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流放的单开族谱是耻辱,被封侯拜将的单开族谱那叫荣耀,自此以后朔方李氏他为始祖!
只要后人没死绝,宗祠祭祀必然有他的份!
朱治表示李将军能有如此觉悟,当真是大汉的好将军,是武人中的表率和典范,他会向太子殿下建议给予迁徙至朔方郡的李氏族人优厚的待遇,至少是免赋税三年,甚至五年、十年的待遇!
什么,担心李氏族人在朔方郡坐大,割据一方?
你试试把一个只有八千人口的边郡坐大看看,真要能坐大,刘辩反倒是要感激李对朔方郡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了。
而后朱治还私下里告知了李,太子殿下将会为他挑选一块三辅或三河的膏腴之地的作为他的亭侯封地,作为李配合朝廷稳固边疆的奖赏。
对此李几乎感动得快要哭出来了,太子的恩情,恐怕他几代人都还不清啊!
而后,徐荣则是被封为了白登将军,进驻雁门郡。
徐荣这个幽州玄菟郡人向来与出身凉州的诸将不和,在董卓麾下傲然孤立,这也是除了兵法外他能被董卓委以飞熊军这个精锐劲旅的重要原因。
也因为徐荣掌管了飞熊军,更是引来了凉州诸将的不满。
由他进驻实力最为雄厚的雁门郡,也算是对其余几人的制衡和防备了。
最后由与李、郭汜交恶的樊稠担任度河将军,进驻五原郡。
原度辽将军贾琮上任三个月,便又被朝廷调去交州担任交州刺史。
闰七月末,交州发生了动乱,交州刺史周乘为人刚直,上书朝廷云贪官污吏和宗族作恶多端,肆意侵害百姓的利益,想为朝廷扫除这些奸佞,清除了诸多贪官污吏和不法宗族,却不料出城巡视田亩之时被歹人劫持并杀害。
八月末,朝廷才得到消息,贪官污吏和不法宗族还上书诬陷周乘作恶多端祸乱交州百姓,并编造列举了他的罪行,乞求朝廷赦免他们杀害周乘的罪行。
刘辩自然是不会应允的,于是交州屯兵有人反叛,自称“柱天将军”,于是刘辩准备调任贾琮担任交州刺史平定叛乱。
四营军监、校尉、长史、主簿和参军的人选,也一并宣布了,大体上能很好地制衡四营将军,使得内部有派系斗争的同时也不至于影响到军事行动。
所有人都高高兴兴的,毕竟太子初步的封赏已然说明了这一次太子定然是十分满意他们的战果,并且封赏力度绝不会低,不知又会有多少人封侯拜将。
但可惜,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
有人欢喜就有人忧,太原郡守丁原就是那个悲伤的人。
董卓看着错愕的丁原,拍了拍他的肩膀,狰狞的面容露出几分歉疚的苦笑,“建阳,你是受了老夫的牵连,老夫日后会对你有所补偿。”
丁原看着正在欢宴庆贺的众将,轻轻一叹,微微摇头道:“董公不必如此,这是原没有福分,非是董公的缘由。”
原本丁原投向了董卓,是希望能够借助董卓的帮助晋升为并州刺史。
作为并州州治的郡守,丁原本就是有着优先补录并州刺史的资格的,而且他在并州战事中的表现也充分展现了个人的忠诚和勇武,若是再得到董卓的支持,应该能避免朝廷空降并州刺史或是任命其他郡守补录并州刺史空缺的可能性。
却没想到最终他的任命是,调离并州,替代被处死的前宋枭担任左冯翊。
朝廷选择了空降一位并州刺史,平调荆州刺史徐担任并州刺史。
徐在黄巾之乱中以荆州刺史身份作战,表现亮眼,由于荆州尚有宗贼和黄巾余孽,因而暂时并未调动,爵封为关内侯。
徐的父亲徐淑曾担任度辽将军,从小随其父在并州熟识并州人文地理,和董卓及麾下众将校也没有任何瓜葛。
而刘辩想起徐这个人选的原因,倒是要感谢董太后。
徐初任荆州刺史一职时,董太后令中常侍封向徐传话,希望他照顾一下董太后的侄子南阳太守张忠。
然后徐直接举报了张忠任上贪污一亿钱的罪行,又上奏荆州五个与张忠勾结贪污的太守及属县有贪污之人,全部徵召治罪,董太后因此怨恨徐,时常在刘宏面前进谗言。
这么刚正不阿又和董太后结怨的良臣自然要重用!
至于丁原没有得偿所愿成为并州刺史,谁让并州新设四营兵马,而其中大多为董卓麾下的凉州诸将呢?
董卓和丁原都明白,这并非是朝廷要卸磨杀驴针对董卓,而是再正常不过的制衡手段。
四营兵马是董卓旧部,并州刺史再是董卓故吏,你山字营……你并州姓董啊?
