图锻造出足以炒茶的导热性良好的轻薄铁锅,又需不知道多久。

  尚方的大匠都只有极低的成功率,你们是有多少铁矿能糟践,论产量能与少府的产量相提并论?

  产量提上来了,成本自然也就低了,等他们开始将炒茶投入市场了,少府这边再将价格降至比世家豪门的成本都低的时候,他们拿什么来竞争?

  这就是实际上的垄断!

  况且炒茶的品级亦分高低和茶种,五花八门的炒茶品种和品级,加之以国家为依靠的少府作为官府,在信誉和口碑上也有着天然的优势。

  若是还不行,那就走品牌路线。

  “经神”郑玄最喜爱的同款炒茶,陈琳作诗赋前必饮的同款炒茶,当朝天子片刻不离的同款炒茶等等之类,再指定某几种少府名下的炒茶为官署特供,再指定某几种炒茶为皇室认证精品并指定为宫廷御用同款,单走上层路线和偶像路线也足以让少府的炒茶牢牢把控市场。

  真要是给他惹毛了,那就是与盐铁一样,从实际垄断改为政策垄断,只允许官营和极少数得到官方许可的商贾家族贩卖。

  如果这些问题全部都被克服了,都不知几百年过去了,大汉还存不存在都犹未可知,还管他洪水滔天?

  至于年销售几何,一、二十亿钱恐怕还是能做到的。

  当然了,少府经营所得皆入内帑,所以这笔钱是实际掌握在天子手中的。

  见目的已然达成,刘辩也醒了神,也就重新恢复了朝议的议题,但目光所及之处依旧有不少人不时让侍立在旁的小黄门上前添水更换茶叶。

  深吸了一口气,刘辩手持一根乌黑的木杖走下台阶,来到了嘉德殿正殿的中央。

  地面上平铺着一副巨大的舆图,清晰地绘制了并州的诸郡的山川河流道路,以及各郡县分布,并标注了每郡、县所驻郡国兵数量,刘辩以木杖接连指向北部的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以及雁门郡。

  其中度辽营驻扎在辽河北岸,也就是在五原郡辖地上。

  “孤的意思是,废黜使匈奴中郎将一职,在并州北部,除度辽营外再增设三营兵马,每营两千兵马规制,防备鲜卑。”刘辩抬起头,将目光从舆图转移至朝臣之中,尤其是卢植在内的一众懂军事的朝臣,道,“匈奴不复存在,鲜卑势大,往先大汉面对鲜卑多处劣势。”

  “七年前(177年),前护乌桓校尉夏育,前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前使匈奴中郎将臧各率骑兵万余人,从高柳、云中、雁门出塞,分三路进攻鲜卑。结果呢,出塞两千余里,竟连檀石槐的面都没见着就被东、中、西三部大人率众分头大破之,近乎全军覆没!”

  “三年前(181年),檀石槐病逝,其子和连即位,鲜卑虽然在形式上分裂为四部,但由于这一场大败竟然还日益猖獗,时常劫掠我大汉边郡子民。”

  “卿等皆坐庙堂之上,安忍蛮夷肆虐?”

  曾担任过度辽将军并在北方击败过鲜卑、南匈奴和高句丽的桥玄听闻太子的发言,手持板笏颤颤巍巍起身。

  桥玄是拖着病体上朝的,今年他的身体自从入秋后便不是很好,数次病倒,桥玄都觉得自己也许熬不过今年了。

  不过,听闻朝廷要商议在并州北方增设兵马防备鲜卑之事,他还是拖着羸弱的身体穿上官服,接连多次参与了太子府议事,并强行带病出席了今日的大朝会。

  但桥玄的身体时好时坏,太子府的议事他只参与了头两回,后几次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参与,也不知道最后的结果,规劝道;“殿下莫非是想北伐鲜卑?如今国库不足以支持北伐,还望殿下慎之再慎!”

  刘辩亲自扶起了下拜的桥玄,温和道:“公祖公不必担忧,孤还不至于穷兵黩武至此,但不北伐不意味着我们要坐视蛮夷劫掠而不做出预防措施。”

  桥玄点了点头,在几名同僚的搀扶下坐回了席位上。

  他本就对于太子增设四营兵马的决议并没有什么担忧,只是担心太子因为被近年来的三场军事胜利冲昏了头脑,效仿孝武皇帝不顾国库积蓄而选择强行北伐鲜卑。

  既然太子表示不会穷兵黩武,他也没有太多需要担心的。

  这些时日他已然将在北地带兵的经验以口述的方式,令儿子桥羽执笔代他编写成册,而这本即将完成的书册也将是他为能为这个国家所作出贡献了。

  刘辩见没有人反对,继续道:“孤意在朔方郡设临戎营,驻扎于朔方故郡治临戎县外;五原郡的度辽营向北渡过黄河进驻五原县外,更名度河营;云中郡设置云中营,进驻郡治云中县外;雁门郡设白登营,进驻雁门最北的强阴县外。”