只能说丁原这个倒霉蛋刚好与朝廷的布局相悖,若是他没有成为董卓认下的故吏,那他也许会被任命为并州刺史,但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人。
你费尽心机想要谋求的,最终偏偏落不到你手中。
好在左冯翊也是司隶三辅之地,日后丁原的前途也不会差,九卿之位应当也是得以展望的。
(3130字)
PS:并州四营将校名录我不想放在正文里,五百多字呢,那是水字数的行为,是对读者老爷们的不负责和侮辱,所以作者菌把名单作为免费的单章单独发布。
PPS:今天中午吃了顿兰州拉面,味道还不错,所以加个一千字的小更,求读者老爷们多砸点月票砸死作者吧!
第237章 宗室守国门!
除了设置并州北部四营外以及空降一位并州刺史外,并州各郡的行政班子也必然要迎来一次大调整。
太原郡守丁原被调任左冯翊,那太原郡守的位置就空缺了出来。
永安宫中,刘辩看着并州和凉州一大堆的官员空缺,便召集了一众重臣商议,从并州的战报之中看到了雁门郡守郭的名字,倒是起了提拔的心思,道:“雁门郡守郭此次表现甚好。”
吏曹尚书梁鹄提前做好了功课,将太子有可能提及的人选都做了背调,并将郭的档案递给了太子,道:“但他是太原郡郭氏之人。”
后汉有三互法,郭这个太原郡人不得在太原郡担任郡级行政主官,但太原郡作为并州州治所在,必须要遴选一位可靠的郡守。
刘辩并不想打破三互法对于官员的约束,并不再提及郭,只是感叹道:“确实可惜了。”
尚书令刘陶倒是想到了一位人选,提议道:“不若任用前使匈奴中郎将臧?”
“他能行吗?”刘辩对于臧并不能信任,并非是他的忠心,而是能力问题。
那场令大汉和鲜卑攻守易形的惨败就有他的份,万余骑兵全军覆没,让他无法信任臧的能力。
刘陶略作沉吟,回复道:“殿下,臧虽有大败,然历任使匈奴中郎将、中山、太原太守,所在之处皆有美名,又临危受命担任扬州刺史,剿灭了在句章造反自号‘大将军’的会稽人许昭,其人还是可用的。”
“况且有并北四营,也无需臧作战,他只要能治理地方安抚百姓即可。”
刘辩微微颔首,臧相比他人的另一个优势是,他担任过太原郡守,而且那一任的政绩被评为上中,应当是能治理好太原郡的,采纳了刘陶的建议,道:“可,那五原郡的郡守空缺交由谁?”
“殿下,臣有一门下弟子,在幽州与鲜卑、乌桓作战中稍有战功,其人因功拜涿县县令。”刘宽轻抚须髯,一旁的卢植双目微眯,面色突然就阴沉了下来,只听刘宽道,“此人出身辽西公孙氏,名为公孙瓒,字伯。”
“卢师,孤若是没记错,那公孙伯好像是玄德和孤的师兄?”刘辩看着面色阴沉的卢植,试探性地问询道。
古文学派巨擘的门人突然就成为了刘宽这个今文学派巨擘的弟子,卢植那阴沉的面色已然说明其中是有瓜可吃的。
卢植冷笑着,周身都溢散着满满的负面情绪,道:“呵,当年老夫在缑氏山中讲授《左氏春秋》,偶尔有三两个不入流的豚犬子听讲也在所难免。”
刘辩没有回应,而是转过头看向刘宽,刘陶、羊续、荀爽、蔡邕等人也都好奇地看向刘宽,显然是很愿意吃一个有关卢植的瓜。
“呃,公孙伯曾在老夫门下学习了《欧阳尚书》和《京氏易》,傅南容(傅燮)、度河主簿魏齐卿(魏桀)、离石长王文都(王邑)皆为老夫门生,且一同进学。”
刘宽也有些尴尬,他是真不知道公孙瓒曾经跟随卢植在缑氏山学习了《左氏春秋》的,眼下这情况,恐怕卢植是以为他跳脸输出嘲讽卢植连门人都笼络不住跳槽到他门下。
其实一个人拜多位老师这件事是可以的,但不能是不同学派的。
古文学派的弟子学了古文经《左氏春秋》,然后又跑去投身今文学派学习了今文经《欧阳尚书》和《京氏易》,这算什么?
对于卢植而言,这就是背叛和弃明投暗!