  “四营分别设将军统领,秩二千石,不受所在各郡郡守和并州刺史辖制,所需粮秣、兵器、甲胄、战马皆由朝廷直接提供,至于军卒,各郡出千人,三年一轮,并州其余各郡出千人,亦是三年一轮,营中军士免本人赋税三年,妻儿赋税一年。”

  刘辩的想法自始至终都没有遭遇多少反对的声音,只是零星有人提出对其中部分细则的问询以及担忧和建议。

  毕竟并州原本就有使匈奴中郎将和度辽营两营兵马,再增设两营以朝廷的国力还是支撑得住的。

  只不过刘辩去除了刑徒兵的存在,这些本就是犯了死罪的刑徒即便是成为刑徒兵,真正愿意效死命而战的并不多,也许真正临战之时还能为了赦免罪行而爆发出些血勇,但平日的训练几乎是很难出力的。

  本来就是死刑犯,再鞭打威胁左右也不过是个死,甚至刑徒兵还时常出现军纪问题,盗窃、劫掠当地百姓的事情没少干。

  至于能否在朝议上通过,这些制度的细则实际上也都是由太子府府僚和卢植等重臣一同商议得出,虽不说有多完善,但实行上应当没有太大的问题,至于其中诸多细则还是需要落实后才能觉察其中弊端,届时再行修正。

  甚至刘辩已然想好了这四营将军的人选了。

  董卓麾下的凉州诸将校,是时候分散出去外放了。

  总是让董卓身边聚集着李、郭汜、樊稠、牛辅等凉州诸将,终归也是有些不妥的,也容易出现结党的风险。

  况且雒阳也实在是没有这些凉州诸将的位置,让他们在董卓这个城门校尉麾下把控雒阳各门?

  那他还能不能睡安稳觉了?

  京中的武职都不适合这些凉州诸将,外放为县令甚至太守,以这些人的能力也不现实,那最好的选择就是外放在边郡为将了。

  临戎将军,度河将军,云中将军,白登将军,此皆为将军职,秩二千石,银印青绶,再于各营设军监一人,校尉二人,皆秩比二千石;设长史、主簿、参军各一人,皆秩六百石,由朝廷直接任命。

  而这些将军与校尉的官职,对凉州诸将而言都是天大的恩赐,足够填饱他们的胃口了,也是现阶段最为妥善的安置之法。

  而且这些将军、军监、校尉、长史、主簿、参军的分配,谁与谁共事,那就是刘辩要准备的制衡手段了。

  (3169字)

  

  PS:晚上吃了一份超级好吃的蛋炒饭,所以加个一千字的小更,求读者老爷们看在今天一共加更两千字份上多砸点月票砸死作者吧!

并州四营将校名录

  临戎将军(朔方郡)(秩二千石):李

  军监(秩比千石):李肃(并州人)

  校尉(秩比千石),2人:张龙(张苞之弟,图谋诛杀李),李应(李堂兄)

  长史(秩比千石):李祯(李同乡,素来交好)

  主簿(秩六百石):宋果(李属吏,图谋诛杀李)

  参军(秩六百石):杨帛(李属吏,图谋诛杀李)

  

  度河将军(五原郡)(秩二千石):樊稠

  军监(秩比千石):朱展(护刘协东归途中战死)

  校尉(秩比千石),2人:董越(牛辅部曲,被牛辅杀害),李蒙(被李派胡封杀死)

  长史(秩比千石):王服(护刘协东归)

  主簿(秩六百石):魏桀(护刘协东归途中战死)

  参军(秩六百石):胡封(李外甥,杖杀樊稠、李蒙)

  云中将军(云中郡)(秩二千石):郭汜

  军监(秩比千石):宋翼(太原郡人,与王允同乡,被凉州军杀害)

  校尉(秩比千石),2人:胡轸(与徐荣一同被李、郭汜杀死),张杨(于河东接应刘协东归)

  长史(秩比千石):皇甫郦(皇甫嵩之侄,为李不喜,险些被杀)

  主簿(秩六百石):种辑(护刘协东归)

  参军(秩六百石):伍习(郭汜部下,在县成功袭杀郭汜)

  

  白登将军(雁门)(秩二千石):徐荣

  军监(秩比千石):贾彩(贾诩兄)

  校尉(秩比千石),2人:张济,王方

  长史(秩比千石):张苞(张龙之兄,图谋诛杀李)

  主簿(秩六百石):胡种(李心腹,在狱中害死王允兄长王宏)

  参军(秩六百石):尚弘(护刘协东归)

第236章 封侯拜将,单开族谱?