这事说大不大,但说小还真不小,濮阳便是因为同时传授今古文两派经典而被打压多年。
刘宽开口解释道:“子干,老夫……老夫真没别的意思。”
卢植缓缓吐出一口浊气,而后摇了摇头,颇为大度道:“公孙伯少时穷困,然性格张扬,喜华服,好斗鸡走狗,性奢靡,我恐怕他会闹出乱子。”
刘宽点了点头,这倒并非是卢植刻意抹黑公孙瓒,其实他也看得出这些问题。
只不过有钱了奢靡一点倒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只要不贪腐就行,娱乐生活方面只要不误事,也没必要过多干涉。
“那便以公孙瓒为五原郡太守,方才文饶提起的王文都,孤觉得也可以任用,以王邑为西河郡守。”
刘辩翻看着王邑的履历,本为离石长,被须卜骨都侯率部攻克离石。有从离石逃出的百姓说王邑被匈奴人砍了六刀倒在血泊中,朝廷都以为他蒙难了,为他家中发放了抚恤金,刘宽也为这个弟子而哀伤了一阵。
结果挨了六刀的王邑竟然没死,还带着二十几名同样受了伤的百姓和士兵逃出离石躲了起来。
如此算来,还差朔方和上郡两个空缺的太守位,这一时之间倒是当真没了人选。
上郡尚可,最大的问题是朔方郡。
朔方郡那不满万的人口,说是二千石郡守,实际上担任朔方郡守和流放没什么区别了。
有资格担任二千石郡守的不合适放在朔方郡守的位置上,没资格担任朔方郡守的更不能任命,这实在是令人头疼。
“殿下,臣有奏。”
向来只是旁听的宗正卿刘虞罕见地开了口,还特意离席走到殿中央俯身行礼,姿态语调格外庄严肃穆:“蛾贼之乱中,下邳王刘意、常山王刘、甘陵王刘忠、安平王刘续四王弃城,致使城池失守,百姓遭戮,天下人对各地刘氏宗亲皆有怨言,臣身为宗正,深以为耻。”
“臣以为可由宗室守国门,朔方、上郡二郡太守以刘氏宗亲为之。”
刘虞给出的解决方案倒是着实令刘辩觉得耳目一新,尽管朝廷已然将下邳王刘意、常山王刘贬为庶人,甘陵王刘忠、安平王刘续更是被逐出族谱,也算是得到了应有的处罚,但终归还是有人曾议论过刘氏宗亲的。
刘氏宗亲的形象需要挽救,最好的途径便是“宗室守国门”。
大汉自前汉太祖高皇帝开国以来,除了某位孝文皇帝早年担任过代王外,便从无宗室处于边郡的例子。
那些个燕国、太原国建立封国之时,边疆已然往北推进,拓展了一郡之地,并不需要面对边疆的异族。
所以宗室守国门这件事若是宣传得好,将会为大汉皇室带来莫大的政治利益。
那这件事就必须要办了!
“谁可为之?”
既然身为宗正卿的刘虞能提出这个想法,自然也是物色了人选的,而且他相信刘虞应该会懂事的。
刘虞回道:“臣之子刘和,可为朔方郡守!”
还不待刘辩有所回应,一旁的刘焉便忍不住开口劝阻道:“伯安,伯平可是你的独子!”
刘虞摆了摆手,一甩袖袍,高声道:“每年边郡为因蛮夷而死的男丁之中,不知有多少人是家中独子,唯有刘和一人是独子吗?”
“好你个刘伯安,欲使吾居炉火上耶!”刘焉苦笑着,指着刘虞不知所言。
刘虞都把自己的独子贡献出来,派去最为荒芜的朔方郡担任郡守,而他有四个儿子,若是不配合这所谓的“宗室守国门”,那他还能为太子殿下信重吗?
良久,刘焉咬着牙做出了抉择。
是啊,他有四个儿子,哪怕死了一个还有三个。
刘焉深吸一口气,转过身向刘辩行了一礼,沉声道,“殿下,臣有四个儿子,但舍不得他们去朔方郡那般荒芜的地方,剩下的上郡便由臣的嫡长子刘范去吧。”
“司空公与宗正卿高义,受孤一拜!”
对于刘虞的高义和刘焉的自觉,刘辩决定给予他们格外的尊重和体面。
在刘虞提出“宗室守国门”的建议后,刘辩的脑中就跳出了几个最适宜的人选。
这些宗室不必能力多出众,只要不乱折腾不惰政即可,最关键的是他们的出身。
比如刘备,派他外放担任边郡郡守,谁认识你担任过幽州小吏的爹刘弘是谁,不知道还以为是同名的奉车都尉刘弘呢。
刘陶的独子刘滂身体还不如刘陶呢,怕是熬不到一年就能嗝屁,刘宽的独子刘松能力不错,有乃父之风,但却是个酒鬼,时常喝的烂醉如泥,他不放心任用。(注1)
况且宗正卿的独子,百官之首司空公的嫡长子,听上去就比其他宗室担任边郡太守守卫国门要有噱头和热度。
即便是田间百姓听闻此等消息,也会觉得大汉的宗室并非都是如那四王一般的废物,大汉是有贤能的刘氏宗亲的,也愿意为了国家和百姓而奉献出一切,包括嫡长子乃至独子!
当然,若是刘虞和刘焉不主动体面地自觉提出,那刘辩就要帮他们体面了。
你看,你现在多好,皆大欢喜。
孤得了实惠,你们和你们的儿子得了名望和前途,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这不正是双赢的局面?