  “臣等,谢太子殿下隆恩!”

  并州,雁门郡,马邑县县衙中,一众文武俯身行礼感谢着太子的恩德。

  “殿下皇恩浩荡,不曾想我等凉州莽汉,竟也能当上将军了?哈哈哈哈哈!”

  郭汜是笑得最开心的那个,不少凉州出身的袍泽也都是面露羡慕之色看向了他。

  今天只是宣布了即将驻扎于并州北部四郡的凉州诸将校名单,还不算是正式的封赏,其他爵位、金银赏赐以及其他人的官位晋升还要等待一段时间。

  董卓看着飘飘然的郭汜,轻咳了一声,提醒道:“咳,等明年年初才能称‘皇恩浩荡’。”

  “这不是早晚的事情嘛……”被董卓那充满寒意的目光瞪了一眼,刚有些得意忘形的郭汜立刻老实了,收敛了喜悦之情,变更了说辞,道:“呃,对,太子隆恩,末将感激涕零!”

  宣读旨意的太子庶子朱治也不计较郭汜的用辞问题,毕竟就像郭汜说得那样,早晚的事情。

  而且他也能理解郭汜的喜悦之情,朝廷用人自然是要做背景调查的,他在吏曹的档案库中浏览过凉州诸将的档案。

  即便同样出身凉州,就如同董卓出身陇西郡豪族,皇甫嵩出身安定皇甫氏,众人的出身还是有着差异的。

  李的出身是最好的,他是北地李氏之人,追根溯源倒是能与那位伐楚的李信、抗秦的李牧以及前汉飞将军李广同出一源。

  苦县李氏李昙为赵国柏人侯,后入秦为御史大夫,有四子,曰崇、曰辨、曰昭、曰玑。

  长子李崇入陇西郡,为陇西李氏始祖,其孙为秦将李信,亦为李广之先祖。

  二子李辨归河南,为河南尹李氏始祖。

  三子李昭入北地郡,为北地李氏始祖。

  四子李玑入赵郡,为赵郡李氏始祖,生赵国上将李牧。

  所以李出身也并不算差,北地李氏虽然混得没有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那么出色,但世代在北地为将,也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和威望。

  郭汜虽然与李为好友,但他可就差得远了,在张掖郡出生的汉羌混血杂种,连父母都不知道是谁,也没有表字,只能永曾经化名的“郭多”,以“阿多”为字,称郭阿多。

  郭汜在张掖郡以盗马为生,有时几个凉州袍泽酒喝多了就忍不住戏称他为“盗马虏”。

  倒不是对他盗马的经历有什么鄙夷,毕竟凉州那鬼地方,尤其是张掖郡这种地方,能活着就是足以为人称道的本事了,可谁让郭汜当初抢到董卓身上了!

  那年董卓刚好在西域戊己校尉任上被免职,途径张掖郡回陇西老家之时,郭汜夜间偷偷潜入董卓的卫队里盗走了一批良驹,被刚罢了官正一肚子火的董卓追杀了一整天,揍成猪头发泄完火气后抓了回去,这之后他才跟随了董卓征战。

  但谁能想到,他这个汉羌混血的杂种,不知谁生、没有人养的野种,曾经的“盗马虏”,有朝一日也能荣登秩二千石大位,成了朝廷的云中将军!

  郭汜的好友李,则是被任命为临戎将军,进驻朔方郡。

  倒不是太子不喜李,偏要让他进驻最荒无人烟的朔方郡,而是太子另有所图。

  朔方郡治三封,辖地有三封、临戎、沃野、广牧、朔方、大城六县,但合计全郡人口却不满万,只有区区八千口。

  朱治传达了太子的意思,暗示道:“殿下希望临戎将军能带领族人一同为朝廷治理朔方郡作出贡献。”

  李当即也明白太子的意思,拍拍胸脯表示他明白太子的意思,并会在受禅大典后回北地郡召集族中愿意随他去朔方郡的族人,为朝廷开荒戍边!

  只能说,刘辩还是低估了单开族谱的诱惑。

  开玩笑,这还需要激励,这还叫吃苦?

  单开族谱的诱惑哪个男人能抵挡?

首节上一节130/15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